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科举考试探究:作为古代的「高考」都考了些啥?

一千多年前,当西方还等级制度森严,贵族继承制盛行之时,中国已经实行了」鲤鱼跳龙门」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大批有学识和志向的寒门之士登上历史舞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当时的唐朝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中国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公开的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沉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科举制是中国的特产,但它却对东亚和西方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东亚国家的影响表现在历史上日本曾一度仿行过科举,韩国(朝鲜)、越南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则表现在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当然,由于中国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八股取士,科举考试越来越成为阻碍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作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的<孔乙己>就是对这种穷途末路的科举考试制度的讽刺。终于到2 0世纪初,清朝统治者在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风雨飘摇,实行了1 3 0 0年的科举制也走到了尽头。为了推广新学、兴办学堂,清 *** 不得不于1 90 5年废止了科举考试制度。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www.lishirenzhi.com)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考试主要内容: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有如现代诗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读书人真正走进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死同。

科举考试探究:作为古代的「高考」都考了些啥?的更多相关文章

  1.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 ... 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但子婴不称帝而称王,最后也是惨死项羽手中。至于隋朝,今天小编给读者们介绍「”隋三世”,从知名度上,隋三世没有秦三世高,但秦三世已经降为王,隋三世还是如假包换的皇帝,他就是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大

  2. 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比「 ”安史之乱”更加严重

    唐朝中期曾爆发过一场险些导致大唐亡国的叛乱事件,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不过,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后果更严重的叛乱事件又险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历史上将这次叛乱称为「”奉天之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时年37岁的皇太子李适继承皇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出生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阶段,可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3. 太监也能「 ”儿孙满堂”?唐代宦官的婚姻与家庭

    大历七年,天下出奇的平静,向称繁复的《资治通鉴》也只记录了寥寥数百字,实属罕见。这年夏天,内常侍员外同正孙希严的夫人刘氏在长安来庭里的宅子里去世,她在家族中排行老八,时年三十八岁。熟悉唐代史料的人们都知道,内常侍是高级别的内侍,也就是宦官,一个宦官怎么会有老婆?

  4. 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 ... 的名声好坏之辨

    写在前面隋炀帝与唐太宗这两位相继出现的皇帝,两人的身世、经历、理想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可能因为两人有着割舍不断的血亲联系。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的惊人相似。隋炀帝帝和唐太宗这对中国历史上相继出现的两个封建帝王,二者的出身、身世、经历以及个人喜好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谈二者的身后名之前有必要看看两人的相似之处:两人均出身望族,年少位高。

  5. 以儒为帅 以文制武 北宋一朝文武地位的转换

    中央集权政归皇宋宋代重文轻武,可谓老生常谈。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马背之上夺天下,取代了后周恭帝柴宗训自称皇帝。宋朝虽然建立,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却并不放心,他是军人出身,兵变起家,亲眼目睹了军人干政、武将乱权的局面。因此,一上台后,赵匡胤就开始考虑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保赵宋天下。这里的集权就是改变五代时期武人权重的不正常现象,收回分散于各股势力中的军权、财权、事权于己一身,维护皇权地位不动摇。

  6. 武则天的长女安定公主究竟是谁 ... 的?武则天自己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个「”招黑体质”。这其中有极大一部分原因是,她从本该固守后院的女性,升级成父系社会的主导,扰乱了固有秩序,招致绝大多数维护男权体系之人的反对;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自身确实做出了许多让人跌破眼镜的事。比如,...亲生子女。武则天一共和高宗李治生了4子2女,长子李弘、次子李贤、再次李显、幼子李旦;长女安定公主,次女太平公主。被史书直指为武则天亲手所...(或授意)的

  7. 唐代宦官也有婚姻与家庭?其实他们一点也不简单

    大历七年,天下出奇的平静,向称繁复的《资治通鉴》也只记录了寥寥数百字,实属罕见。这年夏天,内常侍员外同正孙希严的夫人刘氏在长安来庭里的宅子里去世,她在家族中排行老八,时年三十八岁。熟悉唐代史料的人们都知道,内常侍是高级别的内侍,也就是宦官,一个宦官怎么会有老婆?

  8. "一些不被载入史书的野史秘闻"

    野史一般由民间个人根据所见所闻或依据神话传说等撰写的历史,也有一些是正史中不敢记载的,由民间进行补充,当然其真实性也有待考究。下面来讲一些比较有意思的野史。

  9. 东北一哥沈阳是如何崛起的?

