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也谈“定州磁芒”定州磁芒,乃定瓷覆烧工艺所致。然而由于今人的过度猜想,使得“定州磁芒”变得模糊了起来。此说虽为判别真玉与珉之...,但于无意中却也道出了一个真实,“真玉须定州磁芒所不能伤者”,此“不能伤者”乃“定州磁芒”也,也即定瓷之覆烧芒口毛边是也。可见“定州磁芒”之呼,乃可确证为定瓷覆烧芒口之宋时称呼矣!
也谈“定州磁芒”
定州磁芒,乃定瓷覆烧工艺所致。这一工艺,是定窑的工匠们在北宋晚期所进行的一项工艺技术革命的改造创新。是在为保证定瓷产品的生产质量前提下,以提高匣钵的装烧容量和降低市场竞争的生产成本,所采取的一项技改措施,且有效地延续了定窑产品的市场开拓和生存空间(这从北宋晚期定窑系产品的大量出现可窥一斑)。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利也有弊。由于定瓷的装烧工艺改变,使得作为御贡的日用器皿,虽以焕然一新的金、银、铜扣饰的面目出现在宫廷之中,初时的新鲜感亦会讨得主人们的欢欣,然而久而久之的使用,芒口镶扣工艺的弊端亦渐渐显露出了华丽面目背后的不足和缺陷,即金、银、铜扣饰在长久的使用中渐渐发生的脱落、毛擦、氧化及磕碰变形等不尽如人意的伤残现象,试想,此类事若突然发生在那些尊贵的使用者身上,其后果将会如何呢?且此类镶扣工艺的难度和繁琐及材料的大量消耗,都是北宋后期国力不济的沉重负担(这从祭祀礼品以陶代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之后所见的《坦斋笔衡》中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慎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的说辞了。朝廷最终赞扬了“弃白用青”的用器行为(这也和当时的崇道之风尚青有关),由此开创了一代官造窑业发展的先河,改变了以往官搭民烧的用器模式(即宋时的“五窑户公烧者类”),创造了一代青瓷名品瓷魁汝窑的诞生!
这一切,于历史本该是清楚的,于事物的本质也该是清白的。然而由于今人的过度猜想,使得“定州磁芒”变得模糊了起来。常见有古陶瓷研究者论定瓷之芒,曰:“釉质”之芒(即认为定瓷之芒是指釉质过于光亮耀眼,而为御用所唾弃);曰:“金、银、铜扣”之芒(即指金、银、铜扣饰的金属光泽刺目)等等。此类说辞,笔者以为颇为邪乎和滑稽。试想,堂堂大宋皇宫之中,金光灿烂的光芒之器何其之多?那些金碧辉煌的物什和装饰物,以及金银珠宝的夺目宝光,无不时时透射着一缕缕炫目迷人的光芒。而那些整日里与之朝夕相伴的帝王及后宫嫔妃们,却并没有因此而避之生畏,相反的是趋之若鹜,眼中时时喷射着求之不得的贪婪目光。如果说,他(她)们的厌恶是出于对食用器皿的光芒,那么此芒不独定瓷有之,其他瓷类贡器也相对有之,因此,此“芒”之歧说是毫无实证意义的,也是不足为人所道的。
其实,如果我们在阅读文献资料时多一个思维亮点,也就不难发现“定州瓷芒”之解也是有案可寻的。虽说这是一例不够直白的孤证(就笔者所知而言),但这是出于当时北宋苏轼的手笔(见《东坡志林》明释海本卷十一),言:“今世真玉至少,虽金铁不可近,须砂碾而后成者,以为真玉矣,然犹未也,特珉之精者,真玉须定州磁芒所不能伤者乃是”。此说虽为判别真玉与珉之 ... ,但于无意中却也道出了一个真实,“真玉须定州磁芒所不能伤者”,此“不能伤者”乃“定州磁芒”也,也即定瓷之覆烧芒口毛边是也。可见“定州磁芒”之呼,乃可确证为定瓷覆烧芒口之宋时称呼矣!
摘自:《中国文物报》2007年8月22日7版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