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敬奉上清经法验

一、姚生诵《黄庭经》验 据道书记载: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4年),南岳夫人魏华存授其弟子《黄庭经》。魏华存元君,字贤安,任城人,幼而好道,志慕神仙,修成道果。 >《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简称《黄庭经》。《黄庭内经玉经》又名《上清黄庭内景经》,收入《正统道藏》。另《道藏》与《道藏辑要》、《云笈七签》收有数种《黄庭经》注本。《黄庭经》重在存思黄庭,炼养丹田,又以积精累气为要诀,全经反映了上清派修道成仙的思想,此经是道教一部重要的经书。《黄庭内景经》经文分三十六章。道士姚生,华原人,幼而好道,经常诵念《黄庭经》。唐朝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姚生被一帮贼寇所逼,夜晚为避贼追,不幸坠入远离人家的枯井中而伤脚,欲出无力。说来也巧,他坠入井里,井底旁有一大洞,仅能容身,当他在求救无援的绝望之中,忆想起平常诵念的《黄庭经》,就慢慢地一字一句的念起来,起初几天诵念时常有饥渴,呆在井里念了几天后,始觉不甚饥渴,脚病也渐渐地痊愈了。一天,襄王打败贼寇,在胜利归回京师途中,因夜暮降临就住在乡里,有巡游兵夜宿枯井旁边,深夜见井中有明亮的光,并形成一个光环,随后巡游兵报告给襄王。第二天,命一士兵下枯井详细察看井内,结果从井下救出一人,襄王以礼相待后,才知井口光环是姚生念《黄庭经》灵感所致。(事见《道教灵验记》卷十二,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出版《道藏》第十册、八四四页) >二、茅山马朗宗师敬奉上清经法验 >马朗(404一?),一名温公,字子明,浙江东剡东关人,平常以履信行义,为乡里和邻居所尊,闻茅山杨羲、许穆真君得道事迹及盛传上清经法,即将其家迁至茅山附近。元兴三年,许丞、黄民携带许多经书避乱,将先世真经存留于马朗静室中,并再三叮嘱:“此经是仙灵之迹,唯须我亲自来取,纵有书疏也要谨慎从事,不能轻易交付。”不久,许丞回钱塘患病,即派人前来取经,马朗坚持先旨,对取经的人说:“我已亲受许丞叮嘱,岂敢轻易交给你。”后许丞因病去世,马朗与堂弟马罕,敬事宝经,严如君父。他俩派遣虔心侍从终日焚香,供养真经,神光灵气见于室宇,马朗在室亦能通见青衣玉女腾空去来,家遂益盛,累世寿考而终。马朗是茅山上清派第五代宗师,敕封为上清仙卿保真先生。 >景和元年(公元465年),朝廷敕马罕送所敬奉上清经至建康(今南京市),交付陆修静,使上清经法得以传世。灵验记曰:“二马(指马朗、马罕)有保经之功,没世之日,上帝命灵官持玉版,召人金庭洞天,俱授仙卿之任。”马罕是茅山上清派第六代宗师,敕封为:上清仙卿辅正先生。(事见《茅山志》第八卷) >三、路时中在茅山获道经秘符验 >上清派认为:符乃天府玉京山自然梵炁,是赤气化生之气;若与天为徒,内修三光以成道,外运三光以为符。符有时与篆合称“符箓”,符是天神的旨令,箓是众神的名录,又是记录修道的名册,凡信道者其名已注天曹,成道即归天庭。天神有符,时而为图,时而为文,在天空以云彩显现出来,高道慧眼之士,随即而录传,遂成今日《道藏》等道书中所记载的神符;有时天神感应,遂将神符传给真修炼养之士,以济世利人。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赐福良辰之夜,上清大洞三景法师路时中,设坛焚香,人室存真炼养。蓦地,异香满室,见祖师于金光梵气之中对他说:“我是昔日吴地赵升,现为金阙侍臣,我过去曾修道生活在天目山中,当时有道经秘符,升天得道时,我将这些秘文藏于江南句曲山之顶,你有道缘,希亲自速取。”言毕,即失所在。事后路时中专程来茅山谒峰顶,夜半时分,神光亘天,人山开掘三丈许,得石函一,帛书一卷,约长六七丈,书中夹有细沙,他将所获道书秘符整理分为二十四品,以传好道之士。(事见《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出版《道藏》第四册、三页) >四、何道璋遇上清诸经验 何道璋,阆州天目山道士,斋戒精勤,修持五十余年,衣食之外,所得钱财必崇修道观。从前,天目山已有道观,但被野火所焚,唯古碑荒殿而已,何道长修建道观数年,使道观面貌焕然一新,周围栽植花木,间以松桧。一日,他发现道观东北石岩上,时有异景异光,因栽松伐去枯木,忽然,发现石裂摧落处有一盒子,内装《上清大洞真经》七十余卷,纸墨如新,异香芳郁,他遂将宝经置于殿内。有一夜晚,他看见宝经处有簇簇亮光,如神人所卫,他不敢披读,收藏于函柜中,旋以道观修缮,未暇别为览阅。一天,有云游道士参学来山,请经翻看意欲窃去,他当即觉察到没有给他。当晚,晴霁之夜,星月皎然,忽然,雷霆大震,人皆惶遁,一股旋风,随人观中藏经之处,须臾即停,但觉香气异常,及检点真经,已被旋风吹去。事后,何道璋长期忧惜,苦闷之中,梦神人对他说:“太上以你修道积善专切,授以神经皆上清大洞修真之要,而尘目窃窥,不能严卫,经已收还上天,你专心修真必得道果。” (事见《道教灵验记》卷十一,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出版《道藏》第十册、八三六页)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敬奉上清经法验的更多相关文章

