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网上展馆]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商代青铜兵器精品选粹商目雷纹青铜钺通高35.2厘米,刃宽34.8厘米,肩厚1厘米,重6千克。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青铜兵器223件,占此批青铜器数量近一半,有钺、矛、镦、戈、鳟、勾戟、剑、刀、匕首、镞和胄等。新干大洋洲一次出土大小青铜钺6件,大型者有2件。形体与目雷纹青铜钺基本相同,但身厚体重。大洋洲青铜矛(矛头),样式多变,个性鲜明。大洋洲出土青铜戈25件,只有前两类,没有銎内戈。
[网上展馆]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商代青铜兵器精品选粹
商 目雷纹青铜钺 通高35.2厘米,刃宽34.8厘米,肩厚1厘米,重6千克。
商 嵌红铜云纹青铜钺 通高36.5厘米,刃宽36.3厘米,肩厚1厘米,重11.4千克。
商 青铜勾戟 通长27.4厘米,内长6.6厘米,援宽7厘米,重630克。
商 曲脊翘首青铜刀 通长43.4厘米,本宽7厘米,重460克。
商 双系带銎青铜钺 通长14.2厘米,刃宽8.7厘米,肩厚0.5厘米,重205克。
商 兽面纹青铜胄 通高18.7厘米,口径21×18.6厘米,重2.21克。
商 双首纹直内青铜戈 通长26.1厘米,援宽6厘米,重330克。
商 鱼纹短胡直内青铜戈 通长26.5厘米,援宽5厘米,重160克。
商 四穿长胡青铜戈 残长22.5厘米,援宽5.5厘米,重310克。
商 四棱锥形青铜矛 通长16厘米,骹径1.8厘米,重100克。
商 叶槽菱形长骹青铜矛 通长30.5厘米,骹宽2.7厘米,重270克。
商 鱼首曲内青铜戈 通长25.3厘米,援宽5.4厘米,重240克。
商 宽体青铜剑 通长35.7厘米,体宽8.4厘米,重490克。
商 卷云纹青铜匕首 通长19.5厘米,宽1.2厘米,厚0.15厘米,重45克。
商 虎首曲内青铜戈 通长26.5厘米,援宽4.8厘米,重270克。
商 短骹长叶形青铜矛 通长30.5厘米,骹宽2.7厘米,重270克。
商 带穿长条青铜刀 通长25.7厘米,身宽3厘米,重150克。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青铜兵器223件,占此批青铜器数量近一半,有钺、矛、镦、戈、鳟、勾戟、剑、刀、匕首、镞和胄等。它们铸造精致、形制美观、造型奇特、种类齐全,而且还有一批新颖兵器。这些锐利、奇形的青铜兵器展现时,仿佛一支气宇昂扬、雄壮英武的军队就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也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的商代战争场景。 钺是一种长柄的劈砍兵器。其首宽阔扁平,近似于横置的梯形,弧刃,平肩,内呈长方条插入柄中。钺最初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石斧,晚期演变为石钺、玉钺,商周有了青铜钺。商代流行大型的方内青铜钺,它已不适用实战,主要作为仪仗之器,为 ... 统:,巾的象征物,带有王权意义,主征伐和刑斩。 商代大型青铜钺通长约在30厘米以上,现存者屈指可数。新干大洋洲一次出土大小青铜钺6件,大型者有2件。
