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明朝(中央官员品级)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     (1)吏部(人事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     正二品吏部尚书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2)户部(财政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     正二品户部尚书1名,正三品户部左右侍郎2名       (3)礼部(礼仪部0 :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     正二品礼部尚书1名,正三品礼部左右侍郎2名       (4)兵部(国防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     正二品兵部尚书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5)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     正二品刑部尚书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6)工部(建设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     正二品工部尚书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     给 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 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     光禄寺:主管宴享  >     太仆寺:管马  >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9、内阁>   设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管理国家政事要务。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   明朝(地方官员品级)1、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2、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     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     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明朝官职表>  1 皇宫辅臣>   1.1 宗人府>   1.2 三公>   1.3 三孤>   1.4 东宫辅臣>   1.5 詹事府>   1.6 太医院2 中央 ... >   2.1 中书省>   2.2 明朝内阁>   2.3 六部>     2.3.1 吏部>     2.3.2 户部>     2.3.3 礼部>     2.3.4 兵部>     2.3.5 刑部>     2.3.6 工部>   2.4 五寺>     2.4.1 大理寺>     2.4.2 太常寺>     2.4.3 光禄寺>     2.4.4 太仆寺>     2.4.5 鸿胪寺>   2.5 都察院>   2.6 通政司>   2.7 翰林院>   2.8 国子监>   2.9 六科>   2.10 钦天监>   2.11 上林苑监>   2.12 五城兵马指挥司>   2.13 顺天府>   2.14 僧录司3 地方>   3.1 承宣布政使司>   3.2 提刑按察使司>   3.3 行太仆寺>   3.4 苑马寺>   3.5 都转运盐使司>   3.6 盐课提举司>   3.7 市舶提举司>   3.8 各省总督>   3.9 各省巡抚4 五军都督府>   4.1 京卫指挥使司>   4.2 王府仪卫司>   4.3 都指挥使司>     4.3.1 卫指挥使司 一、皇宫辅臣1、宗人府    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 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 (1370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为第一任宗人令。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 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宗人令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 > 左宗正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 > 右宗正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 > 左宗人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 > 右宗人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1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 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授李善长为太师、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 (1422)八月,明成祖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1427),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 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3、三孤    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 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兼领者。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 (1422)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1427),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 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4、东宫辅臣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 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洪武元年(1368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 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从此以后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 导太子的职责无关。比如洪武十九年(1386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冯胜 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命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5、詹事府詹事     1人 正三品 詹事府> 少詹事   2人 正四品 詹事府> 府丞     2人 正六品 詹事府> 主簿     1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     2人 正九品 詹事府> 通事舍人 2人 从九品 詹事府> 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庶子   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谕德   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中允   2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 1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谏   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   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谕德   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   2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 1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谏   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     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     2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     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6、太医院> 院使  1人正五品太医院 > 院判  2人 正六品 太医院 > 御医 10人 正八品 太医院 > 大使  1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 副使  1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 大使  1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 副使  1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注:所谓未入流,是指那些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官员,诸如典史、驿丞之类)   二、中央 ... >1、中书省>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 元年(1367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 (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废除丞相之职。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左丞相    1人正一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右丞相    1人正一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平章政事  1人从一品中书省         洪武九年(1376年)汰> 左丞      1人正二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右丞      1人正二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参知政事  1人从二品中书省         洪武九年(1376年)汰> 郎中      1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郎中      1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员外郎    1人正六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都事      1人正七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检校      1人正七品中书省         洪武二年(1369年)革> 照磨      1人从七品中书省         洪武二年(1369年)革> 管勾      1人从七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参议      1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 参军      1人从三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断事官    1人从三品中书省         洪武二年(1369年)革> 断事      1人正七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经历      1人正七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知事      1人正八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都镇抚    1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后废> 考功郎    1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1368年)革> 中书舍人 10人从七品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2、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十 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明太祖废 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 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 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 可压制六部。中极殿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内阁> 东阁大学士    1人正五品  内阁  3、六部    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 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 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明朝时,重臣 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 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1)吏部> 吏部尚书    1人 正二品吏部> 吏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吏部 > 吏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2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 郎中        1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1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1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增设> 主事        1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1446年)增设 (2)户部> 尚书   1人 正二品 户部> 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户部> 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户部 > 司务   2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3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2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4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3人正五品户部贵州清吏司  > 郎中   3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1432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1432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2人正六品户部河南清吏司 >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1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1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1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副提举 1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1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1人从九品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1人正九品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1人从九品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1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1人从九品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1人未入流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2人从九品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大使   5人正九品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   6人从九品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2人,嘉靖中革1人,并革乙字、戊 字二库副使)> 大使   1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2人未入流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   2人正九品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   2人从九品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   1人从九品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1人未入流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1人未入流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1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1人未入流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御马仓> 大使   1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1人未入流户部御马仓 > 大使   1人从九品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1人未入流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4人未入流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2人未入流户部东安门八年即1580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1人未入流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1572年)革> 副使   1人未入流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1572年)革>   >(3)礼部> 礼部尚书   1人 正二品 礼部> 礼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礼部> 礼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2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1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1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2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1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2人未入流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1581年)革一人 (4)兵部> 兵部尚书   1人 正二品 兵部> 兵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兵部> 兵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2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2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2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2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1581年)并革>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3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4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2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1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1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5)刑部> 刑部尚书   1人 正二品 刑部> 刑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刑部> 刑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 司务       1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2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1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1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6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6)工部> 工部尚书     1人 正二品 工部> 工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工部> 工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2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1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 郎中         5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2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5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3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1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2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2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2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2人从九品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1人正九品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1567年)革> 副使         1人从九品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1567年)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1人从九品工部宝源局       嘉靖年间革> 大使         1人正九品工部颜料局       后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2人从九品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1人从九品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1529年)设>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1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1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大使       各1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副使       各1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大通关提举司> 提举         1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1574年)革> 副提举       2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1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1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4、五寺(1)大理寺> 大理寺卿     1人 正三品 大理寺 > 大理寺左少卿 1人 正四品 大理寺 > 大理寺右少卿 1人 正四品 大理寺 > 左寺丞       1人 正五品 大理寺 > 右寺丞       1人 正五品 大理寺 > 司务         2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 > 寺正         1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 寺正         1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 寺副         1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 寺副         1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4人 正七品 大理寺  (2)太常寺> 太常寺卿    1人 正三品 太常寺 > 太常寺少卿  2人 正四品 太常寺 > 寺丞        2人 正六品 太常寺 > 典簿        2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 > 博士        2人 正八品 太常寺 > 协律郎      5人 正八品 太常寺 > 赞礼郎     31人 正九品 太常寺 > 司乐       34人 从九品 太常寺 > 奉祀        1人从七品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                       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 祀丞        2人从八品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                       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 吏目        1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 > 少卿        1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  (3)光禄寺> 光禄寺卿    1人 从三品 光禄寺 > 光禄寺少卿  2人 正五品 光禄寺 > 寺丞        2人 从六品 光禄寺 > 典簿        2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 > 录事        1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 署正        1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 署丞        4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 监事        4人 从八品 光禄寺 > 大使        1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 > 副使        1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 大使        1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1528))革。> 大使        1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4)太仆寺> 太仆寺卿    1人 从三品 太仆寺 > 太仆寺少卿  3人 正四品 太仆寺 > 寺丞        4人 正六品 太仆寺 > 主簿        1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 > 大使        1人 未入流 太仆寺常盈库 > 监正        1人 正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监副        1人 从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录事        1人 未入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群长        1人未入流太仆寺群     后革 (5)鸿胪寺> 鸿胪寺卿     1人 正四品 鸿胪寺 > 鸿胪寺左少卿 1人 从五品 鸿胪寺 > 鸿胪寺右少卿 1人 从五品 鸿胪寺 > 左寺丞       1人 从六品 鸿胪寺 > 右寺丞       1人 从六品 鸿胪寺 > 主簿         1人 从八品 鸿胪寺主簿厅 > 署丞         1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仪署 > 署丞         1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宾署 > 鸣赞         9人 从九品 鸿胪寺 > 序班        48人 从九品 鸿胪寺 > 卿           1人 正五品 尚宝司 > 少卿         1人 从五品 尚宝司 > 司丞         3人 正六品 尚宝司 >   >5、都察院> 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 右都御史   无定员正二品都察院 > 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 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 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 经历          1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 > 都事          1人 正七品 都察院 > 司务          2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 > 照磨          1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 > 检校          1人 正九品 都察院 > 司狱          1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 > 监察御史    110人正七品都察院  6、通政司> 通政使     1人 