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子见南子”疑案再考孔夫子做了错事么?

“子见南子”疑案再考 孔老夫子如果也做过“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那就是“见南子”了。《论语·雍也》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十三经注疏》引汉代孔安国注:“南子者,卫灵公夫人, ... ,……矢,誓也。子路不说,故夫子誓之。”朱熹《集注》:“而子路以夫子见此 ... 之人为辱,故不悦。矢,誓也。 所,誓辞也。……否,谓不合于礼,不由其道也。厌,弃绝也。”李泽厚译文:“孔子拜会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今人对该章的注译多与此大同小异。 >如此记载和解释,使“子见南子”扑朔迷离:孔子会见了漂亮而 ... 的女子,引起他的学生反感了(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这倒罢了,关键是见到学生不高兴,孔子赶紧发了“老天会惩罚我”的毒誓,岂能不让人多心?难怪贬孔者往往拿这事做文章,林语堂在“ ... ”“打倒孔家店”的风潮中,写了独幕剧《子见南子》,被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曲阜)的师生上演(1929年),导致孔子后裔联名上告到教育部,惊动了蒋介石,亲敕“严办”,轰动一时。 >如此理解,几个关键字眼的解释是:矢=誓(发誓),所=若(如果),否=错(做错事),之=我(代指孔子自己)。让人疑惑的是:1.“矢”通“誓”可以接受,古籍中有许多用例,问题是是不是“发誓”义?2.“所”一般是辅助性代词,做假设连词“若(如果)”则不常见。3.“否”义为“错(做错事)”,也很勉强。4.古汉语的“之”一般是指示代词,可代指第三人称“他”或“它”,但“天厌之”的“之”,意思是“我”,也不合常规用法。  >认为“夫子矢之曰”之“矢”通“誓”,历来很少异议。关键是是否“发誓”义?杨伯峻、李泽厚都译“夫子矢之曰”为“孔子发誓说”,显然“之”没有着落,被忽略了,暴露了这种注释的缺陷。《仪礼·大射》:“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侯,大夫射参,……’”又《国语·越语上》:“句践……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可见“之”是“誓”的对象,即听众,就“誓之曰”引出的话来看,是上对下严肃的、正式的辞令,即“告诫、命令”。上引《仪礼》中的“誓”,《十三经注疏》中引郑玄注:“誓犹告也。”《尔雅·释言》:“诰、誓、谨也”,郭璞注:“(诰、誓)皆所以约,勤谨戒众。”《周礼·春官·典命》:“誓于天子。”孙诒让正义曰:“约言为誓,引申之,凡策命有诰戒之辞亦得谓之誓。”《逸周书·世俘》:“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于誓社。”孔晁注:“誓,告也。”可见,“夫子矢之曰”之“矢”通“誓”,义为“告诫”,而非“发誓”,句意是“夫子告诫子路说”。 >臧琳《经义杂记》:“凡古人誓多云‘所不’,《左传·僖二十四年》:重耳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可证。……此记者约略之辞,‘所不’下当更有誓辞。”可知,把“所”解释为“若”的思路是:“予所否者,天厌之”是誓词,誓词中“所”训为“若”。但是“予所否者,天厌之”和“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到底是不是同一句式,两个“所”字是否同义,则需要斟酌、论证。请比较以下三个句子: >A.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二十四年》,对未来可能情况的假设) >B.予所否者,天厌之。(《论语·雍也》,对既成事件的解释、说明) >C.女所营者,水皆至,灭表。(《战国策·齐韩魏共攻燕》,对既成事件的解释、说明) >B.与C的结构类同性超过B与A,所以B与C为同构,B与A只是近似。很明显,“予所否者,天厌之”之“所”应该与“女所营者,水皆至,灭表”之“所”同义,不应和“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之“所”同义。那么,此“所”何义? >“女所营者”是典型的“所”字结构,意思是“你们所营造的(军营)”,“所”是辅助性代词,指“营”的对象,正如“你所说的”“所”,指“说”的内容。“所”字结构中“所”后必须是动词,问题是,“予所否者”中,“否”和“不”都不是动词,因而臧琳怀疑“‘所不’下当更有誓辞”。把“否”解释成“做错事”等动词,显然是强为之解。 >原来,此处“否”当为“鄙”之借字,《论衡·问孔篇》两次引“予所否者”都作“予所鄙者”,可知王充所见《论语》“否”必作“鄙”。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否:郑缪方有反,不也。王弼李充备鄙反。”认为读“否”(方有反)为郑玄的“缪(谬)”,正确读音“备鄙反(即:bǐ)”。据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古代“否”和“鄙”音近,都是“帮母之部”。古籍中常通用:《尚书·尧典》“否德忝帝位。”《史记·五帝本纪》引作“鄙德忝帝位。”由于“所……者”之间只能是动词,“不”“否”都不具备处在这一位置的条件,只有“鄙”才能使句子文通字顺。则“予所否者”实为“予所鄙者”,即“我(们)所鄙弃的”。 >各家把“天厌之”的“天”理解为“上天”、“老天”,“厌”理解为“厌弃”,这没有争议。关键是“之”指代谁?是否孔子?这种宾语位置上的“之”指代说话者的情况极其罕见,目前古汉语虚词和语法著作中都没有列出这一用法,即是说,认为“之=我”属于孤例。 >我们认为,此处“之”代指前文的“予所否(鄙)者”,具体指“见南子”一事。那么,“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即:“我(们)所鄙弃的(东西),天(也)厌弃它,天(也)厌弃它!” >从事理看,使“子路不说”的是“见南子”。那么子路是对“见南子”“不说”呢,还是怀疑孔子在“见南子”时做错了什么才“不说”呢?作为“君子坦荡荡”的孔子,如果不心虚,他见“子路不说”,首先会认为是因为“见南子”,不会肯定地认为子路怀疑他做错了什么才不高兴的,孔子要回答和解释的,也应该针对“见南子”一事。南子作风不好,又插手卫国政事,正是“予所鄙者”,那么去“见南子”,当然也是“予所鄙者”,孔子要解释和说明的是“见南子”一事,表示“天厌之”,自然也是表示自己的不乐意和无可奈何。言外之意是:不仅你子路不高兴,我们谁都不高兴。 张诒三(作者工作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子见南子”疑案再考孔夫子做了错事么?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孔祥熙是如何成为孔子75代孙的?

