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什么是因果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一个基本道理。但是很多人学佛之后对于因果的道理并不完全明了。在某些地方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疑惑。我们也经常收到这样的信件,询问关于因果的问题。在此我们归纳在一起作一个回答。因果报应,或者说是因缘果报的道理在佛教很多经典中都有讲述。我们先说说因果是怎样来的。因果的起因《圆觉经》里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盘。世尊在这里为我们讲述:一切众生因为妄想而有业。妄想什么呢?妄想有一个我,有了我然后就有他人,以为这个身体就是自己的形象,以为自己起心动念就是自己的思想。这是我们的错认。是一个错误,误会。这个妄想就是佛教常说的‘无明’。有了这些妄想,接着就会有寿命、时间长短。对于于自己有益的就会喜欢,爱恋。对于自己有害的就会憎恨,讨厌。加上这些情绪感觉,我们就会再进一步执着于与我有关的一切。这就是‘于虚妄体重执虚妄’。接下来我们按照这个憎爱来行事、来行动。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业。这个业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果报应。因果规律因果报应是有其自己的规律的。佛教里把因果称为因缘果报。这个规律如果打个比喻来说呢,是这样的:因就是我们所有的思想,言论,行为。这些都会成为因。这个因就如同种子一样。当种子遇到了适宜的土壤、阳光、养分之后就会生长,开花结果。土壤、阳光、养分,这些能够促成种子生长的因素,就是缘。当我们自己所种下的因,遇到适合的条件就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道理是很客观的。这个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报应,果报。他会体现在我们的现实的生活中。由因到果的这个过程就是因缘果报。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接触的人,享受的事物,等等际遇。无不是从前我们种下的因,遇到了适当的缘,而结成的果。而我们现在的所想,所言,所行,又依然会成为新的因,将来也一定会有相应的结果。因果说起来好像简单。而事实上却十分复杂。因为我们人的行为十分复杂,所以因果也是相互牵扯,相互影像,因因果果如同一张复杂的大网把我们包裹起来。从表面上看,好像我们很多偶然的事情,事实上却无不是因果所至。按照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偶然,完全是必然。因果并非我们能够完全彻底明白、搞清楚的。因为其牵扯之广,涉及之复杂绝非我们思维测度的心能够想像的。但是其中依然有一些规律,是我们可以掌握的。缘的作用我们刚才说‘因’由于有了适宜的‘缘’而结果,有了果报。那么这个缘是什么呢?它怎么作用?简单来说缘就是能够促成果报的各项因素。每个因都会需要不同的缘,才能结出果。这个缘又决不是一个单一的条件,它更是复杂细致。比如我们简简单单往电脑前一座。这里包含的缘就有很多,你要有这个时间,有相应的条件,比如灯光,家具,电脑,房间,电源等等,无一不具备才行。所以想用人为的思考去控制缘,是很难的。我们常听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在感慨,想人为地把一件事情需要具备的条件都安排好,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但是缘却十分重要。因为他决定着什么样的果报会实现,什么样的果报暂时不能实现。我们如果不能去控制,不能去改变因果报应,学习佛法也就意义了。我们正是要通过改变这个缘来改变我们的果报。《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到: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就是说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事情,一切境遇,都是由于适宜的缘具备了才有的,这个缘没有了,不具备了,果报也自然消失了。最重要的是后面的一句:业集随心,相现果起。我们聚集什么样的缘,什么样的果报能够实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我们的心决定的。我们的心念善就会聚集善的缘,成就善的果,如果我们心念恶,就会聚集恶的缘,成就恶的果。于是我们如果想今后能够有更多的善报,福报,那么怎么办呢?改变我们的心!这里,释迦牟尼佛明确无误地为我们指出了,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我们的命运,改变我们的果报。让我们能够转转增盛,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果标准经常有人会询问这样的问题,这个事会不会有因果?那种情况下会不会种下恶因,或者善因。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不会种下因的。我们的所念,所言,所行,都会种下因。不过有善因,有不善因。结果也不一样,有善果,有不善果。那么怎么区分呢?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十善业道。凡是符合十善的,就种下善因,违犯十善的就种下恶因。你想知道将来的果报,只要看看现在我们的身语意是否符合十善业道就可以了。当然人各有不同,还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点环境,我们种下的因有轻有重,有深有浅。同样一件事情,不同人的看到,听到,遇到,态度、思考不同,行为不同,种的因、结的果也是不同的。因果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在《华严经净行品》里世尊就专门为我们开示了,平时应该怎样起心动念。如果我们善于用心,便能转变自我的命运,改变我们的人生,获得无穷的功德利益。上面简单说明了一下因果报应,世尊在圆觉经中讲到: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入渐次成就。就是说末法时代的众生,如果希望成就佛道,不要去求什么悟,不要去搞很多佛法的道理知识,这样只能是增加我们妄想的材料。增长自我的执着。我们怎样修呢?降服烦恼,断贪嗔痴爱,嫉妒陷曲。其实这就是奉行十善业道,远离十恶。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什么是因果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梦见烧冥币、烧冥钱

