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由于文物艺术品自身的特点,经验和学识成为其鉴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如此鉴定,其权威性怎能不遭到质疑?当然,在文物系统的确有一些具真才实学的权威专家,但大多数年事已高。而鉴定能力的培养,是要从实战中得来的,没有与物品的长年厮守,日夜揣摸,怎能识得其庐山真面目?话语权的平等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进步。
鉴定的话语权该由谁来把握?
近年来,在文物及艺术品鉴定这个圈子里,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见遭到公众质疑,甚至有个别人打着专家的旗号,恣意妄言,有的甚至不惜为赝品呜锣开道。这既是专家的悲哀,也是我们艺术品收藏行业的悲哀。专家的鉴定为什么不能让人信服呢?专家的权威性为什么会遭到质疑呢?事实上,专家的泛化是当今学术界的一种倾向,有的鉴定家,上至秦汉,下至明清,乃至近现代的文物及艺术品都敢出手鉴定,横向则是无论青铜陶瓷还是书画文玩,都是专家。这种泛化的倾向是另一种 ... 形式——即学术的 ... 。
事实上,文物艺术品的鉴定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问,一般来说,懂一点基本原理,了解一些基本规律,的确可以看看,也可以说说真假的问题,但是,离真正的鉴定还有一定的距离。由于文物艺术品自身的特点,经验和学识成为其鉴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就目前的鉴定业状况来看,确实有一些经验和学识兼具的专家,但是,这种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上,并不具有泛化和“统吃”的能力。例如,从研究的门类而言,如果是专门研究秦汉的,那么,他的经验和学识可能对于明清就显得有限,总比不上那些专攻明清者。而对于目前在书画拍卖场内占绝大多数的近现代书画,那些研究明清的专家在经验和学识两方面就显得有限,显然比不上专门研究近现代书画的专家。
而目前国家的专家鉴定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泛化的专家团体,比如在去年查获的一起假冒现代某著名画家作品的重大案件中,人们赫然发现,在赝品上竟然有某著名文物专家的题跋签字,而这位专家其实是专攻明清书画的,并不是研究现当代画家的专家。如此鉴定,其权威性怎能不遭到质疑?
当然,在文物系统的确有一些具真才实学的权威专家,但大多数年事已高。而现在的艺术品市场上有出土品、传世品,还有海捞品,仿品、赝品更是不计其数,作伪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如果不及时跟踪市场的变化,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样会面临老化的危险。反观文物系统培养的年轻专业人员,人数也很有限,尤为遗憾的是,他们接触的多是书本和有限的馆藏品。而鉴定能力的培养,是要从实战中得来的,没有与物品的长年厮守,日夜揣摸,怎能识得其庐山真面目?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收藏者及收藏家突破了专家的话语包围圈,在媒体上奔走呼号,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民间声音,媒体也因为有了不同的声音而变得更加精彩。在各类专业及大众传媒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专家学者和普通收藏爱好者们共聚一堂,谈经论道,或款款而谈,或评头论足,或针锋相对,意见相左没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通过争论,对我们产生帮助,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媒体是社会公器,作为宣传工具,理当传达各个方面的声音,既要让专家学者登坛上场,也应该为草根人士留有一席之地。话语权的平等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进步。
来源:《收藏界》200610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