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般特一偈得道度眾人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講經說法時,有一年長比丘,名叫「般特」,因稟性愚鈍,所以慈悲的佛陀請門下五百位已證得羅漢果位的弟子輪流教導他,但是三年下來,他連一首偈子也記不起來。漸漸地,般特比丘愚笨的消息傳遍了全國,被大家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 佛陀知道後,心生慈憫,對般特比丘說:「今日我親自教導你一首偈子,你當牢記心底,時時專心誦持,作為你用功的法門。這首偈子就是『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般特比丘聽了之後心領神會,立刻歡喜地誦持這三年來他唯一能記住的偈子。世尊又諄諄告誡他:「你年紀這麼大了,才記得這首一般人早已耳熟能詳的偈子,實在不足為奇,所以你一定要瞭解它的含意,才能用得上功。」於是佛陀為般特比丘開示偈子的意義,說明身口意最常造作的過失,並且叮嚀他要時時保持覺性,觀照心念的生滅。眾生於三界內流轉生死,不管是升天享福、或深陷地獄、或悟道解脫,皆是由這念因心所生。只要能清淨身、口、意三業,自然能證得涅槃解脫。 接著,佛陀又說了無量妙法,般特比丘聽了之後,心開意解,當下證得羅漢聖位。 當時城中有一間精舍,住著五百位比丘尼,佛陀為了教化她們,每日都安排一位弟子前去講經說法。一天,比丘尼們聽說隔日要來為她們說法的人竟是般特比丘,都覺得非常好笑,於是想出一個辦法要來捉弄他,就是故意將他唯一會唸的偈子倒著唸,讓他感到慚愧而不敢說法。 隔天,般特比丘到來精舍,五百位比丘尼雖然仍像以前一樣出來迎接,但在頂禮問訊時卻相視竊笑,等著看般特比丘出糗的窘相。應供完畢,般特比丘一上法座,便慚愧地說:「自己資質愚鈍,薄德才劣,所學不多,只能粗解一首偈子的含意,今天就為大眾講解這首偈子……」這時,有些年輕比丘尼正想開口捉弄他,卻怎麼也發不出聲音,才驚恐地發現自己可能冒犯了聖者,於是立刻慚愧懺悔、禮拜悔過。 般特比丘依照佛陀所說的道理,一一向她們開解,五百比丘尼攝心聆聽般特比丘的開示後,滿心歡喜,當下即證得羅漢果位。 一日,波斯匿王請佛陀及眾僧至王宮應供,佛陀見調伏大眾慢心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特別將缽交給般特比丘,讓他緊隨自己的身後而行。然而,到了皇宮門口,守衛一看到般特比丘,立刻箭步上前攔阻說:「身為一位法師,你連一首偈子也說不出來,你還好意思進去接受國王的供養嗎?我這個俗人,都能隨口說出幾首偈子,而你是法師,竟然這麼沒有智慧,供養你也不會有什麼功德!」於是把般特比丘獨自留在門外。 佛陀入殿升座淨手後,般特比丘突然想到佛陀的缽還在自己手上,心念一動,手臂一伸,便以神通力將缽送至佛陀的面前。在場所有人只見虛空突然現出一隻手,而不見任何身影,驚訝萬分地問佛陀:「這是何人的手臂?」佛陀說:「是般特比丘的手臂。他最近已成道證果,因今日入宮,被守衛擋在門外,所以才以神通為我送缽來。」 波斯匿王問佛:「聽說般特比丘一向資質愚鈍,是什麼因緣使他才聽聞一首偈子,就能得道?」佛陀開示與會四眾弟子:「成道的因緣,不在所學的教理多寡,而是在受用行持上。般特比丘雖然只懂得一首偈子,但是他一心虔敬受持,自然能夠心領神會,當下身口意三業清淨如雨後天霽。反觀世人學佛,雖強記多聞,卻不能時時觀照思惟,在行住坐臥中精進落實,只不過將佛法當成世間知識學習,所以無法受用。」於是佛陀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惡。 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佛陀說完偈語後,在場的三百位比丘心開意解,當下證得阿羅漢果,而國王、大臣、夫人、太子們,莫不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二》 省思 擁有正確的知見觀念,才是開啟智慧和幸福之鑰。經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修行不在所學的教理多寡,而是要能思惟其義,覺照自心,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如此智慧日增,煩惱日減,心念逐漸清淨,就能「轉識成智」。亦如般特比丘但解一偈,依然能得道度人,不但自受用,亦能利益廣大眾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lishixinzh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般特一偈得道度眾人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2.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3. 全国唯一不供佛祖的佛寺,被帝王尊崇上千年,门票0元少有人知

