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诸葛亮:一心为蜀出祁山,北伐曹魏定中原,为什么后人评价不一?

《三国演义》不仅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而且还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典藏。小说中出现的一些地名,现如今也被一些地方充分挖掘来,大打旅游文化品牌。可是,近年来,在网上,却有一些观点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褒贬不一,尤其是诸葛亮「 ”六出祁山「 ”出兵北伐统一中原的遗愿,更是让后人争论不休。但总的来看,是贬大于褒。 诸葛亮的一生应该是鞠躬尽瘁的。为了辅佐刘备,包括后来的刘禅,他呕心沥血,最后也没有看到这个破败王朝的实现统一,就带着他未竟的心愿,走完了他乱云飞度般的一生。 本文试从诸葛亮北伐曹魏出兵的大本营--祁山堡说起,来谈谈诸葛亮的一生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234年出生于三国时期琅邪阳郡(今山东沂水),汉献帝建安十二(公元207)年,刘备三次诚恳拜访,方始得出山协助刘备。在三权鼎力时期,向刘备建议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后又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刘备死后,又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国家,屡次带兵伐魏,欲实施统一中原大业。种种原因,事业未竟,病死于出征路上,被封为「 ”忠武候”。 六次出兵北伐曹魏的时间及成败得失 六出祁山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为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而设计的故事情节(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主动出兵北伐曹魏的战争只有五次,第六次战争是曹魏主动出兵与蜀汉作战。),小说之所以设计为六次北伐,应该是作者为了描述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平定南疆后,起草一份《出师表》,提议北伐曹魏,实施统一中原的大业。提议得到后主刘禅的的批准后,诸葛亮即安排赵云带一部分兵马佯攻郿城(今陕西省眉县),以吸引住曹操。而诸葛亮自己带主力直接进攻天水、南安、安定等城池,这一仗取得大胜,收服了魏将姜维。 第二次北伐,时间是同年冬天,这一次北伐,蜀汉失利。 第三次北伐,是公元229年,既建兴七年,蜀汉军队占领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和阳平(文县)。 第四次北伐是公元231年,曹魏司马懿迎战。诸葛亮未果,退兵。(诸葛亮北伐中,只有这一次和第一次是真正在祁山大本营发兵) 第五次北伐是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因诸葛亮事先与东吴约定好同时出兵。可谁知,东吴出兵失败,诸葛亮闻言,大吃一惊,急火攻心,从此病倒。由于历年操心过重,积劳成疾,同年八月,诸葛亮病死征战前线。 第六次北伐战争是曹魏主动出兵进攻蜀汉。后人之所以说成是「 ”六出祁山”,是没有根据的。 北伐的大本营:祁山,位置在哪里?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地理位置,在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境内。近日,笔者有机会登临祁山堡,领略了当年孔明先生一统中原的大本营。 祁山堡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约150华里处,是一座四面陡峭、中间挺拔的小山包。 远远望过去,依稀可辨处,一面杏黄色的旗幡高高地悬在空中,在淡淡的阳光里猎猎招展。山上灰蒙蒙的林子中,时隐时现出一些建筑物的踪影。当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欲实现同意中原大业的 ... 大本营就设在这里。 公元228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六年的五月,西蜀丞相诸葛亮为巩固蜀国政权,在刚刚平定南方后,就不辞劳苦,拟出了洋洋千言的《出师表》,阐述出兵北伐,实现统一中原的宏伟愿景。 《出师表》经后主刘禅同意后,诸葛亮立即统帅蜀汉大军起兵北伐。当时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这样的:出兵绕道甘肃,然后挺进陕西,进入河南,直捣曹魏老巢。整个北伐过程期间,大军休整、发布命令、补充粮草的大本营,就设在这祁山上。 