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最近,所谓“文化大国”,好像是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这并不奇怪。官方公布的数字和一些媒体的报道,让许多人觉得,我们现在已经是经济大国、 ... 大国、政治大国。在各类国际事务中,都很有些发言权,甚至举足轻重。这时,如果文化跟不上,不能同时也成为文化大国,那就像喝酒喝到兴致最高,突然没了。虽然也许只少了一口,但那感觉,别提有多别扭。

  更何况,我们先前,可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国。春秋战国不说,强汉盛唐也不说,便是弱宋,至少文化是拿得出手的。宋词,宋瓷,绘画,理学,禅林,书院,那可真是“郁郁乎文哉”。明清两代,似乎也不差。所以鬼子们打进来,要抢文物,或者偷。瞅着咱家的东西,什么都好。现在西方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那里,还有不少偷来抢去的瑰宝。河南、陕西地底下,埋着藏着没挖出来的,也不少。如此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家底,没有不能成为“文化大国”的道理。如果居然不能,那是要愧对列祖列宗的。

  所以,甭管怎么说,这事得弄成了。

  只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就得琢磨两个问题:一个叫“是否可能”,一个叫“如何可能”。当然,不需要说明,我指的是现在。如果说过去,我们老早就是。

  先说“是否可能”。

  中国,能够成为当代的“文化大国”吗?邓晓芒先生有一个观点,叫“任何国家都有可能”。为什么都有可能呢?我想,是因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存在的。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文化非他,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都要生存,都要发展,这是没有疑问的。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方式,这也是没有疑问的。既然所有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则所有的国家,便都可能成为“文化大国”。

  但这只是“可能”。而且,这种“可能性”,也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当今世界,堪称“文化大国”的,屈指可数。不不不,准确地说,是数不出。文化大国,标准是什么?如果是文化产业的产值、利润、出口量、市场占有份额,或者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例,那么,美国要算一个。可惜,美国却被认为是“没文化”的。也不光是中国人这么认为,欧洲人也这么认为。我在百老汇看音乐剧,当时就犯嘀咕:就这,也算文化?

  也只好说历史。历史上,文化大国可不少。中国就不说了,当然是。印度,也是。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还有意大利,都是。怎么都是呢?因为都有标志性的文化人物。这些人物,全世界也都认账。比方说,提起托尔斯泰,大家都点头称是;提起莎士比亚,大家都心服口服;提起歌德、贝多芬、康德、黑格尔,没人不承认德国是文化大国。美国吃亏,就在这里。标志性人物是谁?总不好把米老鼠也算一个。

  那么,为什么只要有了这样的文化人物,成为“文化大国”就靠谱了呢?

  很简单,就因为他们的影响,都是超国界的。请大家想想,孔夫子、释迦牟尼、卢梭、伏尔泰、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影响,哪一个是仅限于本国的?事实上,但凡“文化大国”,一定具有国际性。比方说,有一段时间,亚洲一些国家,都写汉字;欧洲一些国家,则以说法语为荣。这个时候的中国和法国,岂能不是文化大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化大国,一定是有影响力的。而且这影响力,还一定是超国界的。事实上,文化,文化,一要“文”(文明),二要“化”(影响)。有文能化,即有文化。化出国界,即为大国。不能化出国界,岂不成了卡拉OK,自娱自乐?

  这就又有了一个问题:文化大国的影响力,为什么会超出国界呢?

  我想,恐怕还是因为有魅力。有魅力,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有影响力。影响力不是硬推出来的。想当年,孔子何曾漂洋过海办儒学堂?佛祖又何曾不远千里办佛学院?然而其影响力,却是不胫而走,远播四海,流传至今。为什么?自身有魅力,挡都挡不住。由此可见,文化魅力,是成为文化大国的关键所在。

  于是我们又要问:文化魅力,来自哪里?

