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几个问题之管见

  文/朱士光

  该文针对当前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环境史渊源问题、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问题、环境史理论建设问题、环境史与环境志关系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各项建设工程蓬勃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也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协调共进也得到举国上下政界、企业界及科技、学术等各界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并倾力进行调查、研究,以寻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能得到完善保护与治理的最佳途径和方略,以促使中国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最近中央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构想,实际上也包含要更加注重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

  在这样一个大的发展形势下,中国史学界也更加关注环境史的研究,并聚焦于对历史上环境与社会间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之探析,这无疑是既有重大的学术、理论价值,也是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之举。为了对促进当前环境史研究工作尽绵薄之力,笔者谨对几个有关问题陈述刍荛之见。

  一关于中国环境史的渊源问题

  任何学科的渊源问题,都是其学术发展史上的严肃而又重大的课题,中国环境史是如何萌生、发展的,自亦不能例外。近见北京大学历史系包茂宏教授的《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一文的一条注释中论到:“环境史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是19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大致上在1990年代传人中国。”接着又写道:“在此之前,中国已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许多环境史的研究内容。”应该指出他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中包括环境史研究内容的见解是完全正确的,而关于中国的环境史研究是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传人的论断却值得商榷。事实上,他的前述第一个论点就为辩驳他的第二个论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中国历史地理学史展示,由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成果丰硕的沿革地理学与古典历史地理学的长期发展与积累,所以到上世纪30年代,一批史学家与地学家受现代科技知识与学术思想的影响,面对强邻虎视、国事危殆的局势,遂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即在上述沿革地理和古典历史地理等传统学科基础上,创立并形成了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他们一方面以新的学术观点,继续深化沿革地理学研究,另方面对历史上的自然环境变迁也进行了超越前人的探究,在历史时期气候、物候、地貌、土壤、植被、动物、河流与湖泊变迁方面都推出了一批颇有深度的成果。如:竺可桢在《国风)1932年第4期上发表的《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朱炳海译);《禹贡)1934年第2期登载的蒙文通讲,王树民记录的《古代河域气候有如今江域说》等。由此可见,历史地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同时也孕育并催生了中国环境史研究。

  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62年初,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发表了《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明确论定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该文总结了此前有关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建立起了颇为完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与此同时,谭其骧院士与史念海、陈桥驿教授等一批老、中、青学者,也在各自研究的领域做出了建树。特别是谭其骧院士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8大册与谭其骧、史念海、陈桥驿汇总定稿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的先后出版,既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整体实力,又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已趋于成熟。而在历史自然地理多个分支领域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也对史学界关注环境史的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从一些主要研究农史、林史、水利史的专家也开始注重相应的环境变迁问题研究上可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的兴盛,虽然也受到国外,当然包括英、美等国环境史学家们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的影响。但毋庸置疑,其渊源还在中国自身蕴涵的丰厚的史学以及上世纪30年代兴起并发展成熟的历史地理学的激发。

  二关于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问题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仍有明显的差别,是属性与研究内容都有一定区别的两门学科。因而我对伊懋可(MarkElvin)教授所论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从原则上讲,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唯一的区分就是由不同的学术文化产生的界限”的观点难以认同。且不说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被学界公认为分属地理学与历史学两大学科门类,也不说迄今关于环境史学的定义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使说两门学科间有些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有共通之处,但因学科属性使然,彼此在研究的切入点与落脚点上均有所不同。概略地说,环境史是为解读历史提供新思维,…历史地理学则是为研究地理环境提供新视角。如再略加引申,则可认为,历史自然地理学是将人为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因与营力,与自然要素自身变化规律结合起来,探明人类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之变化历程及其复合型的演变规律。而环境史,按笔者目前的认识则是以人类历史时期环境变化作为对照物,着重探讨经由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因而二者间区别是明显的。当然上述状况使这两门学科都具有警世资政的积极社会效应,互补互济的关系也是很明显的。