    南京......成立以后,孔祥熙历任实业...、财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和中国银行总裁等职。

  2. 树欲静而风不止,下一句流传了2000多年,背后的故事令人心酸

    品读历史,解读优秀家庭文化。

  3. 名人启示录:老子原创《道德经》,为何孔子修订《六经》名声更响

    撰文:郭珣;图片:网络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4. 批判孔子、干翻朱熹,76岁用剃刀自尽,大明第一狂人真不简单​

    我们大家都生过病,也都治过病。不知道大家寻思过没有,诊断与治疗的差别?诊断是摸清楚你得了什么病,治疗是对症下药。

  5. 了解一下,古代六位「 ”仁宗「 ”皇帝

    仁,在古代儒家学说中,被认为是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也被认为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

  6. 读史明智:从《史记·鲁周公世家》入手,看西周姬姓诸侯的兴衰史

    提到春秋时期的鲁国,我们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位比孔子更早的牛人也是鲁国人,他就是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

  7. 中国人为什么不应该 ... 孔子和商鞅?

    一些中国人经常...孔子,说孔子的思想虚伪、腐朽、落后,看不起女人和劳动人民,为统治者服务等。我们可以...思想落后的当代人,却不能...孔子和商鞅,为什么呢?孔子和商鞅是2300多年前的人物,他们生前是风云人物,改变了当时的历史。今天的人凭什么...家?孔子、商鞅的时代,是中国的婴幼儿时期或者小学阶段。

  8. 孔子最喜欢的年青人是什么样子?