  也有三条。第一,这些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自己都没有精神,却说可以影响世界,岂非天方夜谭?第二,这种精神,一定有着深刻的内涵。肤浅的东西,可以喧嚣一时,难以影响一世。第三,这种精神,一定有着出彩的形式。出彩不一定就是美,就是精致、高雅、灿烂、辉煌,但肯定不是说套话、打官腔、陈词滥调、人云亦云。它一定是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爱不释手的。

  有了这三条,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就会有一种极具魅力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比方说,魏晋风度或者盛唐气象。这就会有吸引力,也就会有影响力。因为深刻的内涵让人尊敬,出彩的形式让人喜欢。如果还能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样,立人文之本,开风气之先,那就能对人类文化做出卓越贡献。有这样的贡献,世界就会承认你是“文化大国”。

  这样看,美国,是“有希望”甚至“可以算”的,因为有“美国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独立宣言》,也体现在美国民众的世俗生活。它也有自己出彩的形式,这就是好莱坞大片。只不过,说这种形式是经典,很多人想不通。但文化是与时俱进的。谁能肯定,它将来在人类文化史上,就不会有荷马史诗或唐诗宋词的地位?何况就算这样的东西,也不是谁都拿得出的。

  那就再说“如何可能”。

  可以肯定,用钱堆,是不行的。那只能叫“纹银大国”。光演戏,也是不行的。那只能叫“文艺大国”。把别人偷的,地下埋的,都找回来、挖出来,同样不行。那只能叫“文物大国”。纹银大国、文艺大国、文物大国,都不能叫“文化大国”。文化大国得能“化”,得能影响别人,影响世界,甚至影响人类的历史进程。这就必须有“干货”,有拿得出手、站得住脚、经得起历史检验,让他人由衷钦佩、赞美、学 ... 东西。

  也就是说,要有体现出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

  这里有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现代文明。所以,照搬老祖宗是不行的。老祖宗不是不能搬,是不能“只搬”、“照搬”。要搬,也得现代化。第二,必须是中国精神。所以,照抄西方人,也是不行的。学得再像,也是人家,不是咱们。要学,也得中国化。建立“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必须置根于传统,置身于世界。也就是说,得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并不容易。如果还要创新,就更不简单。

  那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一要实干,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二要智慧,打官腔是没有用的;三要理性,唱高调是没有用的。动不动就“不高兴”,更是无聊。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是吼叫出来的。那样的垃圾制造得越多,我们离文化大国就越远。

  更何况,文化大国,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成为“文化大国”,也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一厢情愿,而应该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国民活得有尊严,中国才有尊严;国民活得有文化,中国才有文化。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能产生出有影响力的人物、思想和作品。因为人民的实践,才是文化的源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话】所谓文化大国

  为什么面子比命都重要

  易中天:讲到体育,2000年我们申奥成功,我正在丽江。那天晚上,丽江所有的酒吧挤满了中国人在看电视,在欢呼。第二天早上,我们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是同一个标题,非常整齐:“我们赢了”。

  “我们赢了”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意思,“他们输了”;第二层意思,“我没赢过”,我好不容易赢了一回。我当时感觉真的很不好。如果我来做媒体,我的标题应该是“中国感谢世界,北京欢迎大家”。我就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把这个事儿看得这么重要?

  邓晓芒:讲得通俗一点,就是爱面子。但是里头很有文章。为什么国人那么爱面子呢?我觉得还是因为自己的心理缺乏自尊,要靠外部的东西来支撑自己。中国两千多年来处在人际关系的一种规范、礼节、礼貌、礼尚往来之中,这些东西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对内在的看不见的那些东西,做的功夫很少。

  易中天:刚才说到武德,武德的特点首先是把自己做大做强,然后表现出来的是柔弱、慈悲、忍耐。这不是挺好的吗?如果世界上能有这样一个老大,又大又强,但实际上表现出来的是柔弱、慈悲、忍耐,那不是世界太平了吗?

