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国学大师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 >陈寅恪陈寅恪全家合影 >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东南区1号,“红砖楼房,林木葱郁”,闲置多年后最近被装修一新。这栋麻金墨夫人1911年捐建的二层小楼已有近百年历史,先后有多人在此居住,但在中山大学人的心目中,它真正的主人似乎只有一位。 >2009年10月25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辞世40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山大学小礼堂举行,能容纳200余人的小礼堂拥挤到难有落脚之地。听者中既有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中几乎所有人与陈寅恪并不相识,但都深知这个名字承载的文化重量。 >1969年10月7日,79岁的陈寅恪抱病去世,这位历史大师在康乐园内度过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先生79年的生命行程,可以说是一次忧患之旅。在经历过世变、家变和个人的病变之后,他晚年以衰残野老自居,带着‘文盲叟’的伤痕和泪痕,自哀而不自弃,继续从事辉煌的笔耕,堪称伟大的灵魂。”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的学生蔡鸿生如是说。 >文/记者 徐静 >求学 >留学16年一个学位都没拿 >陈寅恪家学渊源深厚。祖父陈宝箴,堪称“经世致用”之材,担任湖南巡抚时,他推行新政,锐意改革,湖南局面日新,被认为是“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圆明园起火时,陈宝箴正在酒楼饮酒,遥遥望见火光,怒火满腔,捶桌号啕,“旁座者都为之动容”。寅恪父亲陈三立积极佐助父亲推行新政,被时人誉为“维新四公子”之一,变法失败后与父亲同被革职,发誓不再入仕,专心写作,成为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 >陈寅恪1890年生于长沙,时为光绪年间,正值乱世。“十几岁及后来自日本回国期间,终日埋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佛书等等,无不浏览”。旧学基础既立,后来虽留学欧美,研读西学,却未被真正洋化。 >学生许世瑛在《敬悼陈寅恪老师》写道:“北方的冬天酷寒,寅恪师不喜欢穿大衣,他总是在棉袍外再穿上一件皮袍子,有时还在皮袍子外加上一件皮马褂,讲课时讲得兴奋而感到有些燥热,先脱去皮马褂,有时候更脱去皮袍子,等到下课又一件一件穿了上去。”长衫、长袍、马褂,成为陈寅恪毕生形象的写照。 >些许便宜面包 图书馆里度日 >1902年,13岁的陈寅恪开始其16年的海外留学之旅,他先是以自费生身份到日本,留学4年后,因脚气发作,陈寅恪回国,日本留学生活画上句号。1918年7月,归国4年的陈寅恪再续留学之旅,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1921年一战结束后,再赴德国,进入柏林大学研究梵文。 >第二次留学德国期间,由江西省教育司公费资助,但因时局动荡,资助难有保障,生活着实困苦。陈寅恪三女儿陈美延回忆:“经济来源断绝,父亲仍坚持学习。每天一早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图书馆度过一天,常常整日没正式进餐。” >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专为学术而学术,对硕士、博士学位并不在意。傅斯年欧洲7年求学,回国时只留下几本笔记。陈寅恪国外留学多年也是未拿半个学位,为读书而读书不用学位装点门面欺世盗名,直至现在仍是美谈。 >教授 >“教授的教授”在战争中颠沛流离 >1925年秋,清 ... 学研究院成立。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先后受聘。1926年8月,自德回国的陈寅恪告别长达16年的海外游学生涯,抵达清华园,清 ... 学研究院迎来“四大导师”的最后一位。时年陈寅恪仅37岁。但仅一年后,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陈寅恪教授作为他的同事与好友撰写了碑铭,是为学术史上不朽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碑文抒发思想自由之真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此成为学人道德文章的至高追求。 >不过,随着王国维跳湖自尽,梁启超随后病逝,赵元任准备出国讲学,清 ... 学研究院唯剩陈寅恪苦苦支撑。1929年7月,盛极一时的清 ... 学研究院宣布解散,仅存4年,徒留后人惋惜追忆。 >国学研究院解散后,陈寅恪转而为清华大学历史、中文两系合聘教授。他讲课时不仅本校学生和外校学生来旁听,就是清华本校教授朱自清、吴宓与刘文典等也常来旁听,“教授的教授”自此流传。 >这几年,陈寅恪享受到生命中难得的几年舒心生活,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的沦陷,让事业家庭两顺的陈寅恪开始颠沛流离的转徙生活。陈寅恪和妻子共育三女:长女流求、次女小彭、三女美延。全家从北京出发,几经辗转,来到昆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临时合作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授课。 >1939年春,牛津大学拟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陈寅恪不习惯昆明高原气候,时常闹病,便于暑假离开昆明经河内到香港,准备全家赴英伦,但因旅费难以筹集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遗憾未能成行。 >此后,陈寅恪在广西大学授课期间,曾冒被轰炸的危险经湖南衡阳到粤北石坪,在迁至该地的中山大学讲学数日。他应该不会想到,这只是自己与这所大学缘分的刚刚开始。 >讲课 >“书上有的不讲” >战后,陈寅恪复到清华大学教书,直到1948年底离开。其间,他也曾去英国医治眼疾,却是无功而返。此后,眼疾伴他终生,生命后期几乎双眼失明。天意弄人,正在学术高峰期的陈寅恪只能带着目难明视的痛苦钻研学术、传道育人。 >1949年1月16日,陈寅恪抵达广州,住进岭南大学西南区52号,开始在岭南长达20年的生活,彼时,解放战争仍在继续,广州尚未解放。 ... 赴台湾省前曾有“抢运学人”计划,对身在广州的陈寅恪自是念念不忘。 >一名学生上课,也认真备讲义 > ... 战时内阁教育 ... 杭立武许诺,只要陈离开广州到香港就给十万港币和新洋房,最后到了几近哀求的地步。但他态度坚决地要留在岭南大学,并对人说“何必弃父母之邦”。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胡守为回忆,1950年,岭南大学历史系仅有三位学生,选读陈寅恪课的学生仅有他一人。尽管如此,每逢上课以前,陈老师必叫助手读一遍讲义给他听,上课时还要穿着整齐。 >流传的说法是陈寅恪有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这样,备课和讲课就像学术研究一样甚是辛苦,有时提前十到七天备课。 >更有甚者说陈寅恪可以背诵《十三经》,胡守为认为这也不准确,“说他熟悉是可以,但不能说全能背诵”。倒是曾有学生回忆:“陈老师记忆极好,我在成都任他的助手时,指示我代查资料,往往连版数、页数以至行数都对。” >1952年,陈寅恪一家搬入中大东南区1号楼。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说,“中大有个传统,这栋楼是给学校最好的教授住的,是学术崇高的象征。”同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被取消,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中大迎来了史学大师陈寅恪。 >著书 >靠口述艰难完成巨著 >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陈寅恪视力严重衰退,只能略辨光影,学校专为他修葺白色水泥路,涂上白漆,方便辨识,还在房屋东侧的路口设了一道护栏,以保安全。当年,学校对知识分子的苦心由此可见一斑。 >陈寅恪记忆力惊人,通过自己口述让助手黄萱记录,1953年末开始,仅用半年时间便完成六万多字的《论再生缘》。 >其实,过程却是殊为不易。蔡鸿生介绍,写《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的过程基本是这样:陈寅恪开具书目,黄萱到图书馆找到图书,拿回来念给陈寅恪听,陈寅恪是边读边思考。第二天,他会将自己前一天记在脑子里的想法口述给黄萱,黄萱记录。随后,黄萱再读给陈寅恪听,加以修改,最终定稿。 >也正因此,大脑日夜疲劳,也让陈寅恪晚年离不开安眠药。有时想好了问题准备第二天告诉黄萱,但第二天却忘记,只好重新来过。陈寅恪晚年著述的艰难,大略可以想象。 黄萱家在中山医附近,彼时交通不便,可以说陈寅恪经常是焦急等待,原因就是记在脑中的东西需要宣泄出来,否则太过紧张。每次都是口述完毕,陈才能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国学大师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孔祥熙是如何成为孔子75代孙的?

