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代的自然灾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社会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了明代人口的大量减少和大规模迁徙;二、严重破坏了明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三、为明代政治演进提供了重要契机;四、影响着明代一些地区社会风俗的形成和流传。
  关键词:明代;自然灾害;社会影响
  现代灾害学认为,灾害是指由自然的或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妨碍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社会性事件。[1](P18)显然,从概念可以看出,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一方面它们不仅是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其影响和后果也是社会性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明代自然灾害的概况
  明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朝代。邓云特先生曾言:“明代共历二百七十六年,而灾害之烦,则竟达一千零十一次之多,是诚旷古未有之记录也。计当时灾害最多者为水灾,共见一百九十六次;次为旱灾,共见一百七十四次;又次为地震,共见一百六十五次;再次为雹灾,共见一百十二次;更次为风灾,共见九十七次;复次为蝗灾,共见九十四次。此外歉饥九十三次;疫灾六十四次;霜雪之灾十六次,则其尤次焉者也。”[2](P30)当然,由于依据资料的不同和判定的标准不一,统计的数字也差异很大。笔者以明代两京、十三布政司为统计单位,对明代的主要灾害种类洪涝、旱灾、地震、雹灾、蝗灾、风沙、疫灾、霜雪灾害数量做一统计,列表如下:
  由以上统计可知,明代全国八种灾害的总数为6199次,其中包括了一次灾害涉及两个或多个省区的情况,因此这一数字不免有些扩大,如果减去这些重复计算的灾害次数,明代这八种灾害的发生次数也不少于5700至5800次,而这一数字远远超过邓云特先生所得出的1011次。就各个灾种来说,洪涝、旱灾、地震三种灾害均超过了1000次,而洪涝灾害更是达到2000次之多,平均每年发生洪涝灾害达7次之多。就各省区来说,北直、南直、山西、山东、陕西、湖广、浙江、河南等省区灾害频繁,其中北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92次,平均每年发生灾害近4次。而有些单次灾害,波及面非常广,危害十分严重,如崇祯十四年(1641年)的疫灾波及217县,华北平原人口总死亡率在50——90%不等,江南地区为20——30%[3](P223-225),其状况惨不忍闻。当然,对古代自然灾害做统计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笔者不敢说自己所做的统计完全符合明代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但至少能大体反映明代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二、自然灾害造成明代人口的大量减少和大规模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人口大量减少和大规模迁徙的因素有很多,战争和灾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种。相对而言,战争是短期性影响因素,而灾害则是较为长期性的因素。明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朝代,加之 *** 荒政不力,故而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大规模迁徙,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明代自然灾害中人口损失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关于这方面情况,史籍中有相当多的记载。尽管其中很多记载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如“死者无算”、“死者甚众”、“死者遍野”、“死者相望”、“死者无数、“死者枕藉”等,但也有很多记载相当精确。如永乐六年冬十月戊寅,江西“广信府上饶县疫,民死者三千三百五十余户”[4](卷84,P1118)。若以户均最少三人计算,此次死亡人数当超过万人。正统九年冬至十年秋七月,浙江绍兴、宁波、台州三府“瘟疫大作,男妇死者三万四千余口”[5](卷131,P2606)。景泰六年五月初六日,“苏州地震,并常镇松江四府瘟疫,死者七万七千余人”[5](卷254,P5481)。成化八年秋七月,“南直隶、浙江大风雨,海水暴溢……扬州、苏州、松江、杭州、绍兴、嘉兴、宁波、湖州诸府州县,……溺死者二万八千四百七十余人”[6](卷106,P2074)。正德五年,“太平、宁国、安庆等府大水,溺死者二万三千余人”[7](卷67,P1467)。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8](卷30,P500)。万历三十一年八月,“福建泉州府等处大雨潦,海水暴涨,飓风骤作,淹死者万有余人”[9](卷387,P7274)。崇祯十五年九月,“河决开封,城陷,……士民湮溺死者数十万人”[10](卷15,P447)。以上所列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均超过了万人,其中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死亡人数达到惊人的八十三万,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至于明代的自然灾害到底造成了多少人伤亡,由于资料所限,恐怕难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前人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情况。据曹树基先生统计,万历八年至十六年间,北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四省死于灾荒和鼠疫的人口合计约为700万人”。而这一数字“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4%.