  邓晓芒:对。

  易中天:而这种武德,美国人好像没有。由此推出的必然结论是,最好中国做老大。文化大国、 ... 大国、经济大国,都做大国,然后还挺柔弱。

  邓晓芒:对。这是中国传统的理想,前提是你要能赢,然后你表现出柔弱。

  易中天:就是先把人家打得满地找牙。打趴了以后,再摸摸他。

  邓晓芒:皇帝就是这样。一个王朝建立的时候,首先把所有的人都打趴了,看他们没有再爬起来的可能了,就仁爱治天下,皇恩浩荡。实际上每个人都想成为皇帝,都想赢,然后表示我赢了对你们只有好处,我赢了会慈悲为怀,我会照顾你们的,这是中国传统的体制,从武德到国家体制,里面是一脉相承的,是同一个模式。所以我讲文化心理模式非常重要,它可以贯通中国人的各个方面。但问题是,今天这种理想已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了。你不可能再推出一个皇帝统治全世界,然后关怀全世界。

  易中天:今天讨论文化大国,你觉得文化大国有标准吗?

  邓晓芒:有历史标准,没有绝对标准。文化有历史的发展过程,有它的必然性。很多人否认这个必然性,但是文化的发展必然会走向某些共同的标准,这个标准,应该就是文化大国的标准。

  中国足球比中国教育希望要大些

  易中天:有一次,教育部的一个官员视察一所非常著名的理工科大学,问它的学生会主席:“阿房宫是谁烧的?”这个学生会主席回答:“不是我烧的。”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在旁边,也对着教育部的领导说:“我用党纪和人格担保,确实不是他烧的。”中国教育为什么弄成这样?我上次在一个场合,问著名的教育学者杨东平:“你觉得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资先生认为呢?

  资中筠:我看足球比教育希望更大些。其实足球有没有希望关系不大,爱输不输,爱赢不赢,影响不了国运,而且它还是容易改造一些,但是教育真是很难。现在,教育问题已是盘根错节,简直没法再改。大家都对应试教育有很多批评,觉得应试教育把人的思想都束缚起来了。但在中国现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试教育还是惟一能相对公平的 ... ,使得贫困子弟有机会接受比较高的教育,就是大家拼命念书;要改的是应试的内容,考什么,这个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即使是应试教育都在变质,一些重点中学凭分数录取的比例越来越小,凭关系和凭钱的比例越来越大。

  另外,教育不公平,其表现最主要的还不在于没钱交学费,没钱交学费的问题是属于比较容易解决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师资的退化。你想,你这么教出来的学生,将来当了老师,然后再一批一批这么下来的话,说得悲观一点,有品种退化、民族退化的危险。

  现在我们特别缺乏的是公平教育的问题,大家都唱高调,小学生都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但是对于怎么样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扔垃圾,公民的责任是什么、权利是什么,这一套都没有教。

  易中天:我写过一篇博文,叫做《谁该清退,该清退谁》,就是谈教育部清退代课教师的,最后一句说“该清退的,不知道是谁”。

  资先生特别强调文化要有载体,我们中国文化的载体就是汉语,或者说是华文,或者说是中文。您觉得这个还有希望吗?

  资中筠:中文我觉得还有希望,如果有比较多的教中文的教员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话,还可以慢慢地好起来。但是假如电视老是这样乱七八糟地下去,它可能就抵销了课堂里面辛辛苦苦教出来的东西,像正确的字应该怎么写。

  易中天:我可以告诉您,至少中央电视台对错别字抓得非常紧,一个错别字扣50块钱,编导扣50,制片人再扣50,副主任还得再扣50,一层层扣上去。但是它依然有很多错别字。

  邓晓芒:为什么我们输不起

  大国文化,不在于那些外表的东西:体育、GDP、武功……而是在于文化心理模式。

  全世界的人恐怕都会承认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可惜只限于过去。今天的中国可以说是经济大国、 ... 大国、手机大国、太空大国等等,但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却不多。

  正是由于祖宗的大光辉,今天我们中国人尤其有一种大国情结,特别是文化大国情结。我二十多年前看《霍元甲》,前年又看了《李小龙》,发现里面都有类似的情节:一个是打败了日本武士,再一个,打碎了“东亚病夫”的牌子。《李小龙》里有所改进,除了这些以外,他还让一个日本武士充当他的跟班、他的崇拜者。再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李小龙后来在美国读的是哲学。

  中国武术也有它的哲学,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就是所谓的武德。中国的武术讲武德,武德也可以算是一种哲学。它和西方的拳击、摔跤都不一样,西方的拳击、摔跤都是体育,中国的武德是讲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有很多,不一定要习武,但武德里讲的做人的道理,有它的特殊之处。