正三品 通政司 > 左通政     1人 正四品 通政司 > 右通政     1人 正四品 通政司 > 誊黄右通政 1人 正四品 通政司 > 左参议     1人 正五品 通政司 > 右参议     1人 正五品 通政司 > 经历       1人 正七品 通政司经历司 > 知事       1人 正八品 通政司  7、翰林院> 学士        1人 正五品 翰林院 > 侍读学士    2人从五品翰林院 > 侍讲学士    2人从五品翰林院 > 侍读        2人 正六品 翰林院 > 侍讲        2人 正六品 翰林院 > 五经博士    9人正八品翰林院 > 典籍        2人 从八品 翰林院 > 侍书        2人 正九品 翰林院 > 待诏        6人 从九品 翰林院 > 孔目        1人 未入流 翰林院 > 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 > 编修     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 检讨     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 > 庶吉士   无定员未入流翰林院  8、国子监> 祭酒      1人 从四品 国子监 > 司业      1人 正六品 国子监 > 监丞      1人 正八品 国子监绳愆厅 > 五经博士  5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 > 助教     15人 从八品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 学正     10人 正九品 国子监 > 学录      7人 从九品 国子监 > 典簿      1人 从八品 国子监典簿厅 > 典籍      1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籍厅 > 掌馔      2人 未入流 国子监掌馔厅 > 衍圣公    1人正二品孔氏世袭 > 教授          从九品教授司        孔、颜、曾、孟四氏  9、六科> 吏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吏科> 户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户科> 礼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兵科> 刑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刑科> 工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工科> 吏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吏科> 吏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吏科> 户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户科> 户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户科> 礼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礼科> 礼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礼科> 兵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兵科> 兵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兵科> 刑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刑科> 刑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刑科> 工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工科> 工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工科> 给事中       4人 从七品 吏科> 给事中       6人 从七品 礼科> 给事中       8人 从七品 户科> 给事中      10人 从七品 兵科> 给事中       8人 从七品 刑科> 给事中       4人 从七品 工科>   >中书科> 中书舍人 20人从七品中书科>   >行人司> 司正    1人 正七品 行人司> 左司副  1人 从七品 行人司> 右司副  1人 从七品 行人司> 行人   37人 正八品 行人司>   >10、钦天监> 监正       1人 正五品 钦天监> 监副       2人 正六品 钦天监其属,主簿厅,> 主簿       1人 正八品 钦天监主簿厅 春、夏、中、秋、冬> 官正       5人 正六品 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灵台郎 4人 从七品 钦天监> 五官保章正 1人 正八品 钦天监> 五官挈壶正 1人 从八品 钦天监> 五官监候   2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历   2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晨   2人 从九品 钦天监> 漏刻博士   1人 从九品 钦天监>   >11、上林苑监> 左监正     1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右监正     1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左监副     1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右监副     1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左监丞     1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右监丞     1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典簿       1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典簿厅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 典署       1人 正七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署丞       1人 正八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录事       1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   >12、五城兵马指挥司> 指挥           各1人 正六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副指挥         各4人 正七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吏目           各1人 未入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13、顺天府> 府尹       1人 正三品 顺天府> 府丞       1人 正四品 顺天府> 治中       1人 正五品 顺天府> 通判       3人 正六品 顺天府> 推官       1人 从六品 顺天府> 儒学教授   1人 从九品 顺天府> 训导       1人 未入流 顺天府> 经历       1人 从七品 顺天府经历司> 知事       1人 从八品 顺天府> 照磨       1人 从九品 顺天府照磨所> 检校       1人 未入流 顺天府>   >武学> 教授  1人从九品京卫武学> 训导  1人 未入流 武学>   >14、僧录司> 左善世  1人正六品僧录司> 右善世  1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左阐教  1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右阐教  1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左讲经  1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右讲经  1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左觉义  1人 从八品 僧录司> 右觉义  1人 从八品 僧录司>   >道录司> 左正一         1人 正六品 导录司> 右正一         1人 正六品 导录司> 左演法         1人 从六品 导录司> 右演法         1人 从六品 导录司> 左至灵         1人 正八品 导录司> 右至灵         1人 正八品 导录司> 左玄义         1人 从八品 导录司> 右玄义         1人 从八品 导录司> 神乐观提点     1人 正六品 导录司> 知观           1人 从八品 导录司   嘉靖中革> 龙虎山正一真人 1人 正二品 导录司> 阁皂山灵官     1人 正八品 导录司> 三茅山灵官     1人 正八品 导录司>   >教坊司> 奉銮    1人 正九品教坊司> 左韶舞  1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右韶舞  1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左司乐  1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右司乐  1人 从九品 教坊司>   >王府长史司> 左长史     1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右长史     1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典簿       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 审理正     1人 正六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副         1人 正七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典膳正     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副         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奉祠正     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副         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乐       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宝正     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副         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纪善       2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纪善所> 良医正     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副         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典仪正     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副         1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工正       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副         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 伴读       1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 教授    无定员从九品王府长史司> 引礼舍     2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大使     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库大使     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库副使后俱革。>   >郡王府> 教授   1人 从九品 郡王府> 典膳   1人 正八品 郡王府>   >镇国将军府> 教授   1人 从九品 镇国将军府>    三、地方 >承宣布政使司> 左布政使     1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布政使     1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政    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政    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议    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议    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经历         1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 都事         1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 照磨         1人 从八品 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 检校         1人 正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理问         1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副理问       1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提控案牍     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司狱         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 库大使       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仓大使       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大使       各1人 从九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副使       各1人 未入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使     1人 正三品 提刑按察使司> 副使       1人 正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佥事    无定员正五品提刑按察使司> 经历       1人 正七品 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 知事       1人 正八品 提刑按察使司> 照磨       1人 正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 检校       1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 司狱       1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   >行太仆寺> 卿            1人 从三品 行太仆寺> 少卿          1人 正四品 行太仆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行太仆寺> 主簿          1人 从七品 行太仆寺>   >苑马寺> 卿       1人 从三品 苑马寺> 少卿     1人 正四品 苑马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苑马寺> 主簿     1人 从七品 苑马寺> 监正     1人 正九品 苑马寺牧监> 监副     1人 从九品 苑马寺牧监> 录事     1人 未入流 苑马寺牧监> 圉长     1人 从九品 苑马寺各苑>   >都转运盐使司> 都转运使         1人 从三品 都转运盐使司> 同知             1人 从四品 都转运盐使司> 副使             1人 从五品 都转运盐使司> 判官          无定员 从六品 