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什么是因果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一个基本道理。但是很多人学佛之后对于因果的道理并不完全明了。在某些地方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疑惑。我们也经常收到这样的信件,询问关于因果的问题。在此我们归纳在一起作一个回答。因果报应,或者说是因缘果报的道理在佛教很多经典中都有讲述。我们先说说因果是怎样来的。因果的起因《圆觉经》里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盘。世尊在这里为我们讲述:一切众生因为妄想而有业。妄想什么呢?妄想有一个我,有了我然后就有他人,以为这个身体就是自己的形象,以为自己起心动念就是自己的思想。这是我们的错认。是一个错误,误会。这个妄想就是佛教常说的‘无明’。有了这些妄想,接着就会有寿命、时间长短。对于于自己有益的就会喜欢,爱恋。对于自己有害的就会憎恨,讨厌。加上这些情绪感觉,我们就会再进一步执着于与我有关的一切。这就是‘于虚妄体重执虚妄’。接下来我们按照这个憎爱来行事、来行动。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业。这个业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果报应。因果规律因果报应是有其自己的规律的。佛教里把因果称为因缘果报。这个规律如果打个比喻来说呢,是这样的:因就是我们所有的思想,言论,行为。这些都会成为因。这个因就如同种子一样。当种子遇到了适宜的土壤、阳光、养分之后就会生长,开花结果。土壤、阳光、养分,这些能够促成种子生长的因素,就是缘。当我们自己所种下的因,遇到适合的条件就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道理是很客观的。这个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报应,果报。他会体现在我们的现实的生活中。由因到果的这个过程就是因缘果报。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人,享受的事物,等等际遇。无不是从前我们种下的因,遇到了适当的缘,而结成的果。而我们现在的所想,所言,所行,又依然会成为新的因,将来也一定会有相应的结果。因果说起来好像简单。而事实上却十分复杂。因为我们人的行为十分复杂,所以因果也是相互牵扯,相互影像,因因果果如同一张复杂的大网把我们包裹起来。从表面上看,好像我们很多偶然的事情,事实上却无不是因果所至。按照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偶然,完全是必然。因果并非我们能够完全彻底明白、搞清楚的。因为其牵扯之广,涉及之复杂绝非我们思维测度的心能够想像的。但是其中依然有一些规律,是我们可以掌握的。缘的作用我们刚才说‘因’由于有了适宜的‘缘’而结果,有了果报。那么这个缘是什么呢?它怎么作用?简单来说缘就是能够促成果报的各项因素。每个因都会需要不同的缘,才能结出果。这个缘又决不是一个单一的条件,它更是复杂细致。比如我们简简单单往电脑前一座。这里包含的缘就有很多,你要有这个时间,有相应的条件,比如灯光,家具,电脑,房间,电源等等,无一不具备才行。所以想用人为的思考去控制缘,是很难的。我们常听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在感慨,想人为地把一件事情需要具备的条件都安排好,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但是缘却十分重要。因为他决定着什么样的果报会实现,什么样的果报暂时不能实现。我们如果不能去控制,不能去改变因果报应,学习佛法也就意义了。我们正是要通过改变这个缘来改变我们的果报。《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到: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就是说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事情,一切境遇,都是由于适宜的缘具备了才有的,这个缘没有了,不具备了,果报也自然消失了。最重要的是后面的一句:业集随心,相现果起。我们聚集什么样的缘,什么样的果报能够实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我们的心决定的。我们的心念善就会聚集善的缘,成就善的果,如果我们心念恶,就会聚集恶的缘,成就恶的果。于是我们如果想今后能够有更多的善报,福报,那么怎么办呢?改变我们的心!这里,释迦牟尼佛明确无误地为我们指出了,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我们的命运,改变我们的果报。让我们能够转转增盛,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果标准经常有人会询问这样的问题,这个事会不会有因果?那种情况下会不会种下恶因,或者善因。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不会种下因的。我们的所念,所言,所行,都会种下因。不过有善因,有不善因。结果也不一样,有善果,有不善果。那么怎么区分呢?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十善业道。凡是符合十善的,就种下善因,违犯十善的就种下恶因。你想知道将来的果报,只要看看现在我们的身语意是否符合十善业道就可以了。当然人各有不同,还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点环境,我们种下的因有轻有重,有深有浅。同样一件事情,不同人的看到,听到,遇到,态度、思考不同,行为不同,种的因、结的果也是不同的。因果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在《华严经净行品》里世尊就专门为我们开示了,平时应该怎样起心动念。如果我们善于用心,便能转变自我的命运,改变我们的人生,获得无穷的功德利益。上面简单说明了一下因果报应,世尊在圆觉经中讲到: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入渐次成就。就是说末法时代的众生,如果希望成就佛道,不要去求什么悟,不要去搞很多佛法的道理知识,这样只能是增加我们妄想的材料。增长自我的执着。我们怎样修呢?降服烦恼,断贪嗔痴爱,嫉妒陷曲。其实这就是奉行十善业道,远离十恶。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什么是因果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古代猛将真的能以一敌百?日本人做了实验,逼出了人的体能极限