目雷纹青铜钺,通高35.2厘米、刃宽34.8厘米、肩厚1厘米,重6千克。体扁近长方,长略大于宽,上厚下渐薄。上方正中伸出厚内,其中有一穿,两旁肩上亦各有一穿。两侧渐张,弧刃最宽。上边和两侧饰目雷纹,侧脊浮凸鱼形几何纹。钺中央镂出大口,上角翘,下角圆,上下各布1排利齿,口围一周鱼形几何纹。镂空大口为兽面简省,仅取呲嘴咧牙形状。
另一件嵌红铜云纹青铜钺,通高36.5厘米,刃宽36.3厘米,肩厚1厘米,重11.4千克,是目前所见最重的青铜钺。形体与目雷纹青铜钺基本相同,但身厚体重。镂出的大口上下各排列双行利齿,口周一圈鱼形几何纹。上边和两侧饰云纹,纹饰宽凹线中嵌满红铜(现大部腐蚀丧失)。在红铜衬托之下白亮的青铜纹饰十分漂亮、耀眼,增添了华美和贵重之感,营造出庄严、肃穆的仪仗氛围。它足我国现存最早采用错金属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
双系带銎青铜钺,通长14.2厘米,刃宽8.7厘米,肩厚0.5厘米,重205克。其上为扁圆管状銎,延至体上部,口周沿加厚。体扁近长方,两侧渐外张,下弧刃最宽,若折肩小铲。侧上左右各突出一耳,耳中镂空作系。体大部装饰云纹图案,下方省体兽面,有目、鼻和角,上方兽面简略,目可辨,以銎代鼻。銎管两面饰蕉叶形纹,内有卷云纹,中轴为鱼形几何纹。器表乌黑光亮,刃锐如故。这种直銎钺极为少见,形体很小,纹饰精美,用作礼器。
青铜矛出现于商代前期,矛身如叶状,两侧为刃,前聚为锋,叶脊下延为胶,内空作銎,用于安柄。今日我们所见青铜矛几乎只存矛头,柄早已腐烂殆尽。大洋洲青铜矛(矛头),样式多变,个性鲜明。
叶槽菱形长骹青铜矛,通长30.5厘米,胶宽2.7厘米,重270克。体近柳叶,叶边刃微弧,后刃圆弧。胶约与叶等长,截面菱形。正中隆脊,叶后有柳叶形浅槽。
短胶长叶形青铜矛,通长25.2厘米,胶宽4.1厘米,重260克。叶扁长,尖形,脊明显,边刃直,前锋锐。胶端处起始的两条纵向狭深槽延至叶后尖状聚拢,内为浅槽。槽下段有两穿,其旁胶上仍然残留捆绑成宽带的线痕。
四棱锥形青铜矛,通长16厘米,胶径1.8厘米,重100克。体作细长的四棱锥形,四面平直,汇成尖锐前锋。胶圆内空,端加厚一匝。胶端截面呈正六边形。
青铜矛是商代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兵器,大洋洲的情况亦是如此,数量最多,这充分说明矛的重要地位。尽管商代南北方都将矛用作主要兵器,且与戈配合使用,但矛在南方更为重要。新干大洋洲青铜矛通过尺寸长短的不等,叶体形状的不同,血槽形式的变化,双系位置的安排,装饰风格的差异,胶銎截面的多样,构成了大洋洲青铜矛丰富的样式,有的符合实战的需要,有的满足仪仗的形式。那种扁菱形状胶部、叶作柳叶形的短胶矛,还有那种半环形双系的特短胶矛均不见于北方地区,其上嵌绿松石的几何鱼纹更突显出其独特的地方色彩;那种异形的棱锥体的矛,更是大洋洲所独有,因为此型青铜矛在北方地区要晚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流行。尽管大洋洲部分青铜矛与北方地区相同,但大多数具有自己的特点。这既是继承了本地区传统兵器的形制,又为了适合南方地区山岭连绵、江河密布的特殊地理条件创造出的新式的青铜矛,出收自如,可以充分发挥刺 ... 的威力。
