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法器概说

法器概说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

  法器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人,凡能修行佛道者,称为法器。唐权德与《道 禅师塔铭序》: "舌广长以覆准,足文理而成家。全德法器,自天授之。"二是指物,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

  类佛事的器物,或佛徒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的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或道具。狭义而言,则特指置于佛前的小型器具。 《清稗类钞,宗教类,喇嘛法器》:"喇嘛礼佛之梵宇,建筑庄严,入门为礼拜室,其侧,祭坛

  在焉。坛列法器甚伙,其至诡异者,一法鼓,以革或铜制成,置于架,或悬空中。二净杯,以钢或银制之,用以供清水。三梵鼓,制如法鼓而较小,以人之头盖骨为之。四人骨笛,以人腿骨制之。五菩提珠,亦称佛珠,种类不一,有以古木制者,有以喜马拉雅山之树子制者,有以人头骨制者,有以兽骨及香质制者,相传谙佛菩萨各因所好而佩之。故瞻拜观音,用贝壳所制之白珠,若为死者唪经忏悔,则必人头盖骨珠。"

  法器的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以同一名称的法器而论,也因 ... 材料、手法、宗派、时代之不同,而在形式上显得回然有异。总括而论可分为八大类:(1)庄严道场的佛具;(2)供养用的佛具;(3)梵呗赞诵用的法器;(4)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5)禅门的法器;(6)置物用的法器;(7)密教的法器;(8)藏密特别的法器。

  一、梵呗赞诵的法器

  此类法器主要是在日常行事、生活作息中 ... 大众,或于法会、仪式中领众所用。

  (1)法鼓:法堂设二鼓,东北角者称"法鼓",西北角者称"茶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时,即击鼓。

  (2)钟:佛教寺院每做佛教法事时,击钟召集侩众;破晓时分击钟,则破长夜警睡眠;暮色时分,则破觉昏衢疏冥昧。

  (3)木鱼:木鱼有两种,第 种为圆形,刻有鱼鳞,诵经时叩之调音节。第二种为长形,吊库堂前,晨朝、中午二时粥饭击之以召集众侩过堂,又叫"梆子"。

  (4)引磬:又叫"小手磬"。以铜为主要材质,形状如普通百姓家中的小碗,隆起的顶端有钮,附有木柄,便于执掌。引磬是一种用于佛事的乐器。

  (5)钹:又叫"铜钹",圆铜片中间突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常以绸条或布条,手持两片拍打发声,也是法会的种乐器。

  (6)云板:又叫"大板",用铁铸成云彩形的板,用来报时之用。

  二、藏传佛教的礼敬称赞法器

  藏传佛教的礼敬法器包括袈裟、念珠和哈达等,表示对佛的礼赞。袈裟在佛教中被认为有五种功德:(1)佛教徒虽曾有种种邪见,但若能员心敬重袈裟,可以达到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果位;(2)天龙人鬼,如能敬重袈裟,可在三乘解脱道路上不退转;(3)若有鬼神、谙人,得袈裟及至四寸,即可有充足的饮食;(4)若众生互相冲突,想到袈裟的神力,便可产生慈悲之心;(5)如有袈裟一小块,恭敬尊重,就会常得胜于他人。

  喇嘛侩的袈裟为长条状,里于上身,袒露右肩,下部穿侩裙,在特殊场合中上身披黄色的法衣。带上系坠净水瓶袋等。脚着牛皮、毛毡或锦缎制成的长靴。袈裟在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中有不同的风格。

  念珠由不同原料串成,有菩提子、金刚子、莲子、水晶、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玻璃、象牙、海螺、檀木、人头骨等。不同的念珠用于作不同法事。如贝壳制成的白念珠用于修观世音菩萨;用人头盖骨制成的念珠用来修降服魔鬼的护法神。念珠无论用什么材料制成,珠数均为108颗,代表断除108种烦恼,而证得108种三味。如用于修持念咒时计算数位的话,108粒可以一百为计数。

