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胡琏,沭阳县人,生于沭阳,老于山阳(今淮安),从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背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官至巡抚、侍郎。他带动了一个家族,他的儿孙当中,另有二人考中进士,一人考中举人,还有贡生、生员若干人,成为“万石君家”。淮安府、沭阳县乡贤祠中皆供奉胡琏,两地地方志中皆有他的记载。他教育了一批学生,他的门生邹守益得到王阳明理学江右学派的真传,程文德成为阳明理学中章氏学派重要人物,吴承恩为世界名著《西游记》的作者。人称胡琏“四世贤科继武,一邦文献司盟”。作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的两位学生邹守益和程文德,成为明代名冠一方的理学大家,堪称胡琏生平得意之事。本文着重就胡琏和他的两位学生、明代理学名臣邹守益、程文德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

  陈文烛《淮安府志》卷14《名贤传》记载:胡琏(1469―1541)“邃于经术,教授生徒甚众,邹东廓守益、程松溪文德,皆以童子传业成儒宗。”

  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正德六年(1511)会元、探花。官至南京子祭酒,赠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庄。程文德(1497―1559)字舜敷,号松溪浙江永康人,嘉靖八年(1529)榜眼。官至工部左侍郎,赠礼部尚书,谥文恭。二人都是明代理学名臣,是王守仁(1472―1529)的著名弟子。相对比较赶来,胡琏在明代名气小些,《明史》中没有他的传,只有一处半地方提到他的名字。一次是在征安南事件中提过一次,另一次是在《王守仁传》中,只在《四库全书》本中出现一次,而在中华书局校点本就没有了。因此此处只能算是半次。这么重要的儒学名臣是他的弟子吗?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投到他的门下的?

  《万历淮安府志》说,他二人是“以童子传业”的。而汤开建、张中鹏的《胡琏其人与西草湾之战》一文中却说:“明之胡琏,非封疆大吏、博学鸿儒,其诗文及相关文献也存世较少,学界并无专门研究。但由于其一门三代进士以及奖掖后学邹守益、吴承恩、程文德等,偶被提及。”又说:嘉靖“十二年(1533)致仕。……胡琏返家后,执教乡野,邹守益、程文德、吴承恩(1506―1592)等皆授业于其门下。”按他的意见,邹程二人“授业于其门下”是在嘉靖十二年(1533)之后。

  关于吴承恩的事这里暂且置之不论,本文只讨论邹守益、程文德二人之事。

  汤、张二人这段话里有几个欠妥之处,必须加以澄清。第一,说胡琏“非封疆大吏”。嘉靖八年(1529),胡琏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视浙江兼节制福建沿海地方,嘉靖十年(1531)又以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巡抚为一省军事和行政最高长官,怎么不是封疆大吏?

  第二,说“胡琏返家后,执教乡野”,没有依据。从胡琏友人的诗文中,未见到他在这段时间有“执教”的事,而大量事实证明“执教”的时间在他未进入仕途之前。

  第三,邹守益生于弘治四年(1491),程文德生于弘治十年(1497)。到了嘉靖十二年(1633),邹守益已经43岁,程文德也已37岁,他们或在朝廷做官,或在到处建书院讲学,不再是“童子”了。因此,汤、张二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有人怀疑邹守益、程文德的老师不是淮安胡琏,而是江西胡琏(1477―1524)。例如苏兴先生说:“邹守益、程文德从之受业的胡琏,可能就是此江西新喻的胡琏。”按《明史》卷192记载:江西“郎中胡琏,字重器,新喻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刑部。尝谏武宗南巡受杖。”嘉靖初“大礼”议起,廷臣争者多得罪。修撰吕(1479―1542),编修邹守益下狱。嘉靖三年(1524),诸臣“伏左顺门哭谏。帝大怒,系之诏狱,杖三十。逾旬,再杖之。”“死杖下者十有七人”,这其中就有这个胡琏。他是第二次受廷杖,并失去了性命。因此,这位胡琏名气比淮安胡琏要响一些。但他虽与邹守益虽都是江西人,但他们并无什么交集。

