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漆艺发展及艺术魅力

漆艺发展及艺术魅力

  一、中国漆艺发展脉络

  世界现存最早的漆艺实物。

  中国人用漆历史几乎与整个文明史一样久远。1978年,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只表面涂着朱红色漆的木胎碗——“河姆渡朱漆木碗”,这是中国漆器最早的存世实物,出自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作为中国漆器第一件存世之物,“河姆渡朱漆木碗” 在胎骨 ... 工艺、表层处理及用色造型上已属于早期中国漆器较成熟的作品,其木质胎骨显然是手工挖制成型。虽然比后来的同类作品粗糙一些,但作为“刳器”,不失雄浑质朴的气度;漆层与胎骨间残留的黑色泥状物质如果是碳粉,说明当时已掌握了使木质长期不变型的“胎骨封固”基本原理。它的色漆色相饱和纯正,膜面光亮晶莹,说明当时人们的漆工艺中 ... 色漆和髹涂技能已达到较高水平。

  新石器时代的实物还有多例发现。同属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另一件漆器为“缠藤篾朱漆木筒”,器型较朱漆木碗保存更完整,只是色漆的剥落严重,仅存少量朱漆残痕。此外,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窖文化、良渚文化均有漆器和漆艺纹饰的黑陶制品先后出土,这些实物的面世说明中国确实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液 ... 器物的国家,是世界漆艺的发祥地。

  文字史料记载是漆工艺源头的最有力的例证之一。

  中国战国时代的韩非子在其《十过篇》第一页正面提到了漆器:“虞舜作食器,流漆墨其上,禹作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这说明了舜禹时代的漆器色彩特点;《周礼》中的《考工记》有“髹工”、“上工”之分;《山海经》中有“刚山多漆木”,涉及漆树的生长地点之一;《尚书·禹贡》有“漆沮既从”;《诗经》有“民之出水,自土自漆”,大概这“漆水”皆因河岸多有漆树而得名罢;作为中国第一部正史《史记》的《本纪二·夏》载,禹初定洪水划天下为“九州”后,考察各地所产,规定各州所贡之物以调剂天下之物互通有无,其中就有“济河惟允州……”“其贡漆、丝,其篚织文”、“荆河惟豫州……贡漆、丝”,可见“漆”在当时已成为一种能批量生产的重要物质;在《史记卷六十三·老子庄子列传》中载“庄子者……尝为漆园吏……其学无所不窥”,说明当时已有管理漆园生产的官吏,也说明了庄子不仅负责管理漆园的生产,而且“其学无所不窥”,可见他对漆工艺有一定的研究,在第六十七卷中,还提到了孔子“受业身通者七十有六”中有“漆雕开”其人;《韩非子·显学》中亦提到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就有“漆雕氏之儒”。把上述司马迁及韩非子的记载连贯起来看,漆雕开在师从孔子之前,是来自漆雕业的家族,且是一个“异能之士”,这异能恐怕就是有较高的漆艺技术了,“儒分为八”其中又有“漆雕氏之儒”,这应该不是八个姓氏之儒而是八个不同文化学派之儒了,“漆雕氏之儒”也应是代表了造型艺术和漆艺术所体现出来的儒学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了;《韩非子·外储说上》中更有一段精彩的记载:客有为周君画者,三年乃成,君观之,与素者同状。周君大怒。画笑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而以日始之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具备。周君大悦。”关于此段文字,武汉大学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刘纲纪曾评论说,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漆画艺术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同时也说明了漆绘画语言的神奇之功,这在现代一些漆艺大师的漆艺精品中还略能体现出来,即置于不同的光照下,其画面色彩将呈现不同的色感。由于漆器的独特语言表现力及文化承载力,故从春秋时代起,漆器的色彩便成了礼制规定范畴,《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红色),诸侯黝垩(黑白色),大夫苍(青色)等记载.此后,漆艺品一直成为中国传统儒、道、释哲学思想以及东方文明的主要载体。西汉以后,更直接对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时代,通过武攻文治及商贾往来,将自己的影响力和先进的文明形式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疆域,东至辽东及 ... 半岛并南往日本、琉球列岛,西至西域诸国。公正的说,中国漆艺的输出是西汉文化向外传播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形式之一。日本、韩国及越南的有关学者经过考证,认为本民族的漆器艺术在西汉时期就受到中国很深的影响。日本现代漆艺家室濑和美在《日本漆艺术》一文中亦肯定:“目前日本使用的漆艺技法有莳绘、螺钿、平文、漆绘、密陀绘、箔绘、沈金、酱、存星、雕漆、雕木彩漆等,几乎全是从中国大陆传播到日本的”,又说“中国制造漆器工艺品的 ... ,在唐代亦即日本的天平时代几乎全部传播到日本。”

