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今天这篇文说,咱们来和您聊一个古人的观点。我们都知道,元气是一个人生养的最基础物质。它根于肾,储存于丹田。它的保存和滋养,除了和先天精气有关外,还依赖后天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衡量一个人元气充足与否,很大程度上,看一个人的脾胃之气,是否旺盛。说白了,能吃能喝,元气充足。水米不进,元气衰竭。从这个角度看,古人有一个说法,似乎十分贴切了。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今天这篇文说,咱们来和您聊一个古人的观点。事关人的元气。 我们都知道,元气是一个人生养的最基础物质。它根于肾,储存于丹田。它的保存和滋养,除了和先天精气有关外,还依赖后天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 所以说,衡量一个人元气充足与否,很大程度上,看一个人的脾胃之气,是否旺盛。 说白了,能吃能喝,元气充足。水米不进,元气衰竭。 从这个角度看,古人有一个说法,似乎十分贴切了。什么说法呢?它藏在《黄帝内经》中《素问》里的「 ”阳明脉解篇”。 原文是这样说的:「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这话什么意思呢?黄帝问,足阳明这条经脉如果病了,听见木的声音就会害怕受惊,但是听见钟鼓的声音却不为所动,安然如常。这是怎么回事啊?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足阳明经乃是胃经,属土。木能克土,故而在听见木的声音之后,就会心慌受惊。钟鼓之声,为金鸣之声。土能生金。故而这样的人对钟鼓鸣响却不为所动。 那么,什么是「 ”木音”呢?先贤在典籍中未曾明言。但是依据此,我们不难猜测,当时砍伐木材,树叶摩挲、器皿碰撞之声了。 这样的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本订阅号作为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虽然对中医传统理论充满了敬仰,但是也不能完全放弃怀疑与批判。根据临床观察,几乎未曾发现人在脾胃衰弱、元气将终的时候,对「 ”木音”有厌恶、不可承受之感。所以,对于这段经文记载的东西,本订阅号只能持谨慎的怀疑态度。 但是,这里面有一点是值得思考的。这就是,对于老人,尤其是久病在床的老人,我们在养护照顾的时候,应当注意环境的安静,切勿嘈杂。 其实,换个角度说,古代的房屋和器具,多为木制。经文中所说的「 ”木音”,很可能就指的是居家事物所发出的噪音。这类噪音,离老人很近,可清晰而闻。而钟鼓之声,则发于远处,且并非时时而作,故而谈不上影响老人生活的噪音。老人因此对其「 ”不未动”。 那么,老人的起居环境,为什么要保持安静呢?原因在于脾胃衰弱的条件下,心气心血的不足。 我们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感受,要靠心神。中医讲,心者,任物也。声音传递到耳朵中,我们的心神要去承载它,认识它,分析它,然后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思维来应对它。这个过程,心神要靠心气和心血的支持,才能完成。故而年轻的时候,我们对声音多敏感,而且环境越热闹越好,因为我们的心神可以「 ”任物”。但是到了晚年,我们的脾胃生化之能不强,心气心血不足,所以就受不了声音了。于是,我们开始喜欢安静的环境。 所以说,前面所述的经文,虽然值得进一步商榷和考证,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脾胃虚弱、元气受损者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却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尤其是家有老人者,更应该为他们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这有利于其气血的平和,有利于其养心安神。这是天下至孝之人,都该明白的道理。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中医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