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神木市的石峁遗址说明:陕北地区早在4000千多年前就跨入中国文明

历史时期陕北地区的民族与民族融合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周伟洲 中国自公元前21至前16世纪,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诞生了第一个国家——夏朝开始,以华夏族为主的周边各个古代民族也逐渐形成。此后,历经各朝各代,中国始终以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态连续下来,绵延至今。在这约四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中国境内各民族有矛盾和战争,有和平友好的经济、文化交往,但「 ”各民族还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就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其间,有的古代民族消失,融入了其他民族;又有新的古代民族形成了;也有的民族融合了其他民族而日益壮大。这种历史现象,学界统称为「 ”民族融合”,或「 ”民族溶合”、「 ”民族整合”,它包括「 ”民族同化”(又分为「 ”自然同化”和「 ”强迫同化”)。即是说,在近代中国形成之前,古代中国像一个民族大溶炉,各个民族在这一大熔炉中,不断发展、变化、整合,最终形成为近现代的包含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 ”中华民族”。这正如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所说:「 ”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在历史上中国这一民族大熔炉中,陕北地区的民族及民族融合无疑具有典型的意义。陕北地区在今陕西省的北部,地处黄土高原的中部,东临黄河中游与山西省相邻,西抵六盘山,北沿长城与内蒙古河套相衔接,南至渭水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至1200米左右。境内泾河、洛河、延河、无定河等切割高原,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为农牧业过渡地带。由于陕北北边为古长城外接河套内蒙古草原,自古以来是北方游民族与农耕民族交错之地,历史上北方各族与农耕的华夏族(汉族)先后交错居于此,民族与民族融合十方复杂,且具有鲜明的特征,可以说是历史上中国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因此,疏理和研究历史时期陕北地区的民族和民族融合就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今天处理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特别是边疆民族关系,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 一、先秦时期陕北各族及其融入华夏 早在远古时代,陕北就有了人类居住。1978—1980年,科学工作者在陕北与内蒙古交界的萨拉乌苏河一带,继续过去外国学者发现的「 ”河套人”及其文化遗址的考察工作,得人类化石19件和石器多件。其中有部分属细石器, ... 精致,大部分有二次加工的痕迹。根据化石层位及石器,「 ”河套人”及萨拉乌苏河文化距今约5万一3.7万年左右,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此时,已由直立猿人逐渐发展为「 ”智人”,随之氏族产生。 至新石器时代,陕北地区截至目前发掘的人类居住遗址更多,如属于陕西仰韶文化晚期的横山脑海圪堵遗址等。属陕西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绥德小官道遗址,神木县塞峁、刘石桥畔、孙家岔、大柳塔遗址,府谷县郑则却新村,榆林市的刘家庙、刘兴庄,横山县的水磨沟等;还有近年来发掘的神木县木柱梁遗址、石峁遗址等。特别是2011年至2012年陕西考古工作者调查和发掘的神木县石峁遗址,为一大型的「 ”石城”,分为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外城有弧形的石墙。整个城址总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是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面积最大的城址。出土文物有玉器、彩绘几何纹壁画、陶器、石器、骨器等。这应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大型中心聚落。考古工作者「 ”初步认定此石峁城址修建于龙山中期,兴盛于龙山晚期,夏早期毁弃”。距今4300年左右。这一震惊学界的中国史前遗址的发现,有人用「 ”石破天惊”来形容,有人推测此城址为轩辕黄帝居所或都城,还有人说是匈奴族的起源地等等。关于此城址的研究还在继续之中,但至少能说明,陕北地区早在4000千多年前已将跨入中国文明的门栏。 图一 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摘自《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2期封底图一) 公元前21世纪,在黄河中下游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个国家夏朝,古代民族华夏族也开始形成。