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佛陀的降生至成道

佛陀的降生至成道家国种族祖国弱小远在二千六百多年以前,散布在恒河流域的十六城邦,在政治上彼此纷争,互相攻伐;在思想上百家鸣,异说蠭起。父亲是迦毗罗卫城的城主净饭王,母亲是拘利城的公主摩耶夫人。悉达多太子从此便成为一位修道者了。会两仙人太子辞别频婆娑罗王后,便到阿罗逻仙人的修道处。太子又再到王舍城外郁陀罗仙人的修道处,所学得的也是大同小异。

佛陀洞悉自我并非真实存在

佛陀洞悉自我并非真实存在无论你修了多少佛法,若没有信心,将无法得到任何结果。自我不过是聚合某些事物所给予的名称。

顶礼巴米扬最后的佛陀

对我们来说,灭佛,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最后的一次大规模对佛教和文化的灭绝,也已经在我们出生前结束了。对这个比喻,当我看到巴米扬佛像即将被毁的消息,才有了自己的体会。...灭佛之后,生活在佛教占主导国度的...们应该会知道,佛弟子绝对也是和睦待人的。顶礼巴米扬最后的佛陀!

与佛陀同住菩提伽耶

我们想要了解,可以先了解曾经在菩提伽耶发生的一切。公元前589年四月十五月圆日,36岁的悉达多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实践了令世界为之屏住呼吸的时刻。然后他在菩提伽耶...,于法虔诚礼敬,思考法义。因此,佛陀在菩提伽耶,象征一个人之子在红尘中对于真理的奋力追求和他的觉悟。因此,我们如果能将人伦道德和如实智慧渗透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就会发现我们正与佛陀同住菩提伽耶。这就是我的佛教信念——每天与佛陀同住菩提伽耶。

佛陀的遗教《大般涅盘经》节录

佛陀的遗教《大般涅盘经》节录—一海涛辑1.一切诸法,皆悉无常;恩爱合会,无不别离。二者、恒以善法,训导妻子。汝等从今日,乃至尽形寿,长幼互相教,行此中上法。—为施袈裟者说12.布施者获福,慈心者无怨,为善者消恶,离欲者无恼;若行如此行,不久般涅盘。—为「淳陀」说法佛陀的遗教《大般涅盘经》节录—二海涛辑13.欲供养我报于恩者,不必以此香花伎乐。

43 金箔布施

43金箔布施在一个严寒的冬夜里,有一个乞丐以颤抖的手去敲荣西禅师的庵室。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助呢?当时,座下的许多弟子都以一种惊呀的表情,看着荣西禅师的决定,不满的情绪挂在脸上,并且...道:“老师!那些金箔是替佛装金的,您怎可轻易地送给别人?”弟子们到此时才明白荣西禅师的大慈悲,原来他的做法,是真正与佛心相契的。荣西禅师的行为,真正奉行了佛陀的慈悲。

佛陀教我们修正念(5)

佛陀教我们修正念七、正念修行者的典范选编者:在佛世,众多正念修行者中,阿那律尊者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杂阿含经》和《相应部》中的“弟子所说诵·阿那律相应”都是关于正念的内容。时,具寿阿那律,独于一静处,生如是心念:“若对四念处有失者,则正如失顺苦尽之圣道。若对四念处有得者,则正如得顺苦尽之圣道。”时,具寿大目犍连心知具寿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屈腕伸展、伸腕屈,以如是之速,现于具寿阿那律之前。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四)

又不为爱欲所缚,如是则为超越于爱欲,在爱欲之上矣。佛之智眼,于诸人中,则为最胜。名即受想行识四蕴,色即色蕴。不害,即不伤害他人。故人若着于可爱之事物,久之,则必造恶,而致堕落地狱。仅此二者德行,则往生其它世间亦无苦恼。

佛陀教我们修正念(2)

尔时,世尊告欝低迦:「汝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欝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佛告欝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诸比丘说圣戒,令不断、不缺、不择、不离、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叹、所不憎恶。何故如来、应、等正觉所见,为诸比丘说圣戒,不断、不缺……乃至智者所叹、所不憎恶?」尊者阿难语优陀夷:「为

泰国南藏佛陀语录(三)

又另外一种为栴陀罗,最为低贱,几乎不列入人数;但是四阶级人,如果依善法,修行善事,将来生天,则一同为天,无分高低也。惟有正信如来世尊所教之妙法,切实修行,则可越过死地,到达甚难到达之彼岸(活地)。但愚人无知,只持有雄力,强横夺取,伤害人命财产,最后必被阎罗王拘捕,禁地狱中,受诸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