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砚之初东汉以前,砚被称之为“研”。“研”和“研子”之所以必须配套使用,是因为东汉以前还没有发明人工墨锭,而大量使用天然矿物颜料绘画和书写。由于天然矿物颜料有相当的硬度,需要捣而碎之,研而磨之,方可应用,所以都离不开“研”和“研子”。多用条状砾石制成,研磨的一面均已磨成斜角状,光亮的斜面上往往留有红色颜料。经鉴定属于赤铁矿性质的三氧化铁,与研石和研棒上的红色成分相同。
砚之初
东汉以前,砚被称之为“研”。“研”的本意有研磨之意,这在许慎的《说文》中有载。在更早的西汉时,也有把“研”作名词使用的,如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的遣册中,就有“研一,有子”的记载。考古中经常也发现研、研子配套出土,印证了遣册中的记载。
以上所说的“研”,汉墓造册上叫“板研”,是研磨时垫衬用的板状物,有的上面还因长期与“子”配套使用,而被磨出了凹窝。所谓“子”,又称“研子”,指握在手中的柱、块状用具,石质为多,也有陶质或玛瑙质的。“研”和“研子”之所以必须配套使用,是因为东汉以前还没有发明人工墨锭,而大量使用天然矿物颜料绘画和书写。由于天然矿物颜料有相当的硬度,需要捣而碎之,研而磨之,方可应用,所以都离不开“研”和“研子”。 考古中还发现了不少更为原始的研和研石,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兰州白道沟坪等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也发现了距今约6千多年前的绘画工具,包括石臼11件、石研棒12件、红色颜料1块和调和颜料用的水杯一件。这些书画工具中,石臼的功能与研相类似,上下两面光平,表面中央部位有圆窝,窝内壁等处留有红色颜料痕迹。石研棒是在石臼圆窝内把成块的颜料研磨成粉末状用的工具。多用条状砾石制成,研磨的一面均已磨成斜角状,光亮的斜面上往往留有红色颜料。红色颜料发现时已崩裂成四小块,黑红色。经鉴定属于赤铁矿性质的三氧化铁,与研石和研棒上的红色成分相同。 更早的还有1980年山西省吉县狮子滩中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套磨盘和磨石,上面也布满了朱砂痕迹。同出的还有赤铁矿石7块以及岩画。说明早期的研石都配有石研棒,可称之为“臼型研”。
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著名的“妇好墓”中,还出土了玉臼和玉杵。笔者近年来在重庆三峡大坝库区的万州麻柳沱东周遗址文物抢救中,也发现过这种板状研石、石研棒以及用朱砂绘制的彩绘陶器。
所以,从研作为一种早期砚的形式,到后来成熟定型并广泛使用的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演变过程:一、史前时期的臼型砚阶段,是砚的滥觞期。二、商周时期的臼型砚和板型砚并存阶段,是砚的泛用期。三、汉代及其以后的板型砚阶段,是砚的定型期。滥觞期的使用过程最长,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泛用期属于研和砚的过渡阶段,时间延续不长,约经历了一千年左右;定型期持续至今,算来也有二千年的发展过程了。
编辑:因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