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辛丑条约》中李鸿章的签名,为什么会写成「 ”肃”字

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李鸿章同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一同出席《辛丑条约》签订仪式。在条约文本上,李鸿章用颤抖的双手拿着毛笔,颤颤巍巍的在条约文本上画出了一个形似「 ”肃”字的签名。 《辛丑条约》带来的屈辱不需细说,这种屈辱一旦弥漫在我们脑海,条约上的每个字仿佛都透露着当时的无奈和辛酸。这种感情是如此强烈,以至于现在许多人在看到李鸿章画出的「 ”肃”字时会演绎出一套悲凉的情景。 「 ”李鸿章接过庆王手中的笔,颤抖将「 ”李鸿章”三个字签成「 ”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看上去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有人在文章中如是说。 还有人结合李鸿章的「 ”肃毅伯”爵号,认为李鸿章在这里写「 ”肃”字是有意嘲讽清廷:既然这屈辱的条约非要老夫签订,那就将你赐予我的封号写在这里,免使老夫遭万世唾 ... 。 上图_ 各国在《辛丑条约》上的签署,以及李鸿章(左侧)和庆王(右侧)签署的都是花押 可实际上,条约上的「 ”肃”字并非是李鸿章三字挤在一起这么简单。在「 ”肃「 ”字的旁边就是庆亲王奕劻的签名,如果说李鸿章写的「 ”肃”字还能看出各种端倪,庆亲王的签名可真的是各处都靠不上边:无论是汉字还是满文,怎么挤都挤不出这个形状。 我们理解不了李鸿章画的「 ”肃”字,是因为古人的花押传统在社会上中断太久了。李鸿章画的「 ”肃”字不是签名,是花押。这个花押同李鸿章三个字或许有关系,也或许没关系,内情只有李鸿章自己知道。如果连花押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去猜测「 ”肃”字中的奥妙,只能算是盲人摸象,就算编的再动情也是一派胡言。 花押不是艺术签名,是古人为自己创作的logo。古人创作花押的时候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字号或者其他什么自己在乎的东西为元素,再综合书法习惯「 ”攒”成。创作出来的花押既不能说是某个字的变体,也不能说是几个字的合体,我们只能把花押理解为一个人为自己创作的logo。 上图_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在古代经常使用花押的人除了官员就是商贾,这些人身份显赫,学识渊博,在设计时往往赋予了花押许多含义,以至于花押的复杂程度远高于普通汉字。图案的防伪程度同复杂度正相关,越是复杂的图案防伪程度越高。花押的笔画顺序和细节只有创作者自己知道,所以花押的防伪程度远远高于签名。 一副出色的花押除了要具备优良的防伪特征外,还需要具备独到的文化内涵。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花押很可能属于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简单的两横两竖,既像「 ”天”,又像「 ”下”,既有「 ”一”,又有「 ”人”,于是后人附会宋徽宗的画押是「 ”天下一人”。「 ”天下一人”四个字到底是不是宋徽宗本意已经不重要,作为一名出色的书法家、画家、建筑家,天下一人的称号既能显示出皇帝身份之特殊高贵,又没有唯我独尊的匪霸之气,可以说深得宋徽宗人格魅力精髓。 上图_ 宋徽宗赵佶的花押,「 ”天下一人” 花押和画押往往通用(但狭义上来说在绘制花押的过程才叫画押)。花押的作用同我们使用的签名一样:出现在文书上的花押表示当事人对文本意思的确认,文艺作品上的花押是作者的防伪标签。 早在春秋战国,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在文件后面绘制特定符号或书写特定文字来表示同意。表示同意的符号就是「 ”押”,绘制符号的过程就是「 ”署押”。 在汉朝,皇帝会在大臣的奏章后书写「 ”诺”字表示同意,大臣处理文件的方式也类似。皇帝在奏章后面只写诺不署名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有权在奏章后面写诺的只有皇帝一个人。但是大臣在处理文案的时候只写诺不署名就有麻烦了。如果一个经过多方领导审批的文件后面密密麻麻、横七竖八的都是「 ”同意”俩字,连个领导大号都没有,让员工怎么执行? 上图_ 古代契纸契尾上的签字画押 随着中国行政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 ... 机构越来越庞大,官员越来越多,只署押不署名的文件处理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行政需要。《北齐·后主纪》中就写道:「 ”连判文书, 各作花字, 不具姓名, 莫知谁也”。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把署押换成署名就可以。只要社会上形成署名即为表示同意的共识,所有人都知道:签名就是同意,同意就要签名,署名就可以替代署押。随着署名的流行,写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无法复制伪造的签名成了文人的一致追求。 对于花押的起源,大家观点并不一致。宋人黄伯思认为魏晋以来文人喜欢在书籍纸缝间提名,叫做押缝或押尾。这个押缝、押尾这就是花押的起源。清朝倪涛认为北齐时期皇帝大臣喜欢在署押时把诺字的最后一笔写的像凤尾,慢慢的演化出了花押。 上图_ 元代 花押印章 上图_ 元代 花押印章 虽然花押根在哪里众说纷纭,但是「 ”花押”、「 ”花字”之名确定出现于唐朝。初唐时期规定,公文可以用草书书写,但是大臣署名必须用楷书。开元年间大臣韦陟始用草书署名,所写陟字如五朵云,自称五云体。自此用草书署名才开始普及,并一发不可收拾。 唐代的花押虽然优美狂放,但是终究是用不同的字体署名。到了风气和思想更加开放的宋朝,草书签名已经不能满足文人对于格调的追求。花押到了宋人这里,已经脱离了姓名的桎梏,只要自己喜欢,随便画什么图案都可以。 宋朝的文人利用花押放飞自我,平头百姓也将花押视为最权威的同意表示。当时人们签订各种契约必须要画押,没有画押的契约被视为废纸。如果当事人不识字,不会画押,必须找到识字的亲朋当众宣读文书代为画押。 上图_ 云南早期兄弟分家文约,内容独特详实,族人签字画押(花押),时代特征明显 在清朝时候,官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吏部备案花押。当时印鉴、花押、签名的法律效力递减,由于印鉴存在丢失的可能,所以花押被视为最方便、可靠的防伪方式。 回到文章开头,《辛丑条约》中明文规定,签约代表的署名要以花押,而不是签字的形式书写。可见花押并非中国人的专利,西方人、东洋人也有花押传统。东西方一致认为花押是是一种比签名更正式、更防伪的署名形式。 由于众多的社会原因,花押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视野。没有花押,印鉴一度成为最有效力的署名方式。电脑刻章兴起以前,去银行存取款都需要携带印鉴。电脑刻章的兴起让核对印鉴越来越难,这才逼迫各种机构启用签名作为防伪方式,花押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 文:刘不成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辛丑条约》中李鸿章的签名,为什么会写成「 ”肃”字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2. 党内怪人!他是国共和谈密使,曾收养主席三个孩子,陈赓请他出山

