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明朝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明朝1、县——助手有县丞、主簿。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
明朝(中央官员品级)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 (1)吏部(人事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 正二品吏部尚书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2)户部(财政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 正二品户部尚书1名,正三品户部左右侍郎2名 (3)礼部(礼仪部0 :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 正二品礼部尚书1名,正三品礼部左右侍郎2名 (4)兵部(国防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 正二品兵部尚书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5)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 正二品刑部尚书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6)工部(建设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 正二品工部尚书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 给 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 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 光禄寺:主管宴享 > 太仆寺:管马 >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9、内阁> 设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管理国家政事要务。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 明朝(地方官员品级)1、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2、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 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 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明朝官职表> 1 皇宫辅臣> 1.1 宗人府> 1.2 三公> 1.3 三孤> 1.4 东宫辅臣> 1.5 詹事府> 1.6 太医院2 中央 ... > 2.1 中书省> 2.2 明朝内阁> 2.3 六部> 2.3.1 吏部> 2.3.2 户部> 2.3.3 礼部> 2.3.4 兵部> 2.3.5 刑部> 2.3.6 工部> 2.4 五寺> 2.4.1 大理寺> 2.4.2 太常寺> 2.4.3 光禄寺> 2.4.4 太仆寺> 2.4.5 鸿胪寺> 2.5 都察院> 2.6 通政司> 2.7 翰林院> 2.8 国子监> 2.9 六科> 2.10 钦天监> 2.11 上林苑监> 2.12 五城兵马指挥司> 2.13 顺天府> 2.14 僧录司3 地方> 3.1 承宣布政使司> 3.2 提刑按察使司> 3.3 行太仆寺> 3.4 苑马寺> 3.5 都转运盐使司> 3.6 盐课提举司> 3.7 市舶提举司> 3.8 各省总督> 3.9 各省巡抚4 五军都督府> 4.1 京卫指挥使司> 4.2 王府仪卫司> 4.3 都指挥使司> 4.3.1 卫指挥使司 一、皇宫辅臣1、宗人府 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 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 (1370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为第一任宗人令。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 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宗人令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 > 左宗正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 > 右宗正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 > 左宗人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 > 右宗人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1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 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授李善长为太师、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 (1422)八月,明成祖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1427),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 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3、三孤 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 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兼领者。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 (1422)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1427),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 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4、东宫辅臣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 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洪武元年(1368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 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从此以后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 导太子的职责无关。比如洪武十九年(1386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冯胜 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命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 >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 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5、詹事府詹事 1人 正三品 詹事府> 少詹事 2人 正四品 詹事府> 府丞 2人 正六品 詹事府> 主簿 1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 2人 正九品 詹事府> 通事舍人 2人 从九品 詹事府> 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庶子 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谕德 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中允 2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 1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谏 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 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谕德 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 2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 1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谏 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 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 2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 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6、太医院> 院使 1人正五品太医院 > 院判 2人 正六品 太医院 > 御医 10人 正八品 太医院 > 大使 1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 副使 1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 > 大使 1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 副使 1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注:所谓未入流,是指那些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官员,诸如典史、驿丞之类) 二、中央 ... >1、中书省>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 元年(1367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 (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废除丞相之职。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左丞相 1人正一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右丞相 1人正一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平章政事 1人从一品中书省 洪武九年(1376年)汰> 左丞 1人正二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右丞 1人正二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参知政事 1人从二品中书省 洪武九年(1376年)汰> 郎中 1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郎中 1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员外郎 1人正六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都事 1人正七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检校 1人正七品中书省 洪武二年(1369年)革> 照磨 1人从七品中书省 洪武二年(1369年)革> 管勾 1人从七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参议 1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 吴元年革> 参军 1人从三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断事官 1人从三品中书省 洪武二年(1369年)革> 断事 1人正七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经历 1人正七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知事 1人正八品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 都镇抚 1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后废> 考功郎 1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 洪武元年(1368年)革> 中书舍人 10人从七品中书省 旧名直省舍人 2、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十 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明太祖废 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 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 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 可压制六部。