  首先,他要凭借自己的武功成为强者,这是武德里必备的条件。很多武侠电影、小说里的主角都从小多病,身体很弱,受人欺负,这 ... 他们要发奋习武,要强身健体,不受欺负。所以他们练武比一般人刻苦,也容易成为高手。

  到了这个层次,再修武德。武德实际上是以成为强者为前提的,武德本身则是说,成为强者以后,你要慈悲,要表现出退让、低调、忍让,甚至要表现得柔弱,这是老子讲的柔弱胜刚强。所以说,武德并不是要凭武功打天下,要建功立业,甚至于不是打抱不平、见义勇为。——这是一般的道德,不是武德。武德甚至有时候还抑制那些武功高强的人去惹是生非。但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要能打赢。赢家才能讲武德;输家不配讲武德。当然,还是要讲一般的道德,但只有赢家才能讲武德。中国人对输家是很少喝彩的。

  最近的张开印用少林武功PK泰国拳王,把他打翻在地,解说员声嘶力竭地欢呼,加以嘲笑,这是有失体育精神的。这与泰国拳王本身也有关,他曾经在事前叫嚣要打败少林功夫,要打败中国功夫,但后来有记者去采访,他说,那只是一种赛前的策略。在体育界,赛前这样是被认可的,比如拳王争霸赛,拳击手事先放出狂言,是为了振作自己的信心,削弱对方的气势。但是真正上场了,还是非常敬业的,一拳一拳地来,输的人也诚心服输。虽然选手事先有过一些狂言,但其实并没有瞧不起他的对手,所以输了以后,也可以赢得对手和观众的尊重。这就叫体育。当然,体育也有体育道德,体育道德和武德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那么多拳王争霸赛,没有人在事后用输家事先的张狂来嘲笑他。

  中国的运动员一般来说比较低调,最近几年好像有点变化,不那么低调了,但以往一直是很低调的。可是他们的心思很少真正用在体育本身上,而是专注于输赢所带来的各种效益,其中特别是在国际比赛上国家的脸面。所以中国人,包括运动员和观众,一般来说都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因为容易被看成输的不是一场体育比赛,而是整个国家的面子。

  近些年出的好几本书,《中国站起来》、《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其实主要都是争面子。我们把这样一种争面子叫做“树立民族自尊心”,或者“找 ... 族自信”。

  以前的“东亚病夫”,这个是我们绝不容忍的,但它只是一个符号,你把“东亚病夫”的牌子打掉了,就能够找回自尊心、自信心?根据普通常识,未必如此。中国人在奥运会上拿了最多的金牌,但是在我看来,中国人自信和自尊还不如某些输得很惨的国家。它们在体育上输了,但是并没有影响它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鲁迅将近一百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道理。他有一次看一部纪录片,纪录片里几个日本人在处死一个俄国间谍,那个俄国间谍实际上是一个强壮的中国人,旁观一大群中国人围观,个个面无表情。鲁迅当下大悟:不管有多么强壮的身体,如果是一群麻木的国民的话,照样要被人家一个个砍下头,所以他弃医从文。

  所以中国人的病并不是在身体上面,而是在内心之中。我们今天早就已经打碎了“东亚病夫”的匾牌,但是我们在心理上仍然刻着“东亚病夫”的烙印。

  我觉得,我们要做今天的文化大国,首先要有精神上的大气,不能仅仅是搬老祖宗,而是要在任何国家的人面前展示出你的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让人尊敬的人格力量,不是让人侧目——我们往往在展示我们的“大国气度”、展示我们要站起来的时候,引起别人侧目。为什么?我们可以好好想一想。

  讲到文化大国,或者文化大国里面的大国文化,我认为,它不在于那些外表的东西:体育、GDP、武功……而是在于内心、文化心理模式。鲁迅当年讲的所谓国民性,我今天把它归结为一种文化心理模式,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几千年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惯性,这个方面我们要好好研究、探讨,找到我们今天在心灵上的病根,以便于我们将来的改进。

