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世尊──世间及出世间至尊无上之人,也就是佛的尊称。授戒──凡学佛的人,决心要受五戒、八戒、菩萨戒或比丘戒,须得有德高僧为之传授,叫做授戒。梵行──使身心清净的行为,尤指断绝淫欲的行为。说法──演说佛的教义。比丘──出家为佛弟子,受过二百五十条比丘戒的男子。

┌───────────────┐│ 附录 : 本书常见佛学名词浅释 │ └───────────────┘---------------------------------------------------------------------------- 佛──佛陀之略称,梵文Buddha之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他所觉悟的是世间一切事、 理的真相,包括众生生死之谜的答案在内。佛不但自己有觉悟,而且能令他人觉 悟。他自己觉悟后,一切身口意方面的种种行为,无一不契合真理,决无丝毫迷 悖,所以是世间与出世间至高无上的圣者。 皈依──皈即归,迷途知返知谓。依是依靠、依止。众生知迷求觉,以佛法僧三宝为依 怙,叫做皈依。 梵志──梵是清净义。梵志是清净的苗裔、婆罗门教徒一生四个时期中的第二个时期, 随师修学清净行时,叫做梵志。 无明──一切烦恼的总称,因为它能障碍智慧生起,使心体痴闇,失去光明。 邪见──不明因果,违反正理的一切见解。 慈悲──施人以快乐叫慈,救人离痛苦叫做悲。 世尊──世间及出世间至尊无上之人,也就是佛的尊称。 授戒──凡学佛的人,决心要受五戒、八戒、菩萨戒或比丘戒(比丘尼戒),须得有德 高僧为之传授,叫做授戒。 实相──现象界一切事理的实际性状。 如实知见──不为虚幻变化的现象界的种种形相所蔽,而直窥其真际,澈了其实相之谓 。 善巧──各种巧妙的济世度人的 ... 。 戏论──并无真知灼见,只凭世智辩聪,对一切现象界的事理,作种种揣测臆度的议论 。 梵行──使身心清净的行为,尤指断绝淫欲的行为。 说法──演说佛的教义。 深观──极深刻的观察之能洞见一切事、理之真相者。 圆觉──于世间一切事理无不澈底了知其真相。 去执──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意见之固执不舍。 入灭──证入涅盘,亦名圆寂。也作为圣者谢世的代名词。 贡高──自以为高人一等。 我慢──踞傲自矜,侮慢他人,叫做我慢。 居士──居家学佛之人。 比丘──出家为佛弟子,受过二百五十条比丘戒的男子。 无常──迁流不息,无有恒常。 乐受──领纳顺境所得身心快乐的感受。 作意──集中注意,令心警觉。 胜解──殊胜的见解,不可动摇的见地。 烦恼──凡夫未得正见,有种种惑,如贪欲、嗔恚、愚痴等,能烦扰困恼众生身心,谓 之烦恼。 有为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有造作的一切事理,都叫做有为法。 无为法──本来如此,不是造作的,非因缘和合而生的,叫做无为法。 内证──由经历事理所得到的内心的体验。 善知识──深明正(佛)法,并能导人入解脱的贤者。 补特伽罗──旧译作人或众生。新译作数取趣,就是频频往来六趣(六道),轮回不已 的意思。 心王──心的主作用,对心所之伴作用而言叫做心主。心王的作用,是总了别所对之境 。 心所──心王对境所生起之贪嗔痴等别作用之名称。 邪Y──与配偶以外之人行淫,或与配偶作不正常之淫行,都叫做邪Y。 ┌───────────────┐ │ 本 书 内 容 更 正 启 事 │ └───────────────┘---------------------------------------------------------------------------- 本书内容经查有两点与我当前国情欠合,为免读者发生误解,特将下列原文部分订正注释,以符我佛本怀。 (一)一五零──一五一页:“佛教里没有任何可以称为“正义之战”的东西。这只是一个制造出来的虚伪名目,再加以宣传,使成为憎恨、残酷、暴虐与大规模屠 ... 的藉口与理由而已。谁来决定正义与不正义?强大的胜利者就是正义,弱小的失败者就是不义。我们的战争永远是正义,而你们的战争就永远是不义的了。佛教并不接受这样的观点。” “佛不仅教导和平非暴,更曾亲赴战场劝阻战事之发生。释迦族与拘梨耶族因争卢呬尼河水,而准备诉之干戈的时候,佛出面阻止,即为一例。有一次,也是由于他的一言阻止了阿阇世王攻略跋耆国。 ” 注释:按佛陀认为战争乃因果之业,无法避免,例如昔日琉璃王征伐迦毗罗卫国(佛陀之祖国)时,初经佛陀劝阻,迨至最后出征时,佛陀以为此乃释迦族共业所召之果报,不可避免,故未加制止。盖佛教之根本,不离因果,战争既系因果之业,则必有善恶(正义与不义之分),所谓侵略必败,暴政必亡,因果报应,昭昭不爽,质之史乘,可为明证,如谓战争无“正义”、“不义”之分,则无异否定因果报应,此实有悖佛教本旨。 (二)一五五页:“人常为政治宣传所习用的术语如“国”、“邦”、“国际”等所炫惑,心理迷蒙,盲目受骗。国家是什么?还不是一大群个人的集团?国与邦并不能有行动,有行动的就是个人。个人所想所做的,就是邦国所想所做的,能适用于个人的,就能适用于邦国。” 注释:按佛陀之八正道,旨在由个人修行为善,以促使国家社会之安谧与祥和,与我国儒家思想甚为接近,并未闻有反国家之说,本段立论,似因原作者出自西洋政治经济学上“个人主义”之思想,盖“个人主义者”,纯以个人利益为前提,既不同于现代民主自由思想,且与佛教“救人救世”之精神相背驰,殊不足取。 以上注释,敬请读者自行订正是幸。 慧炬出版社敬启 63年10月1日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释迦牟尼文化读书佛教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