  哈达是藏传佛教特有的礼敬类法器物,它以薄绢制成长方形,有白、红、黄、蓝诸色,长短不 ,献哈达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祝福。

  藏传佛教的称赞法器主要用于佛教庆典、宗教节日、活佛坐床、开光仪典等法事活动。称赞法器的种类包括钟、鼓、铃、铙、钹、锣、海螺、骨号、铜号、银号、瞋吶等。

  钟主要是用金属铸成,有大有小。佛教徒作法事时,击钟召集众侩。

  法鼓有很多种类:如大鼓、腰鼓、羯鼓、铜鼓、曲柄鼓、嘎巴拉鼓等。

  铃有碰铃、金刚铃等,合称为藏铃。铃大多数为铜质,比较常见的铃口都是喇叭口造型,柄把呈半根金刚杵形状,内有铃舌。外部镂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铃和杵合用,在藏密中有深刻的内涵。铃是"惊觉谙尊,警悟有情"之意。在和金刚杵一起使用时,另有一种阴阳的含义在里面,通常上讲,以金刚杵代表阳性,以金刚铃代表阴性,有阴阳和合之意。

  藏侩在佛事活动,讲经说法时都要吹奏乐器,比较常见的吹奏乐器有海螺、骨笛、骨号、铜号和唢呐作为法器的海螺多为白色,据说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时,声音十分洪亮,如同大海螺声,响彻四方,所以用海螺代表法音。

  三、藏传佛教的供养法器

  藏传佛教的供养法器主要是指用于供养佛菩萨的法器。包括香炉、灯台、幢幡、华盖、璎珞、花笼以及供养器盆、盘、钵、杯、碗等等。

  香炉和灯台放在佛菩萨塑像前,香炉用来烧香,灯台则用来燃烧蜡烛照明。幢有羽毛、宝石、金饰、丝绢等类,其形状为圆柱形,用来象征解脱烦恼,得到觉悟。璎珞用各种宝物做成,戴在头上为"璎",戴在身上的为"珞"。花蔓有长圆两形,有不少的种类,主要以花宝做成,花笼用金丝、银丝、竹丝、木丝等做成,用来盛放四季形状式样多种多样。

  四、 藏传佛教的持验法器

  藏传佛教的持验法器是指在修持作法时使用的器物。包括曼扎、金刚杵、金刚铃、金刚蹶、本巴瓶、 ... 等。

  曼扎,即曼陀罗,是藏传佛教密宗神圣的坛场,也是藏僧修法的地方。主要用金、银、铜等金属制成,形制有圆有方,有立体式、平面雕刻或绘画等。上面的珍宝供物各有特点,创作曼扎意为圆轮具足、聚集、坛城等,比喻大彻大悟的佛的境地,是将密宗佛、菩萨等尊像集中造出以备修法时的供奉。

  金刚杵,又名"伐折罗",质地有几种,如金、银、铜、铁、香木等。形状有一股、三股、五股、九股等。它代表坚固锋利之智,可断烦恼、除恶魔,象征佛智、空性、真如、智慧、方便和慈悲等。金刚铃也有一股、三股和五股之别,它象征方便与慈悲相结合的智慧。金刚蹶与金刚杵一样,原来也是一种兵器,后也被藏传密教吸收为法器。

  本巴瓶主要有净水瓶、沐浴瓶、金瓶等种类,均用于法事活动。金瓶,又名"金本巴瓶",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法器。公元1792年,清朝皇帝为确定"转世活佛"而制定"金瓶掣签"制度,特颁掣签金瓶两尊,分别放在北京雍和宫和 ... ... 大昭寺内。凡在理藩院注册的藏传佛教蒙藏大活佛转世时,都要将寻得的若干"灵童"的名字写在象牙签上,然后投入金瓶中,分别由驻藏大臣和清朝朝廷选派的官员主持监督在大昭寺或雍和宫举行的抽签掣定,以防藏、蒙贵族在活佛转世时暗箱操作,有作弊行为。