以4‰的年平均增长率计,要有10年时间才能恢复。晋、冀、豫三省人口大约损失了20%.大灾后人口可能出现补偿性增长,以10‰的年平均增长率计,需要18年的时间才能弥补这一损失。[11](P430)高建国先生统计认为,明代277年中,因自然灾害而死亡的总共有6274万人,年平均约22万人,其中旱灾导致约4165万人死亡,地震导致约878万人死亡,涝灾导致约709万人死亡,分别占因灾死亡人数的约66%、14%、11%.[12]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大量人口的因灾死亡,势必对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自然灾害除了导致人口的大量减少之外,还促使人口的大规模流动。“15世纪末的干旱使得北方大批人口脱离土地成为流民,构成当时社会动荡的一个因素。17世纪开始的全国性大旱灾带来的社会震荡更为激烈。简略地说,这一次全国范围的大旱灾直接导致全国性的大蝗灾,也引发了波及差不多整个华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人口大量死亡,灾民大量离乡。”[13](P18)其中,正统年间,由于北直隶、山东、陕西和山西等省自然灾害明显增加,“递年逃来河南者将及二十万,尚有行勘未尽之数”,致使河南“食不足以给、地不足以容”[5](卷154,P3016)。流民大规模迁移导致封建国家对户籍失去了控制,到弘治四年(1491年),在籍人口比明初减少七百一十六万。[14](卷102,P2405)人民逃亡,田地抛荒,生产很难正常进行,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税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安定秩序。
  三、自然灾害严重破坏明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无疑是自然灾害影响中最为直接的方面之一。明代的中国依然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自然灾害无疑直接摧残了农业的发展。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冲毁农田、毁损禾稼,导致农业歉收或者绝收,从而引起粮食短缺,形成严重饥荒。在自然灾害中,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洪涝、旱灾、蝗灾、雹灾,其中前三者影响最为严重。洪涝灾害是明代发生频率最高的灾种,加之其威胁区域又主要是江河中下游平原区,即农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因而其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十分严重。如宣德六年,顺天府固安县“六月淫雨,浑河水涨,冲决堤岸,淹没民田一千三百五顷有奇,禾稼无收”[15](卷84,P1938)。正统三年,山东济宁州、东平州、直隶徐州属县“七月中骤雨,河溢,……田亩禾稼,淹没无遗”[5](卷46,P887)。严重的旱灾也使禾稼枯槁,庄稼颗粒无收。如正统三年八月,湖广德安、黄州、岳州、荆州、武昌、汉阳六府“旱乾不雨,禾稼枯槁,秋成无望”[5](卷45,P876)。正统二年冬十月,直隶开州滑县、河南陕州灵宝县、湖广湘乡县“久旱不雨,苗稼灾伤”[5](卷35,P688)。“顺天等八府,自万历八年雨旸愆期,收成寡薄,至九年十年恒旸肆虐,禾苗尽槁,菽麦无收,穷困极矣。”[9](卷124,P2318)另外,蝗灾和雹灾也会严重损害禾稼的生长,如正统元年,直隶河间府静海县“四月蝗蝻遍野,田禾被伤,民拾草子充食”[5](卷19,P378)。
  严重的自然灾害也导致了大量房屋损毁和大批牲畜的死亡,而大批牲畜的死亡则使灾后农业的生产和恢复缺乏必要的畜力。如景泰四年冬至五年六月,湖广衡州府所属一州八县,“雨雪连绵,兼以疠疫,……冻死牛三万六千七百八十五只。”[5](卷242,P5270)成化二年秋七月,山东兖州府、东阿峄二县“久雨,水涨,坏民居七百九十余所,溺死男妇百五十一口,牛驴等畜五百四十有奇”[6](卷32,P646)。正德六年八月,“辽东定辽左等二十五卫大疫,死者八千一百余人,牲畜亦数万”[7](卷78,P1713)。嘉靖二年六月,山东沂州郯县城大水,“漂牛畜六百余头只”[14](卷28,P777)。天启二年九月,陕西地震,“城垣震塌七千九百余丈,房屋震塌一万一千八百余间,牲畜塌死一万六千余只”[16](卷26,P1324)。
  四、自然灾害为明代政治演进提供了重要契机
  灾害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自汉代以来的“天人感应”思想和“灾异天遣”说的广泛影响,灾害与社会政治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的演进。
  在明代,“灾异天遣”说依然十分流行。因此,当严重的灾害危机发生后,明朝皇帝往往会采取下诏求言、赈灾、避殿、减膳、恤刑、祭神等措施,试图以此减轻灾害的破坏性或者避免灾害的再次发生。大臣们也很重视灾害,并利用这一特殊时机上疏言事以达到各种政治目的,或对皇帝提出建议,或对朝政提出批评,或对朝臣进行攻讦,或借灾害以自劾,涉及方面很多。如弘治八年十二月,“南京监察御史朱癐因灾异上疏,言修弭之道在勤圣学、广言路”[17](卷107,P1957)。万历十八年四月庚辰,“大学士申时行等因灾异陈言,请上亟举三事:一曰勤视朝以修圣政;二曰教元子以重国本;三曰恤刑狱以召和气”[9](卷222,P4136)。万历二十八年正月,山西巡按赵文炳“因火灾陈言极论矿税事”[9](卷343,P6358)。万历二十八年七月,保定巡抚汪应蛟“以畿内荒疫、旱蝗相继为虐,乞敕尽罢矿税”[9](卷349,P6552)。万历三十一年五月,宣府巡抚彭国光因地震陈言,“乞亟停矿税以安人心而应地德”[9](卷384,p7229)。万历十二年正月辛巳,“慈宁宫灾,诏百官修省。……山东道御史丁此吕因火灾条陈五事……并去故相居正之党,勿容充位”[9](卷145,P2700——2701)。万历十八年五月癸卯,“大学士王家屏因灾异自劾”[9](卷223,p4147)。万历二十四年三月,“吏部等衙门尚书孙丕扬等官各奏因灾乞赐罢免”[9](卷295,P5489)。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情况下,灾害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兼有了政治资源或政治工具的性质,一些平时不方便或无法说的话或做的事,在灾害发生之后,在“天遣”的威权保护下,能够名正言顺地、大胆地说出来或做出来,故而为明代政治的演进提供了一种重要契机。