    在富饶的东北大地上,在白山黑水之间,有着一大片具有独特地域性的城市群落。在这些东北兄弟城市之间,长期具有领袖地位的东北老大哥,当属沈阳无疑。这个东北一哥是如何走上东北c位的呢?图/浑河景色01、北疆军镇沈阳地处辽河平原与辽东山地的过渡地带,自古便是文明多元交汇之地。从蒙古高原上走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与东方白山黑水间捕鱼狩猎的渔猎部落,在浑河与棋盘山之间融合碰撞。

  10. 陈姓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祖先的这些辉煌

    故事从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讲起。南朝最后一个王朝,是陈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皇帝姓氏作为国号的王朝。

随机推荐

  1. “叛徒”白矮星在超新星中幸存下来。现在它在我们眼前扭曲着北斗七星。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些恒星叛变者中的一些实际上可能是罕见的超新星幸存者。最终,当重力继续挤压那颗垂死的恒星核心时,这颗恒星可能会坍塌,在超新星中爆炸,并留下一颗超致密中子星或黑洞。为了应付这种命运,白矮星必须在一种特殊的理论上称为Iax超新星的爆炸中爆炸。但老恒星坍缩成白矮星,在超新星中爆炸,然后作为更小的白矮星继续燃烧,这是另一回事。

  2. 梦见房子着火了搬家

    周公解梦梦见房子着火了搬家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房子着火了搬家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世界公認三大優秀民族是哪三個? 他們各自優秀在哪裏?

    1.日耳曼民族日耳曼民族肯定算得上是頂尖的優異民族,這形象幾乎是國際公認的,乃至印刻在了許多人的潛意識當中。在歐洲歷史上古羅馬所控制的時期,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以及凱爾特人並成爲歐洲大陸上的三大蠻族,可是現在的日耳曼族,已經成爲了歐洲更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現在歐洲的許多文明都是日耳曼人一手創造和連續的。現在的冰島人(維京人)、瑞典人、挪威人、撒克遜人、荷蘭人、丹麥人、德國人、奧地利、比利時等等這些區域

  4. 担任三朝宰相的晏殊,是王安石的老师,在位多年一直皇恩不断

    我们说,北宋才人辈出,而在中国古代,读书与入仕似乎有着不可言说的联系,不少文人墨客因才学远扬而被聘入朝为官,其中有很多文人更是为国家奉献了自己全部的才智,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北宋词人晏殊,他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北宋三朝的宰相。究竟晏殊有什么过人之处,使得他历经三朝却依旧皇恩不断呢?他与当朝统治者又有着怎样的佳话流传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宋朝,走近晏殊!

  5. 中国史书上的身毒是印度吗?身毒是什么样的国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身毒这个国家,我们应该是在史书上见过的,但是还是有不少的人说了,这个身毒到底是什么国家哦?中国史书上的身毒,并非指如今的印度。而是特指整个印度次大陆上的文明国度。中国此时虽然正处在乱世,却是中华文明最为灿烂的时代。后来,汉又改身毒为天竺,作为对印度文明的一种称呼。

  6. 戎马生涯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róngmǎshēngyá【解释】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戎马生涯”

  7. 大佛的避雷针

    大佛的避雷针这是一个来自宝岛台湾省的故事。看着眼前大佛像头顶的避雷针,大概也像观世音菩萨手里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人们:“求人不如求己呀!”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针,也不需要佛像了。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因此,佛像把避雷针装在头上,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时刻避免被利益与权力的引诱击中。

  8. 成语【下不为例】意思解释 | 成语大全

    成语词典>>下不为例的意思解释成语下不为例发音:xiàbùwéilì释义:下次不可以再这样做。表示只通融这一次。

  9. 生活爱情哲理句子精辟-感人的情话

    “因为爱情是容不下小三的。”只有这样,当生命终结的时候,才不会让爱人带走遗憾。真正爱你的人不会说许多爱你的话,却会做许多爱你的事。戴上,坚强面对社会;摘下,温柔面对家人。

  10. 81亿美元留不住的出家之心

    马来西亚第二大富豪安南达克里斯南拥有81亿美元身家,独子却在18年前放弃一切尘世虚华,遁入空门。18年前,马来西亚第二大富豪安南达克里斯南的独生子为寻人生真谛,毅然放弃家族事业,情愿追随佛陀成为出家人,并前往泰国东北部的森林隐修。拥有约250亿令吉身家的安南达克里斯南,1938年在吉隆坡出生,父母原籍斯里兰卡,育有三名子女。虽然阿姜斯里潘诺接受访问时承认自己是巨富之子,可是既然已经出家,就与原本的家庭已毫无关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