    长者喜欢一个年青人,无过于把他收为女婿。

  9.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是要人类倒退吗

    过去,由于传播手段的落后,普通人接触到的通常都是儒家经典,其他诸子言论即便见到,也是经过筛选后的辅助读物。像《老子》这样尊道贵德而轻仁薄礼的经典,除非改造成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否则是很难进入大众视野的。因此有人认为,通行本《道德经》存在着很多被篡改和增删的嫌疑。

  10. 读书人在古代地位高吗?其实不然,看他们三个就知道了

    文/晨曦水滴人生感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识字,历来被人们看做是高端的行业,端坐庙堂之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随机推荐

  1. 王涯简介_王涯和王维_春游曲王涯_王涯用叭儿狗反衬深宫寂寞

    王涯在东川时,针对吐蕃的严重威胁,曾上疏唐穆宗。太和七年,唐文宗任命王涯为宰相,进封代国公,食邑二千户。九年九月,王涯“奏致江淮、岭南茶法,增其税”。这项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遭到人民的反对。同年十一月,“甘露之变”发生,王涯等人仓惶逃出中书,在永昌里茶肆被禁军抓获,腰斩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

  2. 压抑的心情说说 我不伤心,只是有点伤感而已-感人的情话

    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撑,所有情绪都是只有自己知道。花,有花的天地;水,有水的海洋;心,更有心的世界。说不清是爱上了他,还是爱上了他一掌间的温暖。但无疑,他的掌心总能召来她的动心。无论面临的社会情景多么糟糕,我们都有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

  3. 【弄潮儿】的意思是什么?【弄潮儿】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弄潮儿nòngcháoér1.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

  4. 梦见熊咬脚

    周公解梦梦见熊咬脚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熊咬脚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瓷与画对话很“ ... ”

    瓷与画对话很“...”众所周知,景德镇的瓷器历史悠久,天下闻名。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王邦华认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精品意识。瓷与画历来关系紧密历史上,景德镇陶瓷与中国绘画关系紧密,相互影响,明清以来尤其明显。画瓷为什么这么热景德镇与画家的对话,随着时代变迁,悄然变化。与过去相比,与画家们直接对话的瓷艺工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工匠。

  6. 吃鱼头一定要烧熟

    DHA和EPA在鱼油中的含量要高于鱼肉,而鱼油又相对集中在鱼头内。正常情况下,鱼头内不会有毒素存在,吃鱼头是安全的。为保证食用安全,消费者应尽量从正规的、有监管的集贸市场购买鲜鱼和其他水产品,另外,吃鱼头要到正规的饭店,尽量不要到路边小摊上点鱼头吃。另外,鱼头中存在着大量的寄生虫,所以吃鱼头一定要烧熟,千万不要贪生,尤其在吃火锅的时候更要注意这一点。

  7. 爱情感人的话,世界上最感人的话

    因喜欢一个人的容貌而爱上对方相对容易,同样,移情也容易。

  8. 真实的唐伯虎唐寅,一生十分悲情,为了活命甚至装疯

    可是,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唐伯虎,并不是这个样子,只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所塑造的故事。>>真实的唐伯虎>历史上的唐伯虎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艺术造诣也很高,不过却并不风流倜傥,也不潇洒,而是悲情。其实年少是的唐伯虎生活还是很滋润的,不过,一切的转折点都在他进京赶考的那一年发生了转折。而唐伯虎自身也是天赋异禀,聪明好学。巨大的打击让唐伯虎一蹶不振。自此以后,唐伯虎的意志可谓是彻底堕落了。

  9. 团花簇锦是什么意思?

    【拼音】tuánhuācùjǐn【解释】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同“花团锦簇”。【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之一百三十回:“当时围场三骑马,团花簇锦的斗了四十余合,不分胜负。”【例子】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朱自清《威尼斯》【相关】百度“团花簇锦”

  10. 平衡斯洛伐克的身份和爱国主义

    先生弗朗西斯J杜波什没有受到一个傻瓜高兴。当他对斯洛伐克一家全国性报纸的编辑在发表有关二战期间斯洛伐克裔美国人爱国主义的文章时所表现出的速度感到不满意时,他并不讳言。”“请不要回避这一点,”他写道,“就像你在命名三艘自由舰时所做的那样。”二战对许多美国东欧民族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他们的祖国在战争期间与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结盟。由于这些少数民族社区的许多人与故土的家人和朋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