中极殿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 1人 正五品 内阁> 东阁大学士 1人正五品 内阁 3、六部 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 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 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明朝时,重臣 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 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1)吏部> 吏部尚书 1人 正二品吏部> 吏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吏部 > 吏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2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 郎中 1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1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1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增设> 主事 1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1446年)增设 (2)户部> 尚书 1人 正二品 户部> 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户部> 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户部 > 司务 2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3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2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4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3人正五品户部贵州清吏司 > 郎中 3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1432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1432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2人正六品户部河南清吏司 > 主事 2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1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1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1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副提举 1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1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1人从九品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1人正九品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1人从九品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1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1人从九品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典史 1人未入流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2人从九品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大使 5人正九品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 6人从九品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2人,嘉靖中革1人,并革乙字、戊 字二库副使)> 大使 1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2人未入流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 2人正九品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 2人从九品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 1人从九品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 1人未入流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1人未入流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1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1人未入流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御马仓> 大使 1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1人未入流户部御马仓 > 大使 1人从九品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1人未入流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4人未入流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 2人未入流户部东安门八年即1580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 1人未入流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1572年)革> 副使 1人未入流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1572年)革> >(3)礼部> 礼部尚书 1人 正二品 礼部> 礼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礼部> 礼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2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1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1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2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1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2人未入流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1581年)革一人 (4)兵部> 兵部尚书 1人 正二品 兵部> 兵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兵部> 兵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2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2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2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2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1581年)并革>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3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4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2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1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1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5)刑部> 刑部尚书 1人 正二品 刑部> 刑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刑部> 刑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 司务 1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2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1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1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6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6)工部> 工部尚书 1人 正二品 工部> 工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工部> 工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2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1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 郎中 5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 郎中 1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2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5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3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2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1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1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2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2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2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2人从九品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1人正九品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1567年)革> 副使 