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晚清留 ... 童悲喜剧:中途撤回,美梦难圆!

清末第一批幼童三十名赴美留学于同治十一年摄于香港

  这一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孩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他们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他们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

  他们中有多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他们中有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幕僚。他们中,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位 ... 。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他们的命运,离奇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 ... 童”。

  从1872年到1875年清 ... 选派10岁到16岁的幼童120名到美国留学,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批幼童原计划留学15年,但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9年后就中途撤回,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受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熏陶的幼童,越过太平洋去拥抱风格迥异的美国文化,自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阵痛,其中的酸甜苦辣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国难

  派留学生出国,本来是近代世界文化交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专制积淀甚深的中国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演进过程。

  魏晋隋唐时期,有数百名高僧跋山涉水往印度钻研佛学,可以讲这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但那时并没有创造出留学生这一专有名词。隋唐时期,许多日本青年随外交官到中国来访问,出于对中国文化的酷爱,主动留下来学习,日本人即称他们为留学生。久而久之,中国人也接受了这个词汇,将出国学 ... 人称之为留学生。然而,宋元明清以来,由于中国的优越地位和封建王朝的固步自封,出国留学者却寥寥无几。尤其是清廷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关闭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

  当1840年 ... 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人的世界知识极其有限,连林则徐那样努力睁眼看世界的开明官僚,都无法准确说出英国的地理位置,甚至认为英国和俄国接壤。伴随着 ... 战争的硝烟,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不得不千方百计去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最后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正确主张。

  但真正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的是20年后兴起的洋务运动。办洋务要设厂、开矿、修铁路、造轮船、搞通讯等,急切需要一大批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人才。于是将派留学生提到了日程上来。客观地讲,洋务运动是清廷往美国派留学生的产婆。不过,没有容闳艰苦卓绝的努力,留学生的派遣也难以在19世纪70年代变为现实。

data-filtered="filtered" 容闳

  容闳是广东省香山县南屏镇(今珠海市)人,家境贫寒,1835年,7岁的容闳无钱读书,只得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去上学。1842年,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的业绩,将这所学堂更名马礼逊学校,迁往香港。1847年该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因病提前归国,要带几名学生赴美留学,容闳在布朗的帮助下,来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美国。

  他先读中学,后往耶鲁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他虽然得到了一些奖学金,但远不够用。读书之余,他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擦汽车;有时还到图书馆干活;美国学生自己合伙起火做饭,他就自告奋勇去当服务员。有时劳累一天,回家不吃饭就抱头大睡。更让容闳头痛的是,他的数学老不及格,常常做题到半夜。可贵的是容闳有惊人的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始终刻苦学习。

  为了让身体能顶住超强的负担,他挤时间去锻炼身体,尤其喜欢去踢足球。他一身中国乡村打扮,将长长的辫子盘到脑顶,在足球场上东挡西 ... ,引起同学们的阵阵喝彩。不少美国朋友赞誉他是“传奇式的足球英雄”。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容闳不仅中学毕业,而且顺利地拿到了大学文凭,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人。

  当容闳戴上学士帽的那一刻,他特别思念祖国和亲人。面对美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突然产生一个闪光的念头:如果中国的青年也像我容闳这样来美国接受教育,学到技术和本领,再回国去建设祖国,“汲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要不了多少年,中国就可以“一变为少年新中国”。这就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留学教育计划”。1854年11月,容闳谢绝了许多美国友人的挽留,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为选派留学生出国而扎实工作。

  经过3个月的海上颠簸,1855年3月,容闳在香港登陆。如何去选派留学生出国呢?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甚至连国语都忘得差不多了!实在无奈,先往广州学习中文,后往香港谋生,盼有朝一日能遇到清廷的显宦,说服他们往美国派留学生。

  辛苦奔波了一年多,一无所获。于是又来到了上海,先在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译书,转而经商,开茶叶公司。经过七八年的闯荡,容闳已经颇有名气,深得那些洋务官僚的赏识。1863年曾国藩致函容闳,“亟思一见”。于是,容闳被收留在曾国藩的门下,帮曾办洋务事业。

data-filtered="filtered" 曾国藩

  1870年,曾国藩往天津处理“天津教案”,容闳当翻译,有了和曾单独接触的机会,于是大胆向曾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非常赞同,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前后经过近20年的努力,容闳的理想总算变成了现实。

  曾国藩和李鸿章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如果在今天,这样优越的条件,难得的机会,不知有多少人会千方百计去争取出国。