从行政地域划分,祁山属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管辖,但它距离天水市较近。其实,祁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西起玉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也就是现在的礼县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这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天下之奇峻,被誉为「 ”九州”之祖。从地理位置来看,它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是南出北进的战略要冲。「 ”得陇望蜀”、「 ”取陇保陇”等等典故,就出于这里,足以彰显出它战略要地之位。因此,当年诸葛亮在正面战场难以敌对曹魏的情况下,才选择在这里作为统一中原的大本营,进行与魏军决战。 登上祁山,感受孔明先生当年未竟的心愿 登上祁山堡,方感触到此山的高峻奇拔来。 现如今的祁山,高数十丈余,孤零零突起在宽阔的平川上,四面如削,陡峭孤险,只有西南方向一座威严的城门可入内。高大弧形的门洞上方,「 ”祁山堡”三个大字渲染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肃然起敬。门洞两旁是一幅对联,左边是「 ”隆重一对鼎足三分天下事了如指掌”,右边是「 ”前后二出祁山六旬老臣心惊泣鬼神”。 进得城堡,沿盘折小径拾阶而上。一步一阶,迂回曲转,穿过一片幽幽的林子后,看到一座方形的瞭望塔上,一根粗大的旗杆威严挺拔,高数十丈的杆顶上,一面黑边杏黄底的旗帜上,「 ”诸葛”两个大字在谈谈的阳光里猎猎招展。顺着高大的旗杆左右望过去,一道仿古的城墙顺着崎岖的峭壁,蜿蜒伸向两边的丛林里。 站在城墙的垛口前向外观望,极目处的大山,隐隐约约,缠缠绵绵地奔向远方。 行至山顶,初建于南北朝时期的「 ” ... ”呈现在眼前。 ... 虽然历经沧桑,但历年均有修复,仍呈现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来。院落为三进院歇山式建筑。进得院来,后人雕刻的诸葛先生的《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块石碑,分别横卧在月亮形圆门的两侧。 走进后院,左右两侧是当年跟随先生南征北战的十数位将军们神态各异的雕像,威严有加地分立于两旁。我逐像观看,独独没有看到那为因自己高傲而失去国家统一大业机会,而被先生挥泪斩首的马谡马幼常。 公元228年春,在第一次北伐中,由于马谡的孤傲,致使东征的必经之地—街亭失手,使收复汉室的宏伟计划受挫,迫使先生不得不「 ””挥泪斩爱将”。 关于诸葛亮的一生,是非常精彩的,从刘备三顾茅庐聘请出山,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辅佐后主,六出祁山,可以说为了光复汉室,统一中原,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在那样一个军阀割据,战火连绵的封建王朝,使劲了浑身的解数,却仍然是无能为力。最后终于积劳成疾,病死于战火连绵的陇上五丈原,留下来一个破烂不堪的朝代。 为了国家统一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最终也没有看到这个泱泱大国的崛起,也算是先生的一个遗憾了。 近年来,网上有一些对诸葛亮不公的评价,说事必躬亲是对逐将领存有戒心,更有甚者说先生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替代后主刘禅打基础……不知先生听到这些妄言,会做何感想! 是非功与过,自有后人评。 (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诸葛亮:一心为蜀出祁山,北伐曹魏定中原,为什么后人评价不一?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三国群英传2,大乔小乔,两女胜过千军万马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三国里出名的美女,正所谓美女配英雄,而孙策周瑜是三国里有名的英雄人物,大乔在演义中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孙策牺牲太早,小乔的描写就比较多了,和周瑜是珠联璧合,才子佳人的一对赤壁之战,三国最出名的战役,战前诸葛亮曾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成功激怒周瑜,让周瑜借坡下驴,誓战曹操,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写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最主要的这好像还是初中要求背