横刃长柄的青铜戈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一直延用到战国、秦。先秦时期戈列为五种车战兵器之首。戈因横刃有锋,垂直装柄,故其可用内刃钩割,可用外刃推杵,可用前锋啄击,有较强的搏 ... 效果。青铜戈依其安柄的形式,可分为直内戈、曲内戈和銎内戈。大洋洲出土青铜戈25件,只有前两类,没有銎内戈。
虎首曲内青铜戈,通长26.5厘米,援宽4.8厘米,重270克。扁长直条形。援体向上微弧,下刃明显。中隆为脊,前折成锋,上下短阑。援后两面饰三角形的阳线省体兽面纹。内端首弯曲,雕刻成虎首形状,圆眼,口张齿利。兽面纹与虎首的眼处均镶嵌绿松石,有的已经脱失。
鱼首曲内青铜戈,通长25.3厘米,援宽5.4厘米,重240克。援边刃近直,向前渐窄,弧收成锋,隆突为脊。援中有箭形浅平凹槽,后有一圆穿。穿之两面旁侧各饰一变体卷尾龙纹。上阑短,下阑长。内部狭窄,中有圆穿,末端简略兽首,目中央,周云纹,端口开,上颌卷。
双首纹直内青铜戈,通长26.1厘米,援宽6.0厘米,重330克。援中隆起成脊,三角状前锋,后段渐阔,下缘曲出微带胡。上阑存,下阑残。内窄于援,圆穿后两面刻划粗阴线图案。方框之内并排双人首,大开嘴,椭圆目,出耳廓,开额面。头顶竖立四根饰物,向外弯曲。
鱼纹短胡直内青铜戈,通长26.5厘米,援宽5厘米,重160克。长援,短胡,三角锋。援体两面凹下的血槽外形呈鱼形几何纹,以阳线勾勒,槽的前半包含一小的鱼形几何纹,后半又勾勒成一简略的完整鱼形。内上有内扁圆环、外半圆的凹下的浅槽,原嵌绿松石片全部脱落。
四穿长胡青铜戈,残长22.5厘米,援宽5.5厘米,重310克。横“卜”形扁平体。援长宽阔,向前渐窄,前端折成三角形锋。援体两面有似长箭形凹槽,前尖,后分尾,内有三道细凸弦纹向前会聚,实则为变形的鱼形几何纹。援本部一圆穿。胡长窄,细突棱侧阑,阑前有四个长方形的小穿孔。末端残。
大洋洲青铜戈样式也较为丰富,内有曲、直和磬折的不同。曲内并非如北方戈倨句形的曲内,其前段大部近直,只是末端造型弯曲。曲内造型有虎首和鱼首两种,而虎和鱼恰是新干大洋洲青铜器上表现特别多的两种动物,但戈上虎首和鱼首与其他器物的虎与鱼首形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以等宽的线条构成平面图案,边缘清晰,口嘴却有立体的效果。直内青铜戈上也有不少特别之处,一半以上的援体上有一条凸起明的中脊窄线,有的援体如叶形,这些都是对北方中原戈式的改造。
带穿长条青铜刀,通长25.7厘米,身宽3厘米,重150克。窄长扁平体。口刃中段微弧,上首卷勾,下段弧曲。卷首之外背侧平直。后背明显有木柄夹持痕迹,背上的二方穿是用于穿绳固刀。这种青铜刀非短兵器,插绑于长柄之上可以长距离砍 ... ,以往多见于晋陕相邻地区,具有先周的风格。
青铜勾戟,通长27.4厘米,内长6.6厘米,援宽7厘米,重630克。近“十”字形扁平体。援下勾,体后宽,前收窄,三角锋。两面援中有鱼形几何纹的浅平凹槽。本处向上伸出,顶端朝后卷曲如钩状的锐薄弯刀;下延的胡直长窄。刀背、援本和胡后有减薄的窄边,其上两长方穿孔,方便固其于秘。这种形状的勾戟是一种直内戈和长条带穿刀合体的兵器,兼具两种兵器的功能。它与多穿长胡戈、带穿长条刀一样不见于中原地区,而偶见于商之周边的先周文化地区。这些兵器为研究商代赣地吴城文化与先周文化间的交流提供了材料。专家进一步研究发现早在商代,江西地区就通过长江和汉水可到达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与陕西先周地区有通畅的交流渠道。
