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艺术消费,是一种软消费目前的中国画作品状况实际上都是被市场闹的,作者都在跟风,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画家们都很现实。但从纯艺术而言,现在也没有几个画家能为中国画的发展挑起这个担子。谈到当下的艺术市场,笔者认为,艺术品市场其实就是一种艺术消费,确切地讲是一种软消费,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美好的神游物外,是意欲享用的夜宴。
艺术消费,是一种软消费
目前的中国画作品状况实际上都是被市场闹的,作者都在跟风,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画家们都很现实。但从纯艺术而言,现在也没有几个画家能为中国画的发展挑起这个担子。多少年来,那么多的中国画家,最后能留下来的有几位呢?活着的时候红极一时,但死了就没有人再提起。
中国画首先得讲气韵,气息要高古,不能讲究太多的形式与花样,而是要挖掘内心的感受,这样画画就是一种享受。有的人本来是画得很好的,但为了迎合市场就改变了自己原来的面貌,结果就很庸俗。既然是跟风,那就不是自己了。“文革”期间千人一面的状态那是政治上的需要,比较禁锢,因为人们太压抑了,1976年以后,大家开始尽情奔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那是一种发泄,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面貌。
面貌是要有内涵的:一是个人的经历、学养与修养;二是笔墨的表现 ... ,这两种都得有深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一个人的心象。确切地讲应当关乎其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生态的总和,当然所生活的文化背景及个人的知识结构也是形成个人面貌的重要因素。什么是中国画,我们来看看中国画上的落款,通常落款都是“写于什么时间”,那为什么要落“写”呢?说明画是写出来的,不是描出来的。写到高处就是画,画到高处就是写。要讲究笔墨精神,内涵是根据自己的阅历、修养和年龄来决定的。现在谈到内容都是要求积极上进的,其实不然,画是个人的心里、情感和个性的表现,只要有精神的传递就行了,如果为别人画就没有办法了,一个画家应该为自己画,坦诚而直率这才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个人面貌。
中国画的语境是很深奥的,再形成体系那就更不容易了。依笔者的认识是,当作品具有一种个人面貌之后,看这种面貌对语境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的建树性,或已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而又不断地探索。确切地说,语境体系是对个人面貌在理论层面上的提升和系统化,具有历史意义的系统思索和探寻。更进一步是看他在自己的风格上有没有进一步创新,向前发展,拓宽语境。
还有就是内容与技法已不是重要的了,看一幅画让人感到一个画家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来完成的,是情感的表达,将自己的经历、修养和气质都融进了笔墨之中,笔墨是骚动的,画面却是宁静的,画里充满了无尽的内涵,观者是一种享受,作者更是在享受整个过程。其实这才是中国画的真谛,懂画的人都能为之倾倒,这样的作品是最能触动内心深处的。
谈到当下的艺术市场,笔者认为,艺术品市场其实就是一种艺术消费,确切地讲是一种软消费,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美好的神游物外,是意欲享用的夜宴。当然在城市经济充斥我们生活的当下,艺术消费不可避免地具有了货币化的倾向。真正的艺术消费是超功力的,但这在当代却很少见。艺术的生产,其最直接的动因是创作者内心的冲动和渴求,是精神极度兴奋或压抑后的不吐不快,是自然倾诉后的畅达和快意。理应与那些充满铜臭的工匠 ... 和欺人耳目的杂耍无关。艺术品消费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群体的文化跟不上去的话,就无人能够认识高层面的艺术品。现在许多艺术消费者都以官本位以及财力为主要成就体现,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不太懂艺术,而是附庸文雅,这样的问题就出现了现在的局面。
其实,艺术品的价格定位应该与艺术家无关,艺术家最根本的职责是创作,现在市场上出现的问题是价格和作品不成正比,画得好不一定价格高,价高的不一定好,视画家的名气而定价这就更不好谈了。因此,好的艺术作品不应该跟市场走,应该是市场跟着作品走,这才是硬道理。只有有个正常的市场秩序,艺术品消费者才能得到真正好的作品。
来源:《艺术市场》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