  资中筠:文化要用母语讲

  我觉得现在我们有点乱套。一方面,特别想走出去,好像文化大国说来就来,我们要变成文化大国了,于是乎就成文化大国了。然后就花好多好多钱,在国外建孔子学院,教人家外国人学汉语。与此同时,我前些日子刚听到,上海几个名牌大学自主考试,理工科干脆不考中文了,我觉得很荒唐,所以就先从这件事情讲起。

  你要是讲文化,首先母语是最重要的,文盲跟一个有文化的人的区别,不就是因为他认字,越学越多吗?你是靠什么来思考的?一定是用中国话来思考,不是用外文,除非你从小就在外国生长,先学外文,后学中文。你的中文学到什么程度,你认的中文字有多少,用中文掌握了多少知识,就决定了你思维的复杂程度和文化程度。

  我们现在讲这个人文化水平很高,那个人文化水平比较低,实际上是他的中文水平比较高或比较低。我是学外文专业出身的,我从小学就开始学外文,专业学的是英国文学,但是到今天我也不认为,学不学英国文学能够决定我的文化程度。我的文化程度还是我的中文决定的,我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取决于中文。当然,我学了外文之后,懂了很多东西,丰富了我的文化,应该说是个仓库吧。但是如果我不学外文,根本不会外文;我已经学了这么多中文,再去学另外一个专业,我觉得我的文化水平应该还是像现在一样。所以对中文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看。

  一个国家的母语是它文化的载体,你学了多少,你掌握了多少母语,你就会成为有什么样文化修养的人。我见到好几位大出版家学历很低,甚至是小学刚毕业,但是他们读了好多书,尽管不会外文,也没怎么学过数理化,但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还有一些革命老干部,基本上没上过学,但看过很多书,中国的历史知识丰富,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只举一位大家都知道的,胡 ... 。

  有些名牌大学居然认为理工科就可以不考中文,这是非常荒谬的,他们只想培养高级工匠。理科、自然科学和哲学是相通的,连母语都不要掌握,怎么可能培养出发明家来?当然可以说这只是几个大学的自主考试,教育部并没有统一取消理工科的语文考试,但是它所释放出来的信号是非常有害的。因为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取消语文考试,哪怕是部分地取消,就会让语文不太好的学生觉得用不着学了,老师也觉得用不着认真教了。与此同时,外文是非学不可的,因为不学外文是没有前途的——据说做这个决定的校长们是这样说的。不学外文没有前途,但是不学中文可以有前途,可能他以为中国人都说中国话,多认几个字,少认几个字,多学一点,少学一点,没关系。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又说要加强我们的“软实力”,然后花那么多钱去教外国人学中文,看来,我们确实有一种危机感。我们也要输出文化,问题是:我们拿什么东西输出?只好又请出老祖宗来,一会儿挖一个墓,一天到晚搞文化遗产,现在好多地方把“申遗”作为天下第一大事了,好像申到了一个“遗”,我们的文化就上多了一层。申的“遗”都是祖宗留下的遗产,不是我们新创造的东西,挥霍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而且还没有用好。

  我觉得与其一天到晚说要弘扬这个、弘扬那个,不如首先好好把电视屏幕里头的白字消灭掉。现在这个危害极大,对中小学学生比教科书影响大。我听商务印书馆新版汉语字典的编辑跟我说,他接到一些中学生来信,说你们的字典错了,因为电视屏幕上不是这么写的。

  要扎扎实实地把这些事情搞好,把错别字改了,把成语说对,不要闹“你到我贵府上来”、“您的家父”、“我的令妹”这类笑话。假如能把这些东西弄干净了,我觉得我们的文化就稍微进步一些了。

  一讲到文化传统,一说到我们有过多么辉煌的传统文化,我们常常忘记,从晚清到民国这一百年间,有许多仁人志士,文化水平很高的那么一批人,尽了很大的努力,继承了中国比较优秀的传统,加上吸收了外国的文化,把两边优秀的东西结合起来,创建新文化,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成绩斐然。可惜后来断了。我们现在把这一段完全忽略了,一说传统文化就从孔夫子讲起,为什么不讲严复、王韬、梁启超、胡适、鲁迅、傅斯年等等这一大批人?我们今天所争论的问题,他们早就争论过,他们这批人作为整体,百年来为振兴民族精神,创造新文化所达到过的高度,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