  三关于环境史理论建设问题

  这是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中国比较而言,历史地理学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起步早,已进行了相当的研讨。自侯仁之院士《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发表后,实际上已确定了人地关系说在历史地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近一段时间,笔者也不揣浅薄,做了一些探讨。1992年应本科之母校中山大学庆祝自然地理专业创办40周年征文所需,撰写了《论历史自然地理在当前地理学学科体系改造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在该文中提出了人类历史时期之人地关系是一“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新概念。并作了如下阐释:“人类历史时期之‘人地关系’,实际上就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活动与不断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一个双向制约体系。当然,参加到这一体系中来的,不论是人类社会活动方面的,还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都有众多的要素,彼此交织,交相感应,形成一个复杂的本系。”

  当然这一阐释还是很初步的。1994年,为参加陕西师范大学与美国北依阿华大学联合在西安举行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笔者在提交会议的论文《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政策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点——以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为例》中,就当今全球普遍面对的“环境与发展”难题,依据前述人地关系是一“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理论观点,拟定了一个环境与发展人地关系系统诸因素相互制约影响之模型图。

  对上列模型,笔者论述了各因素间彼此相互影响制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着重强调了 *** 行为的主导作用。

  2003年l2月,笔者为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制约作用与应对方略》一文中,笔者也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推进工作,依人地关系是一“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理论观点,对人为活动方面设计出多元复合模型图(见图2)。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只有 *** 将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置于基础地位,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与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科技、教育事业的支撑下,合理利用本地区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及加入WTO后开放的国际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充分考虑民族因素的影响,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机制,进行生态产业(包括工业、农业、林业、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优选,并促其快速发展,才能顺利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以上仅是两个用以具体说明人地关系是一个在人为活动主导作用下“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理论观点近年来有所深化并获得应用的实例。其内容本身不一定具有普遍适用性,然而其理论思想与方法确有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

  正如一些环境史学家所阐明的,“环境史研究人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史的理论基础也当是人地关系理论。所以环境史学家在研讨与创建学科理论体系时,也可以人地关系理作基础,根据不同国家与区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与具体判定人和地两方面的相关要素,也可对相应的各要素影响、制约模型,再逐一展开研究。这样,很可能会得到可说明具体地区具体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实质状况的观点,从而充分达到环境史研究的目的。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理论建设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四关于环境史与环境志关系问题

  在我国传统治史工作中,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撰成“八书”,班固在《汉书》中设十志以来的两千余年中,志因其具有更大的警世资政作用而一直受到重视。除了历代正史中有志外,在我国还涌现出大批地方志,不仅留存了大量史料,也直接丰富与推动了史学研究与纂著工作。因而治史离不了修志。

  令人非常欣喜的是,在国家于新世纪启动的一项宏大的文化工程——《清史》的纂修工作中,经总主编戴逸教授的倡议,在其典志部分设置了“生态环境”,单独作为一卷,与其他34志并立。这无疑是我国史学典志编撰工作继《史记》八书与《汉书》十志之后在撰写体例与撰史思想上的一大创新。该志纂修工作自2004年夏季作为第二批委托项目,确定由笔者主持,与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兰勇教授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史帅博士三人共同承担这一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们除愈加认清撰写该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外,也深感难度甚大。幸有清史典志组几位负责专家的指导、督促与支持以及许多相关专家学者的关心、帮助,我们继完成立项论证报告后,又五易其稿,改定了撰写大纲,拟订了编纂凡例,写出了近1万字的试写稿。现在继续迎难而上,遵循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之人地关系理论,充分吸取当代生态科学的理念与成果,从人类活动(即社会经济领域中一些主要的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上层建筑中有关政策、制度)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人手,既注意有关生态环境之静态状况,更注重生态环境获得改善或导致恶化等动态变化,据实进行记述。以述明清代之生态环境主要特征及其变迁,并从中揭示其与清代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政策、制度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环境史研究工作,也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各地之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从《清史-生态环境志》的纂修工作中深切地感到,有必要倡议我国各级行政区域在修编各自的地方志时,增加“生态环境志”,将本辖区内整个历史时期或近现代的主要生态环境变迁状况据实记录下来。很明显,这样动态的生态环境志比现有的地方志设置的静态的自然地理志能更深刻地反映环境特点与人地关系的实质,也更有利于当地的生产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可以预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我国各级行政区域修编的地方志中补上了这一部分鲜活的内容,再加上一大批环境史学家与相关学科专家对我国环境史的专门性、区域性与断代性的深入研究,一部大家十分期待的规模宏大、体例完备、内容翔实、论析精准的《中国环境通史》就可积渐而至,应时而出。

