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漫谈发心与因果

漫谈发心与因果太桥旦曾堪布我们在修持佛法的过程当中大家必须要观察自己的动机,调整一下内心的发心,因为正确的发心是特别重要的。虽然大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乘的修行者,但由于从无始轮回以来,自私自利的习气非常根深地固,而且利益他人的发心比较薄弱,所以实际上是否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者就很难说了。因此无论是讲什么样的课、修什么样的法,哪怕是很短时间的一种修法或者微不足道的一点行善,都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摄持。当然对于一位初学者来说,生起菩提心是有一定的困难,也是相当遥远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大乘行者,必须要从修持菩提心着手。首先学习生起造作的菩提之心,然后慢慢训练能够做到真实无伪的菩提之心。一旦相续中菩提心具备的话,此时此刻所修的佛法或者所行的善业都将成为增上菩提心的助缘,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解脱的道路上也很少会遇到任何挫折,都能够很顺利的达到。不但修行的过程非常顺利,最后的结果也会特别圆满。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也是愿力的力量,更是利他之心的力量,所以闻、思及实修之前我们观察自己的动机是很有必要的。由于修行人的心态不同,所以成就的结果也有天壤之别。譬如修行的发心比较狭隘,那所获得的结果也是渺小的;如果修行的心态比较中等,获得的结果也是中等的;如果修行的发心非常的圆满,非常的广大,那所获得的结果也是非常圆满,非常广大的。如果你在修行任何一个法之前,根本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其结果也不会是好的。如果修行的发心不正确的话会有三种过失:首先无法成为大乘的佛弟子;其次修行的过程中往往善业会被嗔恨所摧毁;最后所达到的结果不圆满,所以发心特别的重要。佛教徒并不在于形式上的修行,而是在于内在的动机与发心。比如你表面的行为是不善业的,但发心是善的,实际上不善业的行为也变成善的了;如果你的心是不善业的,虽然表面上的一举一动是善业的,但实际上这些善业也会变成不善业了。对于世间人而言,能够做到佛法上所讲的这些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世间人特别习惯注重表面的形式,往往忽略观察内心的动机,这就是众生流转轮回的一种原因,也是迷惑错乱的一种根本。世间人经常觉得表面上的事情大就特别伟大,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做伟大事业的人,他们的发心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尤其是近代的社会里,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事的人都有,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还是有道理的。我们凡夫俗子特别重视追求眼前的结果,却并不谨慎遵守因果的规则,这就是因果颠倒。我们应该相信因果的规律,因果的规律是非常顺序的,不一定你现在做什么就会发生什么。因为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今世,而是经历了生生世世的流转,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在过去世流转的过程中做过什么样的业,所以你今世行善、做好事不能保证会带来今生的幸福与快乐。同样的,你现在所造的恶业不能决定你今生会遇到痛苦和不幸,甚至也许你会更富裕、更幸福。但这不能代表你现在所造恶业的果报在将来不需要承受,且更不代表因果不存在,只不过是“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而已。因此我们今生所做的善和恶,其任何果报都不一定很快就会实现,因为我们很多过去世的业报还未完全承受。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里出现很多半信半疑的学佛人,他们对佛法一知半解,经常会非常抱怨地说,我曾经做了多少多少的好事,但一点好结果都没有。很愚痴地认为因果一点也不存在,甚至有些人很失望地跟我说:“某某人一生当中做了多少多少坏事,却觉得他身体越来越健康,生活越来越幸福。而我呢,经常以人为善,帮助穷人,专心念佛,却往往遇到不顺,出现违缘重重。师父啊!是否因果不存在呢?”我就回答说:“并不是因果不存在,而是你对因果认识的见地不够清晰。建议你应该多阅读一些佛教的因果经典,常看一些关于因果的故事。佛祖曾经说过,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因果的循环是依靠佛陀的大智慧才能彻底通达而正确无误的解释,连阿罗汉都无法彻底解释因果的产生,因为阿罗汉具有四不知因的障碍,四不知因是:因佛法深细而不知;因对境遥远而不知;因时间久远而不知;因分类无量而不知。所以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对因果产生迷惑是理所当然的事,凡夫俗子的分别念几乎都是颠倒或错乱的。佛陀曾经说过,凡夫人的五官与思想是错乱的、靠不住的。所以我们怎么能知道过去世因果的循环呢?因此绝对不可以以自己的分别念来判断因果的循环,如果以自己的分别念来衡量因果的产生的话,所出现的因果也将是颠倒错乱的,以至于会觉得因果并不存在。因此千万别以自己的分别念来看待因果的取舍,我们要好好依靠佛陀的法教及大德们的教言而谨慎地遵守因果的规则,才能掌控住未来的命运,才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人。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漫谈发心与因果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何为真正的厚黑学?以厚黑之术,践行圣贤之道,谈王阳明和李宗吾