  前几年,我们一大批大学,像北大、清华、南大、浙大等等,都在搞百年纪念,说明这些现代大学早都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有了很好的成绩,引进了西方的模式,又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培养出了很多人才,但是现在忽然又说都要向哈佛看齐,却又只看皮毛,不知道人家的精髓何在。

  说到全盘西化,首先它实际上是个伪命题。我们不可能全盘西化,这么坚固的传统,不管是好是坏,它西化不了;另一方面,我们天天都在西化,包括现在生日吃蛋糕,都不吃长寿面了。有的是无害的,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最优秀的东西,我们上一代人、两代人嫁接过来的,现在又推出去了,不要了。

  我也很同意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我也同意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现在有些人说鲁迅的这些做法是汉奸行为,实在岂有此理。鲁迅是爱之深、虑之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我们也还有一脉相承的很优秀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士林”有一种坚守,有些事情是“为士林所不齿”的,有些人是士林“耻于为伍”的,这里无形中也有一个价值系统。比如孟子说“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是可以嫁接起来的。

  我们不能够把现在文化的缺失和所有坏的东西,都怪在几千年的传统上,或者说跟农业文明有关系。农业文明肯定不适合于现在的市场经济,但是从精神上来讲,它并不是完全没有过比较优秀的、能够支撑民族脊梁骨的东西,但是后来就被打断了。

  谈文化,要注意几个问题。一个是泛政治化,把文化完全附属于政治。“软实力”这个词我有点不想用,因为它又把文化当成一种工具,而“软实力”这个词实际上也是美国人发明的,有它特定的含义。建立新文化,或者是重建精神的家园,最好不用“软实力”这个词,文化就是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高不高,或者是文化水平怎样,取决于相当多的人,特别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修养。这种文化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做人的价值观,必须依附在一个一个人的身上,而不是其他。老说软实力,容易泛政治化,容易流于以对外争面子为目标,务虚名,不重内功。

  另外一个弊病就是高度实用主义,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发展起来的,跟市场经济相联系,就是说什么东西有用,什么东西没用,在于你产生不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价值,所以很多东西都没用了。

  学历史有什么用?学中文也没用,中国人反正都会说中国话,还不如学点外文。我学了一辈子外文,深知不是生来讲英语的人,真要把它学到跟自己的母语一模一样,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要靠这个体现你的文化水平,就等于邯郸学步。何况现在所谓的精通好几门外语,其实就是认几个字,能查字典看书就了不起了。我到现在用外语写作都没有把握,总要请人家看一遍,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是太地道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文化要更开放。“ ... ”时期那一大批人,其实也只有二三十岁左右,胡适、傅斯年、钱玄同这些人都很年轻,李大钊那时也才30岁,他们当年敢想敢说,了无忌禁,想办《新青年》,自己就办起来了,办起来以后,在上面吵架,可以吵得一塌糊涂,言辞激烈,也有不少片面性,但都是高水平的吵架,有不同的思想在撞击。

  现在谈要建立文化,除了去找老祖宗之外,就没有其他什么办法了。但其实用不着你找老祖宗,《论语》、《孟子》以及其他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已经翻成了许多文字,早就传播出去了,现在仍有西方汉学家在研究这些东西,还用你现在去输出吗?人家要看的是你现在能拿出什么新东西来;你的所作所为符不符合一个现代的、负责任的国家的形象。所谓的负责任不只是对外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人民负责任。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重要的不是输出文化,而是建立文化,先得有货才能卖。而且建立的是新文化。其实我们并不是完全在废墟上建立,但是我们根本不理会前人的努力。包括梁启超的《新民说》,早就说清楚了很多问题,如果国民在本国总是受压迫的话,遇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你要他站起来保卫国家,这是南辕北辙,不可能的。所以鲁迅也早说过,我们在反对别国奴役我们国人的时候,不要又想,那还不如受自己人的奴役好一点。我们现在有很多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的,做自己人的奴隶不算什么,一看外国人欺负我们,简直不得了,甚至于不是欺负,也算欺负。日本侵略中国,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破坏,最大的破坏就是打断了我们现代化的进程,但在这之后,那么多年来就没有外国人侵略我们,我们自己做了什么?

