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三) 本来是既无生也无灭,而我们却认为生死有别。我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执着于财富、执着于金钱、执着于名誉、执着于生命。我们拘泥于有无、善恶、正邪和一切事物,从而加深了生命的迷惑,带来了痛苦和烦恼。我们总认为存在着清净和污浊,拘泥于两者的区别。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恐惧,也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感到恐惧,因为我们的心灵中存在着无明的执着。
寻找佛陀 在《法》的生活中,是当下的、圆满的、完整的。阿姜查结束他早上的法义探讨及与僧侣、在家众的事情处理完后,终於转身询问他,在森林道场之外是否有找到任何新的、更好的“法”。有一位英国僧侣,为了寻求完美的生活、完美的师父而犹豫不定,来来去去、出家还俗好几次。
佛陀的格言——愁苦 执着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便的。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无常就是一种苦。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永恒的佛陀 认为有一个自我去再生,真的是世间的麻烦。真正的纯净是无限的,无法触及的,超越所有对立和创造的。我们皈依佛、法、僧,这是每一个出现于世间的佛陀的传承。当我们用智慧之眼去看,就会了解到,这佛陀是永恒的、不生的,无关于任何的个体、历史、形像;佛陀是一切众生的基础,是如如不动心的真理的领悟。所以,佛陀不是在印度觉悟的;事实上,他从来没有觉悟,从未生,也从未死。这永恒的佛陀是我们真正的归宿,我们常住的地方。
佛陀留下来的遗产 佛陀留下来的遗产三十七菩提分即是佛陀留下来的遗产。遗产是指父母亲遗留给身为合法继承者的孩子们的财物。只有那些拥有四种成就之基因其中之一的人才能够真正得享佛陀留下来的遗产。这说明了佛法之定继承者的不变道路。考虑了这几点,也考虑到佛陀并不赞同弟子成为佛法遗产之...继承人,现今的佛弟子不应该让自己成为...的继承人,或成为暂时性且不定的继承人。他们应该尝试成为三十七菩提分这些遗产的完美继承人或定继承人。
佛陀的格言——束缚 固执某一件事物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着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到外在的影响。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着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乞丐赶庙公 乞丐赶庙公在末法时代的今天,佛法已经不知不觉当中被掺进了许多「杂质」,您知道吗?这些像极了佛教的「附佛外道」,以及他们所宣说的掺了毒的「相似佛法」,目前正如「劣币驱逐良币」一样,也像「乞丐赶庙公」一般,在人世间大行其道,使得佛陀正法反而在人间日渐式微。
顶礼巴米扬最后的佛陀! 巴米扬佛像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玄奘大师见过他金碧辉煌的时刻;而喀布尔博物馆里的小小佛像,更是健陀罗艺术的精粹,令无数佛弟子一见之下便生欢喜——多少佛弟子从一学佛就是从画册和佛教历史书看着这些佛像过来的!顶礼巴米扬最后的佛陀!
佛陀的喜悦 另外一个人了解河流的本质是不断地改变的——不论他喜欢与否,因此他就不会痛苦。论及事物真实的本然,它们的空或无,非常困难。忧伤是无法追随一个如此修行的人的。我们必须停止去相信我们的心。用戒律和内心的宁静来增长抑制和相续的正念。然后,你将洞彻快乐和不快乐的生起,也不会跟随它们。了解所有的状况都是无常、苦和空的。学习冷静,在这样的平静中将会产生佛陀的「真正的喜悦」。
从科学中省思佛陀的戒律 从科学中省思佛陀的戒律中央大学光电研究所李正中教授受持戒律和从事科学研究一样,要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心,想要了解真理的本质。又如爱因斯坦是近代的科学家,当他写出质能转换的公式时,纯粹是以科学研究的心而发现改变人类历史的定律,当工程人员将他的发现拿来运用,而有核能发电、各种原子能医疗,这是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