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色与心的关系

色与心的关系一天我太太看《蔡志忠漫画·禅说》时问我:“学佛者就应该不近女色,那个老太太为什么把和尚赶走,还把茅庵烧掉呢?”我说:“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色与心的关系。莫说你不理解,即使是某些法师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义理呀。”“那个和尚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呢?”我太太问。“淫性即是佛性。”我回答。“为什么这么说呢?”“淫性与佛性本是同一性。人无佛性,淫性亦无;人无淫性,佛性亦无。也就是说,因为人有佛性,才有见闻觉知的功能。因为人有佛性,才会产生情欲。人把见闻觉知断了,等于把佛性断了,这叫断佛种智。”“既然淫性就是佛性,那为什么还要戒淫呢?”“因为淫性是后天的物欲之性,不是先天本然的清静之性。淫是心之用,不是心之体。人贪著情欲,所以才迷失佛性。人迷于后天,所以不能返回先天。六祖惠能在《坛经·付嘱品第十》中说:‘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个和尚遇女人抱他,他没有感觉,这不就是定力和不动心吗?”“一个真正的修行者遇到一个女人抱他,怎么会没有正常人的感觉呢?这不叫定力和不动心,这叫断佛种智呀。”我太太怒道:“难道说动心才是对的吗?”“有见闻觉知,不等于有淫心呀。孩子被父母拥抱,这个孩子会产生淫心吗?淫心不是从断除见闻觉知而去除,而是在于心正,在于性真。一个人被他人拥抱,却没有感觉,此不变成枯木顽石了吗?六祖惠能在《坛经·机缘品第七》中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为什么不说‘断绝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呢?佛性好比是面镜子,淫欲好比镜子中的影像,一个人为了去除镜子中的影像,把镜子也一同给去除了,就落顽空了。”“你的意思是说,有感觉,但不能有淫心,对吗?”“对。这就是“好色而不淫”,也是孔子所说的“关雎乐而不淫”。不修行的人,见色则好淫;不识自性的盲修行,则终日在事相上断色、离色;真修行则是在色不染;这就是真修行与盲修行、无修行的差别。”“那个老太太把和尚赶走,还把茅庵烧掉,是不是太过分了?”“不过分。这个和尚修了二十年,竟然没有识得人心道心,像这种假修行,不把他赶走,留着他何用?”因为淫欲是人身的最大欲望,最难去除,也最容易迷失本性,所以许多学佛者都把戒淫当成首要任务。但是,学佛者如果不从明理上入手,一味在事相上用功,到头来不是把自己变成了木头人,就是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还有一些聪明人,总妄想从心外找到点灵丹妙药,一下把淫欲去除掉,快点成佛,此是无法获得成功的。去淫的过程,实际上是去除后天物欲之性,返还先天无欲无为自然本性的过程,此需要纯心养性的真实修养,长久的功夫,非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目的。据《七真天仙宝传》中记载,刘真人是在妓院里 ... 的簇拥中修成真人的。而一些远离红尘闹市,躲到深山老林里的修道者,尽管一生没近女色,临终却没能过得淫欲关。这就是心的问题。由此可知,戒淫必须从心入手,从明理入手。一个学佛修道者,惟有通过觉悟的提高、坚实的修养,才能够真正做到“好色而不淫”。不明理,先天后天不明,一味强制其欲,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虽然明理,却不克制自己的欲望,就很容易走向堕落。所谓的明理和提高觉悟,就是“格物”,就是觉悟事物的本质。所谓的坚实修养,就是不断的修行,不断的注意细节,不断的量化,如“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等等,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做到自性如如不动,自然而然,在色离色,在尘出尘……。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lishixinzh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色与心的关系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神兽角端

    中国神话中的一种独角兽,有时作为艺术形象被做成避邪之物,古书中这样描述:>《上林赋》:“其兽则麒麟、甪端。”>《九州·异兽志》:“甪端,萝莉也,产于九州,生者不详,育者谓之砖,萌...无数。”

  2. 90后经典个性说说 想当年,小蛮腰,现如今,空叹一身五花膘-感人的情话

    六、有一天,小明考试考砸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阴影,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拖延症二十一、想当年,小蛮腰,现如今,空叹一身五花膘。祖国尚未统一哪有心情复习。