  而从整个世界漆艺史的发展历程看,在中国明代以前,中国漆艺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日本,江户时代之前,经历代吸收中国文化(包含漆艺)并加以传承、创新、发展,已达到了较高的文明程度,漆器的普及亦达到一定的范围和高度。再经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武力统一日本全境及之后的明治时代漫长时间的发展,日本漆艺在诸多方面渐超中国而在世界上享有声誉,不少本引自中国的技法得到了特有的发展。反观中国,由于诸多原因,使许多漆艺技法相继失传和倒退,仅剩下雕漆、戗金等屈指可数的少数几种技法。明末清初,中国漆器产业的重心逐步由江南转移到福建地区,诞生了在当时中国一枝独秀的福州“沈诏安家族”。该家族对中国漆工艺传统延续的贡献,主要是两大技术的发明和改善:一是“脱胎漆器”,一是“薄料髹涂”。前者是漆器胎骨的重大突破,后者是表层纹饰的重大突破。之后福州的李芝卿和沈诏安后人沈福文相继东渡日本,去学习本属自己“祖宗”传过去的技法,回国后,推动了新中国漆艺的发展。

  二、漆艺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漆器出现在陶器之后,然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却不断地吸取了书法、水墨画、陶器、铜器以及玉器艺术的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成果,同时又把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

  首先,与铜器、玉器、陶器相比,虽然铜器也有不少绘画、书法的成分,但漆器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嵌金银、绿松石等取得某种色彩效果,铜器上的花纹、图画是在模子上刻出后浇铸出来的,远不如用笔(或其用代笔的刻具)在漆器上的挥写那样方便自由,更能取得高度的艺术效果;至于色彩的应用,更是铜器、玉器根本无法相比了。所以,漆器不但继承了铜器、玉器的雕塑而发展出木雕、竹雕,不仅同样具有雕塑美,而且绘画的线条、色彩、结构的发挥又具备了绘画美。和陶器艺术相比,同样具有雕塑美,也继承了其绘画美,但又远为丰富和具有独立性。

  其次,与水墨、油画等画神相比,它不仅有同样的绘画美,而且又具雕塑美,更有防水防蛀、防腐和装饰的实用价值,在同等保存条件下,漆画作品可保存百年以上,而且不变质变色,在语言表现方面也更为丰富多彩。

  刘纲纪先生称它是“宇宙生命的象征”、“气韵生动的线”、“惊彩绝艳的色”和“上古东方的现代派绘画”。说中国漆器艺术在表现宇宙生命运动的节奏和力量上,在气魄的宏大、刚健上,取得了惊人的卓越的成就,是古希腊艺术及其他古代国家的艺术所难以相比的。在用线方面,古希腊瓶画也用线,但那基本上是一种几何学上的线,用以描绘、区分物体的界限,虽也可以形成某种节奏感,也有它的美,但远不如中国漆器艺术中的线那样流畅生动、富于生命感。在色彩方面,中国漆器的用色体现了东方人自古形成的色彩观念,即使不用纹饰,也具有了光耀的色彩美。漆器的黑色和朱、黄两色的相配,隐含了中国人的天地观念并取得了一种热烈而又幽深、沉静的效果,再辅以其他颜色,更使人感到“惊彩绝艳,难以并能”了。至于漆器所用的种种传统技法所创造出来的语言表达效果,更是历代欧美的画家油画名作难以相比的。

