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朴实无华罗汉像罗汉是梵语Arhat的音译简称,意译有三种含义:一...贼,意思是...尽一切烦恼之贼;二应供,意思是接受人天供养;三不生,不再受轮回之苦。罗汉的形象都是出家比丘相,头部无须发,身着袈裟,全身无任何装饰,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最为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藏传佛教崇奉的罗汉有十大弟子、十六尊者和十八罗汉。值得注意的是,藏传佛教所奉十八罗汉与汉地佛教所奉明显不同。
朴实无华罗汉像
罗汉是梵语Arhat的音译简称,意译有三种含义:一 ... 贼,意思是 ... 尽一切烦恼之贼;二应供,意思是接受人天供养;三不生,不再受轮回之苦。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的规劝和鼓劢下,罗汉们纷纷回小向大,“住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罗汉的形象都是出家比丘相,头部无须发,身着袈裟,全身无任何装饰,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最为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
藏传佛教崇奉的罗汉有十大弟子、十六尊者和十八罗汉。十大弟子常见的主要是迦叶、阿难和舍利弗、目犍连两组,常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出现。十六尊者是十六位受释迦牟尼佛付嘱住世不涅的十六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佛弟子,十六罗汉是在十六尊者的基础上加上羯札拉和布袋和尚而构成的。其中历史上最流行的是十八罗汉的信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藏传佛教所奉十八罗汉与汉地佛教所奉明显不同。首先,十八罗汉中的十六尊者汉藏所奉差别甚多。具体有三个方面:第一在来源上,汉地所奉十六尊者出自玄奘所译《法住记》,作者是狮子国比丘庆友尊者;藏传所奉十六尊者则源于印度本土,可能是印度北部或克什米尔地区,记载经典也比较多。第二,汉地所传十六尊者经典记载简略,一般只提到尊者名号、居地和誊属; ... 所传经典记载则十分详尽,涉及尊者由凡证圣乃至弘法的全部经历,以及居地、誊属、形貌、姿势等内容。第三,汉地所传十六尊者形象特征都不明显,具有较大随意性;而藏传所传十六尊者形象特征都非常清楚,几乎每一尊者都有显示其宗教功用的形象标识。如巴沽拉尊者手捧鼠鼬;阿秘特尊者双手托塔;阿氏多尊者双手结定印,胸前露出清晰的骨骼。其次,十八罗汉最后新增的两位,汉藏所奉也不相同。汉地最早是由宋代苏东坡为前蜀简州金水张玄所画十八罗汉图作赞时定出的,分别为第十七位“庆友尊者”,第十八位“宾头卢尊者”。之后又多次变更,或为摩诃迦叶和君徒钵叹;或为庆友和玄奘;或为降龙和伏虎,至今各地寺庙供奉仍不一致。藏传所奉第十七位是羯磨札拉尊者,第十八位是布袋和尚。羯磨札拉是十六者的侍者,布袋和尚是内地五代时浙江奉化的僧人契此,因常以竹杖挑一布袋乞食而得名。又有说第十八位是唐朝时到吐蕃弘扬禅宗顿悟法门的汉僧摩诃衍那(大乘和尚),也与汉地的影响有关。藏传十八罗汉崇奉开始于十六、七世纪时,晚于汉地,应是受到了汉地十八罗汉信仰的影响。通过比较汉藏所奉十八罗汉的差异,我们从中不难窥见汉藏两地对继承和发展印度佛教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体现出来的不同宗教文化风貌,以及汉藏佛教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情形。
巴沽拉尊者
阿秘特尊者
阿氏多尊者
羯磨札拉尊者
布袋和尚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