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操当政时,为争取世家豪族的支持,曾征聘地方名土出来做官。河内(今河南武陟)人司马懿出身名门士族,青少年时就颇有些名气。曹操虽请他出来,但未加以重用。到曹丕即位,他成了朝廷重臣。丕死,他与大将军曹真两人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这...
司马昭之心的下一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操当政时,为争取世家豪族的支持,曾征聘地方名土出来做官。河内(今河南武陟)人司马懿出身名门士族,青少年时就颇有些名气。曹操虽请他出来,但未加以重用。到曹丕即位,他成了朝廷重臣。丕死,他与大将军曹真两人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这时,他曾统帅劲师,北定辽东,西拒巴蜀。在战争中,他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明帝死,他又同已故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爽共同受诏,辅佐八岁的小皇帝曹芳。这样,就形成了曹氏与司马氏两派政治势力。
曹爽年轻,起初他对老臣司马懿是很敬畏的,后来,受人怂恿,想扩张自己的势力,就设谋夺了司马懿的军权,给他个位耸而无实权的太傅头衔,让他去做小皇帝的老师。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眼见曹爽集团的势力正炙手可热,就假装把官位让了,称病在家,暗中却布置儿子司马师抓到了统领京师禁卫军的重要兵权。
曹爽对司马懿也并不放心,就派心腹李胜去探听情况。
司马懿听说李胜要来,就同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说;“这是曹爽派来的密探!”他将计就计,披头散发卧在床上,装作重病的样子。李胜来到床前,他故意让两名婢女扶起相见。李胜致意问候,他就故作神志不清,错乱其辞。一会儿,他用手指口,侍婢会意,端上一碗粥来。他边喝,粥就边从嘴角流出,沾满前胸。他说不上几句话,就卧在床上气喘吁吁,好像危在旦夕了。
李胜见状信以为真,回去就对曹爽说:“司马公病入膏盲,形神已经离散,不久人世了。”曹爽也就以为司马懿不足为虑,去掉心腹之患,更加放肆了。这是公元248年冬的事。
转年正月,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皇陵祭祖,司马懿乘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他调集敢死士卒三千人控制了都城洛阳,亲自屯兵洛水浮桥,控制要道,并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的罪行。
司马懿政变成功了,曹爽被迫交出兵权。不久,曹爽及其家族、党羽都被诛减。史称“高平陵事变”。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已逐渐控制在司马氏手中。七十一岁的的司马懿两年后死去,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朝廷内外的重臣、将领曾接二连三进行反抗,但先后都被镇压下去。公元254年,二十二岁的皇帝曹芳也被废掉,月立了十四岁的曹髦当傀儡。司马昭做丞相执政时,专横跋扈,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时时流露出篡权的野心。这时,民间到处流传着:这儿青龙困于井中,那儿黄龙在井中出现。
这时,小皇帝曹髦也已年近二十,不甘任人摆布,对司马昭的独断朝政极为不满。他有感于黄龙的传闻,就提笔写了一首《潜龙诗》,藉以抒发心中的忧愤。相传诗的大意是:“可怜的黄龙被困于井中,不能够去到大海中自由翻腾。泥鳅鳝鱼居然也敢来欺侮,竟在黄龙面前摇头摆尾逞能。可怜的黄龙啊,我眼前的处境与你多么相同!”
司马昭很快就知道了曹髦的诗,非常恼怒。不久,他故意逼皇帝封他做晋公,按古制给以最耸崇的礼遇。显然,这是篡夺皇位的试探。
皇帝曹髦眼见司马昭气焰日甚一日,忧愤难平,他请夹尚书王经,还有两位大臣王沈和王业。曹髦愤愤地说:“列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朕与其坐以待毙,何如早下手与他拼一场!”尚书王经苦劝皇帝三思而行。王沈、王业一声不吭。曹髦从怀中取出已用黄绸写好的诏书,说:“朕意已定,死亦不足畏!”
王沈、王业出来后就去向司马昭告密了。
曹髦亲自率宫中的几百名卫兵以及官奴、童仆,吵吵嚷嚷要去进攻司马昭。曹髦还未见到司马昭,正碰上皇家禁军的首领中护军贾充带兵而来。贾充是司马昭的部下,战不多时,曹髦就被贾充指使的凶手成济杀死了。这位年轻的皇帝死了,他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话却流传下来,成为一句成语。人们往往用这成语去比喻某些人心怀歹薏而又已暴露无遗的情景。
司马昭作贼心虚,为了收买人心,事后出来假惺惺地责备自己尽职不力。他不忍拿心腹贾充开刀,就把成济作为替罪羊,减了三族。成济临刑前心怀不平,大骂不休。司马昭原本想借此平息舆论,结果是欲盖弥彰。这一来,他不敢贸然自称皇帝,就又立了曹操的孙子十五岁的曹奂做皇帝。
这是公元260年的事,曹瑰政权名存实亡了。
五年后,司马昭死去。魏国的末代皇帝曹奂同东汉的末代皇帝刘协一样,也在一次隆重的朝典上被迫宣布,甘愿效法古代圣哲尧舜,把皇位让给贤臣,逊位隐去。但“禅让”的典礼一结束,他回去就抱头痛哭起来。
在禅让的朝典上,司马昭的儿子晋王司马炎也效法曹操的儿子瑰王曹丕受禅时的样子,假意推让再三,最后也就接过象征皇权的玺绶,宣称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臣僚,建立起另一个王朝。
十五年后,晋灭东吴。
这段历史叫三国归一晋。
晋历时一百五十六年。前五十二年都城在洛阳,史称西晋(265—316);后一百O四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史称东晋(317——420)。故又有“两晋”之称。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