  三、中、日当今一些传统漆艺技法比较

  “根来涂”的名称由来,是由唐代的中国和尚带到日本的。当时他们居住的寺庙叫“根来寺”,寺里有自己的庙产、作坊。和尚们生产一种当地人没见过的漆器,很受临近地区人们的欢迎,故当地人称之为“根来涂”。其主要技法即在不甚平整的胎骨上直接髹涂数道不同色彩,不同透明度的漆液,经干固后打磨,以显露出断层错杂的肌理效果,再在色地上表涂有一定透明度的漆液,利用“熟漆”特有的第四空间(指虚拟深度)使其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肌理和质感变化:流霞若烟,幽潭出翠,暮空初月,谷虚雾深,给人领悟出东方人熟悉的自然美符号来。现已被日本漆艺界视为较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漆器纹饰技术。

  “春庆涂”源于中国宋代的“素髹”纹饰技术,原是宋代用呈酱汤状的半透明漆在琴身上髹漆多遍,干固后进行“推光”,而使琴具典雅古朴,含蓄凝重,后传入日本经秋田县能代市的漆工春庆发展的一种罩明漆技术,即将天然漆提炼得更纯净、更透明,利用秋田特产的桧木木质自身的纹理进行罩漆后做“揩色”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技术成果,其特点是必须有高度透明的漆液。现只有日本达到此高度,主要做法是在半熟类大漆经搅鼓通风去掉大部分水分和其他挥发物质, 一天左右后由灰白色转为均匀一致的淡红琥珀色,有光泽亮度,粘度稍低于熟漆。此技艺已被列为日本的“无形文化财富”(即现在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文”,即中国唐代的“金银平脱”,原是一种镶嵌技术,自从新石器时代起,镶嵌技术就与漆工艺密不可分。从最初的蚌泡、绿松石,到后来的金银、螺甸;从开始的裁片镶嵌,到后来的薄料“平脱”,唐代发展为“金银平脱”,成为中国古代漆工艺最具代表性的技术结晶之一,在盛唐风靡流行。然而由于其耗资颇巨以致于到了中晚唐的肃宗、武宗便以“靡费颇具,败坏民风”而两度禁绝。直至晚清,中国一直是以“薄螺平脱”取代“金银平脱”,导致“金银平脱”在中国没了踪迹。而此技术自盛唐时代传入“奈良时代”的日本后,便一直保存延传下来,不过,日本称之为“平文”,但两者的做法完全一致,也因此而成了在中国的史料中从宋元到明清,只有“薄螺平脱”而无“金银平脱”的缘故。

  “莳绘”是日本最具代表的世界顶尖级的漆工艺纹饰技法,在中国明代前叫“末金镂”,日本桃山时代天正年间(1573~1591)富山县砺波郡城端町的涂师治五右卫门好永从侨居在长畸的华人那里学到各种漆器技法,返回后给佐佐木家族当涂师,将此法发展并传袭下来,以一子相传方式传艺,便成了日本著名的“城端莳绘”。江户时代达到辉煌的鼎盛时期以后,日本便被公认为漆工艺达到“世界第一”的国家。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一把皮鞘长刀,其鞘上的铭文为“末金镂唐大刀”,被公认为现存最早在漆工艺装饰中使用金银粉磨显的“莳绘”技法的实物例证。“末金”,就是金屑的意思,“镂”在此为沉下去,嵌入漆层之意。“城端莳绘”起初是中国风格(唐风)的东西,以后逐渐“和风”化,它与用洒莳金粉的莳绘有所不同,颇近似“密陀绘”。它把油和颜料调合在一起用来描绘纹样摹仿油画,同时又因在使用颜色“彩数”上的限制,和漆画又不一样,它是一种以使用白色为中心并采用由浓渐淡的晕色手法发色成彩画的彩漆莳绘纹饰技法。目前“莳绘”不但是日本传统漆工艺最经典的技术,而且是日本漆艺术方面超过中国的标志性技术。在当代的日本研究机构,“莳绘”一直被视为最能象征日本民族特征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受到保护和研究,并且成为日本各大艺术大学漆工系的必修课。