华夏族势力是否北抵今陕北地区?目前还没有文献及考古资料来证实。然而,到公元前16世纪商人灭夏国,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承夏,商人成为华夏族的代表,其势力则达到了今陕北地区。据文献记载,今陕西北部及河套一带,有一种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夏代统称为「 ”荤粥”,商代称「 ”鬼方”(鬼戎)。《易经·既济、未济》记:「 ”商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周季历时(商武乙三十五年),「 ”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狄)王”。商两次伐鬼方,各历时三年,可见其势力之大。周文王时,史称「 ”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猃狁即鬼方。在殷武丁时的甲骨文卜辞中,还见有「 ”鬼方易(飏)”的记载,可能是鬼方在商的打击下,有一部分向北方的漠北迁徙。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今陕北绥德、清涧及晋西北的石楼、永和、保德等地发现一批殷商时的青铜时代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内有属于典型的殷式青铜礼器,如簋、壶、觚、鼎、爵等;也有属北方式的青铜武器,如蛇首匕、兽首或环首背弯刀等。后者与蒙古、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青铜文化中的卡拉苏克文化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 图二 陕西绥德嫣头村出土的兽首刀、蛇首匕 、 据国内学者的研究,陕北、晋西北出土的殷代青铜墓葬,可能是殷时鬼方的遗址,代表我国北方青铜时代文化,向北与卡拉苏克文化有关系,同时亦强烈地影响到殷商文化。这是陕北等地游牧民族鬼方文化与作为华夏族的商文化最初的的碰撞、交融的实物例证。 到公元前11世纪,原为商朝方国的周人兴起于今陕西关中的西部,并逐渐接受华夏文化,至周武王伐灭商朝,建立周朝(西周),定都丰、镐(今陕西西安西)后,周人渐融入华夏族。西周时,其王畿所在的关中北部和西北部,据文献记载,有猃狁和犬戎为主的诸戎。猃狁,有的学者认为即混夷、犬戎,然文献与甲骨文对二者的记述是有区别的,应为两族。猃狁即商时的鬼方,隗性之族,属后来北方「 ”狄”的系统;犬戎属西戎的系统。两者的居地大致相同,猃狁稍偏东北,故论者多以此两族为一族。文献及金文中多有猃狁侵周及周人伐猃狁的记载。如《诗经·采薇》说:「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周书《六月》亦记:「 ”猃狁孔炽,我是用急”,「 ”薄伐猃狁,以奏肤公……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今陕西泾水北),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出土的《虢季子白盘铭》载:「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今陕西洛水北),折首五百,执讯五十。”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早期金文中仍保留了商代「 ”鬼方”的名称。如《小盂鼎》(周成王时器)铭:「 ”王□盂□□□伐□方(鬼方),□□□□□[执兽]三人,只(获)聝四千八百□二聝,孚(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孚[马] □□匹,孚车十两,孚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廿八羊。”鬼方到西周中期,则称为猃狁,春秋时称之为「 ”狄”。可见,西周时陕北等地的猃狁族的势力很大,其地在渭水以北及陕北等地,与华夏族的周人时有征战。 西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 ... 幽王于骊山下,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中国历史进入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前475年)、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 时期。自周平王东迁后,秦人兴起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并逐渐吸收华夏族文化,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势力渐强,逐渐东进,先后迁都,最后定都于咸阳。在这一过程中,秦人不断兼并附近的诸戎(即以犬戎为首的西戎)的同时,与其北边渭北及今陕北的狄族相接。此时之狄族,与殷周时的鬼方、猃狁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他们在春秋战国时的名称。据《春秋》三传、《史记》、《国语》等先秦、秦汉史籍载,春秋时的狄大致可分为白狄、赤狄和众狄(包括后之「 ”长狄”)几个大的部落集团。赤狄主要分布在晋国(今山西及河北南部);白狄则居于秦国北,今陕西渭、洛流域及陕北、山西西部;其余众狄均在今山西、河北、河南等地。 白狄,姮姓、姬姓,《国语·齐语》记齐桓公曾「 ”西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西河,在今晋西北或陕北一带,与后汉西河郡名有关。