1人从九品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1567年)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1人从九品工部宝源局 嘉靖年间革> 大使 1人正九品工部颜料局 后革>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2人从九品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1人从九品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1529年)设>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1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1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1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大使 各1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副使 各1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大通关提举司> 提举 1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1574年)革> 副提举 2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1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1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4、五寺(1)大理寺> 大理寺卿 1人 正三品 大理寺 > 大理寺左少卿 1人 正四品 大理寺 > 大理寺右少卿 1人 正四品 大理寺 > 左寺丞 1人 正五品 大理寺 > 右寺丞 1人 正五品 大理寺 > 司务 2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 > 寺正 1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 寺正 1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 寺副 1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 寺副 1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4人 正七品 大理寺 (2)太常寺> 太常寺卿 1人 正三品 太常寺 > 太常寺少卿 2人 正四品 太常寺 > 寺丞 2人 正六品 太常寺 > 典簿 2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 > 博士 2人 正八品 太常寺 > 协律郎 5人 正八品 太常寺 > 赞礼郎 31人 正九品 太常寺 > 司乐 34人 从九品 太常寺 > 奉祀 1人从七品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 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 祀丞 2人从八品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 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 吏目 1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 > 少卿 1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 (3)光禄寺> 光禄寺卿 1人 从三品 光禄寺 > 光禄寺少卿 2人 正五品 光禄寺 > 寺丞 2人 从六品 光禄寺 > 典簿 2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 > 录事 1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 署正 1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 署丞 4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 监事 4人 从八品 光禄寺 > 大使 1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 > 副使 1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 大使 1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1528))革。> 大使 1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4)太仆寺> 太仆寺卿 1人 从三品 太仆寺 > 太仆寺少卿 3人 正四品 太仆寺 > 寺丞 4人 正六品 太仆寺 > 主簿 1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 > 大使 1人 未入流 太仆寺常盈库 > 监正 1人 正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监副 1人 从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录事 1人 未入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群长 1人未入流太仆寺群 后革 (5)鸿胪寺> 鸿胪寺卿 1人 正四品 鸿胪寺 > 鸿胪寺左少卿 1人 从五品 鸿胪寺 > 鸿胪寺右少卿 1人 从五品 鸿胪寺 > 左寺丞 1人 从六品 鸿胪寺 > 右寺丞 1人 从六品 鸿胪寺 > 主簿 1人 从八品 鸿胪寺主簿厅 > 署丞 1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仪署 > 署丞 1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宾署 > 鸣赞 9人 从九品 鸿胪寺 > 序班 48人 从九品 鸿胪寺 > 卿 1人 正五品 尚宝司 > 少卿 1人 从五品 尚宝司 > 司丞 3人 正六品 尚宝司 > >5、都察院> 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 右都御史 无定员正二品都察院 > 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 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 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 经历 1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 > 都事 1人 正七品 都察院 > 司务 2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 > 照磨 1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 > 检校 1人 正九品 都察院 > 司狱 1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 > 监察御史 110人正七品都察院 6、通政司> 通政使 1人 正三品 通政司 > 左通政 1人 正四品 通政司 > 右通政 1人 正四品 通政司 > 誊黄右通政 1人 正四品 通政司 > 左参议 1人 正五品 通政司 > 右参议 1人 正五品 通政司 > 经历 1人 正七品 通政司经历司 > 知事 1人 正八品 通政司 7、翰林院> 学士 1人 正五品 翰林院 > 侍读学士 2人从五品翰林院 > 侍讲学士 2人从五品翰林院 > 侍读 2人 正六品 翰林院 > 侍讲 2人 正六品 翰林院 > 五经博士 9人正八品翰林院 > 典籍 2人 从八品 翰林院 > 侍书 2人 正九品 翰林院 > 待诏 6人 从九品 翰林院 > 孔目 1人 未入流 翰林院 > 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 > 编修 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 > 检讨 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 > 庶吉士 无定员未入流翰林院 8、国子监> 祭酒 1人 从四品 国子监 > 司业 1人 正六品 国子监 > 监丞 1人 正八品 国子监绳愆厅 > 五经博士 5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 > 助教 15人 从八品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 学正 10人 正九品 国子监 > 学录 7人 从九品 国子监 > 典簿 1人 从八品 国子监典簿厅 > 典籍 1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籍厅 > 掌馔 2人 未入流 国子监掌馔厅 > 衍圣公 1人正二品孔氏世袭 > 教授 从九品教授司 孔、颜、曾、孟四氏 9、六科> 吏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吏科> 户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户科> 礼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兵科> 刑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刑科> 工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工科> 吏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吏科> 吏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吏科> 户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户科> 户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户科> 礼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礼科> 礼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礼科> 兵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兵科> 兵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兵科> 刑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刑科> 刑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刑科> 工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工科> 工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工科> 给事中 4人 从七品 吏科> 给事中 6人 从七品 礼科> 给事中 8人 从七品 户科> 给事中 10人 从七品 兵科> 给事中 8人 从七品 刑科> 给事中 4人 从七品 工科> >中书科> 中书舍人 20人从七品中书科> >行人司> 司正 1人 正七品 行人司> 左司副 1人 从七品 行人司> 右司副 1人 从七品 行人司> 行人 37人 正八品 行人司> >10、钦天监> 监正 1人 正五品 钦天监> 监副 2人 正六品 钦天监其属,主簿厅,> 主簿 1人 正八品 钦天监主簿厅 春、夏、中、秋、冬> 官正 5人 正六品 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灵台郎 4人 从七品 钦天监> 五官保章正 1人 正八品 钦天监> 五官挈壶正 1人 从八品 钦天监> 五官监候 2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历 2人 正九品 钦天监> 五官司晨 2人 从九品 钦天监> 漏刻博士 1人 从九品 钦天监> >11、上林苑监> 左监正 1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右监正 1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 左监副 1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右监副 1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 左监丞 1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右监丞 1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 典簿 