   ... 主要以铜质为主,并镶嵌各种美丽的宝石,用以喻称佛法。 ... 有两种含义:一是众生的烦恼邪恶都能被佛法摧破,如转轮王转动"轮宝"摧破山岳岩石一样;二是表示佛陀说法,如车轮辗转不息,永无止境。

  五、藏传佛教的祈祷法器

  藏传佛教的祈祷法器,又名"劝导法器",是用于作祈祷的器物。包括嘛呢轮、转经桶、嘛呢堆、嘛呢旗等。

  嘛呢轮,又叫"手摇嘛呢",主要用金、银、铜皮制成,压制着各种花纹图案,并刻有六字员言。内装有经卷。藏传佛教喇嘛侩人和信徒除了对话式口诵经外,还要转一转嘛呢轮,就等于诵了 遍经,这是一种借助外力的祈祷 ... 。

  转经桶,一般用布、绸、缎或牛羊皮包裹,也有用木、钢制成的,可转动,且大多安置于寺院周围。转经桶的表面刻有六字员言,里面贮满经典。依据藏传佛教的教律,经桶每转动一回,就等于诵读了一遍内藏经文。嘛呢堆、嘛呢旗与上述的两个器物相似。嘛呢堆名为"多崩",有十万经石之意。嘛呢堆就是佛教信徒们用刻有经文的石块堆积而成的,他们认为每放一块石子就等于念诵一遍经文,就作了一次祈祷。

  六、念珠

  念珠,亦称"佛珠" "数珠",是念佛时记数的工具。念佛是修行的基本 ... 之一,掐捻念珠诵经持咒念佛,能生谙种功德。

  念珠在梵文中有四种原语,汉译为数珠,珠鬘,念诵鬘,珠之贯线。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璎珞雯条缠身的风俗,亦是后来演变成念珠的使用。佛教在成立之初还没有使用念珠,大约在2世纪,念珠开始在佛教中使用。总的来说,大德

  高侩佩戴挂珠可增加威仪,念珠亦可令佛弟子自省。

  因此,修行者均持有念珠作为必备法物。修挣土念佛法门、密持咒时都要手持念珠,随时诵念以增定力,以生智慧,念佛持咒要历历分明,身心专注,一切放下。一颗颗的念珠,用线串起来,表示菩萨的种种殊胜功德,来断除我们种种烦恼。环形圆润,象征菩萨的圆满正果。

  念珠的种类大体上分为三类,即手珠、持珠和挂珠。手珠:主要是戴在手腕上,也可随时拿在手上掐捻念佛,颗数除了常见经书所载的颗数外,亦有视乎手腕粗幼及珠子的大小而定。

  持珠:指拿在手上捻掐念佛的持珠。 般用的是较大颗的珠子。颗数一般视珠子的大小按经书记载颗数穿成。

  挂珠:指挂在颈上的佛珠,常见的佛珠有108颗。出家人平日及法会中均佩戴较大粒的挂珠,而在家弟子则不允许戴。由于经书及律制没有明确地说明佛珠由出家人专用,如今的佛教弟子一般都戴佛珠。

   念珠或长或短,或挂珠,或持珠,或戴珠(即戴在手腕,或手臂上的念珠),粒数因用途不同而不同,都有其内在的意义。首先,佛教中的宝珠称之为"摩尼珠",意为:离垢、清净,比喻清净的佛性,即本觉员心。佛珠可喻清净的佛性。

  念珠的用料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菩提子、金刚子、玉石、宝石、果实、骨角、陶瓷、水晶等等。竹、木:竹及木亦可做成念珠,而用木质 ... 的念珠较为普遍,而且有很多种类,如紫檀木、沈香木、黑檀木、伽楠木等等。