都转运盐使司> 经历             1人 从七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司> 知事             1人 从八品 都转运盐使司>   >盐课提举司> 提举           1人 从五品 盐课提举司> 同提举         1人 从六品 盐课提举司> 副提举      无定员 从七品 盐课提举司> 吏目           1人 从九品 盐课提举司> 库大使         1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市舶提举司> 提举       1人 从五品 市舶提举司> 副提举     2人 从六品 市舶提举司> 吏目       1人 从九品 市舶提举司>    >各省总督各省巡抚 府> 知府     1人 正四品 府> 同知  无定员 正五品 府> 通判  无定员 正六品 府> 推官     1人 正七品 府> 经历     1人 正八品 府经历司> 知事     1人 正九品 府> 照磨     1人 从九品 府照磨所> 检校     1人 未入流 府> 司狱     1人 未入流 府司狱司>   >州> 知州     1人 从五品 州> 同知  无定员 从六品 州> 判官  无定员 从七品 州> 吏目     1人 从九品 州>   >县> 知县  1人 正七品县> 县丞  1人 正八品 县> 主簿  1人 正九品 县> 典史  1人 未入流 县>   >巡检司> 巡检     从九品 巡检司> 副巡检   从九品 巡检司>   >五军都督府>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左都督       1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1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 都督佥事  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 经历         1人 从五品 都督府经历司> 都事         1人 从七品 都督府>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使       1人 正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2人 从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     4人 正四品 京卫指挥使司> 镇抚         2人 从五品 京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1人 从七品 京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         1人 正八品 京卫指挥使司> 吏目         1人 从九品 京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1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王府仪卫司> 仪卫正      1人 正五品 王府仪卫司> 仪卫副      2人 从五品 王府仪卫司> 典仗        6人 正六品 王府仪卫司>   >留守司> 正留守      1人 正二品 留守司> 副留守      1人 正三品 留守司> 指挥同知    2人从三品留守司> 经历        1人 正六品 留守司经历司> 都事        1人 正七品 留守司> 断事        1人 正六品 留守司断事司> 副断事      1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断事司> 吏目        1人 未入流 留守司>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1人 正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同知  2人 从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佥事  4人 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 经历        1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经历司> 都事        1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 断事        1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副断事      1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吏目        1人 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 司狱        1人 从九品 都指挥使司司狱司>   >卫指挥使司> 锦衣卫指挥使     1人 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2人 从三品 卫指挥使司> 锦衣卫指挥佥事   4人 正四品 卫指挥使司> 镇抚             2人 从五品 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1人 从七品 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             1人 正八品 卫指挥使司> 吏目             1人 从九品 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1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所> 正千户    1人 正五品 千户所> 副千户    2人从五品千户所> 镇抚      2人 从六品 千户所> 百户     10人 正六品 千户所>   >土官> 宣慰使  1人从三品宣慰使司> 同知    1人正四品宣慰使司> 副使    1人从四品宣慰使司> 佥事    1人正五品宣慰使司> 经历    1人从七品宣慰使司经历司> 都事    1人正八品宣慰使司>   >宣抚司> 宣抚使  1人从四品宣抚司> 同知    1人正五品宣抚司> 副使    1人从五品宣抚司> 佥事    1人正六品宣抚司> 经历    1人从八品宣抚司经历司> 知事    1人正九品宣抚司> 照磨    1人从九品宣抚司>   >安抚司> 安抚使  1人从五品安抚司> 同知    1人正六品安抚司> 副使    1人从六品安抚司> 佥事    1人正七品安抚司> 吏目    1人从九品安抚司 招讨司> 招讨使  1人从五品招讨司> 副招讨  1人 正六品 招讨司> 吏目    1人从九品招讨司>   >长官司> 长官    1人 正六品长官司> 副长官  1人 从七品 长官司> 吏目    1人未入流长官司 皇子> 亲王> 郡王>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 皇女> 大长公主> 长公主> 公主> 郡主> 县主> 郡君> 县君> 乡君   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 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   > 都督俭事 正留守 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 布政使 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 太子宾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 都指挥佥事使 指挥事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   > 都转运盐使 留守司指挥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 佥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 少詹事 鸿胪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 苑马寺少卿 知府 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 国子监祭酒 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抚司宣抚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 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 春坊大学士 翰林院学士 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   > 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   > 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佥事 府同知   > 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 侍读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   > 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   > 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 团练指挥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  > 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   >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   > 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   > 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   > 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    >从六品(月俸八石)   > 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   > 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 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   > 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 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   > 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   >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    >从七品(月俸七石)   > 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   > 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   >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   > 盐运司经历 卫经历 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 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部照磨通政司佑事  > 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   > 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   >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   > 王府良医正 王府典膳正 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   > 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月俸六石)   >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   > 光禄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   > 挈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 王府典宝副 王府良医副 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   > 左右觉义 左右玄义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 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   > 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   > 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   > 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   > 颜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辔局大使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   > 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   > 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杂造局大使    >从九品(月俸五石)   > 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事  > 司务 学 典籍 鸣赞 序班   > 司晨 漏刻博士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   > 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盐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 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 府仓大使 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   > 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   > 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   > 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   > 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   > 承运库副使 宝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 十字库副使   > 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库大使 都税大使   > 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辔局副使   > 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   > 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   > 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节慎库大使 营膳所丞   >明朝官员官服品级   朝冠   带        绶        笏   公服颜色     补子绣纹>                                                    文官   武官> 一品   七梁  玉     云凤,四色    象牙    绯袍      仙鹤   狮子> 二品   六梁  犀     同一品        象牙    绯袍      锦鸡   狮子> 三品   五梁  金花   云鹤        象牙    绯袍      孔雀   虎豹> 四品   四梁  素花   同三品        象牙    绯袍      云雁   虎豹> 五品   三梁  银花盘雕           象牙    青袍      白鹇   熊罴> 六品   二梁  素银   练鹊,三色    槐木    青袍      鹭鸶    彪> 七品   二梁  素银   同六品        槐木    青袍          彪> 八品   一梁  乌角   、,二色  槐木     绿袍     黄鹂   犀牛> 九品   一梁  乌角   同八品        槐木    绿袍      鹌鹑   海马

