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人当然要有智慧,我们修行人,更是如此。我们如果要明白德韶国师在说什么,就需要智慧。你如果真有智慧,真是法器,就要明白,智慧就是不智慧。可是我也曾说过,不以智知,不以识识。如果不能把智慧放弃,就是被智慧所碍。连智慧也没有的时候。智慧没有了,愚痴就没有了,如此,就是清静心。如此,就是“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就是智慧之鸟。如果答一,一是智慧,如果答二,二也是智慧。
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国师在法眼宗的地位, 就象仰山在沩仰宗, 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承前启后, 发扬光大的人物。师有偈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法眼闻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上堂,僧问:“承古有言,若人见般若,即被般若缚。若人不见般若,亦被般若缚。既见般若,为甚么却被缚?”师曰:“你道般若见甚么?”曰:“不见般若,为甚么亦被缚?”师曰:“你道般若甚么处不见?”乃曰:“若见般若,不名般若。不见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么生说见不见?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无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般若, 就是智慧。人当然要有智慧, 我们修行人, 更是如此。德韶国师这一段, 天下第一精彩。我们如果要明白德韶国师在说什么, 就需要智慧。你如果真有智慧, 真是法器, 就要明白, 智慧就是不智慧。请注意,德韶国师最后如此说,“若见般若,不名般若。不见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么生说见不见?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无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而我在《词穷理绝》一文中, 是如此说的,不持戒, 不不持戒, 不坐禅, 不不坐禅, 不看经, 不不看经,不论法, 不不论法, 不唯识, 不不唯识, 不生, 不不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否定, 否定, 再否定, 连否定也否定。这才是道。你如果把“戒, 禅, 经, 法, 识, 生”全部换成“般若”,那么和德韶国师说的, 就完全一样。当然是完全一样, 要是两样才奇怪了。无上正等正觉, 是绝对唯一的。上堂,僧问:“欲入无为海,先乘般若船。如何是般若船?”师曰:“常无所住。”曰:“如何是无为海?”师曰:“且会般若船。”问:“古德道,登天不借梯,遍地无行路。如何是登天不借梯?”师曰:“不遗丝发地。”曰:“如何是遍地无行路?”师曰:“适来向你道甚么?”我们修行, 要有智慧。可是我也曾说过, 不以智知, 不以识识。到最后的时候, 连智慧都要放弃, 这才是如来的智慧。在《被眼碍》一文中, 讲到文益禅师。师曰:“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甚么碍?”僧无对。 师代曰:“被眼碍。”如果不能把智慧放弃, 就是被智慧所碍。本想偷鸡, 结果赊把米。上堂,僧问:“古德道,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师曰:“山河大地。”曰:“学人不会,乞师方便。”师曰:“甚么处不是方便?”问:“名假法假,人空法空。向去诸缘,诸师直指。”师曰:“谢此一问。”曰:“不睹王居壮,焉知天子尊。”师曰:“贪观天上月,失却手中桡。”问:“教中道,心清净故法界清净,如何是清净心?”师曰:“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曰:“与法界是一是二?”师曰:“你自问别人。” “如何是清净心?”连智慧也没有的时候。智慧没有了, 愚痴就没有了, 如此, 就是清静心。如此, 就是“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就是智慧之鸟。最后两句, 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僧问:“与法界是一是二?”如果答一, 一是智慧, 如果答二, 二也是智慧。 所以不管答一答二,都是不智慧, 简直就是愚蠢。而“你自问别人。”,就是, 我这里没有一, 也没有二。这就是般若,这就是“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来源:中国佛教博客网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