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代著名诗人卢仝诗风崇尚奇险,追求不同凡响的效果,是孤傲执拗人格的艺术体现,与时态流俗格格不入。不过这位奇特诗人究竟是死于“甘露之变”,还是因病自然死亡,学术界一直分歧较大,遂成为历史疑案。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宋元笔记小说中所谓卢仝“罹甘露之祸”之说。

中唐时期有一批艺术上追求奇怪险僻境界的诗人,其中卢仝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卢仝号玉川子,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是他的曾祖父。卢仝的诗作,以品格清高、回味隽永为后人所推崇,能“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趋怪走奇,中病归正”。在追求险怪的艺术风格下,有的诗读来十分流利秀美,如“相思弦断情不断,落花纷纷心欲穿。心欲穿,凭栏杆,相忆柳条绿,相思锦帐寒。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这首《楼上女儿曲》写的是女儿闺中春愁,清新流丽,柔和妩媚。

这位追求险怪风格的诗人最后是怎样死的呢?

宋元文人笔记中说,卢仝是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中被误捕误杀,亦即所谓卢仝之死乃“罹甘露之祸”。而在《新唐书·韩愈传》之后附的卢仝小传中,却并未涉及“甘露之变”说。笔记中的“罹甘露之祸”说,后来为各类当代工具书所传抄,几成定论。但一些专家认为此说疑点颇多,所述故事比较牵强,人们看法不一,这使得卢仝的生卒年代无法确定,成为一个历史疑案。

“甘露之变”发生于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旧唐书》的《李训传》、《王涯传》以及《资治通鉴》卷245均有记载。事情大致经过是这样的:当时的宦官仇士良专权,宰相李训等与凤翔节度使郑注密谋内外协势,以铲除宦官集团。他们谎称左金吾卫内石榴树上夜有甘露,诱使仇士良等前往观看,人一到就加以诛杀。因所伏甲兵暴露,遂失败。仇士良率兵捕杀李训、舒元舆、王涯等,郑注也被监军宦官所杀,株连千余人。

据《旧唐书·王涯传》记载,王涯事前并不知情,出事时与同列舒元舆、贾餗等归中书省一块儿吃饭,还未下著,吏报有兵从门口出现,逢人即杀,涯等仓皇逃出。跑到永昌里茶肆时为禁军所擒,在仇士良严刑拷打下,自诬与训同谋,然后被腰斩弃市。王涯家属全被搜捕处死。王涯的再从弟王沐到王涯处求职暂留,也被抓去,陪涯腰斩。

事件过后,王涯的故吏门人李玫作《纂异记》,编撰了受害四相灵魂与白衣叟卢仝灵魂会饮吟诗的神话,用来寄托对四相的哀思,从而也就出现了卢仝“罹难”的说法。

“甘露之变”是一场残酷的权势斗争或宫廷政变。卢仝作为一个平民百姓,怎会跑到长安裹入这场斗争中去呢?

一些书是这样记述卢仝与事件有牵连的。宋钱易的《南部新书》中有如下记述:“仝亦涯客,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夜,偶宿涯馆。明日,左军屠涯家族,随而遭戮。”刘克庄《后村诗话》也说:“唐人多传卢仝因留王涯第中,遂预甘露之祸。仝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焉,以为添丁之谶。”

对于卢仝是否卷进这场动乱,最后连命也丢掉了,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

一些人认为卢仝死于“甘露之变”可以“定论”。其理由为:据唐人李玫所撰《纂异记》中编造四丈夫(影射李训等受害四相)与白衣斐(卢仝)的幽魂聚饮吟诗的神话,诗中用西晋石崇与潘岳同刑东市的典故,认定卢仝确实经历“甘露之变”,此故事是卢仝罹难的“第一手最可信据的史料”。而且卢仝与甘露之变有牵连历代资料都有记载,如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说:“王涯执政时,常常加怒于下人。当事变发生时,卢仝与诸客在王涯书馆里吃饭,所以就留住了下来。官兵来抓捕他时,卢仝说:‘我是卢山人也,与众人没有结怨,我有什么罪啊?’官兵说:‘既然是山人,那来到宰相宅,难道还不是罪吗?’卢仝不能自辩,最后同罹甘露之祸。卢仝年老无发,宦官们就在他脑后加了个钉子。卢仝生儿子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添丁,后人认为这是应了谶语。”