    周公解梦梦见烧冥币、烧冥钱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烧冥币、烧冥钱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梦见孕妇吃鸡蛋_周公解梦梦到孕妇吃鸡蛋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孕妇吃鸡蛋好不好

    孕妇梦见吃鸡蛋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孕妇梦见吃鸡蛋的详细解说吧。孕妇梦到煮鸡蛋吃,是生男孩的吉兆。孕妇梦见吃咸鸡蛋,预示著宝宝发育健康。

  3. 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是谁?

    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是谁?  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是谁?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世祖,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继位,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满族。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晚七点至九点)出生,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属...

  4. 仰面朝天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yǎngmiàncháotiān【解释】脸朝上平卧或身向后摔倒的样子。【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九回:“江樊往后退了几步,身不由己的也就仰面朝天的躺下了。”【例子】无【相关】百度“仰面朝天”

  5. 梦见妖精附身

    周公解梦梦见妖精附身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妖精附身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梦见和情人分手

    周公解梦梦见和情人分手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和情人分手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九州风物志」中国第一斜塔,就在河南!比萨斜塔还早,还免费

    玲珑塔又称徽塔、雁塔,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四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塔身倾斜度也不过3.99度,可以说玲珑塔绝对不输于比萨斜塔,而且建造时间也整整早了68年。据塔旁碑刻所载,玲珑塔原为善护寺的附属建筑。遗憾的是,清代善护寺失火,寺院建筑被悉数烧毁,唯有这座玲珑塔幸存。

  8. 相见不如怀念

    相见不如怀念   感悟精选一:   相见不如怀念   对镜看窗前回忆风满天,悲伤陷入忧伤的陷阱,爱转了一圈,对聚时咱们已百转千回承诺随风烧形如陌路。人间瞬间挥霍千年,以前爱过的恨不起来,以前恨过的不能再爱了,以前不管爱不爱的咱们也在上一个路口相逢在下一个路口分开。...

  9. 王锡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关于他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因为当日王锡爵出生前,有数以万计的麻雀飞来,汇聚在王家宅上,故王锡爵父亲王梦祥便为儿子起了“锡爵”的名字。父母身上的优秀品格对王锡爵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嘉靖三十七年秋八月,王锡爵又以《春秋》经中南京应天乡试,名列第四,成了一名举人。对于张居正暴力镇压朝臣的举动,王锡爵持保留和反对的意见,并不畏监视和威胁,同情、照顾赵、吴等人。

  10. 梦见争吵尸体坠楼_周公解梦梦到争吵尸体坠楼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争吵尸体坠楼好不好

    梦里在开阔的像是广场的地方,看见地上躺着一个身穿白色衬衣深色裤子的男人尸体。梦见厕所古人陌生女人性屎_周公解梦梦到厕所古人陌生女人性屎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厕所古人陌生女人性屎好不好历史新知:意味着会面临困难,积极应对会克服困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