    而另一个我们所熟知的将领便是项羽。当时项羽战败后,已经元气大伤很狼狈,但在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下还是英勇地...出了一条血路。而各类小说中对古代猛将的描述词也是体格魁梧,可见他们的体能的确要强过很多普通人。日本人曾做过一个实验,检测古人是否都是格斗高手,是否真的能够以一顶百。根据日本运动员这个实验我们也能够看出来,以一敌百讲究的是计谋而不是蛮力。

  2. 康熙皇帝与《聊斋志异》

    传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原名叫《鬼狐传》,《聊斋志异》这个书名是康熙皇帝替蒲松龄改的。康熙驾临蒲舍,让蒲松龄进京为国出力,蒲松龄又婉言谢绝。康熙不好勉强蒲松龄,他正要起驾回朝,又想起蒲松龄的《鬼孤传》,环视一下谈话的房舍,对蒲松龄说:“此屋是你会友聊天的书斋,你那部书想是在这里写成的,我想给它改名为《聊斋志异》,如何?”康熙随命刑部将张万生从轻治罪,其余五人斩首示众。

  3. 如何选购酱油?

    看清标签上注明的是“酿造酱油”还是“配制酱油”。如果是酿造酱油,是采用传统工艺酿造的高盐稀态酱油,还是采用低盐固态发酵的速酿酱油。以往人们选购酱油有一个误区,以为颜色越深越好。其实,正常的酱油色应为红褐色,品质好的颜色会稍深一些,但如果酱油颜色太深了,则表明其中添加了焦糖色,香气、滋味相比会差一些,这类酱油仅仅适合红烧用。

  4. 四大天使长实力如何?上帝亲儿子路西法,却和米迦勒大战49年

    天使长,常见于宗教传统之中的天使。先来说一下天使长吧,天使长这个名字有时特指米迦勒,但其实天使长一共有四位,分别是:加百列、米迦勒、路西弗、乌列。圣经曾指出撒旦当初也是一名天使长,但他却有炽天使的六翼翅膀。在一次反叛中,撒旦被上帝打到了地狱当中,也就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恶魔撒旦”。那么米迦勒为什么在宗教中称她为天使长呢?在《旧约圣经》中,米迦勒被神所定为伊甸园的保护者,也是在圣经中唯一被提及「

  5. 怀孕梦见猪肉

    周公解梦怀孕梦见猪肉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怀孕梦到猪肉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夏天「 ”挥汗如雨”,喝什么能补回来?

    闷热的夏天,一不小心就会「”挥汗如雨”。出汗之后,人往往感到口渴、疲乏。这也不奇怪,随汗液流失的除了水,还有人体健康必需的钾。钾是人体内重要的营养成分,也是重要的电解质,主要储存于细胞内,对维持体内渗透压、细胞的新陈代谢、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排汗多还会增加水溶性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的排出,极易造成体内维生素含量不足。出汗之后,大喝白开水是不行的。那样无法补充失去的电解质,还会进一步

  7. 史上哪位皇帝的奶妈曾权倾天下? 北齐陆令萱乱政

    史上哪位皇帝的奶妈曾权倾天下? 北齐陆令萱乱政  陆令萱为何能把持皇权乱政误国?奶妈,就是受雇给人家哺乳喂养孩子的妇女,她们刚生育过且奶汁充足,又称奶娘、乳母、 *** 等。奶妈这种职业出现得很早,《礼记》中就有“士夫之子有食母”之说。权势者们的...

  8. 爱是一个奇迹

    爱是一个奇迹彭丽萍姑母被确诊为乳腺癌,医生说要尽快做手术,争取多活几年。年轻时她因不能生育,膝下无一儿女。过了几日,她的一个老姐妹找到我,替她说出了她的难言之隐:原来她是想再找一个老伴!前几日我在街上碰到给姑母看病的医生,他听说此事后惊叹不已,连说这实在是生命的奇迹,不是医学给的,而是爱给的。心灵札记一个老年的癌症患者在和初恋情人成婚后,居然获得健康,战胜了恐怖的癌症。

  9. 贪图钱财,“移花接木”勾取逃军,害民害人,最终还是将自己给害了

    贪图钱财,“移花接木”勾取逃军,害民害人,最终还是将自己给害了>>就在当年“红太阳”出升的地方临淮县有个逃军叫陈宝仔的,因为实在不想再当兵了,就将家中所有的钱财都拿出来贿赂当地专门负责勾补军士的凤阳府临淮县衙里的官吏。几乎与此同时,河南嵩县知县牛承、县丞毋亨、主簿李显名、典史赵谷安等在接受了逃军赵成的钱财后,也导演了一出“移花接木”勾取逃军的把戏。

  10. 成语【欲罢不能】意思解释 | 成语大全

    成语词典>>欲罢不能的意思解释成语欲罢不能发音:yùbàbùnéng释义: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