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菽、李长之等论陈之佛 潘菽、李长之等论陈之佛潘菽、李长之、丰子恺、傅抱石、吕斯百论陈之佛潘菽《从环中到象外》:陈之佛先生是我所认为当代作手中最具有艺术风度的一个人,他的工作态度是很认真沉着的。李长之《从陈之佛教授画展论到中国花卉画》:陈之佛先生的画,却有许多地方是新的,例如他的树干,全然超出前人的蹊径的。吕斯百《悼念陈之佛同志》:陈之佛同志是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他的逝世是中国美术界沉痛的损失。
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 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青花瓷器是指应用钴料在白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元代青花瓷器具有构图繁密、装饰层次多的特点,边饰在整体构图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明代中期,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由前期的洒脱豪放转变为清秀淡雅,构图上层次大大减少,边饰的使用远远不如前期。元明青花瓷器边饰和主题纹饰所采用的缠枝花卉,从风格、技法到细部特征均基本相同,故本文一并加以介绍。
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之佛 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之佛一九一六年,陈之佛在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即留校任教,这时他年方二十,便投身工艺教育工作,开设“染织图案”、“机织法”、“等物意匠”等课程。在这之前,学校的工艺课程多聘日本的教员担任,他是我国最早一批从事工艺美术教育的人。如果说,这时陈之佛走上了工艺美术教育之路是偶然的机遇。那末,一九一八年他东渡日本,下定决心学习工艺,则是他自觉献身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表现。
好恶失其宜 是非乱其真 好恶失其宜是非乱其真好恶失其宜是非乱其真——谈小林斗庵先生对黄士陵艺术有失偏颇的评论前些日子,在友人家中无意读到11月24日《美术报》上刊登的题为《致小林斗庵先生书》文章,专栏小标题则为“中日篆刻论争”。黄士陵擅工笔花卉,篆刻可称为铁笔中的工笔重彩画,与吴昌硕古朴斑驳的写意印风恰成强烈对比,艺术成就二人可谓“一时瑜亮”。
论潘天寿先生对现代中国画教学的贡献 论潘天寿先生对现代中国画教学的贡献“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但我们从这句话里,是可以体会潘先生对中国画教学的重视与认同。事实上,除了国画创作外,潘天寿先生在中国画的教学上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画学院教育史上应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中国画的高等教学中,潘天寿先生倡导“中国画专业应把诗词、书法、篆刻等列为正式课程”。
论越窑(下) 论越窑(下)(三)越窑问题国内外众多古陶瓷研究的学者,在研究中国陶瓷中,把著名越窑往往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周边的学者,把越(明)州上林湖窑场的制品往往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越窑与上林湖划了等号。上林湖作为越窑的代名词,也是越窑的中心产地。经科学研究后,对越窑新观点得到确认。国内外学者研究越窑青瓷首先提到的是慈溪(余姚)上林湖。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越窑烧造中心区。
论越窑(上) 论越窑(上)越窑,是中国唐代五大名窑之冠。当时越州地方出现的瓷窑,史诗上就称为“越窑”又名“越州窑”。如台州地区的黄岩沙埠窑制品,不论从器物品种、造型、纹样、胎质和釉色以及窑炉结构、装烧工具,与越窑相似,有的如同一辙,属于越窑系制品。说明该地作坊虽仿烧越窑制品,但是其发展过程与上林湖仍然不同。越窑在当时凌驾于其他青瓷窑之上,无疑成为其他窑场造型、...工艺、装饰纹样等作为模仿引进的对象。
小辈模仿大师的画去卖 小辈模仿大师的画去卖在北京通往昌平的高路公路旁,有一座颇具规模的花卉及艺术品商厦,里面名花异草、奇石根雕、古玩字画,应有尽有,其中书画作品更是渐成气候。来自有关机构的信息表明,书画拍卖市场中赝品的平均比例超过三成。据悉,世界两大艺术品拍卖公司之一的苏富比拍卖行已宣布,由于中国书画作品真假难辨,今年将不再拍卖这类艺术品。
中国绘画中的个性问题 中国绘画中的个性问题一、绘画:与个性问题相关的艺术形式中国人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曾达到过卓越的成就,然而他们自己却只把书法和绘画这两种形式看作真正有意义的艺术。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要求。确定一佚名画作中的个性的尝试好像不会有结果。
越窑瓷器的研究鉴定与鉴赏 越窑瓷器的研究鉴定与鉴赏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拓展。博物馆、收藏家所收藏的越窑瓷器,则是为研究、鉴赏创造了条件。首次揭开了龙窑的构造与规模。此后,对100余座典型窑址标本,集中在宁波保国寺作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排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