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 >地方官员:> 县:>   知县、县丞(管理县政)、主簿(管粮税、户籍)> 州:>   刺史、州牧、知州(州长)(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 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 明朝官员品级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正六品(月俸十石)      从六品(月俸八石)   >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从七品(月俸七石)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从八品(月俸六石)   >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从九品(月俸五石)

明朝官职等级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4.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5.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6.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7. 仁厚的朱标,威猛的朱棣,那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怎么样?

    说到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

  8.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9. 因错 ... 一名将,秦昭襄王将一统天下的名头,拱手让给了秦始皇

    秦朝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秦朝之所以能够尽人皆知,主要原因就是秦朝出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皇帝想必是小孩子也会知道,他创造了历史上多项第一。

  10.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随机推荐

  1. 关于帮助别人的成语_描写帮助的成语_猜成语网

    含有帮助的成语、表示描写帮助的成语:190条关于帮助的成语及解释。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帮助危难者,救起落水者。比喻救助别人的急难。向别人乞求怜悯、帮助。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迷信的人认为好人会得到天的帮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节俭可以帮助养成廉洁的操守。对于达不到的地方给予纠正或帮助。乐于助人——很乐意帮助别人。

  2. 中国古代历史上高中状元者中身份最高的是谁?看看你认识吗?