    佛教的历史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上,佛教对我国中原王朝影响意义深远,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比如说人们熟悉的梁武帝,只不过他最终的结局不好,王朝也没有成功统一。缙云寺建立之后,受到了历代帝王的封赐。因此在隋朝时期,缙云寺没有受到皇帝的尊崇。

  4. 佛陀之死,学佛是理性的思辨,不是迷信的狂欢

    佛陀认为,认知不同是正常的,关键要探讨求源!佛陀的一生就是辩论的一生,辩倒了无数婆罗门,逼着对方不得不改革自己的宗教。佛陀很伟大,但是也是人,生老病死一样不能少。82岁的佛陀,耗尽了最后的力量。他用一生告诉世人,不要偏执,不要迷信。夜,一颗罗沙树下,佛陀进入了弥留之际,阿难哭了。佛陀所有秘密之言,唯有阿难能知。佛陀的一生,从无神迹,他开创了一个独特的,帮助世人理解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体系。

  5. 金蝉子为啥被贬下界?你看他以前在灵山干了啥

    虽然说唐僧转世之前的金蝉子确实是风光,身为佛祖的二弟子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来巴结,但是不巧,金蝉子因为犯了一个错就被佛祖贬下来了,那么金蝉子为啥就被如来佛祖贬入下界了呢?金蝉子在灵山干了什么呢?

  6. 照片中:火化的佛像和佛像

    精神发现这尊菩萨雕像是260多尊雕像中的一个,被发现埋在火化后的遗骸附近,铭文上写着高达摩佛或者仅仅是佛陀)。火化的遗体火化的人类遗体被发现在这个陶瓷盒子里。偷偷偷看一张陶瓷盒的x光照片显示的是罐子和后来被火化的人类遗骸。一个国王这尊雕像展示了一个被称为“天王”的神。这尊菩萨像高34厘米,一位探索者这尊菩萨像被发现时头部和身体分开,必须重新组合起来。这一发现最近发表在《中国文物》杂志上。

  7. [网上展馆] 木雕神明造像选粹

    民国黄杨木瘦骨罗汉高22厘米清黄杨雕罗汉高18cm清晚期东方朔像高12厘米,座子高3.5厘米。传统木雕神明造像自东汉开始可分三类:一、道教造像。武财神名赵公明,传说是钟馗同乡,陕西终南人氏,后遇张天师而得到。被信徒奉为财神,来自《封神榜》神魔小说。因此,后人将契此塑造成大肚弥勒佛,名扬四海。本期展馆我们特选了数个木雕神明造像,愿与木雕爱好者共赏!

  8. 释迦牟尼故事(5)

    释迦牟尼的佛法,从此向更广泛的地域传播。释迦牟尼曾答应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自己成道,必先去度他。在当时的古印度,除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之外,还有六个较为有影响的宗教派别,在佛经中将这六个教派称为“六师外道”或“沙门六师”。释迦牟尼到后宫去看望妻子耶输陀罗和儿子罗侯罗。释迦牟尼这次回故乡虽然只住了7天,但由于他宣讲佛法,感召了许多王族的子弟。

  9. 释迦牟尼故事(2)