  我也曾有过同样的怀疑。我在拙著《吴承恩与〈西游记〉》中说:邹、程“都是王守仁心学的得意门生,嘉靖、隆庆时期的理学名臣,又都是外省人,怎么大老远地到淮安来读书呢?明代江西新喻有两个胡琏,一个是永乐十年(1412)进士,另一个是正德六年(1511)进士。会不会是这二人中的一个,因为同名同姓而搞错了呢?后来我找到程文德的墓志铭,其中说:“君(程文德)幼敏,尝师事山阳胡司寇琏”。山阳是淮安府的首县,也就是淮安府府城,即今淮安古城,是胡琏的寓居地。司寇是刑部官的古称,胡琏曾当过刑部侍郎。据这条记载,这件事当是属实的了。”

  程文德自已也说他是胡琏的学生,称胡琏为“尊师”。他在《祭胡南津尊师文》中说:

  昔弘治岁,岁维癸甲。翁宦留都,公游太学。某也七龄,弟兄三四。鼓箧执经,侍公绛次。公不我,视若成人。匪多诵数,曰 ... 型。时维长君,暨厥仲氏,日同几砚,聿若兄弟。明年乙丑,公对大廷,遂登上第。载官南刑,秋曹棘寺。翁并出入,父子通家,欢畴昔。辛未之冬,吾翁宪蜀。彼此遂分,浮踪转毂。

  此段文字中,程文德将他师从胡琏的过程说得很清楚。首先他们能够有交集,是因他的父亲程(jī,1469―1538)也在南京为官。程,字瑞卿、仲申,号十峰、方岩,浙江永康人。弘治二年(1489)举人,十二年(1499)进士,授大理评事。以忤逆瑾,十年不调。至正德六年辛未(1511),方升为四川佥事,并于这年冬天到四川去上任,便离开南京。

  他师从胡琏的时间是“昔弘治岁,岁维癸甲”。此“癸甲”即弘治十六年癸亥和弘治十七年甲子。其时胡琏在南京“游太学”,胡琏在《登科录》中填报的身份是“国子生”,即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监生,与“游太学”正合。在国子监中的学生统称监生,有举监、贡监(吴承恩曾以岁贡生入监,即属于贡监)、荫监、例监等名目。“举监”是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由翰林院择其优者送入国子监肄业,故称谓“举监”;始于永乐中。“举监”可以得到相当于教谕的薪俸,有点像带薪研究生,而且到下次会试时仍可出监应试。胡琏已于弘治八年(1495)考中举人,便在南监读书,其身份当是举监。这时对于胡琏来说时间有的是,当个家教教几个学生,也可能是当时的风气。州县教谕的薪俸是“月米二石”,当时他可能拖家带口的住在南京,这点收入仍然是清苦的,挣点额外收入便可以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程文德做胡琏学生时刚7岁。“某也七龄,弟兄三四。鼓箧执经,侍公绛次。公不我(chèn,毁齿),视若成人。”7岁小屁孩程文德正在换牙期,乳牙刚脱落,恒牙还未长齐,缺着两门牙,提着个小书包跟着胡琏;胡琏认为孺子可教,像对待成年人一样耐心教导他。

  与此同时,程文德结识了胡琏的儿子。“时维长君,暨厥仲氏,日同几砚,聿若兄弟。”说明当时胡琏的两个儿子,大儿胡效和才、次子胡效忠,也在南京跟着读书,程文德和他们就像兄弟一样。程文德从师的第三年,胡琏考中进士,分配在南京刑部任主事。虽然过了“癸甲”,但仍可能保持着师生联系。

  多少年后程文德还记忆犹新,他的《送胡双洲守大名二首》诗云:“平生每忆金陵旧,此日还看别恨新。”“少年共学钟山麓,两载同趋紫极宫。”双洲是胡效才的字。说明程文德确实与胡效才在南京同学过二年。