《左传》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所载晋国吕相《绝秦书》中亦说:「 ”白狄及君(秦桓公)同州(雍州),君之仇仇,而我之婚姻也。”又晋公子重耳(晋文公)因国内乱,被迫逃至狄,与狄君「 ”田(狩猎)渭(渭水)滨”等。这些事实均说明白狄主要居地就在今陕西渭水以北、陕北等地。 赤狄与白狄与晋国的关系最为密切,晋国采取「 ”启土安疆”的方针,即用武力或用财物赎买土地等方式,迫使狄族迁徙或臣属,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因此,晋国对邻近的白狄也时常「 ”讨伐”,引起白狄与赤狄的联合反抗。如晋献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晋里克曾伐白狄于采桑(今山西临汾北);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白狄又南下伐晋,兵入箕(今山西太谷)等。此后,赤狄各部渐为晋所灭,白狄势孤力单,成为邻近相互争霸的两个大国——秦、晋争相结盟和争夺的对象。晋成公(公元前606一前600年在位)竭力拉拢白狄以抗秦,六年(公元前601年),支持白狄与之共「 ”伐秦”。秦也积极拉拢白狄,支持其「 ”伐晋”。如秦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82年),秦与白狄「 ”伐晋”;二十五年,白狄攻晋交刚(今山西隰县),为晋军所败。不仅如此,秦国还挑拨晋与白狄的关系,企图从中渔利。前引晋吕相《绝秦书》说:秦与晋盟誓伐白狄,后又暗中告诉狄人「 ”晋将伐女(汝)”。故白狄恨秦,将实情告诉了晋国。到晋平公十三年(公元前545年),白狄与晋和好,并服属于晋。至此以后,再也不见白狄有活动于陕北和晋西北的记载,而史籍却记载白狄活动于今山西东北及河北一带。余留在陕北的白狄,一部分可能为秦所兼并,一部分可能融入稍后兴起于泾河以北的义渠之中。 义渠,为西戎八国之一,其名最早见于商代,《竹书纪年》曾记:「 ”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此后很长时间不见有关义渠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义渠作为西戎八国之一登上了历史舞台,与秦国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斗争,最终为秦所灭。关于义渠的族属,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是西戎中羌之一种;一种则以为他是狄,即赤狄、白狄之后裔。义渠居地在秦之北,即今泾、洛水北,包括秦灭义渠后所置之陇西(治今甘肃临洮)、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南)、上郡(治今陕北榆林南鱼河镇)三郡之地。大约在秦惠公时(公元前500一前490年),在陕西的义渠、大荔戎最强盛,「 ”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义渠的兴起,与秦国长期争战,各有胜负。到秦昭王立(公元前306年),义渠王与秦昭王母宣太后私通,生二子。后宣太后诱 ... 义渠王于甘泉宫,并灭义渠,始置陇西、北地、上郡。义渠与秦前后争战达一百五十余年,其间也有和平相处的时期。义渠最终为秦所灭,使秦之势力达今陕北地区。此后,义渠人在秦、汉的长期统治之下,逐渐华夏化,余众也多有迁于今甘肃者。如西汉时河西有 「 ”义渠王骑士”的记载;汉初,北地、安定郡也有「 ”义渠”。汉武帝手下还有一批义渠人为将领,如公孙浑邪、公孙贺父子等;还有西汉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原也为义渠人,以族名为姓。义渠人到西汉后期则先后融入华夏族之中。 到战国末期,兴起于内蒙古阴山一帯的匈奴崛起,以后逐渐兼并周围的其他部落,如山西代北及河套的楼烦王、白羊王等,形成为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战国以前北方的各种狄、山戎等大都并于匈奴,故史籍自匈奴兴起后,也一概称大漠南北的各部落为匈奴。自匈奴登上历史舞台后,就以其游牧民族的强悍和来去如风的勇猛骑兵,不时南下攻掠华夏诸国。战国晚期,冠带七国中有三国(秦、赵、燕)与匈奴为邻。为了抵御匈奴南下的寇扰,三国均筑长城以御匈奴。战国秦长城经历今甘、宁、陕、内蒙等四省区,西起甘肃临洮,东北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西吉、固原、彭阳、镇原、环县、华池,入陕西境内的吴旗、志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东北入内蒙准噶尔旗。另有从陕西靖边南向东分出一支,经安塞、子长、绥德、米脂等县。总计全长2000公里。秦长城所经历的四省区中,陕北一段最长,且有分支。 综上所述,自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战国时,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族不断与今陕北地区的以游牧为生的民族鬼方、猃狁、白狄、义渠等族或部落集团相互接触,双方有争战,也有文化的碰撞、交融,最终使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中。仅有战国末期崛起于蒙古草原的强大的匈奴与诸华夏族对峙,这一形势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