    南京......成立以后,孔祥熙历任实业...、财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和中国银行总裁等职。

  2. 中国最幸运的省会城市,逆袭成省份,还捡了全中国最大一个漏

    中国最幸运的省会城市是哪一座,你可能会想到由小村庄崛起的石家庄,或者沉寂两千年,又重新崛起的郑州。因为合肥不仅仅从一干强有力的城市中突围,后来居上成为了省份,还捡到了全中国最大的一个漏。直到太平天国之时,安庆成为交战的中心,省府被迫迁往了合肥。因为日军的侵略,芜湖、蚌埠这两座原本最有希望取代安庆的城市遭到破坏,反而合肥因为不打眼,反而破坏最少。

  3. 树欲静而风不止,下一句流传了2000多年,背后的故事令人心酸

    品读历史,解读优秀家庭文化。

  4. 名人启示录:老子原创《道德经》,为何孔子修订《六经》名声更响

    撰文:郭珣;图片:网络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5. 批判孔子、干翻朱熹,76岁用剃刀自尽,大明第一狂人真不简单​

    我们大家都生过病,也都治过病。不知道大家寻思过没有,诊断与治疗的差别?诊断是摸清楚你得了什么病,治疗是对症下药。

  6. 了解一下,古代六位「 ”仁宗「 ”皇帝

    仁,在古代儒家学说中,被认为是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也被认为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

  7. 读史明智:从《史记·鲁周公世家》入手,看西周姬姓诸侯的兴衰史

    提到春秋时期的鲁国,我们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位比孔子更早的牛人也是鲁国人,他就是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

  8. 中国人为什么不应该 ... 孔子和商鞅?

