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建盏——美感与价值记得有一年到日本参加留驻计划,一位日本朋友送我一只茶碗,米白釉,低温烧成,大撇口,他们叫做夏茶碗;因为色浅,口大,茶较易凉,日本常滑夏天炎热非常,用这种撇口茶碗喝茶最为恰当,对惯用杯子喝茶的我来说,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茶碗。
建盏 ——美感与价值
记得有一年到日本参加留驻计划,一位日本朋友送我一只茶碗,米白釉,低温烧成,大撇口,他们叫做夏茶碗;因为色浅,口大,茶较易凉,日本常滑夏天炎热非常,用这种撇口茶碗喝茶最为恰当,对惯用杯子喝茶的我来说,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茶碗。数年后,我有幸能在茶碗发源地接触到真正的茶碗 ---- 建盏。
二零零七年十月二十八日,车子到达福建建阳水吉镇,看过大路后门窑遗址后,便前往距离不远的建盏遗址 ------- 芦花坪窑。芦花坪窑由晚唐开始生产青器,到北宋以制黑釉建盏闻名,于元停烧。沿途看见很多散布地上的残片,早已蠢蠢欲动,山上忽然传出惊叹声,几经辛苦爬到山顶,看到满眼都是匣钵残片,堆积成丘。量是形成现象的基础,对于学习及研究古陶瓷的人来说,除了书本上的文史理论外,接触实物是由认知回归到感知的必要条件,于是便采取『有 ... 错冇放过』的收集策略。在山上逗留了半句钟,拿着数斤重的寳贝,就跌跌碰碰的走下山去。回程途中,心中仍然想念那由匣钵残片堆成的山丘,如不是途中农民 ... 阻路,耽误行程,定能对脚下的千年文化遗产,多作抚摸收集。午饭后谢道华老师带我们到古玩街逛,又见识了不少建窑珍品,补充了田野发掘之不足。晚上回到酒店,我们十人便将捡得的残片 ... 总结,用放大镜一一仔细观看,作出初步观察和讨论。
美是建立文化的重要原素,而美感经验先由感观获得,再随着人对事物的认知和体会的累积而慢慢转变;亦因个人立场之不同而对美作出不同角度的审视。对从事陶艺创作的我们来说,今次的考察,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惯性事物观,从而学习扩阔认知歴史和文化的角度。
陶人的工作是以软泥建立成硬器,是捏造成形的专业;对陶人来说,形状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件器物的审美基础。器形与其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功能往往是相对于某种文化和时代才能产生意义。以半坡文化的尖底带系陶瓶为例,其底部成尖形,是为了方便将陶瓶横卧于河面取水,亦有说是让其能固定于泥土里;两旁双系成流线形,圆滑无比,则是为了能让绳子顺利滑行其中,系于背上;从器形上看,这种尖底陶瓶是运输工具,主要不作储水之用。现代人没有用陶瓶打水之经验,便以纯视觉基础来阅读陶瓶,以为这种器形是纯美感的考虑,赞叹古人对线条掌握因尤胜今人。尖底陶瓶确实美丽,然而它要示范的,是当器物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一种超越文化时空的美亦会同时出现。
说北宋是中国陶瓷历史的颠峰时期,相信很少人会反对。宋瓷能反映当时陶人对泥性的掌握,普遍人们对美的追求。宋青白瓷碗胎薄,圈足通常占碗身三份之一,与器身的比例恰到好处,与同一时期的建窑茶碗风格迥异。建窑茶碗色黑胎厚,似乎未能与宋的美学接轨,然而,当我们细看建盏与当时茶文化的关系,便会对它产生一种新的阅读 ... 。
茶文化由唐开始发展,至宋徽宗以白茶为上品;颜色上黑釉器能与白茶产生强烈对比,成为当时的时尚;而物理学上,黑釉器的保温能力亦较白釉器为佳。
由于建盏胎厚,我们不难发现其口沿亦因这厚度变得多元化。以退水线为例,文献中记载其作为量度斗茶(茗戏)泡沫之用;如果是先有退水线才出现斗茶游戏,则这便是由器形产生工能的例子;相反,早期茶盏多属撇口,退水线多在束口碗上,其出现必然改变了这喝茶游戏的 ... 。
宋青白瓷碗的圈足略高且细腻,形态优雅,采内垫垫饼 ... 烧成,所以能施釉至圈足底部,这种烧制 ... 除可减低碗的变形机会,由于要放垫饼,圈足内挖很深,能够让手指将瓷碗牢牢扣住,是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相反,建盏圈足小而浅,接近平底,保存了厚厚的底部,有保温和防烫手的功能,施釉只达圈足对上的位置。日本是现时保存及实践宋茶文化最好的国家,茶道中用茶碗是以双手抱之,所以圈足深浅并不构成使用上的不便。然而,从窑址里建盏的庞大数量看,究竟这种茶文化只局限于士大夫阶层,或是普遍地在民间得到发展,都是影响到建盏的形态与功能的关键。
千年后的今天,大部份人只能在博物馆或古董店才可接触到真正的建盏,器物诠释与审视亦由制造者和使用者转移到收藏者和学者身上。起初,公营或私人收藏者的取向确实有所不同,有视文物为文化历史的载体,亦有以它作为投资工具,然而,因为牵涉到买和卖的关系,"物以罕为贵"亦必然成为了一种判断文物价值的准则,而这种价值的准则,又渐渐塑造出一种对美的看法。
"罕有"是指在极微机会中不同条件配合得宜所产生的结果,普遍上陶瓷在烧窑过程所产生的转化较其造型更难掌握,而釉色亦理所当然地成为断定陶瓷是否珍贵的重要条件。说建盏的器形变化较少,除了因为由北宋未至元的发展期相对较为短暂之外,倒不如说人们较着重谈论它的釉色吧。由于宋徽宗对建盏黑器系列的喜爱,歌颂建窑的文献中亦以多以其釉色为着眼点。从大小比例看,建盏属于厚器,和胎薄的宋青白瓷比较,它在烧制过程中的变形较少,从窑址观察,破器多为黏釉器。从泥胎的颜色和釉的流动看,建盏以黑釉最为低温,然后便是油滴,最高温为兔毫。釉色随温度的上升由平实走向璀璨。建盏的釉色受很多条件影响,除温度外,还有升温的节奏、窑内气氛、釉的厚度、 泥胎及匣钵的含氧化物量等;从窑址残片的数量看,三类釉色中以油滴最为难得,所以其市场价值亦较高。
在古玩市场看见一种人称鹧鸪班的釉色,是在黑釉面上点上白色生料,生料速溶点较正常釉药高的物质;白点通常平均分布于碗内釉面之上,有些随着黑釉溶化流动到碗底。从表面看,其效果确与鹧鸪毛有几分相似,但处理略觉粗糙,且其效果属外加装饰而并非窑变所产生,再翻查数据,数据中所描述的鹧鸪班似的是指一种与油滴有关的变化,而较其更难获得,这就有待考证。
对于我们这群初学者来说,这次考察不单让我们接触到真正的文物,还有机会跟几位有抱负的学者藏家学习。不同的背景造就不同的事物观,让我们对某些范畴的触觉特别敏锐,然而,同时亦在另外一些层面产生很多盲点。展望将来,我们要拓展自己的视野,才有机会将这些盲点转化成启发,以古陶瓷为工具,来了解自己身处的历史文化。
说明:
1、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为原创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本网名称,未经本网和原创作者许可,不得翻印、集结出版,否则,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2、本文文责作者自负,如发现侵犯他人著作权或者其他权利,本网概不承担连带责任。
3、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的观点。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