刀,是我国古代一种砍 ... 的兵器,在原始社会,各种材料制成的刀既是劳动的工具,也是自卫的武器。商代青铜刀形体大小相差很大,大约30厘米以上者作为兵器,适用于近战的砍 ... ,小型者则为工具。刀的形式主要根据脊的曲直可分为:直脊、曲脊和直脊翘首三种。新干大洋洲有作为兵器用的大刀13把,均为短柄翘首形,脊上或饰有锯齿,或饰浮凸的鱼形几何纹,刀刃近直,与北方中原殷墟刀脊上多镂空成片状的扉棱、刀刃多凹不同。大洋洲有4把刀柄仍带有环,可见当年是茎包木把,外套青铜环箍。商代各地出土的青铜刀中,新干大洋洲的数量最多,形体最大,铸制最精,保存最好。
曲脊翘首青铜刀,通长43.4厘米,本宽7厘米,重460克。刀体后宽前窄,背厚曲,刃薄直。首翘锋尖,体凹深长,如新月状。本脊稍隆,与柄顺直。脊饰锯齿纹,两侧素面。
剑足一种带尖锋双刃的可刺可 ... 的兵器,由柄(茎)、剑身两部分组成。据目前的资料,青铜剑大概起源于商末周初。商代晚期北方地区剑尚不流行,偶见有如矛样短剑,剑体为窄长的三角形,斜肩,扁茎,或有铃首。 新干大洋洲的宽体青铜剑,通长35.7厘米,体宽8.4厘米,重490克。扁平长体。体扁阔,前宽后收,两刃平直,前端弧刃相接成锋。体一面中线凸起成脊,另一面平,前中部浅平槽,如一条束颈的尖尾鱼状。其宽体单面刃,无格无首,扁茎可安装木柄。南方地区多山近水,步兵交战为主,近战需要轻巧短小的兵器。此剑有双刃,为砍 ... 兵器,应属剑类,不见于其他地区,这说明南方地区扁茎剑出现早于中原地区。
匕首是一种以刺为主的短兵器,适用于近战 ... 之用,形制基本与剑一样。只是比剑短小。大洋洲的卷云纹青铜匕首,通长19.5厘米,宽1.2厘米,厚0.15厘米,重45克。扁薄长条。一面平,一面微弧出,两侧刃平行,三角形锋尖锐。两面体后饰三角形的阳线卷云纹。商代其他地区出土的匕首各有特点,晋陕交界处的多呈脊柱状,成都地区的为柳叶形,大洋洲的匕首形状与它们有很大的不同。
胄是在作战时防护头颈部的帽子,战国以后称兜鍪,宋代名头鍪,宋以后则称盔。最原始的胄是用藤和皮制成的,商代才开始有了青铜胄。其圆顶,深腔,两侧可下遮及耳和颈上部,可以有效地保护头颈。商代青铜胄主要集中出土于商朝的都城殷墟(今河南安阳),1935年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大墓一次出土140多顶青铜胄,其他地方较少发现。这些商代的青铜胄大都锈蚀严重,不甚完整。大洋洲出土者则表面光滑,完整如新。
兽面纹青铜胄,通高18.7厘米,口径21×18.6厘米,重2.21克。其形圆帽,中空,缘平。高浮雕兽面纹,粗大单角外卷,长方圆目横置,卷云状耳竖立,内卷鼻口居中。边沿增厚一周,前面开口收进,如兽面之横口。自前至后正中凸脊,顶上伸出一截小圆管,用以安插缨饰。侧边各有一小孔,以穿绳系胄固于颌下。顶侧兽角旁各有一小洞,用作透气。胄的设计既要考虑防护功用,特别是战斗中兵器的种类和 ... 伤的方式,也要兼顾外表美观和适宜戴之。此胄戴之威武英俊,轻便舒适,是存世最漂亮的青铜胄,乃兵器珍品。 青铜兵器是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数量众多,铸制先进,种类繁多,精美实用,再现了商代江南一个方国强大的军力和国力,这是青铜时代方国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 (文/王宁)
来源:《收藏界》2007年01期
责编:之谦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