1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典簿厅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 典署 1人 正七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署丞 1人 正八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录事 1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 >12、五城兵马指挥司> 指挥 各1人 正六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副指挥 各4人 正七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吏目 各1人 未入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13、顺天府> 府尹 1人 正三品 顺天府> 府丞 1人 正四品 顺天府> 治中 1人 正五品 顺天府> 通判 3人 正六品 顺天府> 推官 1人 从六品 顺天府> 儒学教授 1人 从九品 顺天府> 训导 1人 未入流 顺天府> 经历 1人 从七品 顺天府经历司> 知事 1人 从八品 顺天府> 照磨 1人 从九品 顺天府照磨所> 检校 1人 未入流 顺天府> >武学> 教授 1人从九品京卫武学> 训导 1人 未入流 武学> >14、僧录司> 左善世 1人正六品僧录司> 右善世 1人 正六品 僧录司> 左阐教 1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右阐教 1人 从六品 僧录司> 左讲经 1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右讲经 1人 正八品 僧录司> 左觉义 1人 从八品 僧录司> 右觉义 1人 从八品 僧录司> >道录司> 左正一 1人 正六品 导录司> 右正一 1人 正六品 导录司> 左演法 1人 从六品 导录司> 右演法 1人 从六品 导录司> 左至灵 1人 正八品 导录司> 右至灵 1人 正八品 导录司> 左玄义 1人 从八品 导录司> 右玄义 1人 从八品 导录司> 神乐观提点 1人 正六品 导录司> 知观 1人 从八品 导录司 嘉靖中革> 龙虎山正一真人 1人 正二品 导录司> 阁皂山灵官 1人 正八品 导录司> 三茅山灵官 1人 正八品 导录司> >教坊司> 奉銮 1人 正九品教坊司> 左韶舞 1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右韶舞 1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左司乐 1人 从九品 教坊司> 右司乐 1人 从九品 教坊司> >王府长史司> 左长史 1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右长史 1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 典簿 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 审理正 1人 正六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副 1人 正七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典膳正 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副 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奉祠正 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副 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乐 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宝正 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副 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纪善 2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纪善所> 良医正 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副 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典仪正 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副 1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工正 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副 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 伴读 1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 教授 无定员从九品王府长史司> 引礼舍 2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大使 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库大使 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库副使后俱革。> >郡王府> 教授 1人 从九品 郡王府> 典膳 1人 正八品 郡王府> >镇国将军府> 教授 1人 从九品 镇国将军府> 三、地方 >承宣布政使司> 左布政使 1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右布政使 1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政 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政 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议 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议 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经历 1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 都事 1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 照磨 1人 从八品 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 检校 1人 正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理问 1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副理问 1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提控案牍 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司狱 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 库大使 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仓大使 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 大使 各1人 从九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副使 各1人 未入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使 1人 正三品 提刑按察使司> 副使 1人 正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佥事 无定员正五品提刑按察使司> 经历 1人 正七品 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 知事 1人 正八品 提刑按察使司> 照磨 1人 正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 检校 1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 司狱 1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 >行太仆寺> 卿 1人 从三品 行太仆寺> 少卿 1人 正四品 行太仆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行太仆寺> 主簿 1人 从七品 行太仆寺> >苑马寺> 卿 1人 从三品 苑马寺> 少卿 1人 正四品 苑马寺> 寺丞 无定员 正六品 苑马寺> 主簿 1人 从七品 苑马寺> 监正 1人 正九品 苑马寺牧监> 监副 1人 从九品 苑马寺牧监> 录事 1人 未入流 苑马寺牧监> 圉长 1人 从九品 苑马寺各苑> >都转运盐使司> 都转运使 1人 从三品 都转运盐使司> 同知 1人 从四品 都转运盐使司> 副使 1人 从五品 都转运盐使司> 判官 无定员 从六品 都转运盐使司> 经历 1人 从七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司> 知事 1人 从八品 都转运盐使司> >盐课提举司> 提举 1人 从五品 盐课提举司> 同提举 1人 从六品 盐课提举司> 副提举 无定员 从七品 盐课提举司> 吏目 1人 从九品 盐课提举司> 库大使 1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市舶提举司> 提举 1人 从五品 市舶提举司> 副提举 2人 从六品 市舶提举司> 吏目 1人 从九品 市舶提举司> >各省总督各省巡抚 府> 知府 1人 正四品 府> 同知 无定员 正五品 府> 通判 无定员 正六品 府> 推官 1人 正七品 府> 经历 1人 正八品 府经历司> 知事 1人 正九品 府> 照磨 1人 从九品 府照磨所> 检校 1人 未入流 府> 司狱 1人 未入流 府司狱司> >州> 知州 1人 从五品 州> 同知 无定员 从六品 州> 判官 无定员 从七品 州> 吏目 1人 从九品 州> >县> 知县 1人 正七品县> 县丞 1人 正八品 县> 主簿 1人 正九品 县> 典史 1人 未入流 县> >巡检司> 巡检 从九品 巡检司> 副巡检 从九品 巡检司> >五军都督府>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左都督 1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1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 都督佥事 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 经历 1人 从五品 都督府经历司> 都事 1人 从七品 都督府>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使 1人 正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2人 从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 4人 正四品 京卫指挥使司> 镇抚 2人 从五品 京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1人 从七品 京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 1人 正八品 京卫指挥使司> 吏目 1人 从九品 京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1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王府仪卫司> 仪卫正 1人 正五品 王府仪卫司> 仪卫副 2人 从五品 王府仪卫司> 典仗 6人 正六品 王府仪卫司> >留守司> 正留守 1人 正二品 留守司> 副留守 1人 正三品 留守司> 指挥同知 2人从三品留守司> 经历 1人 正六品 留守司经历司> 都事 1人 正七品 留守司> 断事 1人 正六品 留守司断事司> 副断事 1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断事司> 吏目 1人 未入流 留守司>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1人 正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同知 2人 从二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佥事 4人 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 经历 1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经历司> 