  1. |道教人物|上清始祖——南岳魏夫人

    在中国道教史上,女姓出家入道并名垂青史的首推魏晋之际的魏华存。道教界奉其为"紫虚元君",号"南岳夫人",后世奉为"上清派开派祖师",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文赞颂。四十余岁时,郡守派员访察孝亷,魏舒被推举到朝廷,对策合格,后升官至司徒。终因精诚勤致天帝开怀,命神人降授《上清经》,由魏夫人传播于世,遂为道教上清派开祖。

  2. 粟裕亲写「 ”感谢信”给顾祝同,天目山三战三捷提前完成战略转变

    1945年初,粟裕奉命开赴苏浙皖。

  3. 天目山战役献礼「 ”七大”, ... 认为「 ”粟裕可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1945年初,粟裕奉命率队开赴苏浙,担任苏浙军区司令。

  4. 「 ”天老”是一位怎样的神仙?

    翻阅道经,仙尔碰到一位神仙,名曰天老。能碰到神仙天老的道经,在《道藏》中约有二十种左右,在敦煌经卷中至少也有一种。神仙天老在道经中虽不象黄帝、太上老君那样出名,但却不是默默无闻之辈。

  5. 天目与建盏区别及建盏兔毫、油滴形成原理简

    天目与建盏区别及建盏兔毫、油滴形成原理简天目茶碗:顾名思义,天目茶碗与天目山也有密切关系。据《西天目山志》载:“天目盏又名天目木叶盏,是天目山寺院中招待贵宾是茶具”。不少专家认为是福建建窑所产,理由是天目山一带没有古窑址。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便形成一滴建窑油滴。

  6. 细说日本古代的“建盏”与“天目”之别

    细说日本古代的“建盏”与“天目”之别建窑瓷器在宋元时期随留学僧侣或港口贸易输入日本后,在日本较早的文献记录中,一般都被称为“建盏”。宋元时期许多日本僧人纷纷来这里修行,僧人们都把这里带回的建盏称为“天目山带回的茶碗”,辗转则成“天目茶碗”,这是“天目”之名的最初来历,这种名称当时也只是种口头流传而已。镰仓时代成持的《吃茶往来》、《佛口庵公物目录》等书中也有“建盏”一词,也未见“天目”。

  7. 道教文化:以泥丸神为核心的道教”身神”体系

    道教修炼术自成体系,各擅胜场,对学习道教修炼的人来说,今人的心智状态可能没多少进步,仍和道教创立初期所面向的那些没文化教友一样,内心希望获得一个至简至易的...,将病痛、苦难、担忧、恐惧等等去除。道教存思术、诵经术因其简单易行,又具有神秘色彩、宗教韵味,更因为一旦坚持修炼这类道术并有所成时,神秘体验归于修炼者自身,具有非知识、思辨所能及的说服力,使得这种...自古以来拥有独特魅力。

  8. 试论檀君神话与道教的基本文化精神

    >二、檀君神话蕴含着韩民族原始“道教”的基本内核>根据上文不难看出,檀君神话已蕴含着韩民族的原始信仰的雏形,并与道教神仙信仰有相同之处:>檀君神话已初步具备了神仙谱系。檀君神话中,服食灵艾、大蒜能化熊为人,已初显道教与服食成仙的相同之处。>由此可知,虽然檀君神话与中国早期道教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为韩国吸收中国文化提供了一座天然的平台。

  9. 山中宰相

    梁武帝那么重视茅山的信息,一定是山中住有高人。梁武帝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他意见,他身在方外,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只是有军国大事,仍然派人咨询,“山中宰相”的名声便是这样形成的。陶弘景所属的道派叫上清派,从他隐居茅山之后,茅山实际成了该派的中心,史称茅山宗。