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几个问题之管见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3. 郭沫若本是文化名人,为何热衷于挖坟掘墓,梦想是破解秦始皇陵

    早年的郭沫若确实是能文能武的全才,人称「”孔夫子挂腰刀”,写过很多不错的文集,然而解放后,身为中国科学院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却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开棺1956年,郭沫若和吴晗等人向国家建议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刚开始就遭到了大多考古学家的反对,主要当时国家文物保护技术很不成熟,就是挖掘成功,也难以对陵墓出土的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可是当时反对者人微言轻,加上郭沫若的一意孤行,

  4. 孙竞昊:「 ”康先生”(Mr. Commodity)在江南

    本文系由2019年5月31日在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举办的「”江南文化”系列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来。一、引言:「”德先生”与「”赛先生”之外的「”康先生”1、「”...”新文化的灵魂今年是「”...”百年祭,海内外都在搞一些学术及非学术的纪念活动。大家纪念1919年春夏之交的...活动,以及与之相连的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语境里,而且造成了之后新文化运动

  5. 面对蜀地的不同态度,可见曹操为何赶不上刘秀,拖延症必须要改

    最终太学生刘秀举兵起义,排除万难,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一统天下。刘秀四十岁之前,便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任,曹操六十八岁致死都只有半壁江山。01刘秀没有天子的负担,曹操却有。不过当时老刘家经历了两百年的统治,子孙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可是王莽篡汉彻底改变了刘秀的命运,倒不是说刘秀反对王莽的统治,而是王莽的新政伤害到了老刘家的利益,这才逼得老刘家起兵造反的。

  6. 西方人的「 ”明朝梦”,十七世纪的中国,欧洲为中国着迷的时代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历史教授史景迁在《...》举办的对谈中说,综观人类过去一千年的历史,他希望活在1540年前后,住在杭州西湖的边上——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教养和最富于文化的时代。

  7. 希腊火:是「 ”炼金术”造就了这种超级武器?

    从公元632年之后,崛起的...帝国就四处征战,成了拜占庭帝国的最大敌人。叙利亚、巴基斯坦和埃及,都先后落入了...人的手里,还没等拜占庭人平复内心的悲伤,庞大的...舰队就来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城下……希腊火公元678年6月25日,...舰队向君士坦丁堡发动总攻,拜占庭帝国的海军若是撑不过这一战,...人就彻底赢了。但是,装有大量士兵和攻城器械的...军舰,还没有来到城墙下,就忽然看到城中驶出了大量的小船。

  8. 18世纪开始的亚洲,大清帝国曾与俄罗斯帝国、大英帝国三分天下

    在当今的世界史分期中,1500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这一年的前后,西方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并最终称霸全球。PS:这里的西方特指西欧大航海时代——公元1500年的世界,其实西方并没有优势1500年的世界,亚洲逐渐形成了四大帝国:...世界的奥斯曼帝国、波斯萨菲王朝、印度莫卧儿帝国,以及中国的明朝,而当时的西方其实远不能与这四大帝国相比,奥斯曼帝国甚至是欧洲人的噩梦,时时威胁着欧洲的安全。

  9. 从奏折谈起说一说张居正如何影响明朝人事任命

    早朝之地明朝奏折的分类明朝的奏折与各个朝代大同小异,但是也具有自己朝代的特色,把明朝奏折统一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以个人名义上报的奏折和以衙门部门名义上报的奏折。很显然,以衙门部门名义上报的奏折是汇报部门工作属于例行公事,很少会引起什么争议,但是以个人名义上报的奏折就掺杂了个人情感,或者弹劾某人,或者发表一些对国家的想法。

  10. 「 ”红丸”背后的残酷宫斗,造就「 ”一月天子”与大明王朝的悲剧结局

    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皇帝,正值壮年的他仅仅在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骤然崩逝,成为了「”一月天子”。他的去世除了那桩人尽皆知的「”红丸案”之外,还与从万历年间开始的党争与宫廷斗争密切相关,而这也让他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也就此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一个「”悲剧式”的存在。(图片来源于网络)朱常洛「”悲剧”的起始——他的父亲,万历皇帝朱翊钧。都说「”明朝皇帝多奇葩”,明神宗万历皇帝朱

