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释太虚简介

  太虚法师(公元1890年-公元1947年)为二十世纪初佛教现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基于他对现代佛教之贡献,后人多尊称他为「太虚大师」。他生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8年),卒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得年五十九岁。太虚大师俗家姓氏为吕,学名是沛林,乳名为淦森(或为阿淦)。「太虚」是他出家之表字,取名于镇海县桥镇之玉皇殿。除了这两个名字外,他共有十九个笔名,而在书信中所使用的署名亦有十余个。关于太虚的籍贯之说法略有分歧。在民国十六年的「呈内政部整理宗教文」中,太虚自署「籍浙江崇德」。然而根据释印顺的考证:崇德应是太虚的祖籍,而他是生长于浙江的海宁。

  太虚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于某间小庙出家,为小九华山监院士达法师所剃度,法名「唯心」。之后被其师祖奘年老 和尚带往寧波天童寺受戒,当时的授戒和尚为人称「八指头陀」的寄禅法师(公元1852年-公元1912年)。太虚出家不久后即从诸多著名的法师学习,并曾于慈溪西方寺参阅大藏经。

  在太虚十八岁的那年,因为好友华山法师(公元1870年-公元1918年)之缘故,开始接触到西学思潮,进而产生了改革佛教的思想。之后更认识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同盟会」之早期成员的栖云法师(生卒年不详),自此他大量阅读政治性文章,并因此而深受「三民主义」学說之影响。在这个时候,便有「太虚与党人往來之始」之说法。在公元1909年,太虚前往杨文会(公元1837年-公元1911年,有「中国佛教 復兴之父」之称)所创办的「祇洹精舍」就读一年后,太虚就开始积极的推动佛教改革活动。在其戒师寄禅法师圆寂之后,太虚因为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而到普陀山锡麟禅院闭关三年。除了佛法上的修持,他也在此时撰写了不少文章和著作,希望借此推动佛教现代化之教育,并发扬「人生佛教」的思想。目前学界研究都同意这段闭关时间是太虚的佛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期。

  在出关后,他就前往日本和台湾参访。回国之后,他与章太炎、王一亭商讨,并成立了「觉社」并出版《觉社丛书》。《觉社丛书》即是目前台北善导寺出版的《海潮音》之前身。《觉社丛书》在当时是作为佛教界学理和问题讨论之平台,而太虚许多佛教改革之文章皆刊登在此处,此杂志可以视为太虚推行佛教现代化的主要宣传物。除此,太虚亦重视于培养人才,他先后成立和协办过许多佛学院,如:汉口正信会、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柏林教理院、焦山佛学院、栖霞佛学院等。在民国三十八年以前,台湾有不少的出家法师都曾在太虚所创办的佛学院就读,如:东初和尚是于厦门闽南佛学院毕业、星云大师曾经是栖霞山佛学院之学僧、福严佛学院与慧日讲堂创办人—— 释印顺即是太虚的学生。

  在公元1937年3月17日,太虚在上海玉佛寺突然中风復发过世,享年五十七岁。其安葬于浙江奉化的雪窦山,并建有舍利塔供奉遗骨。他一生的著作则由印顺法师负责编撰,集结成《太虚大师全书》。此丛书由太虚在世时便开始了编撰计划,所收文章共有1449篇。现今在台湾佛教学术界中,太虚法师依然是个重要研究议题,还有不少以他为主轴而主办的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已出版了数本以他为主题的研究专书。除了关注太虚与佛教现代化的议题之外,近年来也讨论太虚在僧伽改革、佛教思想上亦有许多值得佛教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参考价值。

  太虚一生致力于让佛教现代化,虽然遭受不少挫折,而许多的运动皆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思想却深深影响着台湾佛教界。如释印顺所提出的「人间佛教」即是受到太虚「人生佛教」之影响;法鼓山圣严法师亦表示法鼓山所提倡的「人间净土」也是从太虚思想发展而来的;佛光山星云法师在公开讲经时也表明自身许多想法是继承自太虚的佛学而来;西方学者白满德在其书中亦提到「宣扬人本主义佛教的领袖人物之中,太虚大师仍然备受尊崇与爱戴」。由此可见太虚被尊为「大师」之原因。

