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精神性功能与物质性功能精神性功能相对物质性功能而言。佛教物质性功能是其精神性功能的派生物,属于经济基础范畴。这说明,中国佛教,比较强调弘法利生的有机结合,较好地协调了佛教精神性与物质性的功能。虽然如此,但精神性功能在今天佛教所有功能中占主体地位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物质性功能的发挥无须给予排斥,但也应在精神性功能发挥的基础上产生。
精神性功能与物质性功能 精神性功能相对物质性功能而言。 佛教的立足点,应是精神性功能。毕竟,宗教属于上层建筑。其使命,就是息灭众生的贪嗔痴,使其有戒得定生慧,从而安心自在解脱。 但佛教也不排斥其物质性的功能。 佛教物质性功能是其精神性功能的派生物,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其物质性功能,发挥的好,则促进了佛教使命的完成。否则,便产生负作用,成为累赘。 佛教中有个词曰:弘法利生。 弘法,精神性功能也;利生,物质性功能也。当然,这是相对的分法。其实,两者之间也还是辩证统一的。 古人很有智慧,曰:弘法利生。为什么不说:利生弘法呢。可见,主次前后的排序,古人还是很在意很慎重的,这也许就关系到宗教的立足点到底应在物质性功能或精神性功能上的本质问题,起码是关系到宗教功能可否最大限度有效发挥的问题了。 为僧二十多载,翻阅了一些佛教经书,绝大多数经典的核心用意,都是在解决人的贪嗔痴等思想与精神问题,重在弘法。 查阅历代高僧传记,我们又发现,佛教入华后,高僧大德在弘法的同时,加大了利生的力度,出现许多感人的事迹,这点,与当时印度的原始佛教是有些不同。 这说明,中国佛教,比较强调弘法利生的有机结合,较好地协调了佛教精神性与物质性的功能。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为畅通岷江水道,四川乐山凌云寺僧海通法师发愿于岷江崖上就地雕凿特大型佛像,以雕造大佛带动大佛脚下江道的疏与填。“弘我圣道,励兹群心,安彼暴流,俾其宁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高71米的弥勒石佛坐像终于在他生前完成,岷江也因此不再经常发生水患,佛教界与当地百姓皆双手称庆,这是发生在唐开元年间的事情。 鉴古借今。 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特色,这个时代的佛教,也应有这个时代独具的特色。虽然如此,但精神性功能在今天佛教所有功能中占主体地位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发挥佛教的正面功能,还应以精神性的为主。物质性功能的发挥无须给予排斥,但也应在精神性功能发挥的基础上产生。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