  其它:包括玻璃、塑料、合金等等。

  七、木鱼

  木鱼,又称"木鱼鼓" "鱼鼓"或"鱼版",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木鱼原是佛教音乐(梵吹)的伴奏乐器,现在为佛教的打击乐器。木鱼呈团鱼形,腹部中空,头部正中开口,尾部盘绕,其状昂首缩尾,背部(敲击部位)呈斜坡形,两侧三角形,底部椭圆;木制棰,棰头橄榄形。木鱼大小不一,音高不同。大型木鱼的正面圆径约40厘米,最大的达85厘米以上,而发出的声音比较低,一般用桑木或椿木 ... ;小型木鱼圆径只有4厘米,仅在佛教法事"绕莲" (绕佛堂)时应用。小型木鱼发出的声音比较高,一般用檀木或红木 ... 。中型木鱼一般有五种,圆径6-7厘米,木鱼的材质大多为桑木,或椿木。在民族乐队中,备有音高不同,数量不等的成套木鱼,按五声、七声音阶或十二平均律排列组合,常用于轻快活泼的乐曲中,有时可独奏简短的乐句,或用来模仿马蹄声的音响效果。

  木鱼并非只在佛教寺庙中才能够见到。明清时期,宫廷音乐,昆曲以及民间音乐经常用木鱼演奏。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鱼,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圆形,另一种是长条形的。侩人敲木鱼除了上述用途外,尚有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自警"。长形的木鱼则悬于寺院斋堂之前,朝、中二时粥饭击之,这种木鱼又称为"梆".

  八、如意

  "如意",梵名"阿那律",是佛教的器物之一,原来就是出家人的日常用品。现在是讲师手持以 ... 仪的用具,主要用在说法、讲赞、法会上。

  在《四分律》卷 九中说:可用铁、铜等金属,或竹、木等植物制造者,包括日常用品中的"如意";而《优婆塞戒经卷五》在解脱施物的部分时,则说有"如意、摘抓、耳钩',并与指爪刀和耳挖共同列举出来。

  如意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能随心所欲地搔抓手抓不到的部分,故称如意;二是因其山部如篆字的"心"字,表制心,故菩萨皆执之。三是将祝辞写在上面,遗忘时可随时察看,使用起来随心所欲,故得此名。

  九、香与香炉

  "香"是佛教的供养仪物之一,它具有流布芬芳、消除秽气,驱逐蚊蚋、正念清神、表伸诚敬等作用。末香:又叫"涂香",指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点燃熏嗅,也可以加入油料,涂抹人身袒露之处,可防虫咬。线香:又叫"仙香"、 "长寿香",指条状的香枝。瓣香:指香檀木的碎块。因为要把檀木劈成片片段段的小瓣,故名"瓣香'。又因为上等檀木是香中之极品,所以"瓣香"也叫做"大香"。还有一种"盘香"。是用特长的"线香",在干硬之前,弯成重画的环状,以便持久点燃。

  香因场合而使用的种类不同,因而也有不同的称谓。如佛前焚香,叫做"烧香、拈香"。举行法事,颁赋众侩,叫做"行香"。吊挂屋室,熏除秽臭,叫做"悬香"。朋侣雅会,比试香质优劣,叫做"斗香"。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可立地成佛,喻为"五分香"。说的是通过身口意修行,使其内心清净,升起觉悟和智慧,以此供佛,称理供佛,或心香供佛。

  供香表达了一种虔诚、恭敬的心态,一种真心的愿望或祈盼;一种与谙佛菩萨交流的信息;一种愿力、悲心和菩提心的发露。每敬一支香可以说是一种愿望的表达和代表。上棒香一般用单数,用一支或三支,一支表示一心向佛。三支则表示礼敬佛法侩;或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恭敬礼佛;或表示戒定慧;或表示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渡一切众生。

  "香炉", "香炉"或"熏炉",是焚香的器物。 "香炉"是"三具足"之一。所谓"三贝足",就是在佛桌上必须安置的"香炉、花瓶、烛台"等三种供具。 "香炉"也是大乘佛教侩侣必须经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 。