  但在那时,绝大多数人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尤其是美国,离中国遥远,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甚至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特别是将十来岁的儿童送出国,一别就是15年,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让一般家长难以接受。所以,容闳使出全身解数,就是招不到这30名幼童。于是他不得不返回老家香山县动员说服乡亲们报名,同时在附近县市活动,结果还是没有招满,最后在香港又招了几名,才凑足30名,于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赴美。以后的三批90名学生,虽然招收时遇到的困难稍小一点儿,但同样艰难。不过,由于容闳的执著,120名幼童如期派到了美国,终于打开了中国官派留学生的大门。这12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这和当时中国的开放格局完全吻合。

  出国后更难

  到达东部城市哈特福特后,一系列困难就接踵而来,幼童们兴奋的心情顷刻挥之而去。扑面而来的是语言问题,没有经过英语训练,无法和美国人交流,而且将他们三五人一组分到了美国友人家里,生活上更摸不着门道。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房主人带他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这自然破坏了他们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

  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饿肚子在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给偷吃光了。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

  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多。他们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汉语先生会打 ... 。现存的幼童们写的一些作文,可以发现他们那时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就会挨罚。幼童们到美国,带给他们的就是这样枯燥而缺少自由的留学生活。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多数幼童可以进学校学习了,清朝官吏对他们的管制也相对减少了。在美国的小学、中学,幼童们接受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加上小孩子特有的适应能力,他们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很多美国学生也喜欢和他们交朋友。幼童们初来美国时那种生活上的困惑已经不复存在了。

data-filtered="filtered" “留 ... 童”图文并茂的留言

  而且,中国人聪明好学、刻苦奋斗的天性,使这批幼童个个学习用功,成绩优良。有的因为用功过度,常常病倒,有三位积劳成疾,客死美国。比起在国内求学来,这些幼童的负担要重得多。除了繁重的功课外,他们还要接受中文教育。到1880年,多数幼童已经中学毕业,个别的如詹天佑等考入了大学,还有一些进入中专或其他职业学校学习,成材在望。但新的政治危机一天天在增加。

  清 ... 派留 ... 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幼童们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特别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美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尤其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既麻烦,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见清廷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

  众所周知,在清朝,辫子不是简单的装束问题,而是是否忠于清廷的政治问题。当清廷官吏发现有的幼童剪掉了辫子,就一面严厉管教,一面上奏清廷。清 ... 自然对这批留 ... 童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还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诵圣经,做礼拜,十分虔诚。几个极端分子还暗地里组成了“中华归主团”,提出“ ... 基督化”。这更是清 ... 不能容忍的。

  为惧怕这批幼童到美国后信了洋教,清廷曾三令五申不许幼童进教堂,结果还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幼童们从小学到中学,用的都是西方的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数年之后,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了兴趣,对孔夫子也不那么崇拜,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个别的幼童还和美国的女孩子暗暗约会,自由恋爱。现存的几位留 ... 童所写的情书,充满着缠绵悱恻而情真意切的炽热情感。

data-filtered="filtered" 詹天佑

  充满青春活力的幼童们还特别好动,他们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经常出没于篮球和足球场上,詹天佑等人还组织了棒球队,在不少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棒球队了。以中国留学生为主组织的耶鲁大学划船队,曾多次在比赛中击败了哈佛大学队。在受过美国文化熏陶的容闳眼里,幼童们的这些变化都是很自然的,他在《西学东渐记》里说:“此多数青年之学生,既至新英国省,日受新英国教育之熏熔,且习与美人交际,故学识乃随年龄而俱长。其一切言行举止,受美人之同化而渐改故态。……况彼等既离去中国而来此,终日饱吸自由空气,其平日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睦,好为种种健身之运动,跳踯驰骋,不复安行矩步”。

  但是,和他一起负责管理留 ... 童的清廷守旧官僚却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处处给幼童们出难题。一场围绕留 ... 童的中西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了。最后不得以1881年将幼童凄然撤回而告终。

  中途撤回———美梦难圆

  按照容闳的本意,是让留美生一年一年地派下去,至少坚持百年,就能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造就一批高级人材。为此,他恳请清 ... 批准,斥资4万3千美元,在哈特福特建造了一座三层楼房,作为选派和管理留学生的办公用房。1875年楼房竣工后,容闳等人就搬入此楼办公,同时还有一些专供住宿的宿舍和学习汉语的教室,幼童们可以定时来这里上中文课。这大大便利了留学生的培养。

  但万万没有想到,由于政见不同,这座楼成了领导留学生的这些清廷官僚经常吵架的场所。由于清廷对容闳的信任程度有限,所以只让他担任留美生副监督,遇到好多重大问题还是由监督说了算。1876年,吴子登出任留 ... 童监督,容闳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吴支持洋务事业,还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思想开放度不高,行为古怪,官僚习气严重,对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上任,就将幼童们召来,严加训斥,引起多数留美生的不满。