  程与胡琏年龄一样大,都是成化五年(1492)出生的,那年是己丑年,所以程文德在祭文中说“公于吾翁,生同己丑。”他们一个在刑部,一个在大理寺,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在政法口。一同上下班,处得很投缘,成了“父子通家”之好,即两家世代交谊深厚、如同一家。这样的情景一直维持到正德五六年,程去四川任按察佥事才分开。正德七年(1511)胡琏也升任福建按察佥事,离开了南京。

  近读明代姜宝的《松溪程先生年谱》,此谱说:程是弘治十二年到南京大理寺任职的,当时程文德刚3岁,被带到南京府邸。“十六年癸亥,先生七岁。受业于举人胡公琏。琏号南津,淮安人,后为少司寇。时卒业太学,有名,故十峰公命先生及其门受业焉。”情况与我上面说的一致。但其中“有名”二字是新发现,说明程家不是随便投师,而是有所选择的。选择胡琏是因为他“有名”,是当时的名师。

  此《年谱》还说:胡琏考中进士以后,师生关系有一断档期,程家又请举人林文俊教了10个月。胡琏“受官南刑部主事,先生仍及其门卒业焉。”“从胡公悉受经书大义,旁及《近思录》、《太极》、《西铭》诸书,皆能领略其大旨。”

  邹守益师从胡琏也有过硬的证据。一是宋仪望作的《东廓先生行状》云:

  考即易斋大夫讳贤,弘治丙辰进士,官福建佥事致仕。……(邹守益)稍长,即颖敏不群,已从易斋公游宦留都,读书至忘寝食。是时彭公礼抚南畿,一见大奇之,曰:是儿出必争锋天下。易斋公遣从司胡南津公琏受学,多所问难。

  文中说的“易斋大夫”为邹守益父亲邹贤。邹贤字恢才,号易斋,弘治八年(1495)与胡琏为同年举人,九年(1496)进士,初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升福建汀漳兵备佥事,选兵捕寇,功甚多。寻乞致仕归。胡琏也曾任过福建汀漳兵备佥事,是在邹贤之后的第五任。彭礼,字彦中,也是安福人,与邹贤是同乡,成化八年(1472)进士。但他的仕途远比邹贤顺畅,初授兵部职方主事,历迁员外郎,晋太仆卿,升工部侍郎,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应天。

  邹守益从师胡琏是因为彭礼的鼓动。据《明孝宗实录》,彭礼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苏松等处兼总理粮储,是在弘治十年(1497)八月至弘治十六年(1503)八月。邹守益“从司胡南津公琏受学”当在弘治十年(1497)八月以后,确切时间是弘治十二年(1499)。这时胡琏刚考中举人4年,正在南京国子监坐监。而邹守益当时9岁,与程文德一样,都符合“以童子传业”之说。不过一个早些,一个略迟,中间可能有过交叉,也就是说,他们还同过学,而不仅仅是“校友”。《松溪程先生年谱》说:他们“同学于胡公之门,并颖异。志趣不凡,其为文能切理命意,胡公并加器赏曰:‘他日者,皆国士也。’同时士大夫闻之,盖莫叹羡焉。”胡琏一眼就看出,这两个学生今后一定能成大器。这个话他曾肯定对别人讲过,使得那些士大夫们都很感叹和羡慕。这也可以看出,胡琏也是很有眼光的。

  除彭礼之外,欣赏并推动邹守益读书的还有罗钦顺。黄宗羲《文庄东廓先生守益》中说:“九岁从父宦于南都,罗文庄钦顺见而奇之。”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人。泰和县与安福县同属江西吉安府,他与程家也是同乡。罗钦顺是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编修,后任南京国子监司业。他见到邹守益当是在任司业期间。他是国子监的教工,自然认识胡琏,可能他就是“叹羡”者之一。