    赵楷,宋徽宗赵佶的第三个儿子,封郓王,母懿肃贵妃王氏。赵楷跟他的父亲宋徽宗赵佶一样是个琴棋书画皆有所成的人,自小聪明伶俐,深得徽宗宠爱。赵楷很喜欢作画,有许多的作品流传了下来。他比较会画花鸟鱼虫,画的极为精致。所画作品有《宋史本传》、《画继》、《图绘宝鉴》。

  3. 国学大师钱穆是这样讲中国文学史的!

    国学大师钱穆是这样讲中国文学史的!  用看惯了集中大批专家合编之文学史教材的眼光,来读钱穆先生(1895——1990)的讲课记录本《中国文学史》(天地出版社2015年6月版),一定会觉得有两大问题。  钱穆的讲课有何问题?  一是讲述太简单,从上古讲到清朝,一共只用了不...

  4. 喝酒之后四件事一定不要做,会离猝死很近

    第一,喝酒之后,一定不要剧烈运动,很多人认为喝酒后运动能够解酒,但是这样做却非常危险,喝酒后剧烈运动,很容易导致低血糖,甚至低血压,此外,喝酒后运动,还容易诱发急性横纹肌溶解,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特别是并发的急性肾衰竭,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甚至有可能致命,医生还说,喝酒后剧烈运动,还容易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猝死最常见的原因。

  5. 虎踞龙蟠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hǔjùlóngpán【解释】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出处】宋·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词:“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例子】无【相关】百度“虎踞龙蟠”

  6. 带有皁字的成语

    包含有“皁”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朱轓皁盖——红色的车障,黑色的车盖。古代高官所乘的车子。指皁为白——指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清浑皁白——比喻事物的本来面目、是非、情由等。青红皁白——①比喻是非、好歹。牛骥同皁——指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亦作“牛骥同槽”。贩夫皁隶——泛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翻黄倒皁——犹言颠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7. 古埃及神话太阳神——拉神的传说

    从第五王朝开始,成为古埃及神话中最重要的神,被看作是白天的太阳。拉神是埃及最高之神—太阳神。他原为普通的人神,后来埃及宗教僧侣们为把拉神与太阳崇拜等同起来,就把拉神奉为众神之主太阳神和国家神,还把他视为创世神。有关拉神的传说很多。在古埃及神话中,拉神不仅是造物之主,众神之主,他还教人类创造发明,为人类祛灾免邪,降福于人,困而他深得人类的爱待和颂扬,以至古埃及的法老们也纷纷以拉神自居。

  8. 梦见工程师_周公解梦梦到工程师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工程师好不好

    做梦梦见工程师好不好?现实生活中的工程师,是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以及评估能力的人员,基本上可以认为,每一个真正的工程师都有著名动一方的潜力,都是社会上急需的高技术人才,因而在做梦的时候梦见工程师也是很正常的。梦中的工程师,是智慧的象征。梦见工程师的案例分析梦境描述:梦见和厂干部讲话,这个厂干部是是丈夫家的弟兄,是厂里的建筑工程师,我梦见和他说厂里的事。

  9. 不甘为蛹

    在寝室里,我更是觉得自己简单渺小微不足道。个子不高,还剪着短头发,像个男孩儿,一点儿没有女孩儿的那种温柔,不善言辞的我整天坐在课桌旁,日复一日地学习,可成绩却并不理想,感觉自己像一个“丑小鸭”。可这一切,都不属于我,我只不过是一只“丑小鸭”。那一夜,我不知掉了多少眼泪,那颗受伤的心现在想起来还会隐隐作痛。那一瞬间,我的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从前的我只是一只蛹,而如今蜕变成蝶了。

  10. 井冈山时期的女红军彭儒:最忆故乡「 ”彭家将”

    2019年,新中国即将迎来建国七十华诞。全国人民正在豪情万丈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昂首阔步推进民族...的光辉伟业。彭儒同志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女战士之一,也是最后一位离开我们的井冈山革命时期的女红军。彭儒同志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和中国...的历史全貌。今天,重读2010年2月发表于中国...新闻网的彭儒同志革命回忆文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