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名家名品]杨守敬的书艺清杨守敬行书六言诗清杨守敬行书孟浩然诗清杨守敬七言行书对联“雨声欲为”清杨守敬行书四条屏(1)清杨守敬七言隶书对联“何人”135x32cm清杨守敬七言隶书对联“渔樵”177x39cm清杨守敬七言行草联清杨守敬七言行书联清杨守敬行书四条屏清杨守敬行书轴纵134.5厘米、横32.7厘米。以杨守敬的书法老师潘孺初为例,即碑帖兼顾的书家。这是杨守敬书学理论的基石,在某种意义上,是清代书法理论的一种总结。
[名家名品] 杨守敬的书艺
清杨守敬 行书六言诗
清杨守敬 行书孟浩然诗
清杨守敬 七言行书对联“雨声欲为”
清杨守敬 行书四条屏(1)
清杨守敬 七言隶书对联“何人” 135x32cm
清杨守敬 七言隶书对联“渔樵” 177x39cm
清杨守敬 七言行草联
清杨守敬 七言行书联
清杨守敬 行书四条屏
清杨守敬 行书轴 纵134.5厘米、横32.7厘米。
清杨守敬 行书中堂
清杨守敬 行书轴 纵141厘米,横37厘米。
清杨守敬 仁轩书札(一)
在晚清和民国的书法艺术史中,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不可不提,那就是杨守敬。杨守敬(1839-1915年)是晚清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书法艺术家和书学理论家。研究他的书法和书学理论,对于研究整个清代书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清初康雍乾前三朝之际,帖学派在书坛占主导地位,影响书艺近百年,这是借用皇权和高官势力膨胀起来的一股艺术思潮,从而使得帖学派辉煌一时。随着清阼衰微,文网疏漏,自嘉庆、道光以来,以地方大员倡导的北碑派如异军突起,取而代之,一时领骚于书坛,其间,仕子学人随着金石学的蓬勃发展,争先习之。然而帖学有帖学的缺欠,碑学有碑学的不足。古人制帖,主要靠手工钩摹,摹书要求精益求精,费时费工,好的摹本也极其珍贵难得;而用双钩法 ... 的法帖,经过多次翻刻,往往肥瘦失真,甚至面目皆非,因而康有为有“刻帖不可学”之论。然而碑学所面临的问题似乎更大。汉碑、唐碑固然很好,所见文字,只有间架结构,无墨色可言;文字经过刻工的再创作,书家的原创精神已经有所流失。况且,北碑多有异域胡人的粗犷风格,别字、俗字、异体字也特别多。因此到了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由帖学入碑学,再由碑学返帖学,走上一条碑帖兼顾,相互切磋、相互补充的新书家,杨守敬便是这类新书家代表之一。
其实,在杨守敬之前,已经有不少书家走上碑帖兼顾的术路。以杨守敬的书法老师潘孺初为例,即碑帖兼顾的书家。潘孺初(?~1892年)号存,广东文昌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官户部主事。杨守敬受业于潘孺初,中年以后,他沿着潘孺初的思路,辑出《激素飞清阁平碑记》和《激素飞清阁平帖记》,前者是碑学书,后者是帖学书。后来又刊印了《寰宇贞石图》,选印了二百余种自周秦至隋唐显示文字与书法演进轨迹的碑刻,供学人参考。他立足于阮元、包世臣所建立的体系,又随时纠正了他们的偏颇之辞。这两套书的特点是从实际出发,对历代碑帖有选择的审议和考证,并对碑刻出土地做实际的考察和调研,评之公允,言之有据;他从书法变迁的角度,总结了历代书家成功的经验,为自己的书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也为后学提供了一种可资自学的门径。
杨守敬出身于商人家庭,又极力试图进入仕途,他的祖父给他取名“杨开科”,可见是希望他成为有功名的人。要想有功名,就必须走科举的路;要想走科举的路,就必须工小楷,因为科举考试一律用小楷;小楷写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考生的命运,也就成为今天我们常说的卷面分好坏如何。考官的第一印象,便是小楷写得如何。杨守敬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写小楷,要想艺压群雄,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娉雅,不落俗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如此。只有写好小楷,才能征服考官。为此,他探讨了历代楷书的源流,写出《楷法溯源》这样书学名篇。他认为:汉代已有今隶之名,因念《晋书·卫恒传》有“楷法”之称,故定此名。他认为:“隶书起于程邈,此谓分书耳,隶书以徒隶得名,故楷书亦称隶书,晋以后始称楷书。楷法之兴,其在魏晋之间,如郑太尉祠碑、爨宝子碑、中岳灵庙碑,以及两晋砖文,皆二体不分,盖楷书之权兴矣。”他还提出“集帖所载钟王楷书,皆唐以后抚拓,无隶遗意,不足为据”。因此,“辑楷书,以唐为断”。他认为《十三行》小楷法帖,“使学者通书法之变,及其成功,其胸中各自有书,方称作手。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为门外汉也。”这是杨守敬书学理论的基石,在某种意义上,是清代书法理论的一种总结。当我们了解杨守敬书学理论之后,再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就会更好地领略作为书法理论家的艺术作品。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