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宣化上人:儒释道三教不离人心

宣化上人:儒释道三教不离人心儒教是讲“忠恕”,道教讲“感应”,它虽然说“清净、无为”,要修自然之道,《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实际上,它的教义就是“感应”两个字。佛教则是讲“慈悲”。儒、释、道三教,都没离开“心”,若离开“心”,就没有教了。儒教讲“忠恕”,忠是“忠以持己”;持己,是我无论做什么事情,对人都要有忠心,要尽我的忠心,这是培植自己品德的一个基本条件。恕是“恕以待人”,恕是原谅其它人,若他人有什么错处,要有原谅、宽恕他人的这种思想。你能“忠以持己”,人格就清高了;你能“恕以待人”,就有利益人的思想,对谁也不苛求。这是儒教没有离开“心”,你看忠恕两个字,底下都是“心”。道教是讲“感应”,什么事情都凭感应。感,是“感而斯通”;应,是“无求不应”,谁有求于他,他都答应了。“有感斯通,无求不应”,这是感应两个字的由来。感应道交,什么叫“感应”?譬如电,你在那个地方装上电了,这个地方就放光。“有感斯通,无求不应”,也就是你心里想什么,他这儿也知道了。这是互相心里那个电有所感应──如是感应,感应如是。“有感斯通,无求不应”,你求什么能得什么。你心真诚了,就有感,就能通,通达到神明了。道教里讲感应,所以太上老君才写《感应篇》,它一开始就这么说:“老君曰: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这就是感应,祸也没有个门,福也没有个门,你自己做善事就有福,做不善事就有祸。“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恶的果报,就像人的身体,有个影子常跟着跑,你走到什么地方,你的影子就跟到什么地方,善的报是如影随形,恶的报也是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天地有年值、月值、日值、时值,这四值功曹,年、月、日、时都默默中有神在那儿管着的。所以说“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以夺人算,是夺人的寿命,就是这个人本来应该长命,忽然间短命了,这叫“算”。一纪是十二年,就叫纪算。“算减则贫耗”,你若算寿命短了,也就穷了,什么祸患,如飞灾横祸、疾病、口舌都来了。这是感应篇,它是“有感斯通,无求不应”,所以道教讲“感应”。佛教就讲“慈悲”,什么叫慈?慈就是“无缘大慈”,无缘慈,也就是和你没有缘的,不管他对你好不好,都对他慈悲。没有缘,才要用慈悲。悲是“同体大悲”,怎么有大悲心呢?大悲心就是同情心,也就是看人家的苦,如同身受一样,所以叫悲天悯人。慈悲喜舍──“慈能予乐”,慈就能给众生乐;“悲能拔苦”,因为你有同情心了,就能把众生的苦都拔出去,这也是爱人如己。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宣化上人:儒释道三教不离人心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菜根谭——暗室磨练,临深履薄

    ...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光明磊落的情操,是在最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具备经天纬地的能力,是从生死边缘磨练出来的。毋庸置疑的是,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和卓绝本领都需要经历痛苦、灾难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不经历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喜欢诗经、喜欢美文的朋友,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进行关注哦!

  2. 因果实相 - 正谛篇

    因果实相-正谛篇义云高--------------------------------------------------------------------------------三千大千,太空俨然,上眺万物之意感,下揽无量八风之牵然,由因生果,长展消然之气,立于无常概之有为,而成幻化恒常异变之端,微观此土,五洲四洋情器两界,何出因果之义,论及因果实相,则生报应之谛,提及因果报应,多感封建迷信之说,随立违其科学之理,此类士乃愚痴徒耳。初种之色,历经中参因变,而成新因和合,和合必果,故而方堪合理之因果报应

  3. 遁世隐居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dùnshìyǐnjū【解释】指避世而深居不做官。【出处】汉·焦赣《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逢时。”【例子】无【相关】百度“遁世隐居”

  4. 梦见银鱼:病人见银鱼,身体健康_周公解梦梦到银鱼:病人见银鱼,身体健康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银鱼:病人见银鱼,身体健康好不好

    银鱼属于一种淡水鱼,因色泽如同白银,所以才有“银鱼”的称谓。银鱼这银白色的体色,使人不自觉地就会想到银子,因此它象征著身体的强壮和物质上的财富。病人在梦里看到银鱼,那预示做梦的人身体很快就会恢复健康。但在梦里见到银鱼,并不一定都是好的兆头。在梦里看见捕捞银鱼,那预示做梦的人将会遇到很大的危险。在梦里面吃银鱼,那预示著将会有不幸的消息降临。

  5. 跌入大冶炉 平安返地面

    跌入大冶炉平安返地面沈阳海门县虎獐屯人商述圣,信佛很至诚,每天定时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遍,十多年来,未曾间断。一次,同别人抬一筐铁矿石往大冶炉里倒,他一失足,跌进红炉里,众人惊骇,他也自念必死无疑。但他身上的衣服已被炉火烤得酥脆,证明确曾掉入炉里。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所说的:“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6. 历史上真正的忻贵妃 乾隆对她的爱到底有多深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的忻贵妃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但凡有点身份的女子都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但是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位女子,她的身份是高高在上的贵妃,但是在史记中就只留下她的一句话,这位女子就是乾隆的忻贵妃戴佳氏。这位戴佳氏在史记中就记载了一句话,这句话的翻译成过来就是“忻贵妃戴佳氏是总督那苏图的女儿,曾经为乾隆生下两个女儿,但是非常可惜,都没有能长大”。

  7. 本生故事:国王来护法

    由于在觉德比丘出世的时代,并没有佛住世说法,虽然佛法未灭,但已遭到许多的破坏。有德王得知双方打斗的消息,急忙赶来保护觉德比丘。由于国王及时赶到,才使觉德法师没有受到伤害。觉德比丘看到国王为了佛法如此拼命,不禁连连称赞说:“善哉、善哉!大王是真正的护法者,来世一定会有无量福慧。”国王听了之后非常开心,从此更是极力护持觉德比丘说法,也鼓励民众一起来护持佛法。

  8. 东皇太一是谁?东皇太一的神话事迹

      东皇太一是谁:出自屈原《九歌》中的篇名。东皇太一是《九歌》中的太阳神,即最高的天神。战国时期,楚国人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于是把太阳神当做最强大的天神来祭祀。而《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最...

  9. 夏启的简介 夏启是怎么死的历史名人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禹病死后继位,成为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著继承权。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

  10. 呼兰河传读后感16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呼兰河传读后感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篇2:呼兰河传读后感一天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篇3:呼兰河传读后感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重。篇4:呼兰河传读后感在一个周末,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窗外细雨绵绵,我的情绪由天气变得很沉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