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数百艘各式舰艇、3万士兵,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七次大航海。

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数百艘各式舰艇、3万士兵,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七次大航海。而这一壮举,也被称为「 ”郑和七下西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郑和走访了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许多国家,最远甚至到达了今天的索马里以及肯尼亚。 对此,《明史》对郑和出访非洲,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 ”木骨都束, 自小葛兰舟行二十昼夜可至。永乐十四年遣使与不剌哇、麻林诸国奉表朝贡, 命郑和赍敕及币偕其使者往报之。后再入贡, 复命和偕行, 赐王及妃彩币。” 「 ”不剌哇, 与木骨都束接壤… …郑和亦两使其国。宣德五年, 和复往使。” 「 ”竹步, 亦与木骨都束接壤。永乐中尝入贡。其地户口不繁, 风俗颇淳。郑和至其地。 著名郑和研究专家郑一钧教授指出:「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四次访问非洲,郑和每次都去, 永乐年间三次,宣德年间一次,由此可见,明朝对非洲有多么重视。 对于郑和是否到达非洲,西方学者曾有广泛质疑,他们实在无法相信,一支3万人的舰队,为何能走那么远。毕竟当时的西方航海船队,也不过几百人,至多不过十艘船。 然而随着中国文物在非洲的不断出土,西方学者所散布的谣言也在一条条的被打破。例如在肯尼亚的穆拉群岛,曾发现大量明朝官窑的瓷器碎片。此外,在肯尼亚海域的一艘沉船中,还发现了大量明代德化出产的瓷器。 2013年,美国费尔德博物馆和伊利诺伊大学的联合探险队在非洲肯尼亚的曼达岛发现了埋藏在地下长达600 年的中国古钱币,而钱币上赫然铸有四个字——「 ”永乐通宝”。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而这枚钱币,也是郑和曾经航行到非洲的明证。费尔德博物馆非洲人类学主任库思姆巴博士认为,从许多方面来看,郑和是中国的克里斯多夫·哥伦布。 除了瓷器和钱币以外,在肯尼亚港口城市马林迪海域,还发现了一艘疑似中国古船的残骸。如今我国学者已经去往当地,准备进行进一步的考古。 很显然,郑和曾经到达过非洲,实在是无法辩驳的事实。然而西方学者突然又祭出另外的奇谈怪论,在他们看来,郑和之所以下西洋,并不是为了和平与友谊,而是为了侵略和殖民。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 弗里德曼教授指出: 「 ”郑和舰队绝非和平使者,他们携带有大量先进武器,曾进行了数次 ... 行动,在爪哇、苏门答腊和斯里兰卡都与当地人发生了冲突。” 在弗里德曼看来,郑和去往非洲也绝非寻求外交关系那么简单,归根结底,郑和也在非洲掠夺永乐皇帝所喜爱的珍宝,例如乳香、没药等物。 正所谓太阳之下无新事,西方学者之所以说郑和并非「 ”和平使者”,实际就是为了抨击现在中国对非洲的政策。在西方媒体看来,中国在非洲实行「 ”新殖民主义”,肆意掠夺当地资源。而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国「 ”殖民”非洲的根源。 然而根据史料记载,郑和舰队从未在非洲进行过 ... 行动。相反,郑和在非洲结好当地的权贵,赐给他们大量财物,并将非洲的一些特产运回中国,其中还有一头被当做是麒麟的长颈鹿。 而永乐通宝的发现,也充分证明,郑和在非洲是以公平贸易的形式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换,绝非像欧洲人、 ... 人一样,通过暴力方式抢掠非洲人的劳动力与财产。 同时,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的专家陈建钦也大力驳斥弗里德曼的言论: 「 ”郑和卷入的冲突要么是遭到报复,要么是消灭公海的海盗,这些事件其实并不具备真正冲突的本质,相反,它们生动地体现了郑和的和平外交”。 同时,陈建钦还认为,弗里德曼的言论显示了一种西方人的傲慢:「 ”既然我们西方人用暴力方式征服非洲人,那么东方人在非洲也一定做同样的事。”很显然,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郑和去世后,中国人退出了海洋,半个世纪后,西方殖民者登上非洲,到处建堡垒,建商战,大肆掠夺当地百姓,还开启了罪恶的黑奴贸易。而中国与他们相比,简直犹如天渊之别。 正如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所言: 「 ”历史告诉我们, 在几百年前, 不论是非洲人还是亚洲人, 都没有把对方看成是野蛮人。虽然远隔重洋, 但双方都认为自己的福祉依赖于另一方的幸福生活, 这一意愿所反映的基本理念闪耀着人类的人性光辉。 正是基于这一意愿, 15世纪中国船队到访非洲港口所带来的是互惠互利的合作, 而不是随着 ... 人和欧洲人而来的奴隶贸易和殖民主义所带来的毁灭与绝望。”
本文标签:郑和中国学者钱币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