  来源:南方周末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涂山之会是华夏民族形成与华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华夏民族如何形成以及华夏文化如何成为中华全民族共同信仰?长期以来都是困扰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历史之谜。众所周知,尧、舜、禹是华夏民族的三位圣人,在中华正统儒家思想中,尧舜禹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在民间,尧、舜、禹三位华夏民族先人化身为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圣灵,保佑着天下华夏百姓,是三官庙中的三位神仙。尧舜禹之间形成的禅让制度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是华夏民族仁义思想的来源。

  2. 中国印章文化有上千年历史,印章起源于何时?

    目前还没有定论,专家认为大致在春秋与战国时期。从目前存世的大量战国时期古印章来看,其创作和使用已经相当成熟。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的饕餮纹铜玺,这是目前经考古发掘中最为古老的印章,那么,中国印章的历史应在商代以前。印章的起源与印章自身的发展相比,印章和绘画的结合相对较晚。战国直至汉魏时期使用封泥,封泥主要是盖有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印章的使用,也逐渐由蘸朱红印泥钤于纸上。

  3. 收藏,到底是私人爱好还是文化使命?

    于是,收藏从一个个人兴趣爱好行为上升到一个于国于民有利的,可以宣传和鼓励的行为。宋代米芾就写到,收藏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事者,一种是鉴赏家。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都是收藏的爱好者。赵明诚死了之后,李清照二婚后很快又离婚,据说是第二任丈夫图谋她和前夫赵明诚的收藏。

  4. 邓晓芒:仁义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界的原则,即自然血缘原则

    文天祥是公认的爱国志士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流传至今,这句话中所代表的信念支持着文天祥这样的爱国志士,即自己作为永恒「”天理”的代表而名垂史册、彪炳后人,不愧对列祖列宗和子孙万代。文天祥《正气歌》中「”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的表白,正是他坚信其丹心可「”照汗青”的根据。因为,中国人的责任感无论看起来多么自觉、多么坚定、多么坦荡,只要追溯到它的最终根据,邓晓芒说我们总可以得

  5. 砖家解读:天学真原独特的古代中国,古人的宇宙天文认知

    《天学真原》独特的古代中国在《天学真原》第一章「”绪论”中,第一句就说:「”‘天文’一词,今人常视为「”天文学”的同义语,以之对译西文astronomy一词,即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但在古代,‘天文’并无此义。”古籍中较早出现「”天文”一词者为《易经》。并根据《易经》明确古代中国之所谓「”天文”,「”既用以指天象,又引伸出第二义,用以指仰观天象以占知人事吉凶之学问。……‘天文’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其

  6. 中国饮食文化:在魏晋时期民族融合中的繁荣之路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饮食文化也是各民族在交流和融合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出来的。这种交流和融合起源于汉朝,在魏晋南北朝时达到顶峰,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的文化大碰撞中,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中华饮食文化。

  7. 山河地理 |「 ”辽西走廊”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

    人类是在既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活动并进行历史创造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历史活动和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

  8. 简谈近代 ... 战争以来中国到底哪里落后西方

    近代以来,...战争后一系列的战争把中国人的自信心打没了,然后有一批中国文化没学通,西方文化学的皮毛的人出来把自己国家的文化推倒,后来一大批人就跟风,以为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个个领域都不如西方。近代以来清朝一直到建国初期,落后西方的的东西主要是科技,工业方面。清...打不过洋人主要是打不过洋枪洋炮,因为西方通过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使得中国在技术上大大落后西方。

  9. 被误读的钱穆史学: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通史?| 文化纵横

    但本文指出,钱穆对于历史教育问题的强烈关切,却为今人所忽视。这无异于对钱穆史学的背离。作为国家建设的历史教育:钱穆史学的启示钱穆的历史著作在当代十分流行。在钱穆看来,现代中国的历史学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历史教育问题,即用怎样的历史知识塑造中国人的情感、认同与智慧,让国人热爱国家与民族。