一些人认为卢仝“罹甘露之祸”说不可信。近年来,关注卢仝的学者对这件公案做了深入探究,潜心阅读了涉及卢仝之死的相关史料及与卢仝有交往的韩愈、贾岛的诗文,发现上面的说法极为牵强,且有很大故事成分在内。通过对诗人作品分析,考证出卢仝约死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前后,下距“甘露之变”20多年,故而卢仝不可能经历“甘露之变”。

首先,李玫的《纂异记》不论从写作动机还是虚构情节来看,都称不上“史料”,更谈不上“最可信据”。《纂异记》出笼背景,《南部新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李玫者,早年受王涯恩。及为歙州巡官时,涯败,因私为诗以吊之,末句云:‘六合茫茫皆汉土,此身无处哭田横。’乃有人欲告之,因而撰《纂异记》以避祸。”如此,“避祸”是故事的撰写动机。既然为避祸,就只能采取以假乱真的手法,且按情节需要,拉一位很有诗名的早逝者卢仝参与,借他之口吟出“六合茫茫皆汉土”的诗句,以便一旦追究则委责于死鬼。另外,从虚构情节看,《纂异记》在记述众鬼魂会饮时写道:“四丈夫皆金紫”(影射受害四相),会饮于喷立泉,白衣叟玉川先生后至,背诵适间在甘棠馆壁上所见题诗,四丈夫皆掩面失声。继而各吟诗遣怀,吟句中有“珍重昔年金谷友,共来泉际话孤魂”,“白首同归感昔贤”等,最后不欢而散。根据上述诗句,认为这是引用了西晋年间石崇、潘岳同刑东市的典故,这当然无可挑剔。但“金谷园”乃石崇之豪华别墅,所称“金谷友”包括潘岳、王恺之辈,多是当时炙手可热的豪富。石、潘二人后因被仇人孙秀诬陷,在东市处死。倘若据石、潘同刑东市的典故,来影射王涯等受害四相还有些切题,而把一介寒儒卢仝也视为“金谷友”同享“白首同归”之悼,未免有些牵强。

其次,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中,记述关于“甘露之变”时均未提及卢仝死于罹难,这说明卢仝罹难说没任何史实根据。如果卢仝果真是死于事变之中,后代的史家是不会漏载的。也许有人会说史书不提与政变无关的人物是为正常,那么,王涯从弟王沐因向王涯求职暂留王宅,与政变也毫无关系,但抄家的时候一起收捕杀害,此事载入了《资治通鉴》,而元和年间,知名人士卢仝被害却只字不提,这是不正常的,这倒说明卢仝被害之事并不存在。

再者,卢仝挚友贾岛在《哭卢仝》诗中没有透露卢仝屈死于“甘露之变”。贾岛诗言:“贤人无官死,不亲者亦悲。空今古鬼笑,更得新邻比。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谁来追?长安有交友,托孤遽弃移。冢侧志石短,文字行参差。无钱买松栽,自生蒿草枝。在日赠我文,泪流把读时。从兹加敬重,深藏恐失遗。”若卢仝真是屈死“甘露之变”,这等大事,贾岛绝不可能漏而不悼。

此外,卢仝享年几何是考证其生卒年代、死亡原因的重要因素。按常理讲,贾诗“平生四十年”已讲清楚了卢仝的寿数。再拿卢仝在元和五年(810年)前后所写《与马异结交诗》中自述“卢仝四十无往还”,以及此后不久所写《示添丁》中:“惭愧瘴气却怜我,入我憔悴骨中为生涯”,“气力龙钟头欲白,凭仗添了莫脑爷”等加以验证,可知卢仝在元和五年前后已呈现出不久人世的可能。诗人写诗,限于格律,把三十七八岁、四十二三岁都写成整数四十,这完全可信。有人认为贾诗中的“平生四十年是指从成年至罹难的四十年”,而不是寿年。从而把卢仝的去世年代硬是延长到“甘露之变”,用来充当“罹祸说”的佐证有欠妥当。

再则,卢仝有临终“托孤”之举,证明他属正常死亡,而非横死。

贾诗中的“托孤遽弃移”句,可知卢仝的儿子还很小。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韩愈曾有《寄卢仝》一诗,内中有句说:“去岁生儿名添丁。”可证卢仝的儿子生于元和五年。如果卢仝死于甘露事变,那么添丁已经26岁了,早已成家立业,何谈“托孤”?