  到了正德二年(1507)以后,邹守益跟随其父回家为其祖父守制,离开了南京。但他也一直与胡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的《赠胡生祁沾》云:“淮阴胡生应恩,奉其父双洲郡守命,以学于南都。始而愕然,终而慨然,以自检也。益尝洒扫南津司徒公门下,嘉生之尚光祖父之绪,书此以其成。”观其说话的口气,好象胡应恩是跟从他读书的。嘉靖中,邹守益为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在南都日与海内同志砥砺于学,胡应恩奉父命到南都读书,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次,邹守益路过淮安,参加了胡家的一次西园聚讲。因为“发舟有期,未克与诸友从容究之。”次日走得匆忙,“耿耿可念”,特地写了一封信以致意。巧得很,邹守益的父亲和程文德父亲一样,也是在南京为官,也是任大理寺评事。不过时间比程文德父亲要早一些。同样的机缘巧合,促成他俩成了胡琏的学生。

  一个人从初识字到成人,要受业于很多的老师。明清时代,打开一个人科举朱卷履历,都有受业师与受知师若干人,一般不少于10人。邹、程二人也不例外,他们后来又另外投了师。

  即以程文德言之,胡琏考中进士时穿插的老师有林文俊,回永康后师从适斋朱方、石泉李沧,后又投入章懋(1436―1521)门下。《明史》称程文德“初受业章懋”,但未讲具体时间。《儒林宗派・章氏学派》中列其弟子15人,程文德排在第14位,说明时间较晚。过庭训《分省人物考》则说程文德“十五补邑弟子员,从枫山先生游,授以诚笃自治之学,慨然志于圣贤。正德己卯领乡荐。” 程文德是正德六年(1511)15岁入邑庠为诸生。而章懋卒于正德十六年(1521),事情又当在此之前。枫山即章懋,字德懋,号然翁,兰溪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讲学于枫木山“枫山书院”。四方从者如云,名流学者多出其门下,被人称之为“八婺儒宗”。在《儒林宗派》中,像王守仁、陈 ... 那样开宗立派的人不多,他的“章氏学派”就是其是之一,而程文德即名列其中。但当是在从师胡琏之后。然而程文德并未止步于此,后来他又投入王守仁的门下,更是成人以后之事了。这里顺便说一下,正德末年,胡琏与他大儿子胡效才,曾在兰溪与章枫有过接触。此事当另文讨论。

  邹守益在南京时,邹家又请举人李校教他,李校一名大行,也是举人。大约也是胡琏考中进士以后,师生关系也有一断档期,时间也正好是10个月。此期间邹守益还曾从朱禄、朱祀二人读过,此二人也是举人。

  离开胡琏以后不知又投过哪些老师,反正最后也投到了王守仁的门下。宋仪望《东廓邹先生行状》云:“阳明王公移令庐陵,先生慕其名,见之极相称许。”王守仁为庐陵知县在正德五年(1511)。这是他第一次慕名拜见。次年春试,邹守益去应试。王守仁以吏部主事为会试同考官,一眼就认出邹的考卷,说:“此必安福邹某先生”。邹守益中会试第一名,即出于王门,王便是程的座师。按照官场规矩,他们即有师生之谊了。邹廷试考中第三名探花,被授为翰林院编修。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他又“谒阳明王公于?台(赣州王守仁的巡抚衙门,赣州古称虔州,故称虔台),论及格致之学。一说邹守益来虔台本来是求王守仁为其父亲写墓志铭的。“王公乃尽语以致良知之说,反复辨论。先生(邹守益)翻然悟曰:道在是矣。遂执子弟礼。”这时他才正式成为王的学生。

  如果说王守仁从诸多考生中发现了邹守益,邹守益中了第三名进士即探花,王守仁是邹守益命中的贵人,那么,发现程文德的就是蔡昂(1481―1540),蔡昂是程文德命中的贵人。