  "香炉"的质料比较常见的有金、银、铜、铁四种。也有用玉石、宝石、普通石料、象牙、琉璃等雕刻的。还有用瓷土烧成的"瓷炉",用泥土烧成的"瓦炉"。

  "香炉"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放置在桌子上的"置香炉',习称"供炉"或"座炉";另一种则是用手擎持的。 "柄香炉",习称"手炉"。

  在使用方面, "供炉" (座炉)可分为三类:一种是立烧线香的"插香炉";一种是卧烧线香的"卧香炉";另外一种则是焚烧檀香的"檀香炉"。"香炉"的形状,一般有宝鼎形、方斗形、狮子形、鹤形、莲花形等。还有两层式的"火舍香炉"。在这些类型中,有的还须要描绘一些花纹;或是雕刻一些龙凤、鬼神、文句等等。

  "香炉"的体积大小,差距很大。大的口径在二、三尺左右,小的有如一只小酒杯。

  十、灯笼

  灯笼,是围罩灯烛的器物。它既能保护灯烛不被风吹熄,又能防止蚊子、飞蛾误入灯烛被烧死。

  灯笼的来源,据毗奈耶杂事略说:"缘在室罗伐城,如世尊言,夜暗诵经者,彼诵经时,有蛇来至。少年见已,惊慌大唤,唱言:'长脊长脊(蛇)'!凡夫比丘,悉皆惊布。途令听者,因斯废阙。以缘白佛,佛言:'当可燃灯,以诵经

  典,。比丘夏月,燃灯损虫。佛言:'应作灯笼"'。这便是佛教的"灯笼"的由来。

  灯笼形成初期,一般用竹片做成笼子,用薄毯布遮孔,或用云母片做罩。由于这种做法比较费力费时间,而且照明效果不是很好。后来,人们便用一只灯笼形的瓦器,四周穿些小孔,作为"灯笼"。亦可用瓶罐之类,打掉其底,旁边穿凿小孔,再用薄纸、薄绢遮掩四周,用来罩住灯盏,以免小飞虫误入。

  灯笼,又叫"灯楼"、 "灯炉"、 "灯吕"等等。释迦牟尼后,随着灯笼的质料和式样的演变,用途趋向多元化,灯笼的名目也越来越多。有的描绘或雕绣了一些鱼虫鸟兽、人物花草,有的扎成各种式样,其景色员是美轮美奂,各类新奇。

  十一、烛台

  烛台是一种插放蜡烛的用具,既可使蜡烛竖立,点燃照明,又可承接蜡油蜡花。烛台是"三具足"之一。一对"烛台",必须配合一对"花瓶",各放置"香炉"两旁。烛台的类型,有数重圆茎蚕为台杆,茎顶安装花形的,也有鹤立龟背,嘴衔莲茎,茎顶装置荷叶形的。鹤立龟背是取"不折鹤足,以续龟脚"之义,以表"弥陀本愿,不择善恶贤愚之机",普度一切之义。除了上游的式样之外,烛台还有很多的式样。

  烛台的质料,比较常见的有木质、铁质、铜质及石雕的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也有用金银 ... 的烛台。

  十二、泸水

  泸 水囊,又名"滤水袋'、 "水滤'、 "水罗"、 "滤水器,是佛教侩尼用来过滤生水,排除虫类,避免伤害生命的用具。比丘(即侩人)受具足戒后,经常携带滤水囊,是比丘六物之一,也是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释迦牟尼的教诫以慈悲为根本精神,不但要求不许伤害任何生灵,就连水中那微细至极、目力不见的虫,侩侣也必须仔细爱护。 "佛观一钹水,八万四千虫",因此佛陀制定戒律,侩人在用水之前,必须先用滤水囊过滤。泸水囊的因用途不同而进行了分类,根据《萨婆多部律摄》卷十一'受用有虫学处"的记载,滤水器有五种:

  (1)方罗,这是用细密的绢布 ... 的方形滤器,长度大约三尺或一、二尺,可以根据需要而决定大小。

  (2)法瓶,这是布萨(即侩伽的自新大会)时用来盛香汤及香水的瓶子。

  (3)君持迦,或译为军持,澡瓶,即侩人用以贮水的容

  (4)酌水罗,就是把滤水器敷在圆杓面上,以便滤水的。

  (5)衣角罗,这是用一揲手大小的方形密绢,系在瓶口上或是安放在钵盂中的滤水 ... 。

  泸水用的绢纱布料,不能用疏薄的布料,因为不能产生护生的效果。滤水的 ... 就是在生水滤过以后,必须把滤水器浸入汲水之处,轻轻荡动一番,使滞留在绢布上的小虫,回归原水里去。

  滤水器原来是使用江水、河水、湖水、泉水时护生的工具。如今,大部分寺院都用上了自来水,所以滤水器也渐渐不再使用了。

  十三、锡杖

  锡杖,又名"声杖"、 "智杖"、 "德杖"、 "金锡"等,是侩侣所持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

  锡杖的主要用途是驱逐野兽害虫等。其次还有一些其它的功用。如《毗尼母经》卷五和《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均有记载,如年事已高的侩人,或生病中的侩人可用来支撑身体,另《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中提到,侩人乞讨食物时,可在佛教信徒家门前摇动锡杖,但不可摇动多时,只摇二、三次即可,如果没有人开门,应即刻离去。可见锡杖也有用来叫门之用,代替敲门,故名"有声杖"。

  除了上述的功用之外,还有象征的意义。锡杖又叫"智杖" "德杖"。智杖,即彰显圣智;德杖,即行功德本。在佛教寺院中,传戒时,以锡杖为圣物,新戒们轮流扶持锡杖,这已成了传戒法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

  另外,佛教对锡杖有三种规定,即不得以杖指人,不肴皂在地上画字,不得横置肩上。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法器概说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中国古代工匠,10大令人拍案叫绝的技艺

    说起古代科技文明,你是否只想到「”四大发明”?实际上,凭古人的智慧,说「”百大发明”都不为过,不仅如此,这些发明在几千年后仍然让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一、被中香炉鎏金镂空银香炉一个铜制的容器,里头放入火炭,置于被中,就成了中国古代用于冬天取暖、薰香的「”被中香炉”。又称「”香熏球”、「”卧褥香炉”、「”熏球”等。被中香炉的特点是,不论怎么翻腾都不会漏出,还能保温取暖。被中香炉整体为圆球形,球形外壳

随机推荐

  1. 哪些蔬菜和水果能治疗疾病

    杏仁中含有的维生素E,可有效地延缓大脑因年龄导致的衰老问题。科学家还认为,杏仁巧克力之所以对大脑有益,心理原因也不能忽视。普及其中胡萝卜素的含量在果品中仅次于芒果,人们将杏仁称为抗癌之果。研究者认为,杏仁中所富含的多种营养素,比如维生素E,单不饱和脂肪和膳食纤维共同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心脏病的发病危险。对于患严重哮喘的病人。

  2. 长寿的人平时多会做好这3件事,不碰1物,看看你做到了几个

    有的人认为认为想要长寿就需要养成好习惯且不能碰烟酒,但有的人大半辈子都在抽烟喝酒,却依然是长寿老人中的一员。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发现那些长寿的人,一般会有这3个习惯,有1物坚决不碰,看看你做到了几个?由于睡眠过程中也是身体的恢复时期,每天保证早睡早起的习惯,对于身体健康也是有一定好处的。除了这3个有利于长寿的习惯之外,大部分长寿老人都有坚决不碰的一个东西,那就是保健品。

  3. 梦见蛇咬手背

    周公解梦梦见蛇咬手背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蛇咬手背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汉文“ ... ”一词的来历