  “变涂”在中国原叫“彰髹”。漆艺术品纹饰的独特肌理,很大程度上都是“变涂”造成的。它是漆艺术表现中运用最普及的技法,几乎每一个初学漆工艺的人,都是先从学习“变涂”开始的。中国的“彰髹”技法经何种途径变为日本的“变涂”,因目前尚末发现文字记载,而无法明确,但从现存的文物中可见一斑。中国最早的类似作品,当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件皮胎漆盾,它是利用皮革曲面的弧度以及人为的“起料”(漆工口语:指造出一些凹凸起伏的疙瘩、条纹),形成色斑套纹,但开始比较粗糙,还不完全像后来的“彰髹”和“变涂”肌理。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标准“变涂”作品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一只“犀皮”漆盒。“犀皮”,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半透明漆与色漆间隔髹涂器面,最后的肌理像犀牛角的横截面一般,层层环绕。这就是最初的“变涂”。“变涂”的基本做法是先在需要装饰的器面做一些凸起的小疙瘩,然后髹涂不同颜色的漆液,也可以夹杂着贴金箔和透明漆。待一道工序干固后,再涂一道,直至达到预想的厚度并研磨出满意的纹饰来。而在日本,目前能见到的此类最早的实物则是现存于日本国立美术馆的日本南蛮时代的一只皮胎马鞍的明信片而已。  

  “沉金”,日本漆艺家所谓“沉金”,出自中国的“戗金”。在日本也有与中国完全一样的“沉金”称谓。“戗金”一词,始出中国明初的《髹饰录》,它主要记录了元至明初的中国漆工艺 ... 技术,“戗金”技法在南宋时代达到成熟,我们现在所见的“戗金”漆器的精品都是宋以后的产物。该技法元、明、清历代相承,只是各代称呼和具体手法略有差异。明代“戗金”演化成“戗彩”,不光填入金粉,还可以根据图案需要,填入各种色漆,其刀法多种多样,是明代显著的纹饰技法之一。其实,“戗金”技法,不仅用于漆器,亦可用于其他领域,如我国福建闽南地区的“影雕”作品,其实就是在石板上做“戗金”。美国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韩战纪念碑”的大型壁画,也是在石质上运用“戗金”的成功事例。近现代的日本漆艺家们,结合西洋写实或抽象的绘画技法,逐渐创新成一种表现力极为突出的漆艺纹饰技术,其写实细致到与照片一样的 ... 程度。在中国,亦有不少效果不错的现代“戗金”作品。

  “一闲张”:一种纸胎漆器的称呼,在日本,得名于一位从中国移居日本的唐代和尚,他姓张,法名“一闲”,擅长 ... 纸胎漆器,后来的日本同行就以“一闲张”来称呼这种漆器,并被现在的日本视作“重要的无形文化保护对象”。其做法是在泥稿或木、石模上,用较厚的纸张直接以漆液糊裱数道,干后成壳,制成器后再作纹饰,一如其他胎骨的表层制法。据分析,中国早在魏晋时代,就有纸胎漆器。史料中文人雅集时的“曲水流觞”,使用的极可能是纸胎或麻布胎“夹贮”漆器。在现代,日本名古屋市郊的小原村有一个姓“笠原”的家族仍在 ... “一闲张”漆艺。