  他尤其对一些幼童信奉基督教不满,下令开除了两名信教者,并勒令二人回国。这两名幼童知道回国后没有好果子吃,就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转往异地上学。后来却成了很有成就的名人。吴子登还增加幼童们的中文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礼仪教育,对剪掉辫子者严惩不怠,甚至杖责。一时间搞得留 ... 童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最后在幼童们的心里反而激起了一种逆反心理,对吴子登的话就是不听,只服从容闳一个人的。这更使吴子登怒不可遏,视容闳为仇敌。容吴二人常常吵翻,很少平心静气地去讨论问题。

data-filtered="filtered" 李鸿章

  令人不安的是,吴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经常给李鸿章写信,讲留 ... 童如何“美国化”,如何不听管教;讲容闳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空一切,如何失职。而容闳毕竟不大懂中国政治,从来没想到向清 ... 写奏折,或给李鸿章写信讲明情况。这样时间一长,清廷即对吴子登的话信以为真。连曾纪泽这样开明的官员都认为留 ... 童难以成材。所以当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撤回的时候,迅速得以批准。于是,吴下令,所有幼童从1881年8月21日起,分三批,启程回国。

  幼童被撤回的消息,无论对容闳,还是这些幼童,乃至教育幼童的美国老师和朋友,都似晴天霹雳。因为,再过四五年,有一些幼童就要大学毕业,其他的一部分也会陆续升入大学,真是眼见成熟的果子被硬给剥掉了!耶鲁大学的朴德校长联合一批美国友人致信清廷 ... 各国事务衙门,有理有据地指明了撤回留学生的错误,并要求改正。但清 ... 从政治着眼,还是将幼童撤回来了。

data-filtered="filtered" 留美儿童长大后合影

  除了病故和设法留美不归者外,94名幼童平安抵达上海,像犯人一样被关在了一所学堂里,连中秋节都不许外出。幼童们讲:“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经过数天的“关押”,终于等来了长官的训话,并随意将他们分配了工作。例如学工程的詹天佑却派往广州教英语。然而,这批人毕竟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高人一筹,经过他们个人的努力,到20世纪初年,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据笔者初步统计,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 ... 1人、副 ... 1人,驻外大使1人, ... ... 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天津日报)


 她是晚清奇女子,虽是青楼女子却惹得皇家子弟垂涎,连慈禧也牵扯其中

 晚清不可一世的八旗子弟究竟有多么腐朽?

 晚清小学课本上究竟写些什么?


晚清留 ... 童悲喜剧:中途撤回,美梦难圆!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2. 党内怪人!他是国共和谈密使,曾收养主席三个孩子,陈赓请他出山

    南京那边证实,此人是南京...的秘使,派往延安联络...中央,请他给予方便。在宋子文的帮助下,孔祥熙为他签署了委任状这一"官身"。同意我兄即返南京,以便迅速磋商大计。董健吾受到毛主席的回电后,离开了瓦窑堡,回南京向蒋介石通报了毛主席的意见。"后来陈赓会见了董健吾,并请他出山任职。

  3.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如何「 ”收拾”东北军的?难怪无人能救张学良!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的兵谏,他们二人背后分别代表着西北军与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实力强大的两个势力。他们两人非常痛恨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在劝告无果的情况下,果断囚禁蒋介石。西安事变可谓是震惊世界,日本巴不得蒋介石死在战乱中,好进一步瓜分中国。好在西安事变圆满解决,一切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当时蒋介石选择将张学良囚禁起来,谁求情都没用。

  4.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5. 毛主席身上的十大神秘「 ”气场”,震古烁今!

    在毛主席的身上,充盈着一种令人极其震撼、并且无法消除、无法躲避的神秘「”气场”。不管你是拥戴者,还是仇视者,都不由自主地受到这股「”气场”的吸引、感染和影响。对拥戴者而言,这「”气场”正如春暖催花开,令其志存高远;对仇视者而言,这「”气场”恰似秋肃扫叶败,令其闻风丧胆!毛主席到底有哪些神秘「”气场”呢?至少表现在如下十个方面:一是令人震撼的「”挥斥方遒”之霸气毛主席少年时,曾豪迈地宣称:「”春来我

  6. 1955年蒋介石以何罪名软禁孙立人 至今未彻底 ...

    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的历史删除。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省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1947年11月,孙立人被蒋介石派往编训新兵,1948年10月,孙立人选定台湾省凤山为新军练兵基地,开始他一生最后一次练兵。

  7. 他被父皇写进传位诏书,为何最后却没能当上大清皇帝?

