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古代明堂图与针灸文献笔者藏有两种古代《明堂图》,一为五彩套印,分为《正人明堂图》《伏人明堂图》《脏腑明堂图》3轴;一为手绘加彩《明堂图》,分《正人明堂图》《伏人明堂图》《侧人明堂图》3轴。对中医针灸贡献最大的要数魏晋间的皇甫谧。公元563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和《针灸甲乙经》等医药书籍164卷到日本,他是早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重要人物。我国医学发展,迄今已4000年,历代医学文献,汗牛充栋。
古代明堂图与针灸文献
笔者藏有两种古代《明堂图》,一为五彩套印,分为《正人明堂图》《伏人明堂图》《脏腑明堂图》3轴;一为手绘加彩《明堂图》,分《正人明堂图》《伏人明堂图》《侧人明堂图》3轴。由于没有印日期,仅根据图案和纸质,断为清代或更早。这几幅《明堂图》12经脉、奇经八脉做橘黄色或红色或深蓝色。《脏腑图》中,心脏和肠作红色,胃与脾做黄色,肝与胆做绿色,膀胱做蓝色,非常醒目。
“名堂”一词古汉语中有四种意思: 一为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处,二为星宿名,三为风水用语,四为标明经络穴位的《明堂图》。古代著名的《明堂图》大约有《千金方》的作者孙思邈在唐贞观年间根据甄权的考证所绘五彩《明堂三人图》,惜久佚。陈会有出版过大幅组织纪律穴位的《明堂图》,如镇江府刻印的《铜人明堂图》、丘浚雕版的《名堂经络图》2幅(以上二者亦已佚)。赵文炳雕版的《铜人明堂图》2幅,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钱镜湖彩印的《明庄腑正、伏、侧人明堂图》4幅以及中华医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始建于1938年)馆藏的《明代铜人明堂图》等。一般《明堂图》12经脉皆五色套印,奇经八脉以著绿色,《仰人图》282穴,《伏人图》194穴,《侧人图》174穴位。
据史料记载,最早把针灸用于治疗的人是战国时的名医扁鹊。扁鹊名秦越人,齐国渤海郡(今河北任丘县)人,曾经用针灸、砭石等 ... 治疗过虢国太子的休克病。但很遗憾,他的医学著作《扁鹊内外经》没有传下来。我国现在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是《黄帝内经》,据考证大约成书于战国晚期,其中《灵枢》篇中有对人体解剖、针灸、经络等内容。对中医针灸贡献最大的要数魏晋间的皇甫谧。魏甘露年间(256-260年)皇甫谧研读了古代针灸文献后写出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一书,订了单穴49、双穴300个,纠正了过去经穴的混乱现象,统一了各穴位的名称和部位,奠定了针灸学基础,以后所有针灸学著作,无不以《甲乙经》为圭臬。公元552年,梁元帝赠送给日本人《针经》一套。公元563年,吴人知聪(南北朝时僧人)携《明堂图》和《针灸甲乙经》等医药书籍164卷到日本,他是早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重要人物。
鉴于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宋代王惟一于天圣四年(1026年)奉诏重新考订黄帝明堂,厘正腧(音同术)穴定位,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将内容刻石立碑,由 ... 颁布全国。次年铸成“铜人”两具,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是我国最早创立的金属经络腧穴模型。后来用“铜人”考试医生,一直沿袭到明代。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撰《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针灸针灸医籍的精华,是一部继《甲乙经》以后全面总结有关针灸学经验和成就的传世之作。该书对腧穴的主治病征分门别类加以论述,颇为详尽。及至清代,针灸学术逐渐落入低潮,名医李学川提出为医辩证论治,针药并重,左右逢源方可病无所遁,因撰《针灸逢源》。书中将历代针灸医籍中所载的十四经穴数目定为361穴,一直沿用至今。
我国医学发展,迄今已4000年,历代医学文献,汗牛充栋。据民国25年出版的《中国医学成总目提要》考证多达1902种,还不算坊间刻本及医患抄本。假如你是一位有心人,偶尔在夜市冷摊或废品收购站有缘看到它们一二残影,请悉心收拾并珍藏。
(覃聪)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