也许有人会拿刘备托孤孔明时刘禅已17岁,唐太宗托孤于长孙无忌、褚遂良时高宗已 22岁的故事,证明贾诗用“托孤”一词,对20多岁的添丁来说并未背离常理,而这恰恰是典型的背离常理。上述两起托孤事件本身就属非常事件,都以皇帝退位、继主庸碌、当时所处环境复杂等特殊条件作为背景。何况宫廷内部之争情况特别复杂,不宜推论平民百姓之正常托孤。退一步讲,即使卢仝是在添丁20多岁时的“甘露之变”中遇难,那是场突发事变,当时刀光剑影、尸横遍地,卢仝怎能有未卜先知向贾岛从容托孤的机会和时间。可见,卢仝“罹难”托孤之说违背贾诗原意。

此外从卢仝的性格特点来看,他也不可能成为王涯的座上客。

据《旧唐书·王涯传》记述:王涯“贪权固宠,不远邪佞之流”,“性啬,酷好前古名书画,有不可得必百计倾陷取之,逼孤凌弱以积珍奇”。在任盐铁转运使时,“涯榷盐苛急,百姓怨之。及甘露祸起就诛,悉垢之,投以瓦砾,须臾成堆”。王涯这样的为人,作为志怀冰霜的卢仝,怎可能向他高攀结友,更不可能亲热到“会食、留宿”的地步。

又据《旧唐书·李训传》载,王涯被捕前,正在中书省内政事堂会食,会食者皆为同是宰相的贾餗、舒元舆等人,卢仝作为一名白衣寒儒,当然不可能跑到政事堂去参加会食。即使厕身其间,又岂能安于几席。再则,事变发生后,王涯即从宫中仓皇出走,怎可能还在书馆内聚集诸客会食、留宿,“诸客”又怎能安然在这是非之地逗留?

这其中的种种矛盾不难发现,宋元时期的文人笔记是以讹传讹,越传越神。如,抓捕卢仝时,因其无发而于脑后加钉,甚至把卢仝在元和五年为儿子起名“添丁”这样一件平常琐事也拉过来作为“脑后加钉”的预兆谶,可谓异想天开。对此事,传述卢仝“脑后加钉”的宋人刘克庆也不以为然,他怀疑这是“好事者为之”,感慨道:“仝处士,与人无怨,何为此谤?”由以上论述可知,诗人卢仝是死于疾病,不是什么偶然卷入“甘露之变”而罹难。他的生年应定在773年前后,比韩愈小5岁,比贾岛长6岁,属同辈人。

真真假假,卢仝的死的确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的。

卢仝死因之谜:唐代茶仙卢仝是死于甘露之变吗?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文宗不满,发动甘露之变,却东窗事发,幽禁宫廷

    而年少的唐文宗,虽然是宦官所拥护,但却对宦官极度憎恶。唐文宗的首次尝试宣告失败。舒元舆图因此,文宗只能去重用那些官职低微的官员,而这些官员中为首的便是之后发动甘露之变的两大核心人物李训,舒元舆。文宗宣见,要共谋铲除宦官,两人鼎立支持。天真的文宗和他信奉的臣子决意向仇士良开战,也就是甘露之变。而文宗也因此事被囚。唐文宗发动的甘露之变虽然失败,但其破釜沉舟的勇气却值得我们去敬仰,去推崇。

  2. 唐诗闲读:「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今天接着读李商隐的诗。李商隐是晚唐重要的大诗人,叫我看,他能称得上大诗人,这很不容易,因为如果他仅停留在写写跟女道士、小姑娘的恋情,跟妻子的伉俪之情,跟朋友们的来往交际,他是得不到这样的诗坛地位的,幸好,他不仅因连续几次应试未中而饱受心理挫伤,还遇上了晚唐最重要的一次国家级的事变——甘露之变。两位野心家唐文宗大和九年,这一年春天,李商隐二十五岁,他再一次入京参加进士试,再一次落榜,第四次了……