  2.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3. 刘璋号称暗弱,却为何能把刘备、庞统打得如此悲惨?

    如果刘璋不给,那么刘备就有借口了,至少在明面上说得过去。这一年来,刘备借攻打张鲁为名,在刘璋这儿吃吃喝喝,都快把刘璋给吃穷了。可没想到,刘璋竟然没发火,而且一口答应给刘备人马报销火车票,只是资助的人马与物资减半,不管如何,已经相当够意思了。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曹操一生之错: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9.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10.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有哪十大功劳?论诸葛亮的地位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十大功劳:1.隆重对策。千古一对隆中对,给迷茫的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刘备集团制定了长期的极具眼力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了天下三分之势。《三国志·诸葛亮传》: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诸葛亮传》: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随机推荐

  1. 梦见吃别人的大便

    周公解梦梦见吃别人的大便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吃别人的大便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梦见人参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梦见人参,预示梦者将来能够得到子女的孝敬,不用担心自己养老的问题。孕妇梦见个大的人参,预示梦者生男孩儿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而且孩子身体会很强壮,轻易不会生病的。孕妇梦见个子小且长满须子的人参,生女儿的几率大。职员梦见人参,预示梦者将会得到一个自己创业的机会,只要能力足够,很快就能够直接做老板。梦见鸡蛋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3. 胃寒怎么办?通过食疗这2方, 健脾又养胃!

    很多人经常上腹部痛,特别是吃的不合适以后就难受,他们会说自己「”胃寒”。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胃寒”实际上也分寒热、虚实,不能一概而论。胃实寒证即寒邪侵犯了胃,是因受寒或过食生冷而引起的疾病,以上腹部发凉、冷痛胀满甚至剧痛、遇寒加重、得温则缓解为临床表现。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治疗以散寒止痛为主,可用厚朴温中汤。胃虚寒证即脾胃虚寒证,是由脾胃阳虚、消化功能衰退引起的疾病。老百姓口中的「”

  4. 糖尿病容易疲劳,坚持这2件事,让你有效改善预防并发症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研究,研究表明,61%的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人表示疲劳是一种症状。糖尿病导致疲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血糖水平的变化其他糖尿病症状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导致的精神和情绪问题超重三、糖尿病疲劳原因详解1、血糖水平的变化糖尿病影响身体调节和使用血糖的方式。在糖尿病患者中,这些糖可以在血液中积聚而不是进入细胞。

  5. 梦见自己的头发变长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的头发变长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的头发变长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蒙古帝国的实力那么雄厚,为什么这么快就四分五裂了?

    而元朝的前身,则是蒙古帝国。蒙古帝国不仅击败了宿敌金国,更打败了西夏,花剌子模。蒙古军队甚至把非洲列入征服的目标。蒙古帝国曾征服了当时的俄国,也就是莫斯科公国。可他们无法让当地人融入自己,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这种情况,虽然有利于蒙古帝国融入当地,更好的维护统治,但也有很大的弊端。这样一来,蒙古帝国的内部,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原本蒙古帝国就因为庞大的疆域,变得难以沟通。

  7. 安乐公主:未婚先孕生活糜烂,为当女皇弑君 ... 父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朝第一美女安乐公主:未婚先孕生活糜烂,为当女皇弑君...父,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但李显的过分宠爱,也让安乐公主愈发骄横跋扈,行为大胆。结果,安乐公主玩大了,竟然未婚先孕,于是匆忙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婚后不到6个月,她就生下了一个男婴。安乐公主未能如愿,但她却从未放弃过当女皇的野心。蛇蝎美人安乐公主就此殒命,年仅26岁。

  8. 梦见鼻子出血 梦见流鼻血代表什么 – 周公解梦

    梦是一个常见的生理现象,它更多记录的是梦者的感情、健康和梦者的追求,是梦者下意识的心里和精神反映。下面小编为大家一一解析有关梦见鼻子出血梦见流鼻血的梦境代表什么寓意吧。病人梦见鼻子出血,会长时间卧床不起。鼻子也代表创举和分辨的能力。血通常代表生命力。梦见流鼻血,可能暗示你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或打击,或者暗喻梦者觉得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削减了。梦见脸流血,会有好运气。做梦梦见和同学打架代表什么–周公解梦

  9. 智窃防御图

    休木德拉向他提出壁纸的颜色和图案要求后,约他第二天带样纸来看。地图是用描图纸晒印的平面简图,裘雪立刻认出这是诺曼底海岸布防图。>乘着这个空隙,裘雪立即悄悄地向前移了两步,偷偷地把地图拖到面前查看,只见地图的一角用红色大字印着“机密”的字样,他还看懂了图上有“要塞”、“主要防御地带”的字样。

  10. 略识之无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lüèshízhīwú【解释】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例子】【相关】百度“略识之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