    一些中国人经常...孔子,说孔子的思想虚伪、腐朽、落后,看不起女人和劳动人民,为统治者服务等。我们可以...思想落后的当代人,却不能...孔子和商鞅,为什么呢?孔子和商鞅是2300多年前的人物,他们生前是风云人物,改变了当时的历史。今天的人凭什么...家?孔子、商鞅的时代,是中国的婴幼儿时期或者小学阶段。

  9. 孔子最喜欢的年青人是什么样子?

    长者喜欢一个年青人,无过于把他收为女婿。

  10.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是要人类倒退吗

    过去,由于传播手段的落后,普通人接触到的通常都是儒家经典,其他诸子言论即便见到,也是经过筛选后的辅助读物。像《老子》这样尊道贵德而轻仁薄礼的经典,除非改造成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否则是很难进入大众视野的。因此有人认为,通行本《道德经》存在着很多被篡改和增删的嫌疑。

随机推荐

  1. 八宝山由来的传说和哪八件宝(1)

    八宝山的由来在当地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八宝山脚下的山洞里藏着八件宝贝:金牛、金马、金鸡、金碾子、金磨、金豆子、金簸箕和金笸箩。八宝山,位于石景山区东部,为西山山脉前平原上的孤立残丘,得名于建筑材料“八宝”。所谓八宝,指的是马牙石、白垩、青灰、红土、坩土、黄浆、板岩、砂岩八种黏土矿物。这位先生走近了以后给老两口作揖施礼,提出要买架上这个唯一的丝瓜。

  2. 5400万岁的海龟宝宝已经涂上了防晒霜

    JohanLindgren)是一个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小海龟化石,它生活在5400万年前,其中含有一些黑...素,这些色素可以起到防晒的作用,保护小海龟免受太阳有害的紫外线辐射。2013年,科学家们在第二阶段化石清理和制备过程中,对海龟肩部一个亚层的五个软组织样本进行了评估。众所周知,深色图案可以保护海龟免受紫外线的伤害,也可以帮助小海龟保持热量,从而使它们生长得更快。

  3. 预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预”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预”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言之不预——没有预先说明。...

  4. 14秒打下美2架敌机,穿着凉鞋打下 ... 飞机,却因林立果被判刑

    却在途中遭遇6架敌机。鲁珉果断决定,选择其中的2架战机作为攻击目标进行战斗。19天,4次战斗,击落5架敌F-86战机。鲁珉也因此被称为"打F86能手",同时表彰成为"一级战斗英雄"。事态紧急,鲁珉接到命令,来不及换鞋,穿着凉鞋就上了战机。之后"9.13事件"爆发,鲁珉受到牵连,被判刑10年。直至2000年74岁鲁珉去世。

  5. 梦见被人抚摸_周公解梦梦到被人抚摸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被人抚摸好不好

    做梦梦见被人抚摸好不好?梦见被喜欢的人抚摸,会得到爱情。梦见被敌人抚摸,会和敌对势力妥协,并赢得尊重。梦见送饭_周公解梦梦到送饭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送饭好不好梦见被长辈抚摸,不用担心有任何人对你有意见。影子平常躲在外现的自己的里面,被压抑著。你一定是个很认真、有点害羞的学生,因此你讨反有关性的东西,觉得有罪恶感,但是影子是相反的。

  6. 梦见老公不回家

    周公解梦梦见老公不回家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老公不回家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蜀汉国有谁会幻想着自己去替代诸葛亮而谋取丞相之位呢?

    也有人为了否定诸葛亮的需要,还说法正也有这种可能。>那么,蜀汉国会有人替代诸葛亮任丞相吗?那么,刘备后来为什么要调诸葛亮入川呢?派谁去出使刘备呢?>法正有可能代替诸葛亮理由缘于两件事。有人据此认为,这是诸葛亮不敢得罪法正。夺取成都后,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理左将军府事。如果能够再给刘备的时间长一点,李严也有可能替代诸葛亮。

  8. 修行思惟死想

    世間一切法無常迅速、生滅變化,時時觀無常,體會當前這一念覺性是真常,動靜閒忙都能作主,日久功深,心不住於變遷的外境、生滅的心念,歇下狂心,悟到不生滅心,漏盡煩惱,便得自在解脫。

  9. 朱元璋排行第四,为什么却叫朱重八呢?

    朱元璋的名字很霸气,然而他原来的名字却很土,名叫朱重八,后来他还改名为朱兴宗,字国瑞。>>按照当年明月的解释,朱元璋之所以叫朱重八是因为他父母年龄相加等于八十八,或者他出生在八月初八。朱元璋高祖名叫朱百六,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叫朱四五、朱四九。朱元璋的大伯名叫朱五一,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是他的儿子。朱元璋虽然排行第四,但在家族中排行第八,故名朱重八。

  10. 【漫泄】的意思是什么?【漫泄】是什么意思?

    【漫泄】的意思是什么?【漫泄】是什么意思? 【漫泄】的意思是:漫泄màn xiè水满外流。  ●元唐奎《赤乌碑》诗:「河水初润瓠子决,东吴沪渎复漫泄。」★「漫泄」在《汉语大词典》第8069页 第6卷 86漫泄màn xiè水满外流。 ...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