    另两人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及王宫理发师优婆离。释迦牟尼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也先后度了他们出家。耶输陀罗后来与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门后,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尼僧)。

  10. 释迦牟尼故事(1)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释迦牟尼故事》画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美、最完整的佛祖故事资料,数十幅形象亲切,色彩绚丽的故事画面,概括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一些基本思想。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

随机推荐

  1. [专家点评] 清何绍基 隶书“惟川”(1)

    [专家点评]清何绍基隶书“惟川”(1)隶书“惟川”(2)隶书“惟川”隶书“惟川”(款印)汉代隶书工整精巧,结体扁平,笔画间有波磔,为历代书家所推尊。据史载何绍基专习隶书较为晚,是从六十岁开始的。近代书法家曾熙评道:[本朝言分书,伊、邓并称。从何绍基所临大量碑文来看,书体是自己的笔法,所具有的是汉隶的神韵。何绍基擅长各种书法体势,在篆书方面的成就也是卓越的。

  2. 梦见鸦片

    周公解梦梦见鸦片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鸦片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衡石量书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héngshíliàngshū【解释】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例子】无【相关】百度“衡石量书”

  4. 对印战争印度惨败,为何无国愿意帮助它呢?

    但是经过1个月的战争,战争局势急转,印度以最惨烈的失败告终,甚至国家都在考虑迁都了。而很多人至今不明白,当时既然那么多国家支持印度,为何印度惨败后,却无国愿意帮助印度呢?西方二战后一直鼓吹龙象之争,而且还将印度作为西方民主的典范,将其称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因此,其实在对印战争前,整个印度,那是备受东西方支持的。

  5. 土拨鼠日:庞克苏塔尼·菲尔多久能把它弄好一次?

    2017年2月2日,在宾夕法尼亚州,土拨鼠官方处理人比尔·迪利用“土拨鼠语”与土拨鼠菲尔交流。)去年,这只矮胖的土拨鼠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这表明春天很早。,但菲尔的阴影预测有多准确?他们计算了过去30年土拨鼠日后6周内的平均日气温,将菲尔看到影子的年份和没有看到影子的年份的气温进行了比较。)根据来自风暴传真年鉴的数据,菲尔的预测只有39%的时间是正确的,在他的家乡普克苏托尼。

  6. 何进知道董卓野心为何还同意他进宫呢 其实里面是有原因的

    对于何进已经除掉个别宦官的行为何皇后并没有阻止。何进明知道这一点为何还要同意让董卓回皇城呢,其实主要也是因为何进认为在将军中他的权利是最大的。

  7. 切勿竭泽而渔

    >>魏征的回答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是一位敢于说话而且善于说话的大臣。>>唐太宗批准了这个建议,但奏章却多次被魏征驳回。说得唐太宗恍然大悟,于是接受魏征的意见并重奖了他。>>魏征先后500余次向唐太宗提出意见或建议,均得到采纳。

  8. 秦庭之哭造句_秦庭之哭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秦庭之哭qíntíngzhīkū秦庭之哭的意思和解释: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秦庭之哭的出处《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秦庭之哭造句秦庭之哭造句相关成语无论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都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一个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结晶。

  9. 东汉末年将领韩浩生平简介与历史典故及评价

    韩浩,字元嗣,河内郡人士,东汉末年时期曹魏曹操帐下将领。随惇征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韩浩所居住的乡县周围多山,所以贼寇特别多,韩浩便聚起群众保卫乡县。关东群雄发兵讨伐董卓,韩浩与王匡领兵到盟津抵御董卓。袁术听说韩浩为人壮烈,任命他为骑都尉。曹操将领夏侯惇闻得其名,与他相见,大感惊奇,便让韩浩作为自己的部将领兵跟随征战。众人认为韩浩的智略足以防守边疆,可以留下镇守汉中,统率诸军。

  10. 一块石头落地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yīkuàishítóuluòdì【解释】比喻放了心,再没有顾虑。【出处】【例子】【相关】百度“一块石头落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