  蔡昂字衡仲,号鹤江,在淮安城内与胡琏是“芳邻”。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第三人,历官翰林学士,兼詹事府。主乡试者一,同考会试者三,官至礼部侍郎,卒赠礼部尚书。姜宝《松溪程先生年谱》说,嘉靖八年会试,程文德“中会试第十名。其本经座主礼部侍郎蔡鹤江昂公也。”嘉靖十九年(1540)蔡昂去世,第二年棺榇运回淮安。《程松溪先生年谱》嘉靖二十年条云:此年“三月,(程文德)辞墓北上,五月至京师,补车驾司郎中。”盖程文德路过淮安,作《祭胡南津尊师文》和《祭蔡鹤江尊师文》,分别祭奠他的两位尊师胡琏与蔡昂。《祭胡南津尊师文》上文已言及,《祭蔡鹤江尊师文》文中云:

  某也弗类,辱公之明。公在场屋,读其文章。谓可与语,冠之本房。持示人人,欲辨骊黄。吾惭子赡,公实欧阳。古称知己,纯钩干将。岂为利达,实照肝肠。骥匪伯乐,盐车大行。璧非卞和,顽璞终藏。呜呼公乎,其何可忘。

  蔡昂发现程文德考得好,将他的考卷抽出来,选定为他主持的那一房第一名。并向众位主考官推荐,因而被列入送皇帝审阅的6份考卷之中。嘉靖皇帝亲自阅卷,批了“探本之论”4个字。程文德得中进士第二名即榜眼,比邹守益还高了一等。程文德用了两个故事,比方他与蔡昂的关系。一是用与的关系来比拟。欧阳修和都是著名文学家,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任主考官,苏轼即出其门下,是历史上佳话。二是用伯乐和卞和来比喻蔡昂。这两个典故大家都熟知,我就毋庸赘言。程文德说:要不是伯乐,良马还在拉盐车,世上哪会有千里马;要不是卞和,荆山之玉仍在顽璞之中,哪里有和氏璧。接着的一句话应该是,要不是蔡老师,那有我程文德?程文德17岁即开始参加乡试和礼部试,到了33岁才考中进士。过去若干次的应考文章难道就差?只是无人看好罢了。今日蔡老师“实照肝肠”,从众人中把他的考卷挑出来,高高的中了第二名,还得到皇帝的亲自点评,能不感谢蔡老师的慧眼识珠!其感激之情溢之言表,在祭文中作了深切的真情流露。

  程文德的授业师是淮安胡琏,知遇师是胡琏的邻居、朋友淮安蔡昂,他与淮安府的因缘真是不浅啊!

  邹守益与程文德是王守仁几十个弟子中最优秀的人物,与薛侃、王畿、王艮等并列。嘉靖十五年(1536),程文到邹守益的老家安福县任知县。胡琏的这两个学生又在此聚会,成为佳话。庐陵是王守仁任过知县的地方,也是邹守益第一次拜见王守仁的地方。后人在安福县儒学中建三先生祠,祀王守仁、程文、邹守益三人。此可见这师兄弟二人关系之铁,更可见他们对王学开山祖师王守仁之尊崇。

  王学即心学,它是古代洙泗、宋代关洛、程朱理学的延续。从格物致知,到致良知,一脉相承,是理论的核心内容。邹守益、程文德师从胡琏,是在孩童时代。胡琏所教内容当然是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以后应试作启蒙。邹守益自己说:“先生道义之训,童而闻之。”程文德说:“旁及《近思录》、《太极》、《西铭》诸书。”是说他们从胡琏这儿学到的东西。

  《西铭》原为宋代理学家张载(1020―1077)《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张曾将其录于学堂双牖的右侧,题为《订顽》,将篇中的另一部分录于左侧,题为《砭愚》。后另一理学家程颐(1033―1107)将《订顽》改称为《西铭》,《砭愚》改称为《东铭》。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3)又将《西铭》独立成篇,被视为张载的代表著作。《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1137―1181),从“四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著作中精选622条,成为一本理学入门书。国学大师钱穆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可见胡琏对理学有很深的造诣,他传授儒家经典时,肯定有“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的内涵。