  3. 5—10分钟创意婚礼入场 最值得推荐

    5—10分钟新颖入场型:1.爬楼求婚入场新郎得爬楼梯上二楼才能见到爱人。这种入场方式十分新颖,但要注意安全。长大后的新郎和新娘才正式入场。将手中的花束交于新郎。随后引新人出场,举行婚礼仪式。

  4. 观世音菩萨感应:三枪不死的奇迹

    观世音菩萨感应:三枪不死的奇迹如果你喜欢观世音菩萨说明和他有缘,那么你可以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比如你可以每天拿出1个小时甚至更多,专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并且回向。人问其法,袛云念观音菩萨。至十月十九日与众云::“观音菩萨手执银台,时现我前,三日内即往生。奉劝同参,老实念佛,或念观音,一心称名,必定往生,佛不妄语。”廿一日晨各殿礼佛毕,向管堂师告假云:“午后一时我即生西”,人犹以为妄。

  5. 徐妙云死后 为何明成祖再也没有立后呢

    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便封妻子徐氏为皇后。身为后宫的皇后,徐妙云更是尽心尽力的辅佐朱棣。>>在徐皇后的管理下,后宫是条理分明,没有什么祸乱出现。可以说徐皇后是历史上一位贤后。这一点让朱棣非常伤心,徐皇后去世之后,朱棣下旨为徐皇后在灵谷寺、天禧寺举行大斋,朝廷大臣都来祭祀。那么问题来了,徐皇后死后,后宫“群龙无首”。

  6. 粉白黛黑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fěnbáidàihēi【解释】粉白:在脸上搽粉,使脸更白;黛黑:画眉毛,使眉毛更黑。泛指女子的妆饰。【出处】战国·楚·屈原《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例子】【近义词】粉白墨黑【相关】百度“粉白黛黑”

  7. 梦见人变成猫_周公解梦梦到人变成猫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人变成猫好不好

    梦见人变成猫是什么意思梦见人变成猫意味着,交际运良好,只要你起个头就会迅速得到其他人的回应。梦见男人变成猫的宜忌:〖宜〗:宜萝卜就热茶,宜素食,宜当机立断,宜贪图促销便,宜冷战,宜情绪低落;〖忌〗:忌马路观看车展,忌帮女同事修电脑,忌不计报酬,忌网购,忌相亲,忌手欠心贱。

  8. 历史上真实的惇妃是什么样的?她到底有多猖狂?

    历史新知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惇妃说,打死一个宫女算什么!>乾隆三十六年正月,汪氏晋封永贵人,同年十月晋封惇嫔,乾隆三十九年晋封惇妃,要知道此时的汪氏尚未替乾隆诞下一个孩子,她在没有生育的情况下,一路从常在“蹭蹭蹭”晋升到妃位,其中手段可想而知。但一个宫女的性命又怎么可能真的受到重视,乾隆心疼固伦和孝公主,为着她的将来着想,这件事发生后不过两月,汪氏又复位为惇妃。

  9. 诵经发愿,祖盲复明

    于是就请了七位出家师父,点燃七盏灯,七天七夜转读药师经,一边拜,一边哭泣着说:「佛祖啊!您是人天的导师!我张元不孝,使祖父失明,现在以灯光普施法界,希望我代替祖父瞎眼,而使祖父双目恢复光明!」这么殷勤地经过了七天,那天夜晚,他梦到一位老先生用金属制成的小刀刮他祖父的眼睛,并且告诉张元说:「不要耽心!三天后,你祖父即恢复光明!」张元梦中高兴得醒过来,告诉每一位家人。

  10. ... 后24小时内必有厄运降临

    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后24小时内必有厄运降临>...和运气有多大关系?因为很多人都发现SY之后都会有厄运降临,所以我在这里做个具体的调查。但好象...后24小时内外貌不会立即发生变化吧很难解释这种立即发生的厄运。还有的解释是...后,会觉得情绪低落,做事浮躁,失去恒心,没有韧劲,天空总是灰蒙蒙的,这就是运气在转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