  3. 金吾卫军——「 ”甘露之变”失败的罪魁祸首

    有唐一代,自唐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后,宦官的权势就越来越大,以至于朝臣的任免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有时甚至他们的意见能左右皇位的最终归属。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久为宦官权柄所困恼的唐文宗李昂终于不想再憋屈下去了,他提前联系好李训、韩约等忠信,在这一天共同发动了旨在诛灭宫中宦官的「”甘露之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场谋划甚大的宫变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血流成河的「”甘露之变”对于「”

  4. 「 ”甘露之变”,600多位大臣被 ... ,皇帝被软禁,唐朝宦官横行史

    「”甘露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在宫廷中最为惨烈的流血事件之一,故事发生在唐朝统治后期,当时已经27岁的唐文宗不甘心受宦官摆布,和大臣李训、郑注等人密谋要诛...大宦官仇士良。于是就以天降祥瑞「”甘露”为名,诱骗仇士良前去查看,结果事情败露,被仇士良所辖禁军封闭城门,屠...了600多位朝中大臣,算上家属超过千人,作为皇帝的唐文宗也被软禁起来。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怎么会被一群宦官玩弄于股掌之中呢?宦官是指

  5. 比《长安十二时辰》还惊心动魄的唐代故事:甘露之变

    守卫宫门的宫人信以为真,放走李训。然而,李训腰上属于高级官员的金色腰带还闪闪发光。几个时辰前,天降甘露祥瑞于外朝的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众人惊奇,速报皇帝。皇帝大喜,百官庆贺,宰相李训一脸不以为然,派人查后报告:并没有看见甘露祥瑞。并故作镇定的说:这事要调查清楚,不能轻易告知宫外,若没有甘露,岂不是失信于天下。高士良并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一场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

  6. 茶道之父僧皎然生平经历与历史典故及成就

    自陆羽《茶经》及皎然的《饮茶歌》后,唐代茶诗大盛,茶道与诗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合唱,迎来了亘古以来未有的大唐茶文化的高峰!殊不知卢仝生活于,在卢仝出生时皎然大师早已出版了《茶决》推出了《饮茶歌》中国茶道,如果不论卢仝诗的社会性,在茶道内容及形式上,卢仝并没有超越皎然大师多少,卢仝对茶道的理解绝对受皎然三碗茶的参照与启发,更确切说“七饮茶歌”就是“三饮茶歌”的继承与发展,七碗茶是三碗茶的仿效与细化。

  7. 李昂很想效仿唐太宗,为什么一直逃脱不了宦官的掣肘?

    但也正是这个十分想要效仿唐太宗“贞观之风”的李昂,却成为了中晚唐历史上最为悲催的皇帝,因为唐文宗从继位到离世一直都受制于宦官之手。以至于,到了唐文宗李昂继位的时候,唐朝宦官乱政的情况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而唐文宗本人,也完全是由宦官所拥立。因为,在这之后的唐文宗不同于此前手中还握有一定的权力,事变过去之后唐文宗则完全成为了一个傀儡,并直到离开人世。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唐文宗最终成为了权力牺牲品。

  8. 为何说唐文宗是中晚唐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

    而细数唐玄宗之后的中晚唐皇帝,我们便能发现,这中间最为悲催的莫过于唐文宗李昂。但也正是这个十分想要效仿唐太宗“贞观之风”的李昂,却成为了中晚唐历史上最为悲催的皇帝,因为唐文宗从继位到离世一直都受制于宦官之手。历史就是这样,唐文宗成为了中晚唐时期最为悲催的皇帝,从而一生都受制于宦官之手。因为,唐文宗本人并不具备此后唐武宗、唐宣宗那样能够扭转颓势的能力。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唐文宗最终成为了权力牺牲品。

  9. 唐卢仝《七碗茶》原文赏析,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七碗茶》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广为传颂。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10. 唐朝“茶仙”卢仝惨死谜案,是否死于甘露之变

    于是,卢仝“苍茫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祸,决定了一代“茶仙”的诸多历史细节。如今,让史学家头疼的是,如果卢仝死于甘露之祸,那好友贾岛、韩愈等人关于卢仝年龄的记载则存在相互矛盾之处,但轻易否定《唐才子传》“卢仝死于甘露之变”的说法,也没有过硬的证据。>>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变,目前成为卢仝研究者未能破解的一个谜团。但卢仝是否死于“甘露之变”,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许并不重要。

随机推荐

  1. 昆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昆”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昆”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金友玉昆——友、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垂裕后昆——裕:富足。后昆:子孙,后代,后嗣。为后世子孙留下功业或财产。 玉友金昆——友、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2. 心静自然禅