  10. 优秀政治家的风采——看汉文帝刘恒的软实力

    苏辙:汉文帝以柔治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

随机推荐

  1. 庆忌要离要离之杀庆忌,他既不要钱财,也不要权利,他既不是与阖

    要离之杀庆忌,他既不要钱财,也不要权利,他既不是与阖闾有恩,也不是与庆忌有怨,他既不是为亲人报仇,也不是为正义除害,要离之杀庆忌,仅仅是为自己立名。 要离要立什么名?忠义之名。在要离看来,人活一生,立名最重要。为了立名,他舍得牺牲一切。他的至亲——他的妻子儿女,他认为他...

  2. 乔治六世简介

    职业:英国国王国籍:英国为什么出名:1936年起担任英国国王和英国自治领,直到1952年去世。乔治六世继承王位后,他的弟弟,爱德华八世,退位嫁给离婚的美国社交名媛沃利斯辛普森。乔治统治期间,大英帝国的分裂和向英联邦的过渡加速了。1940年12月29日国王死了;女王伊丽莎白公主在非洲万岁时,她的父亲死了,她成为女王。

  3. 一生不得丈夫宠爱 苦尽甘来当了一年皇太后就撒手人寰

    孝康章皇后众所周知,顺治帝最爱的女人是董鄂妃,他因董鄂妃的离世而抑郁早逝。>可惜,佟佳氏红颜薄命,顺治朝不得重视,好不容易儿子当上皇帝,自己成了皇太后。结果,当上皇太后的第二年,佟佳氏就撒手人寰了,才24岁不到。康熙帝追封佟佳氏为孝康章皇后,与顺治帝合葬清孝陵。>孝康章皇后13岁进宫,23岁去世,一生不得丈夫宠爱,也没来得及享受皇太后的生活就离开了。

  4. 兰芳共和国:华人在南洋建国的伟大尝试

    报纸还评论道:兰芳共和国的国力虽后于西方诸国,其意义却不逊1787年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这是海外华人在海外进行开明政治的一个尝试。1国父其人兰芳共和国的创始人罗芳伯共和国的国父罗芳伯是清朝乾隆年间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户客家人的耕读之家。结果就是导致1740年的华人反抗,以及当局镇压华人的红溪惨案。所以华人虽然勤奋,但是生命财产却并没有很好的保证。罗芳伯凭借自己的见地和武力,迅速成为了一帮客家人的头目。

  5. 《汉兴八十年》第一卷 嬴秦缘起>第二章 秦国六世之烈

    >>公园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开启了秦国六世图霸的篇章,为第七世的一统天下做好了铺垫。这个人很有一套,为了稳住自己的君位,安抚在变法中利益受损的秦国贵胄,他将商鞅车裂处死给贵族报仇,可是贵族们真正痛恨的秦国新法却一点儿也不更改。>>秦慧文王在位期间,秦国成为了实力远超六国的巨无霸式的国家。而范雎是战国时期秦国继商鞅、张仪后第三位来自他国的贤相。

  6. 明昭昏蒙是什么意思?

    【拼音】míngzhāohūnméng【解释】昭:明白;蒙:愚昧无知。聪明而通晓事理,愚昧而不明事理。【出处】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众万之生,谁非天邪?明昭昏蒙,谁使然邪?”【例子】无【相关】百度“明昭昏蒙”

  7. 安静伤感的心情说说短语-感人的情话

    二十六、我对于幸福感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我可不可以常常保持对很多我不喜欢的事情说不要。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

  8. 反季节蔬菜缺乏营养!

    饮食的季节性概念越来越弱化,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我们的餐桌上也从不缺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这都是因为反季节蔬菜的存在。在北方,反季节蔬菜的另一个来源是外地运输供应,供应地区常常是南方等气候适宜的城市。其实,反季节蔬菜和时令蔬菜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两样,但它在栽培和运输中已经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营养损失,对人体健康的效果显然不如后者。

  9. 梦见自己掉进冰川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掉进冰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掉进冰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梦见银河

    周公解梦梦见银河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银河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