  近代自然科学证明,物体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将会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发现了万有引力,但不能解释力的源头是什么,是谁让物体运动起来的。他的结论是:上帝是力的源头,是上帝给世界作了“第一推动”,(也有人译成“是上帝一脚踢的”)世界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和发展了。这第一推动非常重要,胡琏就是邹、程二人的第一推动者。二人被接引入门了,便一直不停地钻研下去。后来追随王守仁,成为理学名家,都是因为这第一次的推动。多少年以后,邹守益谈他的心得体会说:“五经四书,圣人救世之药方也。”如果说这种认识是智慧产生的花朵,那么肯定是灌注了胡琏的心血而绽放的。

  另外,《万历淮安府志》说胡琏“教授生徒甚众”,表明胡氏的确是“有名”的名师,因而他教过的学生很多,邹守益、程文德仅是其中二人,也是最有成就的二人。这应当是胡琏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他可能还有一些其他有成就的学生,但都被邹守益、程文德二人的光芒掩映了,不大为世人所知,有点令人遗憾。比如,他有一学生叫相栋,嘉靖七年(1528)举人,淮安河下人。胡琏妻子屠氏去世后,胡效才写信“ ... 于广(东),谋所以列于墓者。先生报曰:‘兹事重大,非托诸名士可信于后者,文虽美而不传。’”“乃命门人相栋状之,命益铭之。”可见他对相栋这位门人也是很器重的。相性笃孝,而奖善疾恶,周人之困。岁饥时上《荒政书》于郡守,事见施行,全活颇众。所居植梅数株,读书其下,人号“梅南先生”。事甚贤而名不传。卒祀乡贤。

  这里再介绍胡琏的一个再传弟子李材(1519─1595),他是邹守益的学生。李材字孟诚,号见罗,江西丰城人,与淮安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淮扬,其父李遂任凤阳巡抚,在淮安专门进行抗倭。其时李材二十余岁,已考中举人,上京参加春试,过淮时在其父帐中。“见攻围势急,援兵未至,白于父,匹马散服出门,召淮扬城内诸豪问计。发漕司库金,大陈庑下。明赏格,令诸豪缒出,募通泰河上敢死士三千缒入。给兵仗,夜半缒出。自将,乘雨后奋击。大破之,斩首五千。诸将追蹙,尽歼之。” 后于嘉靖四十一年(1561)考中进士,亦官至巡抚都御史。在广西数次与贼作战,以知兵名。《明史》本传说李材“素从邹守益学”,后亦成为理学名臣,“所至辄聚徒讲学,学者称为见罗先生。”“系狱时,就问者不绝。至戍所,学徒益众。”著有《道性善编》、《大学约言》、《知本同参》等。李材是邹守益的学生,算起来应是胡琏的徒孙,即再传弟子。这里顺便提起,可见胡琏门墙之高,亦可彰显胡琏师门之光。

  总之,邹守益、程文德,确实“皆以童子”随胡琏“传业成儒宗”的,读书的地点在南京,时间是弘治十二年(1499)至十七年(1504)。胡琏著作没有流传下来,未见其讲学的记载,明代显学――理学诸儒的名单中,也未见有他的名字。而他的这两个学生,为王门入室弟子,名声如雷贯耳,影响远远超过了老师。以致人们不敢相信他们曾是胡琏的学生,因而许多相关史料不被人们关注。这也证明了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本文即对胡琏与邹守益、程文德的师生关系,作了一点勾稽梳理,算是研究胡琏与其学生关系领域中,抛砖引玉的一点尝试。

胡琏与邹守益和程文德是什么关系?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2.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3.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4. 仁厚的朱标,威猛的朱棣,那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怎么样?

