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由出土文物谈到周公封邑徐永卫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初的著名政治家。笔者认为,周公封邑即周城周公城。专家初步判定此墓群为周公家族墓地。周公庙遗址出土西周甲骨中,H1:82卜甲上亦有“新邑”两字。“新邑”戈、“新邑”甲骨又出土于周公封邑内,“新邑”极可能是周公封邑。
由出土文物谈到周公封邑徐永卫
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很多学者如王国维、孙次舟、顾颉刚、刘起钎、王玉哲等都认为周公曾摄政称王。王国维先生《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说:“是故太王之立王季,文王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也,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自殷制言之皆正也……当武王之崩,天下未定,国赖长君,周公既相武王克殷胜纣,勋劳最高,以德以长,以历代之制,则』继武王而自立,因其所矣。而周公乃立成王而己摄之,后又返政焉。摄政者,所以济变也;立成王者,所以居正也。自是以后,子继之法,遂为百王不易之制矣。”
周公既然曾“摄政称王”,那么其封邑何在呢?笔者认为,周公封邑即周城周公城。《水经注》记载,“周城”位置在“岐山之阳而近西”,与太王都邑水中乡尚有周原相隔。唐人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把周城分为“故周城”(太王都邑)和“周公城”(周公封邑),并标注出二城的具体方位。《史记·鲁周公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曰:“周公城,在岐山县北九里,此地周之畿内,周公食采之地也。”《括地志》所云“周公城”,指周公采邑,位置同于《水经注》说的周城。《水经注》与《括地志》二书记载的太王都邑与周公封邑为二地,并不混淆。据岐山县忘记载,唐武德八年,岐山县治西迁至渚泉(即今之周公庙润德泉)西南十里,即今岐山县城所在地凤鸣镇。今距岐山县城7.5公里的周公庙,只是遗址的一部分,从目前遗址范围来看,已南延至周公庙以南约2公里。距今岐山县城5.5公里的周公庙遗址与史书记载的“周公城”地理位置相合。
2003年12月14日,徐天进教授在周公庙遗址内发现两片刻辞甲骨。从2004年2月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建的周公庙考古队在周公庙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钻探,目前已初步确定遗址范围约lo平方公里,钻探出周代高等级贵族墓葬22座。其中四墓道者10座,三墓道、两墓道和单墓道各4座,另有陪葬坑13座。专家初步判定此墓群为周公家族墓地。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围绕墓地的长1500多米的夯土城墙和6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空心砖以及大型制陶作坊遗址和大型铸铜作坊遗址,并在另一山梁上发现了贵族墓葬180余座。在钻探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在遗址区进行了小面积的试掘。共出土周代甲骨700余片,其中有文字的卜甲80余片,甲骨文字共计420个,内容涉及战争、祭祀、纪事等,部分甲骨上明确记载了与周公有关的内容。由此笔者认为:周公庙遗址当为“周公封邑”的邑都所在地,其性质当为镐邑之陪都。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周公庙遗址地区曾出土蕉叶纹觚1件,父丁爵1件,史父己鼎、涡纹鼎各1件,方格乳钉簋2件,铜鬲1件,王伯姜鼎l件等西周青铜器。1982年,在周公庙遗址的祝家巷村出土一件西周早期青铜戈,上有“新邑”二字。周公庙遗址出土西周甲骨中,H1:82 卜甲上亦有“新邑”两字。据史书记载,西周史上,曾有岐邑、沣邑、洛邑等是对岐周、宗周、成周的称谓。看来,“新邑”应是对某一都邑之称谓。“新邑”戈、“新邑”甲骨又出土于周公封邑内,“新邑”极可能是周公封邑。当然,这还有待于周公庙西周遗址的发掘和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编辑:朱磊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