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夫人巧点入佛门──张商英的故事●随喜张商英信佛後,在禅宗门下穷参力究,大悟一番。他在宋徽宗时出仕为相,因为宋徽宗昏庸无能,任用小人,只顾自己的享乐,而不顾民生,张商英因劝谏皇帝而遭到罢官。佛化家庭出身的夫人贤淑明理善根深厚,巧妙点化,将良人谤佛之因转为学佛之缘。
张商英信佛後,在禅宗门下穷参力究,大悟一番。但是,他却选择了念佛法门解决生死大事,张商英有何因缘,为什麽会做此选择呢? 张商英,字天觉,宋朝新津(今四川省新津县)人,进士及第,官任守牧,神宗时升迁为监察御史,宋徽宗大观年间,升任丞相。 他自幼聪颖,每天可以背诵文章一万字以上。十九岁那年他赴开封城赶考,途中经过一户学佛的姓向人家。向老先生前一天晚上梦见天神告诉他说:「明天准备迎接女吧!」果然第二天张商英就来了,向老先生很惊讶,问清楚了他的家世,就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张商英以功名未就,再三推辞谦让,等到张商英高中进士後,便娶向小姐为妻。婚後有一天,张商英到佛寺闲逛,看到僧人很恭敬地在拂拭藏经上面的灰尘,一部一部的大藏经都被保存在庄严富丽的柜子里,张商英见到此景,心中很不畅快,说道:「我们孔圣人的经典,难道就比不上胡人的经教吗?」回家後就待在书房里,打算写一篇〈无佛论〉来贬斥佛法。到了半夜还无头绪,夫人过来探望,问他:「为什麽夜深了还不就寝?」张商英就把原委告诉夫人。夫人对他说:「既然无佛,你又何必去写什麽论呢?」张商英於是搁下此事。 一日他去拜访友人,见佛龛上放着一本《维摩诘经》,张商英就随手拿来翻翻看,当他看到:「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处。」这句经文时,不由得赞叹道:「没想到胡人能说得出这麽有智慧的话!」就跟主人借回去读,愈读愈有味,读之不厌。 夫人知道之後,对他说:「可以把这部经熟读之後,再来写那一篇〈无佛论〉。」张商英读了《维摩诘经》,再听夫人这麽说,对於自己以前的无知毁谤,感到恐惧非常,从此就深信佛法,发愿曰:「尽形寿弘扬佛法」。特着〈护法论〉,後载於《大藏经》(注一)。宋哲宗元佑三年,张商英四十六岁,奉旨於五台山祈雨,亲睹圣灯无量无尽之瑞相(注二),祈雨过後,大雨霈然而下,遍布数州。本来将要乾枯的苗,又逢生机,绿意盎然。因此对佛法大生信心,先是赞叹欢呼,接着流泪慨叹:「从无始以来,罪业深重;从今日起,我们都要好好改往修来。」从此自称无尽居士。 他在宋徽宗时出仕为相,因为宋徽宗昏庸无能,任用小人,只顾自己的享乐,而不顾民生,张商英因劝谏皇帝而遭到罢官。他不仅文章俊秀,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人若有求於他,必定挺身相助,并倡诵《金刚经》、敬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赞序〉真迹流传於世上,可谓是一位具菩萨心肠的丞相居士。 他信佛後,在禅宗门下穷参力究,大悟一番。但是,他却选择了念佛往生,解决生死大事。在他作的发愿文中说:「思此世界五浊乱心,无正观力,无了因力,自性唯心,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阿弥陀佛,求彼世尊愿力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至矣。」 因为张商英在禅宗用过功夫,深知要靠自力控制乱心,求得明心见性,大有困难;唯有谨遵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专念阿弥陀佛,恳求弥陀大愿摄受,等到临终时,自然如顺水推舟,蒙佛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明朝莲池大师根据他平时的愿力修行,证明他必生西方无疑,将他列入《往生集》,因为「据因考果,不生西方将奚生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他若不往生西方,该生到何处呢? 在上面这故事中有三个重点: (一)确实有因果。天底下这麽多人,几人能有天神作媒之天赐良缘?佛化家庭出身的夫人贤淑明理善根深厚,巧妙点化,将良人谤佛之因转为学佛之缘。真菩提眷属难求难遇,必是宿世善缘,而今生特来护持成就往生因缘。张商英本人更是悟性高人一等,自小聪颖又字天觉,以一生因缘际会,演出种种殊胜的妙法,更是透露出前世积功累德之痕迹。 (二)赞佛有功德。自从觉悟并发愿「尽形寿弘扬佛法」,张商英便不断发表文字般若,於护持佛法、宏扬佛法不遗余力。而且从世间法作为接引因缘,人若有求於他,必定挺身相助,然後积极倡诵《金刚经》,以亲见瑞相之身而普劝世人切勿着相,如此才能得到甘露真味。 (三)专念阿弥陀佛。张商英信佛後,虽先在禅宗门下穷参力究,大悟一番。但是,最後他却依止於持名念佛法门,专念阿弥陀佛以解决生死大事。因亲身实验证明,此二力法门,才是现今末世最为直捷务实之修行法。虽有八斗之高才,却谦恭朴实犹如村夫,求佛哀怜摄受,祈能顺水推舟。由他平日所行与所撰发愿文之坚定恳切,莲池大师非常赞叹肯定,如是因如是果,必往生西方极乐无虞。 注一:有关张商英对佛法由谤生信的事蹟,见《大正藏经》·第五十一册· ... 三页·《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六。 注二:有关张商英於五台山见种种瑞应之事,见《大正藏经》·第五十一册·一一二七页·《续清凉传》。(录自明伦月刊389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