    道光皇帝在择储的问题上,确实费了不少脑筋。在道光看来,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两人各有所长,都具备继承和治理大清江山的资格和能力。但皇位只有一个,道光最终必须面临抉择,舍其一而取其一。关于道光最终敲定奕詝为皇太子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

  8. 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新桂系分崩离析,反倒彻底净化了内部力量

    桂系历史上曾两次打先锋逼迫蒋介石下野,但在历次...较量中屡屡败北,尤其是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总兵力超过20万的桂军土崩瓦解,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桂系首领也被迫逃往香港避难。这是桂系输得最惨的一次,但此战也将桂系内部的异己力量清除,确保了此后桂系集团内部的稳定。湘鄂两系加入桂军集团1926年北伐时,桂系第7军战功赫赫,位居各军之首。

  9. 东北「 ”易帜”—北洋军阀终结的标志

    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安国军”以奉军为主,意图统一中国。却在北伐军、晋军、冯玉祥军的联合打击下,屡战屡败。面对...的不利形势,张作霖自认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于6月2日发表「”出关通电”,次日即乘专列离京,前往奉天,以期能够卷土重来。可没想到,专列行进至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提前布置好的炸弹炸毁,张作霖重伤殒命。张作霖为什么日本人想要炸死张作霖呢?要知道当时日本为了

  10. 这位画家,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有骨气的中国女人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最深爱的妻子宋庆龄,托付给了一位朋友。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这个朋友是谁?何香凝,何许人也?她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敢说敢做又有骨气的传奇女人。她出生于富商之家,却无公主之娇气,天生具有不屈和反抗的意识。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时期,女性必须裹小脚,母亲给她裹,每次她都偷偷解开,被发现后母亲打她...她,她依旧我行我素,最后长成了大脚。

随机推荐

  1. 通都大邑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tōngdūdàyì【解释】都:都市;邑: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出处】宋·苏辙《民政策下·第三道》:“今天下所谓通都大邑,十里之城,万户之郭。”【例子】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清·黄宗羲《万里寻兄记》)【相关】百度“通都大邑”

  2. 梦见打闪电

    周公解梦梦见打闪电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打闪电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抗战前平湖仿制海上画派作品点滴

    抗战前平湖仿制海上画派作品点滴近年来,一些名家字画受到追捧,特别是清末民初海上名家的字画价格屡创新高,拍卖会上作品之多令人诧异。抗战爆发后,平湖最早沦陷,徐景澄、江氏兄弟均流寓上海,一度生活艰难,甚至到大街上画花蛋、手绘被面等聊以度日。

  4. qq伤感说说伤透心的句子-感人的情话

    七、人生总是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变更、生命告诉我们生来孤独,而灵魂却是告诉我们生来自由,生活只是让我们尝遍百味。

  5. 梦见门环

    周公解梦梦见门环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门环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梦见日历_周公解梦梦到日历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日历好不好

    梦见日历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日历的详细解说吧。按照传统历史新知的观点,梦见得到日历,或者得到历法之类的书籍,预示会榜上有名,学业大吉。原版历史新知得日历者,中黄甲。《历史新知》心理学解梦梦境解说:梦中的日历象征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可以代表生命中一些有意义的日子。

  7. 乌踆兔走是什么意思?

    【拼音】wūcúntùzǒu【解释】指日月运行。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乌踆兔走”

  8. 俊俏书生想正妹:吹萧会龙女

      韩湘子在八仙中是个风流俊俏的书生,他手中的神篇名为紫金萧,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据说,韩湘子这支神萧还是东海龙王的七公主送他的哩!。  有一年,韩湘子漫游名山大川,到东海之滨,听说东海有龙女,善于音律,精于歌舞,很想会她一会。因此,他天天到海边去吹萧。这一...

  9. 大煞风景是什么意思?

    【拼音】dàshāfēngjǐng【解释】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出处】唐·李商隐《杂纂》把“花间喝道”、“月下把火”等列为“...风景”的事情。【例子】漂亮的公园里,鸟语花香,路边却堆着一堆垃圾,真是大煞风景。【近义词】兴致索然,败兴而归【反义词】兴致勃勃【相关】百度“大煞风景”

  10. 一家人都怎样说

    一家子都是怎么说的?这天是小玛莉亚的生日,她觉得这是所有的日子中最美好的一天,她所有的小朋友;男的女的都来和她一起玩。他们也认为活着很快乐--按他们自己的方式活着,而不是作为像玛莉亚那样的小孩活着。上面住着这家人的另一支。一个儿子十七岁,另一个二十岁,但是第三个却老了,这是小玛莉亚的说法,他已经二十五岁了,还订了婚。>小男孩和大男孩也都这样说。父亲和母亲,全家人都这样说,不过首先是教父。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