释太虚简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在马库斯大街上钓鱼

    上世纪30年代,随着大古力大坝的水位越来越高,哥伦比亚河的河水也随之上涨。150英里的自由流动的河流被改造成平静的罗斯福湖,淹没了数百英亩的木材、农田、印度村庄和卡马斯草地。罗斯福湖水下还有11个农业小镇,名字叫桃子镇、仁川镇和华盛顿的马库斯镇。美国...在海拔1310英尺的地方测量了一条线,以标出即将到来的洪水的高度。1000万美元用于购买洪水区的房产。马库斯在19世纪60年代定居并于1910年

  2. 武宗南巡最后成功了吗?明武宗​南巡为何被骂了个狗血喷头?

    明武宗的后世都说明武宗是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昏庸无道的程度让他那群道貌岸然的文官和无法无天的宦官都无法忍受,明朝在他的手中慢慢的失去了重新崛起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昏庸无道的君主不见得就是无能的君主,明武宗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在武功方颇有建树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与北方游牧民族...

  3. 春季3个时期的饮食原则

    中医认为,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所以人应该顺应天时的变化,通过饮食调养阳气以保持身体的健康,总的饮食养生原则是:1.主食中选择高热量的食物。在气温较高时可增加青菜的食量,减少肉类的食用。

  4. 我理解的「 ”神”,是什么?--嘉应观感

    武陟,多次路过的一个县。几乎我每次经过武陟,都要穿越黄河,来去来回数十次,但和黄河相关的嘉应观是2014年十一期间才去。

  5. 地藏经显神通—狂疯20多年不治而愈

    病人知道是念地藏经的效果,因此,回家更发奋的天天念地藏经。有个癌症患者也是没有几天活的了,不仅天天念地藏经,而且天天抄写地藏经,结果癌症也好了。西安我单位的一个同事听说念地藏经能治好癌症。因此,她决心把儿子接回家中给他念地藏经,也许病会好的。>我同事跪念两个月的地藏经,疯儿子的病彻底好了,现在和一个正常人一样。

  6. 橘子的功效和营养价值

    有研究证实,常吃橘子的人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的比率比较低。橘子含营养物质丰富,适当食用可增进食欲,补益肌体,但如食用不当反而无益。据测,每天吃3个橘子,就能满足一个人一天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因此,应在喝完牛奶1小时后进食橘子。橘子摘下后果农大多用保鲜剂浸泡后再上市,若用这样的橘子皮直接泡水代茶饮,对身体健康有损害。

  7. 吃腻了大鱼大肉?不如多吃这道菜,不油腻还对血管好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养生菜,它就是杏鲍菇,我们知道,菌类食物对人体的好处是比较明显的,那么杏鲍菇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除此之外,杏鲍菇所含有的一些营养物质对我们的皮肤也是相当不错的,经常吃杏鲍菇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身体的排毒,对于美容养颜也是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女性朋友,不妨在平时吃一些。最后用烤盘进行烤制,温度适中,烤干之后,杏鲍菇干就...完成了,我们不妨尝试一下。

  8. 黑劳士——这一古代斯巴达特有的农奴阶层是如何生存的?

    文/木子君侃史公元前6-5世纪,斯巴达以其强大的重装步兵称雄于希腊大陆。斯巴达人称霸的基础,是它所拥有一支训练有素并且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职业化军队。

  9. 三打白骨精故事_三打白骨精故事概述

    三打白骨精故事概述简介: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行至宛子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故事的起因是什么1、起因:白骨精要吃唐僧肉结果:被孙悟空识破,一棒抡下去,白骨精被打死了。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全文故事原文:却说唐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

  10. 察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察”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察”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端倪可察——事情已经可以看出眉目来了。 静观默察——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习焉不察——习:习惯;焉:语气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仰观俯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