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佛教因果的特质

目录:前言缘起性空的真义因果关系的特质结论前言佛教的因果原理,是建立在缘起性空上,与其他宗教学说所说的因果迥然不同。这因为释尊的成为佛陀,就是体悟万物皆从因缘而生的原理,如实的为人类宣示出来,是即所谓佛教。纵观世间的一切法(法—是人、事、物的总称)无一不是相互关系的存在,一切是重重关系的幻网,惟有在如幻的缘起法中,观察因果,才能澈底通达缘起的因果性相力用。所以要了解因果原理,必须先通达缘起性空。缘起性空的真义缘是因缘,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条件,缘是助缘,主要条件的因,必须藉缘的助力才能生起,故曰缘起。例如一粒黄豆种子,必须藉水土、日光、人工等缘,才能抽芽、开花、结果。若将一粒黄豆始终放在仓里或石头上,终久不过还是一粒黄豆而已,这说明了缘的力用是如何的重要。宇宙万有诸法无不是由种种因缘关系结合而成,一切是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灭而灭,完全受因缘所支配,这显示缘生的一切法,其本身就没有独立的自体。反之一一法如有其独立自体,那就不须从缘而有。事实上宇宙间没有一法不是从缘有的,所以要寻求一一法的自成,常住独立的自性(实体)是不可得的。故曰性空。性空不是否定破坏缘起事相,是说缘起的幻化无实。一切都是假名有,即假名非实有名空,虽空而假名幻相宛然,虽假名幻相宛然而空,空有无碍。性空,不要想像为什麽都没有,什麽都取消,也不要意味着,是什麽本体或能力,能生一切法,或以为空,是现出一切现象的根源。佛法不是玄学,只是即现实而如实知之而已,亦即是在现实经验中体悟诸法本性空寂,如实的宣说。空性,非另有实体,即是缘起现象的当体—性空即缘起的本相。一切法空性是一切法的本性,这要从一切法上去体认,而不是离色心以外去幻想妄计的。所以从一切法彼此依存关系观察是无我。我,是人的错觉,并不存在,而只是身心依存所现起的一合相—有机的统一。从一切法前後延续去观察,一切是无常的。就是假定最短时间—一刹那,也还是在变异中。无我与无常也就是空性的另一说明。总之,一切法是从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的,因为是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缘而现起,这样法法从缘起,法法本性空,缘起(有)与性空,不一不异,相得相成。因果关系的特质凡是因缘而成的法,也就是因果的关系。浅的因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易明了;复杂深奥的因果则难可了知,不过如把握着佛教因果的特质,缘起自性空寂不可得,幻现为因果相待义上去观察,也能对因果有个正确的认识。如从此深入体悟因果与性空,不一不异,相依相成的中道,则又不难澈底通达因果的正义。一、因果关系不一不异一切法不出因果,果之所以成为果,必有其因,但因有因相,果有果相,果不即是因的;可是果是因的果,也非绝对的差别,所以又是不异因的。不一不异,就是因果各有他的特相,而又离因无果,离果无因的。因果关系的不一不异,即诸法的实相。二、因果前後相待不常不断凡称为因果的必有能生所生,有能所必有前後性。又能称为因果的,亦必有相依关系:因果是相待的,待果名因,待因名果,「犹如束芦相依而住」,也就必有其合和的同时性。否则有前後性而无同时性,有前因时无後果,有後果时无前因,前後不相及,也不能成立因果义。这不过从其相对的显着形态加以区分。但从其如幻的因果来说,因果本不能这样前後同时的割裂开来。时间为缘起的,刹那是假名的,时间并不龙分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相待不相离,而三世各有其如幻的特相。不相离所以不断,不相即——过去不即是现在,现在不即是未来。所以三世宛然而不常。三、因果延续不即不离因果是相对而非绝对的,譬如棉纱是棉布的因,却是棉花的果。棉布是棉纱的果,却是衣服的因。从现在向前看,有无限的过去:向後看有无限的未来。因前复有因,推之无始,并无第一因。果後复有果,引之无终,并无最後果。前因後果,果复成因,因果交递贯通现在。过去的影响现在,现在的又规定未来。後起者不即是前者的再现,新生的亦非过去的复活。而一切是在因果延续,承前启後,新新生灭中如流水灯焰;一切前後间的关系,皆是不即此也不离此。结论自性—自有、自成、自体存在—的含义,为人类普遍成见的根本错乱,佛教即是针对这自性的倒乱错觉,开示宇宙人生的真理—缘起性空。使我们从身心相依,自他共存,物我相资的缘起正见中,涌出无我的真情。真智慧与真慈悲,即缘起正觉的内容。如是因、如是果,即物理学的动力与反动力的理论,非偿罚,也非操自他人或神,而完全是自作自受。因吾人身心活动而引起能力的潜在—业因,势将会招致未来苦乐的人生。是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恩人也是自己,自己可以开创人生光明美好的一面,亦可把自己推堕苦恼的深渊。无论你是人间显贵、贫贱,或天上帝王,一律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佛教与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在否定外在的主宰神,重视自己的净化,从自己的信仰智慧行为中,达到人生的圆成。确信自己身心行为的价值,即达到否定神权等他力,而成为人定胜天的勇猛丈夫。注:本篇完全从「中观论讲记」,「中观今论」,以及各位大德长者们的着述中,摘录而成。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佛教因果的特质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历史上徐庶的能力如何 他真的是不献一策的吗