    民国有位奇人,他独辟蹊径,开创了一门可谓「”震烁古今”的学问,对后世影响深远,叫做「”厚黑学”。这门学问的核心思想是:人若想成功,就需要脸厚心黑,脸皮太薄或心慈手软的人,往往难以获得成功。这种思想未尝没有道理,遍览二十四史,历朝历代,凡是成就伟业之人,基本都不乏厚黑之处。可以说,李宗吾先生的确揭开了隐藏于人性中的某种真相。但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因为人性中有厚黑的一面,就认为人性是邪恶的。从战国时

  2. 梦见“玉米粒”是什么意思

    梦见玉米粒,夫妇恩爱,幸福长久。青年人梦见玉米粒,心脏依然是要重点关注的部位,情绪容易亢奋要注意控制。求学者梦见玉米粒,学业成绩不如意,仍需努力。单身的人梦见玉米粒,会遭遇一场虚伪的爱情,总觉得缺乏安全感。

  3. 那一场盛世流年,我们守着寂寞,伤得面目全非-感人的情话

    喘着气,泪流满面,这种感觉很痛快。它的锋利,它的尖锐,它的刻薄。六、你不理我,我就消失,离开你熟悉的身影。

  4. 赵默笙少年扮演者

    赵默笙扮演者?看世界世界名人何以笙箫默赵默笙扮演者是谁赵默笙扮演者个人资料:据最消息,《何以笙箫默》赵默笙受到网友热捧,很多人说赵默笙这个角色演的很好,那么赵默笙扮演者是谁呢?据悉电视剧《何以笙箫默》改编自顾漫同名小说,钟汉良、唐嫣领衔主演。唐嫣饰演赵默笙,讲述何以琛和赵默笙一段年少时的爱恋,牵出一生的纠缠。赵默笙扮演者?唐嫣唐嫣,1983年12月6日出生于上海,中国女演员。2006年毕业于中央戏

  5. [专家点评] 清李汝南 兰花图

    [专家点评]清李汝南兰花图此为李汝南的《兰花图》,团扇,广东省博物馆藏。加上墨兰线条简约、墨色浓淡对比强烈,于干劲中见柔美,于雄姿中见婀娜。再与右上角合乎主题的诗词遥相呼应,突出主题。李汝南,字湘石,四川温江人,工书画,尤善画兰,现存扇面作品较多。

  6. 梦见变性梦到变性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变性好不好

    做梦梦见变性好不好?梦见变性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变性的详细解说吧。梦见审讯梦到审讯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审讯好不好梦见变性的案例分析梦境描述:上个月男朋友跟我提出分手,到外地去工作,再也没有和我联系。

  7. 梦见飞机在地上跑 做梦飞机降落周公解梦

    梦见飞机在跑道上滑行,说明你心中希望有所建树,梦到飞机起飞时滑行,预示着你的事业会腾飞,梦见飞机降落时滑行,意味着你会取得最后的成功。梦见飞机在地上跑的吉凶境遇安泰,身心健全,希望目的达成,能逃过灾害而免祸患,安定成功,优秀伸张发展,一帆风顺之三才佳配。

  8. 男主清奇是什么意思 | 历史新知网

    男主清奇是什么意思形容男子:清秀优雅,漂亮秀美.清异秀出,美好不俗。《世说新语·方正》“罗君章曾在人家,主人令与坐上客共语。”刘孝标注引《罗府君别传》:“此江左之清秀,岂惟荆楚而已。”《魏书·济阴王小新成传》:“元参军风流清秀,容止闲雅,乃宰相之器。”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郁诗虽清秀,然意在试其学问。”

  9. 卫玠容貌复原图 卫玠古尸容貌复原图

    卫玠古尸容貌复原图据报道,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卫玠古尸容貌复原图近日引起轰动,许多喜欢美男子的人将卫玠地位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卫玠286年312年6月20日,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卫玠祖父卫瓘,晋惠帝时位至太保,父亲卫恒,官至尚书郎,是著名书法家。卫玠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著名清谈名士和玄学家,官至太子洗马。永嘉四年(310年),迁移南方。

  10. 古代单眼皮美女有多受欢迎?单眼皮成了主流审美标准

    早期月份牌中所画的美女展现的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体态较为纤弱,眼型以细长凤眼、单眼皮居多。月份牌中的双眼皮美女、电影中女明星的双眼皮形象、以及报章中对明星割双眼皮的频繁报道,会对大众审美情趣产生显著的示范作用。此后,双眼皮为美的审美标准在中国便不可动摇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