都事 1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 断事 1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副断事 1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吏目 1人 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 司狱 1人 从九品 都指挥使司司狱司> >卫指挥使司> 锦衣卫指挥使 1人 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 2人 从三品 卫指挥使司> 锦衣卫指挥佥事 4人 正四品 卫指挥使司> 镇抚 2人 从五品 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 1人 从七品 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 1人 正八品 卫指挥使司> 吏目 1人 从九品 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 1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副使 1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所> 正千户 1人 正五品 千户所> 副千户 2人从五品千户所> 镇抚 2人 从六品 千户所> 百户 10人 正六品 千户所> >土官> 宣慰使 1人从三品宣慰使司> 同知 1人正四品宣慰使司> 副使 1人从四品宣慰使司> 佥事 1人正五品宣慰使司> 经历 1人从七品宣慰使司经历司> 都事 1人正八品宣慰使司> >宣抚司> 宣抚使 1人从四品宣抚司> 同知 1人正五品宣抚司> 副使 1人从五品宣抚司> 佥事 1人正六品宣抚司> 经历 1人从八品宣抚司经历司> 知事 1人正九品宣抚司> 照磨 1人从九品宣抚司> >安抚司> 安抚使 1人从五品安抚司> 同知 1人正六品安抚司> 副使 1人从六品安抚司> 佥事 1人正七品安抚司> 吏目 1人从九品安抚司 招讨司> 招讨使 1人从五品招讨司> 副招讨 1人 正六品 招讨司> 吏目 1人从九品招讨司> >长官司> 长官 1人 正六品长官司> 副长官 1人 从七品 长官司> 吏目 1人未入流长官司 皇子> 亲王> 郡王>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 皇女> 大长公主> 长公主> 公主> 郡主> 县主> 郡君> 县君> 乡君 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 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 > 都督俭事 正留守 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 布政使 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 太子宾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 都指挥佥事使 指挥事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 > 都转运盐使 留守司指挥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 佥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 少詹事 鸿胪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 苑马寺少卿 知府 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 国子监祭酒 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抚司宣抚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 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 春坊大学士 翰林院学士 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 > 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 > 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佥事 府同知 > 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 侍读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 > 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 > 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 团练指挥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 > 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 >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 > 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 > 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 > 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 >从六品(月俸八石) > 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 > 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 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 > 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 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 > 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 >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 >从七品(月俸七石) > 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 > 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 >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 > 盐运司经历 卫经历 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 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部照磨通政司佑事 > 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 > 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 >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 > 王府良医正 王府典膳正 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 > 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月俸六石) >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 > 光禄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 > 挈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 王府典宝副 王府良医副 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 > 左右觉义 左右玄义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 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 > 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 > 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 > 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 > 颜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辔局大使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 > 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 > 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杂造局大使 >从九品(月俸五石) > 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事 > 司务 学 典籍 鸣赞 序班 > 司晨 漏刻博士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 > 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盐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 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 府仓大使 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 > 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 > 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 > 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 > 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 > 承运库副使 宝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 十字库副使 > 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库大使 都税大使 > 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辔局副使 > 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 > 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 > 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节慎库大使 营膳所丞 >明朝官员官服品级 朝冠 带 绶 笏 公服颜色 补子绣纹> 文官 武官> 一品 七梁 玉 云凤,四色 象牙 绯袍 仙鹤 狮子> 二品 六梁 犀 同一品 象牙 绯袍 锦鸡 狮子> 三品 五梁 金花 云鹤 象牙 绯袍 孔雀 虎豹> 四品 四梁 素花 同三品 象牙 绯袍 云雁 虎豹> 五品 三梁 银花盘雕 象牙 青袍 白鹇 熊罴> 六品 二梁 素银 练鹊,三色 槐木 青袍 鹭鸶 彪> 七品 二梁 素银 同六品 槐木 青袍 彪> 八品 一梁 乌角 、,二色 槐木 绿袍 黄鹂 犀牛> 九品 一梁 乌角 同八品 槐木 绿袍 鹌鹑 海马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 >地方官员:> 县:> 知县、县丞(管理县政)、主簿(管粮税、户籍)> 州:> 刺史、州牧、知州(州长)(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 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 明朝官员品级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正六品(月俸十石) 从六品(月俸八石) >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从七品(月俸七石)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从八品(月俸六石) >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从九品(月俸五石)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