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

笔墨——仅仅是一种选择

笔墨——仅仅是一种选择对于笔墨的争论已经持续了相当多年。以待为今日中国水墨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争论提供一种思路。所以说,说笔墨情趣是一种“设定”,一种“权力”建构,也许比“意味”一说更为贴切一些。

“吴门四家”指的是哪四家?为何说他们振兴了明代文人画?

吴门画派指的是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出现的一个文人绘画流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为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因为苏州为古代吴国的都城,又因为沈、文、唐、仇四人均是吴郡人,因此这一画派称为吴门画派。宣宗时,朝廷同意获罪的沈家后人回到旧地经商,沈家人回到故地周庄后,重操旧业,很快又成为了江浙首富。>仇英《汉宫春晓图》>吴门画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仇英本是漆工出身,后来才专事绘画。

论“米点山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

论“米点山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米芾北宋,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元祐六年起改名芾。以横点积叠画法创“米点皴”,在山水画中独辟蹊径,有“米家云山”、“米派”之称。米芾的山水画原作,至今已很难见到了。他的山水画一空依傍,在他的《画史》中郑重声明“非师而能”。米芾的地位如此独特,使得我们几乎只有在他对后世的影响中才能把握其画作画论的价值。

金钱在“ ... ”艺术么?

应该不外乎有二:一是为事业之“功名”,再是无利亦无功的“为艺术而艺术”。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品被长期纳入意识形态,加剧了绘画对政治体制的依附性。与数年前聚居在“圆明园画家村”简陋平房中的窘境相比,今天众多艺术家进驻798的宽敞工作室,无疑显示着成功艺术家从艺术市场既得的利益。虽然无论是处于学术边缘的“前卫”画家,还是处于正统地位的学院

简析宋代文人画家的心理表现

简析宋代文人画家的心理表现在我国绘画史的研究中,宋代绘画存在着两种比较突出的形态:一种以赵诘为首的院体画,推崇形神兼备;另一种以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文人画,兴起了“墨戏”的画风。正因为这样,与前代不同,宋代文人画的创作题材尤其偏重墨竹、墨梅、山水、树石及花卉,画家十分追求主观情趣的心理表现。换言之,文人画家的艺术作品其实是他们深层次心理特征的反映。

浅谈尚意书风和文人画之间的关系

浅谈尚意书风和文人画之间的关系一、个人性情的抒发——书画同“意”不同形。透露出作为士大夫文人的苏轼把书与画作为表达自己感情的载体,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意。这里尚意书风端倪已现。宫廷绘画考试中追求意境无疑受到尚意书风和文人画的影响。

逸格与文人画的演进

逸格与文人画的演进在讨论逸格与文人画的关系之前,有必要追踪一下逸格词意的来源。但是这个阶段的确出现了一个异于魏晋南北朝的现象,那就是逸格悄然进入画论并成为一个品评标准,“逸”遂由人的处世哲学变为画家的绘画哲学理念。逸格标准的提出是与唐代中期、后期以及五代出现的几位画家密切相关的。尽管唐、五代出现了写胸中逸气、具有文人性质的画家,但当时居于画坛最高位置的仍然是形神兼备的吴道子之流的画家。

瓷器上的文人画

瓷器上的文人画“浅绛”本是中国山水画的术语,指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以淡赭、花青、藤黄等冷色彩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这种瓷器上的浅绛彩瓷画,属于瓷器上的文人画,尤其是那些浅绛写意山水画,别有一种意境,气韵不凡,开辟了一条瓷器上绘画的新路子。浅绛彩瓷画是文人画家在瓷器上的绘画,属于文人画的范畴,这种瓷画既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境界,又显示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董其昌所谓的“文人画”与“南北宗”

董其昌所谓的“文人画”与“南北宗”山水画的历史行程,到唐,是风云谲幻的一代。董其昌的上述两点论证,归纳起来,所谓“文人画”,就是他所发明的“南北宗”之“南宗”,反过来说,北宗不是“文人画”,这两派之首,北宗是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南宗是王维变钩斫之法,用渲淡。董其昌所说的“钩斫之法”他没有解释,顾名思义,应该是指画山与石的轮廓线。董其昌所说的“渲淡”,他在另一条中说:“自王维始用皴法,用渲染法。”

论赵孟頫对文人画的贡献

论赵孟对文人画的贡献赵孟是元初南方文人画的领袖人物,他不仅在文人画理论上大有建树,而且以他终身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文人画作品,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赵孟文人画理论十分丰富,他主张师法古人,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摹古、仿古,而是托古改制。赵孟是一位山水、人物、鞍马、花鸟全能的画家。赵孟的人物画分道释人物画和肖像画两大类,前者人物神态生动,风格浑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