    南京那边证实,此人是南京...的秘使,派往延安联络...中央,请他给予方便。在宋子文的帮助下,孔祥熙为他签署了委任状这一"官身"。同意我兄即返南京,以便迅速磋商大计。董健吾受到毛主席的回电后,离开了瓦窑堡,回南京向蒋介石通报了毛主席的意见。"后来陈赓会见了董健吾,并请他出山任职。

  3.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如何「 ”收拾”东北军的?难怪无人能救张学良!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的兵谏,他们二人背后分别代表着西北军与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实力强大的两个势力。他们两人非常痛恨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在劝告无果的情况下,果断囚禁蒋介石。西安事变可谓是震惊世界,日本巴不得蒋介石死在战乱中,好进一步瓜分中国。好在西安事变圆满解决,一切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当时蒋介石选择将张学良囚禁起来,谁求情都没用。

  4.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5. 毛主席身上的十大神秘「 ”气场”,震古烁今!

    在毛主席的身上,充盈着一种令人极其震撼、并且无法消除、无法躲避的神秘「”气场”。不管你是拥戴者,还是仇视者,都不由自主地受到这股「”气场”的吸引、感染和影响。对拥戴者而言,这「”气场”正如春暖催花开,令其志存高远;对仇视者而言,这「”气场”恰似秋肃扫叶败,令其闻风丧胆!毛主席到底有哪些神秘「”气场”呢?至少表现在如下十个方面:一是令人震撼的「”挥斥方遒”之霸气毛主席少年时,曾豪迈地宣称:「”春来我

  6. 1955年蒋介石以何罪名软禁孙立人 至今未彻底 ...

    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的历史删除。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省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1947年11月,孙立人被蒋介石派往编训新兵,1948年10月,孙立人选定台湾省凤山为新军练兵基地,开始他一生最后一次练兵。

  7. 他被父皇写进传位诏书,为何最后却没能当上大清皇帝?

    道光皇帝在择储的问题上,确实费了不少脑筋。在道光看来,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两人各有所长,都具备继承和治理大清江山的资格和能力。但皇位只有一个,道光最终必须面临抉择,舍其一而取其一。关于道光最终敲定奕詝为皇太子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

  8. 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新桂系分崩离析,反倒彻底净化了内部力量

    桂系历史上曾两次打先锋逼迫蒋介石下野,但在历次...较量中屡屡败北,尤其是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总兵力超过20万的桂军土崩瓦解,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桂系首领也被迫逃往香港避难。这是桂系输得最惨的一次,但此战也将桂系内部的异己力量清除,确保了此后桂系集团内部的稳定。湘鄂两系加入桂军集团1926年北伐时,桂系第7军战功赫赫,位居各军之首。

  9. 东北「 ”易帜”—北洋军阀终结的标志

    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安国军”以奉军为主,意图统一中国。却在北伐军、晋军、冯玉祥军的联合打击下,屡战屡败。面对...的不利形势,张作霖自认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于6月2日发表「”出关通电”,次日即乘专列离京,前往奉天,以期能够卷土重来。可没想到,专列行进至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提前布置好的炸弹炸毁,张作霖重伤殒命。张作霖为什么日本人想要炸死张作霖呢?要知道当时日本为了