  “镰仓雕”:一种“剔漆”技法。一种“雕漆”漆器在中国宋代称“红花绿叶”,到明代,“剔漆”器物一统天下。明成祖封元代著名雕漆高手张成的孙子张德成四品官衔,让他主持专门为皇室生产“剔红”漆器的御用作坊。朝廷对“剔红”漆器的偏好,使各地群起效尤,致使雕漆作品几乎成了明代中国唯一盛行的漆器产业。这种风气在日本的镰仓时代前期(1185~1221)传到日本,流行于官僚、高级武士、地主和商人家庭,一直到近现代,日本漆工依然保有这种传自镰仓时代的雕漆产业,并被称为“镰仓雕”。又据日本世界文化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漆器》第三章及《日本史辞典》关于“康运”的记载,“镰仓雕”是神奈川县镰仓市做佛像的工艺师“康运“(康庆及其儿子运庆两人的合称),在“镰仓时代”后期模仿中国宋代雕漆(红花绿叶)开始后传下来的。张德成的雕漆“器面以红黑漆间隔成膜,刻出浮雕般凹凸效果的图案,因其两色相间,犹如犀牛角模截面的肌理效果,故又称“雕犀”,日本“镰仓雕”中的“雕彩”极似中国的“雕犀”。不过日本漆艺家在此基础上,更创造出“根据自己预设,刻至所需层面,使器面更有具象效果”,并一直以之作为传统方式继承下来,现已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之一。

  “酱”:本是中国一种用胡椒科植物所做的酱的名称,《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独蜀出酱”,后因漆艺工序中使用的一种漆液有如此种酱汤而用作漆艺技法名称。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的南京城内有数家“酱”店铺。其做法是明代独特的“戗彩”技法的反复 ... ——先在器面上戗划出所有的图案并填入色漆,干后用木炭磨平,再髹涂一道优质的透明漆(生漆熬制后,挥发一部分水分,加入松香等物质变得犹如酱汤般半透明的漆液),干固后再戗划图案的较少部分,再填色漆、磨平、雕刻、髹透明漆,依次循回往复,直至满意。“酱”漆器的技术,是现存传统漆工艺技法中比较经典但操作难度较大的传统技术之一。现代中国国内尚无人会做,日本也仅有个别人能保持像样水准,在香川县的“香川漆器”中有此类漆器。因其难度较大(因需制成色漆复合层次再雕刻,有时经达数百遍),故成为最值得保存的“无形财产”之一。

  四、漆艺术品的收藏(投资)价值

  漆艺术品具有超强(如胶似漆)附着力,不退色、不氧化,又具抗酸、抗硷,不怕水火侵袭的特性,可历百年、千年不坏,是人类有史以来艺术材质最为优良者。现世界各国博物馆收藏有不少上至数千年前的古老漆艺品,在我国的国家博物馆中,就有历朝历代的漆艺精品,除上述“河姆渡朱漆木碗”外,近年来发掘出不少汉代墓室中的漆壁画、漆器皿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所有漆艺品在居家均属于高雅艺术品,且便于挂放、摆置、收藏。

   此外,漆艺品品种繁多,利于系列收藏。

  就器质而言,有陶胎、木竹胎、夹贮胎、皮胎、骨胎、金属胎、纸胎、塑料胎等等;就品类而言,有漆画、漆器、漆线雕等;就形式而言,有平面漆画、立体漆画;有浮雕漆器、圆雕漆器、脱胎漆器等等;就内容而言,有山、水、云、电、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妖神怪,凡世上万物,皆能入画;有抽象、有具象;就用途而言,有宫廷御品、馈赠礼品,自娱赏品、生活用品、公共场所摆设。

  现代日本、韩国、台湾省等地均时兴漆艺品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高雅礼品。

  来源:《鉴藏》 2006年第05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漆艺发展及艺术魅力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12000余尊彩塑,一览中国古代雕刻的最高水准

    山西古代彩塑总数有12000余尊,是不折不扣的彩塑艺术大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长治古代彩塑分别是:长治郊区梁家庄观音堂,长子县法兴寺,长子县崇庆寺以及沁县南涅水石刻。长治▼观音堂彩塑(明代)▼法兴寺彩塑(宋代)▼崇庆寺彩塑(宋代)▼南涅水石刻看完这些,果然美不胜收,但长治只是作为整个山西的缩影被推在了风口浪尖。

