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

顾小失大:百喻经故事

人格失,人讨厌乃至结冤结仇,这种事情就如吃饭一样平常。为小小的利益,自、他都堕于魔道,岂不是顾小而失大?以至于造很多的恶业,令生生世世六道轮回,互报冤愆不休,这不也是顾小失大吗?世间大事糊涂而小事聪明的人很多,也就是说:只顾小小的利益而忘了大事。

《百喻经》及其故事研究

(三)《百喻经》在现代生活中仍为各界所青睐,尤其在教育界更是如此,故本章亦从其可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素材、语文教学的补充教材、启发智慧的心灵资粮三方面来阐述它在现代的应用与价值。

《百喻经》故事今译

《百喻经》故事今译尊者僧伽斯那撰周绍良今译笨人吃盐从前有一个笨人,到朋友家里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味道就觉得很好了。这故事比喻∶有些学佛人不能真实守戒、习定、学慧,只是外表威仪,以获得人家的称赞,结果自己受苦,就和那个挨打的呆子同样的愚痴。这个故事比喻∶有一种人有过失自己不明白,别人对他提出意见,不但不虚心接受,反而恼羞成怒,挟嫌报复。

白话百喻经故事

白话百喻经故事当代大文豪鲁迅,曾於一九一四年九月,捐资银六十元给南京金陵刻处印送『百喻经』。这部经是以寓言方式,宣扬佛教教理的一部故事体的读物,可见其在文学上有很大的价值。这个故事比喻∶先入为主的成见,是很难变更的。

一代文豪鲁迅的佛缘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以后他曾将《百喻经》用来送人,如1916年5月记“送朱造五《百喻经》一册”,可见佛教书籍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毫无疑问,鲁迅现在也已被认作是“中国的脊梁”了,但至今人们在研究鲁迅时,却很少提到他与佛教的关系和佛学给他的滋养。

鲁迅的一段佛缘

鲁迅晚年写《我的第一个师父》,亲切而幽默地回忆了童年的这段佛缘。鲁迅赞美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之一,也是对佛门高僧“舍身”的大无畏精神的肯定。在鲁迅购阅和服芷的佛经中,令人注目的是《百喻经》。鲁迅所藏的佛经中,《百喻经》有三种版本。1914年9月,鲁迅为了给母亲祝寿,以银洋六十元委托南京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一百册,免费赠送,广结善缘。

百喻经故事4则

百喻经故事4则错怪雌鸟从前,在一个窝巢中,住着雌雄二鸽。经过太阳一晒,果实缩小了,只剩下半巢。--《百喻经》挖眼防疼从前,有一个女子突然患了眼病。"--《百喻经》尝庵婆罗果从前,有一个富翁,想吃庵婆罗果,就一个人到果园去,要他把最香、最甜、最可口的果子买来。"说罢,把所有的庵婆罗果都尝了一口,方才拿回家去。--《百喻经》仙人答疑从前,有两个小孩在河里游戏,从水里捞起一把毛。

白话百喻经故事(上)

当代大文豪鲁迅,曾於一九一四年九月,捐资银六十元给南京金陵刻处印送『百喻经』。一个月以後,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牵来,正要取牛奶,使客人们嗜到新鲜的牛奶,可是不论怎样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来,当场给客人们讥笑了一顿。这个故事比喻∶先入为主的成见,是很难变更的。这个故事比喻∶外道利用和...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