随机推荐

  1. 梦见自己没有裤子穿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没有裤子穿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没有裤子穿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拿破仑机智脱困境

    少年拿破仑对于那些纨绔子弟的欺侮,早就心怀不满,非常愤慨,盘算着进行报复。为此,小拿破仑一直等待着。拿破仑暗自高兴。拿破仑一不做,二不休,接着挥起拳头猛揍,连打带踢,狠狠整治了他一顿。直打得那小贵族缩成一团,趴在地下叫唤,最后连连求饶,拿破仑才终于罢手。

  3. 梦见“叔叔”是什么意思

    梦见叔叔伯伯,表明身体会强壮,梦者家人丁兴旺,相处和睦,感情很好。梦见叔叔伯伯教导你,预示著拥有长辈对你的爱,在事业上会取得很大的发展。成年人梦见已去世的叔叔伯伯找自己做事,而自己没去,意味着身体健康,意志力强。

  4. 旁搜远绍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pángsōuyuǎnshào【解释】广泛搜集,远承古人。【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旁搜远绍”

  5. 僧格林沁率军战力强惜弱点被看穿遭重围下斩杀

      晚清时期名将辈出,就功绩而论,汉族的首推曾国藩,至于满蒙名将中,最出类拔萃者应属僧格林沁。他在对抗英法联军、征讨太平军、剿除捻军等战事中屡建殊功,备受清廷器重。然而,这位旷世名帅的结局却有点不忍卒睹,他终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斩杀……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贵族家庭,袭...

  6. 多角度分析日本“准航母”“出云”号下水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出云”号的下水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能力决定战斗力,通过“出云”号对这6种基本作战类型的影响,可以对其军事意义有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换言之,“出云”号的下水使海上自卫队从属于美国海军的特性更加增强,也使美国对日本的控制更加紧密。总之,“出云”号的下水使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作战能力有量的提高而无质的飞跃,并增加了其在单独面对中国海军时的脆弱性。

  7. 段颎用来大败羌人的汉代长矛什么样?

    西汉早期时,青铜矛头的使用量仍然很大。汉武帝时期,汉军使用的长矛已经以铁制居多了。从西汉到东汉,铁矛头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加长加重。随着骑兵的兴起,汉末出现了一种马战专用的长矛,称为马矟,也称马槊。步兵作战时,长矛手往往要密集排列,这样才能有效抵御敌军的冲击。东汉段颎在逢义山和羌人作战时,面对数量远多于自己的敌人,将长矛手排列三层,中间夹杂弩手,再以轻骑兵护卫左右两翼,最终击败敌人。

  8. 6.桓帝三后:梁氏灭窦氏兴

    >>汉桓帝因娶了梁太后的亲妹梁莹,才得以被立为帝。他登上帝位之后,梁氏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后。桓帝亲政后把数以千计的美女收到后宫,邓皇后处处干预桓帝宠幸后宫妃嫔。延熹八年,因邓皇后与郭贵人争风吃醋,桓帝将邓皇后废掉,令她忧愤而终。>>汉桓帝的第三个皇后是窦妙,她的先祖就是汉和帝时期飞扬跋扈的外戚窦宪,窦妙的父亲窦武为官比较清廉。窦贵人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是合适的皇后人选,但汉桓帝并不以为然。

  9. 情愫的意思

    情愫的意思   情愫   【情愫的意思】   ①(名)〈书〉感情。 ②(名)〈书〉本义:真情实意。   【情愫的例子/例句】   朝夕相处;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情愫。(作宾语)...

  10. 2017个性说说最新版-感人的情话

    两个人有感情,很可能只是因为时间久了而建立起来的默契,有可能是有共同爱好的兴趣,也有可能只是友谊和亲情。选择才是恋爱最重要的部分。谈恋爱,是两个人相互权衡比重。爱一个人却不能嫁给他,这是无奈。但以上这些,都是软弱姑娘的借口而已。一个人如果厌弃你,那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