    关张二人同样是看不惯当时的官场才和刘备起势的,从这点上看关张二人更加认定徐庶是同道中人,再加上徐庶的才学更是另二人钦佩不已。从此徐庶“一言不发”,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徐庶的能力是否真的那么强?>徐庶在《三国演义》里的经历还是较为贴近史实的。演义中说徐庶到了曹营“一言不发”那是纯属虚构的,到了魏国尤其是曹丕时期,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话匣子。

  2. 梦见自己的胸罩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的胸罩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的胸罩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曹彬戒 ... 改面相

    佛教故事——曹彬戒...改面相>曹彬是宋朝时代的一位大将,帮助宋太祖平定天下,颇有一番汗马功劳。起初曹彬带兵攻蜀,占领遂宁,他部下的将士都主张要屠城,曹彬严令禁止屠...。许多将士们听了曹彬的话,大家对天焚香为誓,攻克江南之日,相戒不许妄...一人。

  4. 神谋魔道是什么意思?

    【拼音】shénmóumódào【解释】犹神差鬼使。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这位姑娘好容易才安顿了,他心里又神谋魔道的想起甚么来了?”【例子】无【相关】百度“神谋魔道”

  5. 洪承畴13万辽东精锐不敌皇太极,被迫投降,真相是什么?

    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始终不能彻底镇压;外有努尔哈赤、皇太极清军的虎视眈眈。在崇祯的瞎折腾下,本就千疮百孔的明朝病情更重,辽东战局更加岌岌可危。明末,明朝在山海关以东布下了防线,包含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宁远、山海关等一系列...据点。这些据点,保卫了京师的安全,使得清军入关,困难重重。为了拔掉这些据点,皇太极煞费苦心。

  6. 报销让签字走开

    没有复杂的层层领导签字流程,没有短则一星期长则数月的漫长等待,更没有各种财务票据的仔细核对。这种报销方式在现实中恰恰真实存在。>当然,除“宣读声明”之类心理监管之外,德胜洋楼的报销不签字依然要靠十分复杂和细致的管理。>费用报销其实是事关个人信用,既然是个人信用问题就应当让员工个人承担!报销不需要领导签字,就是让员工对自己负责,让员工自己选择做一个君子,而不是小人。

  7. 日光灯的工作原理(一)

    日光灯就是在灯管里面装入一些特殊的气体,又在灯管的管壁上涂上荧光粉,通电之后由于放电而产生光。达到日光灯启动时要求的高电压。特别说明,传统的日光灯是没有镇流器的,他只有在较大电压时才会发光,而我国的电压是220V正弦电压,所以日光灯在工作时是不断的闪的,只是人无法感觉,但人的眼在自动调节,使眼疲劳。所以尽量不要使用日光灯,而应使用标准节能灯。

  8. 带有黔字的成语

    包含有“黔”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黔突暖席——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黔驴之技——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墨突不黔——原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睱暖。布衣黔首——布衣:封建时代平民的别称;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古代指一般百姓。

  9. 祝福大众,事业繁荣

    有三家西装店排在一起,中间的那家西装店生意非常兴隆,其它两家生意清淡。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他们三家店的门面装璜和手艺都不相上下,可是顾客偏偏喜欢去中间那家西装店。有位记者觉得很奇怪,就跑去那家西装店请教老板。

  10. 71届戛纳电影节什么时候开幕?都有什么活动?

    第71届戛纳电影节官方海报5月7日报道 2018年5月8日,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即将在法国举行,这场堪称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电影盛事,将吸引全世界电影人集聚法国。戛纳电影节与德国柏林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合称为欧洲三大电影节,每年5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一向...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