  10. 天目山韦驮菩萨道场感应故事

    韦驮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有关韦驮菩萨在天目山的感应故事很多,都源出并盛行于民间的传说。自此,天目山便被认为是韦驮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且屡显灵异,护佑一方。例如,梁昭明太子隐居天目山期间,因心血枯竭双目失明,感韦驮菩萨显灵,指引其取石池水洗而复明。

随机推荐

  1. 梦见猪圈里有猪和猪粪

    周公解梦梦见猪圈里有猪和猪粪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猪圈里有猪和猪粪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论嘉靖年间与蒙古的朝贡问题

    从整个明朝来看,大明帝国对于蒙古一直保持着两种谈话方式:朝贡和战争。而在嘉靖时期,大明帝国和蒙古人的战争却一直贯穿其中,除了嘉靖三十年短暂的茶马互市,基本上双方边界都是保持着刀光剑影的紧张态势。明朝疆域图朝史暮想这次和大家聊聊嘉靖时期,大明帝国与蒙古的关系。俺答汗的崛起明朝是推翻蒙古人的元朝建国的。经过了朱元璋和朱棣对蒙古的用兵,蒙古大致分裂成了两大部族——鞑靼部和瓦剌部。

  3. 灌口二郎简介

    灌口二郎简介  二郎神杨戬  民间传说中的神:  (1)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助父斩蛟锁龙,筑堰平患,蜀人奉为灌口二郎神,祠祀不绝。亦称为灌口二郎。  (2)隋代嘉州太守赵昱斩蛟定患,后又显灵平定水灾,民感其德,立庙灌口,奉为二郎神。亦称为灌口二郎。  (3)《西游记...

  4. 注意几点,烤红薯吃起来更健康

    黑斑红薯皮含有有害物质,对人体肝脏有伤害,不宜食用;而用煤炭或焦炭烤制的红薯,则会产生二氧化硫等多种有害物质。就连摊点老板也建议顾客说,红薯都是洗过的,可以连皮吃。摊主说,按常理该用木炭烤红薯,但木炭价格贵而且不经烧,为了降低成本,很多人都会用焦炭甚至煤球来烤。吃红薯,有讲究红薯一定要蒸熟煮透再吃。需要注意的是,红薯和柿子不宜在短时间内同时食用,如果食量多的情况下,应该至少相隔五个小时以上。

  5. 阴阳五行说与膳食科学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其内涵极为丰富,有的颇具科学道理与哲理。我国很早就把阴阳五行说引用到饮食文化中来,为“养食”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说的内容为:以臊、焦、香、腥、腐“五气”为阳;以甘、酸、辛、苦、咸“五味”为阴。现代科学指出,要想膳食结构科学,必须做到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人们的膳食呈现新的不平衡,高脂肪摄入过多,而钙、锌、维生素A等营养明显不足。

  6. 铸剑

    大出王四意料之外,铸剑师在山中住了七十年,却头发乌黑、皮肤润泽,没有一点老态。他带王四进入他的剑材库,让他挑一种质材来铸剑。铸剑师以指轻叩耀眼的板材,声如美玉。>铸剑师带王四来到第四个仓库。铸剑师将钟罩打开,王四被里面的景象惊呆了。>王四捧着一把蓝光闪烁的阔口利剑走出铸剑师的居所。>在王四身后,铸剑师站在门口,容光焕发,仿佛又年轻了几岁。铸剑师童稚般的声音十分悦耳。

  7. 夺人所好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duórénsuǒhào【解释】强夺别人所喜欢的人或物。【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之一本第四折:“恁须不夺人所好。”【例子】【相关】百度“夺人所好”

  8. 每下愈况造句_每下愈况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每下愈况měixiàyùkuàng每下愈况的意思和解释: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每下愈况的出处《庄子·知北游》:“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每下愈况的例子每下愈况造句令人吃惊的是这种情形每下愈况。如果你还没注意到,近来的经济消息简直是每下愈况。DrLiaoadmittedthattheregion’sairqualityhaddeterioratedoverthepastthreeyearsdeitesteedupeffortsbyHongKongtocutitsai

  9. 周末祝福短信给客户

    你的真诚使我感动,愿我们都以真诚求真诚!

  10. 晋江泉州古外销陶瓷初探

    晋江泉州古外销陶瓷初探古泉州地区的晋江县和泉州,是宋元时代盛产陶瓷的重要地区。磁灶乡北部横贯着一条溪流,叫做梅溪,由西向东流经泉州与晋江汇合流入泉州湾。关于晋江一带烧造的古外销瓷产品-军持,这类器物的发现和出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的。上述两种釉色的壶类虽然尚未见到国外发现的标本,但我们初步推测也应是一种古外销瓷产品。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