  3.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4.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5.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6.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7. 夫妻「 ”合葬墓”遍地黄金,被盗3次后,考古家:至少还有20亿文物

    560年后,这座夫妻墓被发现,考古专家赶到时,发现了3个盗洞。仅是一个魏妃,就有着价值上亿的珠宝陪葬品,考古学家们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梁王墓中随葬品的价值,梁王墓中的文物不是瓷器就是黄金和玉器,其他的陶制品都很少,因此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墓中的文物价值超过了20亿。专家大呼:快挖,还剩下20亿文物!从梁王的墓志铭来看,在梁王去世后,皇帝为他赐谥号为:庄。

  8. 定陵是如何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的?

    此处的定陵,特指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皇陵区的明定陵,明定陵是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第一处被官方主动考古发掘的帝陵,但就是这次的挖掘,却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下面慢慢道来。鉴于这次灾难性的后果,在郭沫若在此请求挖掘武则天的陵墓时,上面冷冷的说:不允许,而且今后再也不准主动挖掘帝后陵墓!!!

  9.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10. 从曹植的《洛神赋》,看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三国剧照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曹植《洛神赋》洛神又称

随机推荐

  1. 梦见秘书

    周公解梦梦见秘书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秘书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螳螂黄雀是什么意思?

    【拼音】tánglánghuángquè【解释】比喻目光短浅,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略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打虎功思悬赏,...人身被官拿,试看螳螂黄雀,劝君得意休夸。”【例子】无【相关】百度“螳螂黄雀”

  3. 河涸海干是什么意思?

    【拼音】héhéhǎiqián【解释】河流干涸,大海枯竭。比喻穷尽、彻底,不留余地。【出处】《三峡五义》第五五回:“谁知那姓展的不知好歹,他说菜是剩下的,酒是浑的,坛子也摔了,盘子碗也砸了,还...了个河涸海干。”【例子】无【相关】百度“河涸海干”

  4. 梦见房漏了

    周公解梦梦见房漏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房漏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梦见躺在床上

    周公解梦梦见躺在床上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躺在床上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三娘子

    三娘子,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之妻。俺答汗死后,主持政务三十年,加强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俺答汗促进了蒙汉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7. 梦见女人乳房一大一小

    周公解梦梦见女人乳房一大一小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女人乳房一大一小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狂妄的成功与可悲的失败:拜占庭皇帝赫拉克利乌斯受诅咒的统治

    公元610年至641年拜占庭皇帝赫拉克利乌斯(Heraclius)的统治,读起来像是一系列灾难,不断地降临到他的继承人身上.在两次灾难之间,他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他和他的继承人控制了领土的进一步丧失,教会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分支,而赫拉克利乌斯或赫拉克利奥斯皇帝最终成功地粉碎了波斯帝国,他失去了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人.埃及是至关重要的领土,因为它提供粮食.当他到达

  9. 【联续】的意思是什么?【联续】是什么意思?

    ●《汉书食货志下》「使者冠盖相属于道」唐颜师古注:「属,联续也。」●明归淑芬《东坡引》词:「强抱清琴对修竹,池边有侣堪联续。」●李大钊《「今」与「古」》:「只有假定没有联续的断裂,此说当可承认。」★「联续」在《汉语大词典》第11863页第8卷707参见:联续联续是什么意思联续liánxù连续。

  10. 国际法的创造者格老秀斯去世

    1645年8月28日国际法的创造者格老秀斯去世格老秀斯,又译为格劳秀斯、格劳秀士,出生于荷兰,为国际法鼻祖,亦为基督教护教学者。其名Hugo在国际公法首次传入中国时,被译为虎哥。多特会议后奥登邦费随即被斩首,格老秀斯则被判终身监禁。>格老秀斯的贡献主要是在法律方面,特别是海洋法与国际合作方面。格劳秀斯认为自然法的起源是人性。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