    心静自然禅作者:拈花禅师来自:《心静自然禅》>生命是时间的延续,是精神永恒之循环。>自然不仅仅局限于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当我们心灵回归于自然,回归于平静时,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心灵抵达的远处。但越是这样,你越要下定决心使自己镇静下来,去努力接近自然,接近你生命初始的地方。>一切的美好,是从回归自然开始的。>自然的流水声和鸟语花香,是与心灵世界融为一体的。我们要学会从自然的起点上找到生存的基因。

  3. 梦见水肿

    周公解梦梦见水肿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水肿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梦见站在海里 梦见站在海里什么意思

    梦见站在海里是什么意思?梦见站在海里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站在海里的详细解说吧。梦见参加保险梦见参加保险什么意思梦见站在海里,吉兆,意味着会下海经商。商人梦见站在海里,面前的困难会很快过去,成功会很快到来。梦见自己在海里跑,这几天你很有帮人的热心肠,你往往能从别人的开心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5. 英国女王继承的资格是什么样的 继承王位的原则有什么说法

    但在“边缘地区”,如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女性则在名义上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而腓力六世则认为,按法国的传统,女性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因此不买这个“腓力四世的外孙”的帐。英法两国在领土、经济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是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而英法两国在女性继承王位问题上的理解不同,则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

  6. 裴冕简介 裴冕的故事

    裴冕裴冕出身河东裴氏,是唐朝大臣,担任过尚书左仆射、监察御史、同平章事、施州刺史、宰相等职,封爵冀国公,身居高位的他生活中却是一个贪财奢侈之人。裴冕简介>裴冕,字章甫,河中河东人,唐朝宰相。大历四年,裴冕被元载举荐为宰相,加同平章事,并兼东都留守。>裴冕的故事>裴冕爱财重利,甚至到了不顾宰相大体的地步。>裴冕生性奢侈,喜好香车华服,家中仅价值百金的名马便有几十匹。

  7. 梦见亭子 梦见亭子什么意思

    梦见亭子是什么意思?梦见亭子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亭子的详细解说吧。亭子是自然中的房屋,又开放又遮蔽,可以象征心灵开放。作者在梦中经常会梦见风景区之中的亭子。梦见客栈梦见客栈什么意思在作者的潜意识中,人生仿佛一次旅游,所以每个亭子可以代表人生的一个阶段。原版历史新知梦旌旗鹤雁降于亭。梦此,生子荣显。《梦林玄解》梦亭坏,主恩泽有份。

  8. 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别人的爱

    以感恩的心态面对别人的爱,这是我很多年后才学会的事。那两本《简·爱》一直藏在书橱里不敢拿出来,我接受了父亲的礼物,却错过了他付出的爱心。《简·爱》,我想告诉父亲:你送我的礼物,是我一辈子都喜欢的东西,谢谢!>少女时代最恨的一件事就是不喜欢的人向我示爱,觉得既屈辱又麻烦,弄不好还成了大家眼中的笑话。可是这男生以为这是恋人才能一起做的事,于是对外宣称我是他女朋友,还拿了礼物当着好多同学的面送给我。

  9. 女命财过旺婚姻易不顺

    在八字中正官代表女命的丈夫,伤官代表克制男人、丈夫的力量,且正官与伤官紧挨,这样的八字财运好,但是婚姻不顺,属于典型的女性强人。虽然有正官星,官星受克,一般婚姻都主婚晚,即使结婚,也是属于看不起丈夫,语言比较刻薄,容易伤人,在夫妻之间冲动性大,凡事喜欢以自身为主,无论在外,还是在内,都需要自身来做主,也是家中的女队长,把所有的家权独掌在手中。

  10. 赫丘利的结局

    赫丘利认为,正是欧律托斯的食言造成了他后来一系列的苦难。赫丘利召集了一支队伍,围攻俄卡利亚,他身先士卒,攻城掠地,打死了欧律托斯和他的三个儿子,依然年轻漂亮的伊俄斯成了赫丘利的俘虏当丈夫对攻打俄卡利亚时,赫丘利的妻子得伊阿尼拉留在家里。已经到达岸上的赫丘利见涅索斯这么无礼,弯弓搭箭,射中涅索斯的要害之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