  此外,自然灾害还影响着明代的社会政治稳定。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它朝代一样,明代的自然灾害往往诱发农民起义的发生,轻者造成社会动荡,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稳定,重者推翻政权、改朝换代。在明代,灾害诱发农民起义的事情屡屡发生,无论是明初,还是明末。如永乐后期,山东等地“水旱相仍,民至剥树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8](卷164,P4436)。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山东爆发了唐赛儿起义,严重冲击了明 *** 的封建统治。明末农民大起义更是明显的例子。从万历初到明末农民起义前的五六十年间,陕西地区几乎无岁不灾,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大量的饥民,加之明后期政治腐败,救荒不力,饥民为生存铤而走险,直至最后推翻明王朝的统治。这方面内容,学界论述较多,此不赘述。
  五、自然灾害影响着明代一些地区社会风俗的形成和流传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灾害原因和规律的认识非常肤浅,当自然灾害来临时,除积极救助之外,或借助于神灵以避之,或外逃乞讨以应之。在漫长的应对灾害的过程中,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些非常的风俗。如明代在山东、河南一带就流行有“打旱骨桩”(也叫“打旱骨椿”)习俗,明人杨循吉《蓬轩别记》记载:“河南、山东愚民,遭亢旱,辄指新葬尸骸为旱魃,必聚众发掘,磔烂以祷,名曰‘打旱骨桩’。沿习已久,奸诈往往藉以报私仇,孝子慈孙莫能御。以禳旱为名,愚民相煽而起,蚁集瓦合,固难禁也。”[18]《明史·张骥传》也载曰:“俗遇旱辄伐新癙冢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椿。”[8](卷172,P4591)此俗认为新葬尸骸会变成旱魃,会导致旱灾的发生,打碎新葬尸骨,则意味着消除了旱灾爆发的可能。正统十一年二月,巡抚山东大理寺右寺丞张骥上疏曰:“山东人,旱,即伐初葬者?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椿。此岂惟亵渎天地且摇人心,请严其禁。”[5](卷138,P2736)虽然明王朝已经下令禁止此风流行,实际上直到清代,这一旱时发墓磔骨的风俗在民间依然盛行。
  另外,有些地区灾害频仍,连岁饥荒,灾年糊口已很勉强,积蓄之事更是无从谈起,加之对未来的无法预料,久而久之人们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眼前,不事积藏,逃荒成习的状况。如明代中州地区,屡经战乱、灾荒,“闾阎不蓄积,乐岁则尽数粜卖以饰裘马,凶年则持筐箧携妻子逃徙趁食”[19](卷三·江北四省)。凤阳地区灾荒频仍,很多荒地无人耕种,人们却惯于外出乞食,逐渐形成了逃荒的风俗。据明人张瀚的《松窗梦语》记载,嘉靖年间他“尝往来淮、凤,一望皆红蓼白茅,大抵多不耕之地。间有耕者,又若天泽不时,非旱即涝,盖雨多则横潦弥漫,无处归束,无雨任其焦萎,救济无资,饥馑频仍,窘迫流徙,地广人稀,坐此故也”[20](卷4,P72)。当然,这些风俗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渐消逝,但不可否认它们的形成和流传有着深刻的灾害背景。
  总之,明代自然灾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巨大的,毫不夸张地说,明代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都或多或少地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有些甚至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灾害的烙印。
  参考文献:
  [1]王子平。灾害社会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宋正海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群发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明太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5]明英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6]明宪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7]明武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8]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明神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10]崇祯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11]曹树基。中国人口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2]高建国。自然灾害基本参数研究(一)[J].灾害学,1994,(4)。
  [13]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4]明世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15]明宣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16]明熹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17]明孝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18]杨循吉。蓬轩别记[M].古今说部丛书本。
  [19]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0]张瀚。松窗梦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鞠明库(1974——),男,河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与历史文献学。(河南新乡 453007)