  10. 这位画家,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有骨气的中国女人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最深爱的妻子宋庆龄,托付给了一位朋友。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这个朋友是谁?何香凝,何许人也?她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敢说敢做又有骨气的传奇女人。她出生于富商之家,却无公主之娇气,天生具有不屈和反抗的意识。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时期,女性必须裹小脚,母亲给她裹,每次她都偷偷解开,被发现后母亲打她...她,她依旧我行我素,最后长成了大脚。

随机推荐

  1. 截辕杜辔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iéyuándùpèi【解释】犹拦驾。指阻挡他人前来。【出处】语出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例子】以凡干圣人之所议,望先生无截辕杜辔之虞。发函一披,则万国幸甚。宋·王禹偁《拟留侯与四皓书》【相关】百度“截辕杜辔”

  2. 沃尔普加·豪斯曼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声名狼藉的德国女巫

    然而,这个故事似乎一半是事实一半是传说.它还保存着一个与人类最...的习俗有关的未解之谜,她的确切出生日期未知,但她出生在1510年至1527年间.,沃尔普加做了很多年的女佣.她似乎是一个受人尊敬和重视的工人,直到晚年才有关于不良行为的报道.谁能想到她会被指控巫术、吸血鬼和谋...儿童?

  3. 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的预言与光明之神

    阿波罗为光明之神,他的别名为福玻斯,光明之意;他出生的提洛岛也是光明的意思。他在古希腊戏剧里普遍作为预言神,其最主要的神庙在德尔斐神谕所,发布预言用的三角鼎为其圣物。古希腊有一系列抒情诗献给这位诗歌之神。戴桂冠的阿波罗也是月桂植物之神。阿波罗还是照顾年轻人的神祗与建城之神等。他是希腊神话中最多才多艺,也是最美最英俊的男神,阿波罗同时是男性美的象征。

  4. 分手后的空间说说 丶你不珍惜,我也不再坚持-感人的情话

    八、做一个有深度的姑娘,有脾气的女流氓,有教养的淑女。

  5. 黄金宝座-加纳

    孔福阿热切把指甲制成药物点燃,一团烟雾紧紧笼罩着黄金宝座。接着,黄金宝座中像有一个看不见的吸烟口,烟雾渐渐都被吸进了宝座之中,一丝也不剩。孔福阿热切又叫铁匠做了七个小铃铛系在黄金宝座上。从此以后,“黄金宝座”成了阿散蒂人国家统一的象征,它的存在与完好无损,被视为国家吉祥昌盛的保障。

  6. 体质弱最好少喝绿豆汤

    在炎炎的夏日,喝上一碗甘甜的绿豆汤后,使人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全消。但是,有些人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甚至把绿豆汤当水喝。最近一些大医院里就出现不少因喝绿豆汤导致身体越发虚弱的病例。绿豆不但是食品,也是一味中药。这类人的肠胃消化功能较差,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掉绿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腹泻。绿豆的解毒作用源于绿豆蛋白等成分与有机磷、重金属结合成沉淀物。

  7. 宋太宗赵光义为何被称为假皇帝?宋太宗简介

    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本文所说的宋代这个假皇帝,是指宋太宗赵光义。他的行动已为宰相赵普所注意,赵普一再提醒赵匡胤对他加以防范,使得他的许多计画都未能得逞。对于自己第一阶段的历史,从零开始,完全伪造;对于第二阶段的历史,尽量篡改,把赵匡胤的许多功劳,改写在自己头上;对于第三阶段的历史,则从写法上下功夫,或者归功于己,诿过于人;或者把坏事说成好事。

  8. 梦见杯子掉在地上水撒了一地

    周公解梦梦见杯子掉在地上水撒了一地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杯子掉在地上水撒了一地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高僧故事:百岁高僧应邀来华 独立编译《大宝积经》

    唐代译经家中,有一位传奇老和尚,原是印度得道高僧,受唐高宗之邀,以百岁高龄来中土,在华三十余年,译出经典五十余部,其中独立编译一百二十卷的《大宝积经》,为大乘五大部经典的完善做出重大贡献。菩提流志以百岁高龄完成编译120卷《大宝积经》菩提流志,原名达摩流支,南印度人。流志翻译经籍,最值得称道的是完成了《大宝积经》全部一百二十卷的编译。

  10.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与忠王李秀成之间有哪些矛盾?

    英王陈玉成与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两名...将领,堪称太平天国的两根顶梁柱。我们在各种历史资料上,看到的多是他俩精诚合作、团结互助,共破清军的事迹。孰不知他们之间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矛盾。那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与忠王李秀成之间有哪些矛盾呢?一、因为太平军将领韦俊北上渡江的问题,陈玉成部与李秀成部为此发生了小规模火并。英王陈玉成(剧照)1856年9月韦俊为太平天国镇守的武昌遭到清军围困,等待翼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