    今天,汉文中的“...”一词是指...自治区,简称为...。蒙古语称藏族为土伯特,并称安多一带藏族为唐古特。除继续用“图白忒”统称藏族地区外,清朝将...喇嘛、班禅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藏族的习惯称为“乌思藏”、“卫藏”,后来又由“卫藏”一词演变为“...”。今查《满汉大辞典》中,“...”一词的满文是wargits’ang,而“西城”一词的满文是wargihecen,意为“西边的城”;“西域”一词的满文是wargiba,意为“西面的地方”。

  5.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无束腰长方凳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无束腰长方凳51.5×41、高51厘米。此种直足直枨杌凳,宋代已定型,至明而更加成熟。腿足直落地面,无马蹄,断面外圆内方,侧脚显著,使人看到家具与大木梁架之间的关系。它用材粗硕,线脚简练,比例适当,显示出明代家具的神韵,在同类杌凳中是十分难得的一对。过去北京鲁班馆家具店买到软屉破损的家具,必剔深边框内口,改成直带,安装木板贴席面的硬屉。虽经修理,实遭破坏。

  6. 共和党的起源

    支持民权、环境立法、和平、全民医疗和进步政策(包括增税)——你的祖父不会承认今天的共和党。党的诞生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结构正被奴隶制撕裂。著名的1820年协议,密苏里妥协案,曾禁止奴隶制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大部分地区蔓延,于1854年被废除。北方反奴隶制活动家,包括著名的萨尔蒙·蔡斯、查尔斯·萨姆纳和贺拉斯·格里利,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反奴隶制党。格里利在1854年6月《...》的一篇社论中给该党命

  7. 中国历史上真的有龙吗?1987年,河南发现一古墓,揭开千古大秘密

    一提龙,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的,在古代龙代表着天子,是一个国家皇权和尊贵的象征,但是它一直都是存在于中国神话中的神奇动物,动物的最高主宰,到现在中国也将龙看成是中华民族的徽章一样,也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龙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

  8. 鹞鹰灭匪

    直到它伤口痊愈,鹞鹰也已养得肥硕壮实,完全恢复了它原来的健魄,灵宝这才抱着它奔向山岭,放鹰归巢。此后,那只鹞鹰又常会隔个十天半月飞来一次,非得跟灵宝热络一番才肯罢休。今天,灵宝与那只鹞鹰亲热的时候,他心中忽然有了主意。灵宝知道,鹞鹰是鹰类中最为凶猛的飞禽,他要借助它们的力量来消灭这伙丧尽天良人见人恨的匪徒。随着灵宝手指的方向,那鹰看清了匪徒们捉鹰的情景,随即旋飞上空,盘桓空中,连声啼叫,凄厉长鸣。

  9. 沙彌的發心

    一日,他帶著弟子──一位年輕的沙彌一起進城去辦事。沙彌背著行李跟在長老的後方。行走間,沙彌心想:「人生世間無不受苦,欲免此苦,當興何等道?」於是思惟:「佛常讚歎菩薩的殊勝,我應當發菩薩心,廣度一切有情。」方才起這個念頭,老比丘以他心通照知沙彌已發菩提心,功德無量,於是告訴沙彌:「讓我來背行李吧!」於是老比丘從沙彌手中接下行李,還讓沙彌走在前頭。等到休息時,沙彌合掌請示老比丘其中的原由。

  10. 威尔第简介

    职业:作曲家国籍:意大利语为什么出名:朱塞佩·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的主要作曲家。威尔第的作品以其旋律和戏剧风格而闻名。威尔第的第一个成功是与歌剧“努布科”,这一时期开始,他驾驶自己生产两个歌剧一年。威尔第与前歌手朱塞皮娜·斯特里波尼的关系和后来的婚姻被认为激发了他三部经典歌剧《里戈莱托》、伊尔·特罗瓦托雷和《特拉维塔》的灵感,特别是《堕落的女人维奥莱塔》的角色。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