明代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中国史上最大地震,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余震还震了3年

    而世界上一些国家等地区的地震机构也都测得了这次地震,可见震动幅度,据说震动产生的波幅绕了地球两圈,震动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后来11.2个唐山大地震,但这些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受到这次强烈地震灾害的灾区民众,要知道这次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在1920年,因此地震以后没有更为及时的救援,是灾害死亡人数众多的原因之一。

  2. 1918年的潮汕大地震,也震不倒它

    本文资料整理自凡夫文章:《风雨飘摇急水塔》潮州老照片文章:《或许每个江东人心中都有一座急水塔》《百年前的潮汕大地震: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地震灾害影像》《来,我们来放大潮州第一张照片》潮州城区往南十来公里,韩江下游江东镇的鲤鱼山上,有一座「”破”塔屹立在江滨这段江水自古激流奔腾,对岸就是磷溪急水村,民间称其为急水塔,它的本名叫「”三元塔”。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张潮州照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残破的三元塔,它

  3. 活神仙郎顗,神过袁天罡,可预言三事定乾坤

    导语于是步于床前,仍令举目,天纲大惊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更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旧唐书·袁天罡传》这是袁天罡观相武则天的历史记载,也是袁天罡名声大噪于后世的关键,以《五行相书》出名,以《...》著名的袁天罡史称神人。但是中国历史上不乏玄学家、相术家以及天文学家,更不乏阴阳学家。由于大唐袁天罡著名于后世的缘故,盛唐以前的玄学大师被埋

  4.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

    近代中国人才辈出,因此,在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就汇集了在文、理、工、医等各学科方向能够独当一面的卓越人才。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成立,然而直到20年后的1948年3月,才正式召开了院士评议会,当选出首届院士,共81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合影具体名单如下:姜立夫,数学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5. 明朝一次10级大地震,超过83万人遇难,究竟是史实,还是谣言?

    明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这一年的腊月十二,一如既往的寒冷,而陕西省华州(今华县)的百姓们,仍旧一如往常的安稳。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却致使山崩地裂,大地之上,顿时响彻哀嚎,硝烟弥漫过后,原本富饶的华州小城,几乎被夷为平地。

  6. 为什么中国各朝代执着于大一统?除了文化因素,还有这些客观限制

    对比欧洲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历史有一个特点:古代各王朝都执着地追求大一统。秦始皇自不必说,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华文明圈内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草原王朝,其最高梦想都是实现中国大一统。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并不是安于现状,而是多次北伐,力图恢复中原。

  7. 他提出了「 ”灭亡日本”的计划,看起来十分可行,但却没有被采纳

    日本一直都是我国的近邻,但在近代历史上,这个近邻却对我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其实,纵观中日历史上著名的大战,例如唐朝的白江口之战,明朝的抗倭援朝战役,二战时期的侵华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国到最后都是胜利者。但这些胜利的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战役都是发生在日本境外,而不是日本本土。那中国有没有提出过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呢?

  8. 2500年前的古人竟然可以预测地震?晏子:这没什么可奇怪的

    近年,东汉那位文理科全才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被中学课本删除了。史书上可是记载好几次,它能够准确指出地震方向。早在春秋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里还有个绝学,预测地震。据当事人之一、齐国大夫晏子说,这并不稀奇。晏子是春秋时代的国际名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本已孱弱的周王室发生内斗,周景王死得不明不白,他的两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大打出手。柏常骞来到齐国,先去拜访了当世的大智者晏子。

  9. 是什么导致了世界上最大的泥火山的爆发?