    说到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

  5.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6.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7.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8.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打下江山以后都会封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君臣。而且这些造反的人就是当初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臣,他们也受到了很多封赏,其中就有一个人叫费聚。在他学成以后,正好遇到朱元璋在为自己的队伍招兵买马,所以他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看在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情分下,就同意了。

  9. 历史上的今天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为何不将皇位传给朱棣,而交给朱允炆?

    太子的早逝,将朱元璋的部署全部打乱,他只能重新立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其实只有两个选择,燕王朱棣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让他继承大统。

  10. 从「 ”胡惟庸案”,看大明初期政治情况与造成的改变

    胡惟庸是大明初期的一大政治转折点明立国初期,天下未定,南征北伐事务繁多,朱元璋不得不先沿袭元朝的政体,在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其下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统领百官,掌握全国最高行政权。

随机推荐

  1. 【励志】2014年朋友圈最经典的九幅图和九句话

    每日更新,精彩不断……图文来源于网络。“诗经情话”微信平台整理发表。

  2. 难以捉摸的闪光

    到1805年7月中旬,兵团迫不及待地从Shoshone部落(也被称为SnakeIndians)获取马匹和信息,五年前,该部落的翻译Sacagawea就被绑架了。船长们决定,这家公司可能会被该地区的任何一个幕僚带去参加一个突击队,所以大家一致同意克拉克将与一个规模较小、威胁较小的组织合作。7月18日,1805年[梅里韦瑟·刘易斯上尉]由于我们现在急于尽快与[肖肖恩]或蛇类印第安人会面,以便获得有关该

  3.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公元1162年五月,没有皇子的宋高宗,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子,并改名眘(shèn)。六月,高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子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金兵,收复大宋疆土,因此一度出现了较...

  4. 下雨天打破伞

    周公解梦下雨天打破伞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下雨天打破伞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西汉名将郦商的后人 对郦商的评价

    郦商郦商出生陈留高阳,是西汉初年著名将领,跟随刘邦起义,南北征战,立有战功。西汉名将郦商的后人>儿子>郦寄,袭封父爵。>对郦商的评价>司马迁:“攻城野战,获功归报,哙商有力焉;非独鞭策,又与之脱难。”

  6. 这几个时辰出生的人未来两年会越来越有钱

    今天老师就从出生时辰的角度,告诉你未来两年内,能够发财致富的人都有哪些?而在未来两年,亥时出生的人,容易受到身旁的人的帮助,或来自家人的馈赠,加上平时就多做善事、帮自己积福田,所谓「善心之人必有好报」,自然能够累积人脉,帮自己奠定好赚钱的基础。

  7. 梦见别人掉头发

    周公解梦梦见别人掉头发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别人掉头发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梦见自己吃藩石榴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吃藩石榴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吃藩石榴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梦见野猪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如果你对雄野猪的印象是凶猛,可能它代表你内心的某部分在争取承认。另一方面,生殖有更隐喻的意义:即,给被压抑的部分生命。那么...可能指原始的或不为社会接受的压抑部分。如果它与罪恶相联或是它对你有性暗示,它的代表你自己压抑的与性有关的情感。野猪代表攻击性。所以你应该找到你的攻击性的源头。如男性可能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梦见抓老鼠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10. 齐宣王为何迎娶奇丑女子钟离春为王后

    有一天,齐宣王在雪宫饮宴,兴致勃勃地看着宫女群舞。这时,只听得一个粗涩的嗓音说道:“民女钟离春叩见大王。我这副相貌,确实没人敢娶。可是,我却敢到大王跟前,来跟这么多嫔妃争宠,总有几分胜算。”钟离春不再多话,立刻做出几样表情和动作。>齐宣王大怒,要斩钟离春。>齐宣王听了这番话,从醉梦中惊醒。他当即宣布撤消宴席,带钟离春返回正宫,将她立为王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