神木市的石峁遗址说明:陕北地区早在4000千多年前就跨入中国文明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12000余尊彩塑,一览中国古代雕刻的最高水准

    山西古代彩塑总数有12000余尊,是不折不扣的彩塑艺术大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长治古代彩塑分别是:长治郊区梁家庄观音堂,长子县法兴寺,长子县崇庆寺以及沁县南涅水石刻。长治▼观音堂彩塑(明代)▼法兴寺彩塑(宋代)▼崇庆寺彩塑(宋代)▼南涅水石刻看完这些,果然美不胜收,但长治只是作为整个山西的缩影被推在了风口浪尖。

  3.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4.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5.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6.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7.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8.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9.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10.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随机推荐

  1. 吉日良辰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írìliángchén【解释】吉:吉利;良:好;辰:时日。美好的时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称宜于成亲的日子。【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例子】则今日是吉日良辰,辞别了母亲,便索长行也。(元尚仲贤《柳毅传书》之一折)【近义词】良辰美景【相关】百度“吉日良辰”

  2. 普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普”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普”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德洋恩普——指德泽优渥普及。...

  3.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易卜生15岁开始自谋生路,在药房里当学徒。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部。>>从为卑尔根剧院创作剧本起,具有叛逆性的主人公及其有害的情妇这类主题终其一生吸引了易卜生。可是,当易卜生终于在戏剧方面崭露头角,有资格经常在卑尔根剧院里自编自导,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另一种苦恼之中。幸亏剧院及时倒闭,易卜生下定决心移居意大利,这一流亡就是27年,晚年才回奥斯陆。

  4. 孟小冬是谁?著名京剧女演员孟小冬生平简介

    又名孟若兰、孟令辉,在上海出生,出生於梨园世家,著名京剧女老生演员,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誉,师承余叔巖,是余门惟一的女弟子。1927年孟小冬以兼祧的名义与梅兰芳成婚。>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但是孟小冬认为他在做表与感染的神气上,未尽善尽美,因此始终未予答应。>孟小冬与梅兰芳>1967年,孟小冬因亲友均在台湾,为避免孤寂,便由香港转迁到台北定居,闭门静养,由绚烂归于平淡,终其余年。

  5. 如何鉴别海味之优劣

    鱿鱼干:体形完整、光亮净洁、具有干虾鱼似的颜色,表面有细微的白粉,够干,淡口者为上品。

  6. 感谢春天带给我们温暖

    感谢太阳带给我们光明,感谢月亮带给我们诗情,感谢春天带给我们温暖,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祝你感恩节快乐感谢天感谢地,感谢阳光,让我有你这样的知己。感恩节,向朋友真诚说声:谢谢,我将永远铭记珍惜友谊。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让我在人世间认识你;你的情,你的意,我将永远铭记在心里;感恩节,降来临,提前祝福你节日好心情!天给四季与光明,地给食物与住所,你给帮助与支持,我给短信问候你:愿你感恩节善待自己。

  7. 司马干在历史上是什么人?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新知小编带来的司马懿第三子司马干是一个怎样的人?那司马昭为何没有让弟弟司马干继位?司马懿与张春华育有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三子和南阳公主,从一个小小的主簿做起,做到了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司马干是司马懿的儿子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个,因为他一母所生的两个哥哥司马师和司马昭太优秀,更显得司马干很平庸,甚至被后人称为有间歇性精神病。

  8. 带有俩字的成语大全

    包含、带有“俩”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鬼蜮伎俩——鬼蜮:阴险害人之物;伎俩:花招,手段。有三有俩——指有富余钱财。鬼蜮技俩——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

  9. 商主之子——粪污独觉 丑相臭气

    一时,佛在庄严城。当时有狮子商主,娶妻后,夫妻共度良辰。不久,妻子怀孕了,自她怀孕那天开始,浑身就散发出不净粪的臭气,甚至有时她还想吃不净粪。她把这些异常情况如实地跟狮子商主说了,狮子商主有点怀疑:妻子是着魔了,还是将遭其它违缘使浑身竟是如此臭不可闻。

  10. 英英玉立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yīngyīngyùlì【解释】仪态俊美的样子。【出处】《儒林外史》第十回:“适才会见令表叔,才知尊大人已谢宾客,使我不胜伤感。今见世兄如此英英玉立,可称嗣续有人,又要破涕为笑。”【例子】无【相关】百度“英英玉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