    摄于2010年5月26日的鸟瞰图,是东爪哇西多罗霍区波龙的“鲁西”泥火山及其喷出的泥浆。一组科学家现在说,他们已经找到了世界上已知的最大规模的泥浆喷发的原因:与附近火山的地下连接,在泥浆喷发的区域下方喷出热水和其他物质。这次被称为“鲁西”的喷发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持续泥浆喷发。突然喷发虽然印尼是地球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泥火山喷发却出乎意料,因为没有任何预警信号。

  10. 7.3级的海城地震被成功预测后, ... 说了啥?

    地震,这种最为恐怖的突发自然灾害,总会让人闻之色变。

随机推荐

  1. 深得佛心

    深得佛心>沧州有一游方尼,即前为某夫人解说因缘者也,不许妇女至其寺,而肯至人家。不劝妇女布施,惟劝之存善心,作善事。我的外祖父张雪峰先生家里有一位姓范的仆妇,向这位尼师布施一匹布,尼师合掌念佛,表示感谢后,把这匹布放在桌上。

  2. 南希佩洛西简介

    她两次当选众议院议长,2007-2011年任职,2019年连任。她是自1955年以来第一位当选连任的议长。佩洛西是民主党人,1987年首次当选国会议员,为旧金山地区的加州第五区服务。在她的政治生涯中,佩洛西一直在争取艾滋病基金,并且是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声音。

  3. [专家点评] 汉 错银铜虎符

    [专家点评]汉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背面)汉错银铜虎符,长7.5cm,宽2.7cm。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金属制成,分为两半,内外或有文字以示级别、身份及区域等。使用时双方各执其半,使之相对,两半相合,谓之“符合”,命令为真,反之则伪。虎形符始见于战国,如1975年西安出土秦惠文君时期之“杜”字符。秦汉沿用虎符形制,唯秦符文字多错金,汉符文字多错银。

  4. 梦见犹太人梦到犹太人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犹太人好不好

    做梦梦见犹太人好不好?梦见犹太人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犹太人的详细解说吧。梦见自己和犹太人交易,表示你能利用合法金融手段,以钱赚钱。年轻女人梦见犹太人,暗示你可能因为可能轻信别人虚情假意的奉承,最后吃亏上当。男人梦见犹太人,警告你不要迷恋女色,修心养性把精力集中在事业上,才能进一步发展。梦见犹太人的相关解梦梦见外国人,一般是代表你在人际关系上有困扰。

  5. 梦见提倡意味着什么 梦见提倡有什么含义 – 周公解梦

    提倡是指倡导、鼓励。明李贽《答邓明府书》:“故不识讳忌,时时提唱此语。”清恽敬《言事·与姚秋农》:“中州人文渊薮,昔圣先贤,流风在人,五兄课士之外,必有提唱发挥、守先待后之事。”梦见自己提倡任何事业,表示你将忠于自己的利益,竭力忠于公众,因为你的利益和他们休戚相关,你忠于自己对朋友的诺言。梦见请客吃饭有什么含义–周公解梦

  6. 归真反璞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guīzhēnfǎnpú【解释】归: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例子】“归真反璞”是要回到现在的口语,还有语录派,更主张回到中古的的口语。(朱自清《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相关】百度“归真反璞”

  7.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是什么意思?

    【拼音】fóshìjīnzhuāng,rénshìyīzhuāng【解释】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样的俊俏要靠衣饰。比喻人内里不足,要靠外表。【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例子】无【相关】百度“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8. 又是一年粽飘香

    又是一年粽飘香感悟精选一:又是一年粽飘香又是端午节。零零总总大约要剪一篮子,爷爷说端午节时包的粽子,村里的亲朋好友都要送到。炎炎夏日,再又烧柴,往往是汗流浃背,可没一个人离开粽子的视线,心里想的,眼里看的都是粽子。又一阵欢声笑语,爷爷宣布——粽子熟了!

  9. 【庐山会议】的意思是什么?【庐山会议】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在庐山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原定议题是总结1958年「大跃进」以来党的工作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

  10. 梦见刀梦到刀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刀好不好

    男人梦见刀,则象征男性强悍的一面,有时甚至表示对女性的憎恨。梦见收到菜刀,预示收入要增多,生活改善。《周公解梦》梦见铅梦到铅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铅好不好持刀砍人,自失财。《梦林玄解》梦刀。君相梦大刀主大事,小刀主小事,刀钝不祥。《梦林玄解》梦帝授宝刀。《梦林玄解》梦见拔刀行者,有利益。《敦煌本梦书》梦见刀相砍者,主亲事。《梦林玄解》梦砍刀、削刀、雕刀、剜刀、绞刀、闸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