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的冯唐是谁?浅谈冯唐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说到冯唐这个名字,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 ”冯唐易老”这四个字。冯唐是西汉时期的大臣,冯唐这个人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的,他活到了九十多岁,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已经算是非常长寿的了。可是冯唐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为国出力,得到国家的重用,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才有了王勃的这句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表达冯唐不得志的失望。但其实冯唐这个人是非常有才学的,也非常聪明,有人说可能是冯唐跟当朝的皇帝性格不合,才没有受到重用。也有的人说,冯唐是不适合古代的官场,不懂得说话,才没有受到重用的。可是九十多岁的冯唐,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从汉文帝到汉景帝又到汉武帝,都没有得到赏识,最终郁郁不得志地离开人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冯唐见汉文帝 冯唐祖父在世的时候,还没有汉朝的存在,因此冯唐的祖父是赵国人。随着汉朝的建立,举家迁往了安陵,冯唐从小好学,并且也很聪明。并且冯唐有一个世人皆知的优点,就是非常孝顺。冯唐的孝顺是出了名了,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孝顺,让冯唐入朝为官,担任中郎署长这一职位。这其实只是一个小官,可冯唐在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好几十年。这好几十年间,冯唐年纪也大了,终于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冯唐见到了汉文帝。 汉文帝就跟冯唐闲聊了起来,汉文帝发现冯唐的祖父跟自己居然是老乡,也正是因为如此,就打开话匣子,说到了钜鹿之战。对于钜鹿之战带领的大将李齐,汉文帝可以说是赞不绝口。但是冯唐却不以为然,认为李齐想必廉颇来说还差得老远,没有廉颇那样的见识和谋略。并且开始说起了自己祖父和廉颇李牧等人之间的渊源,说到了廉颇李牧的为人。听过之后的汉文帝更加感慨,说自己就没有这样的运气,能够遇到像是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随后冯唐说出的一句话可以说是惊呆了众人,也侧面表现出冯唐这个人的情商并不是很高的。冯唐说「 ”就算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在,你也不一定会用”。 听了这句话的汉文帝非常生气,感觉受到了侮辱,冯唐在说自己没有赏识贤人的眼光。于是立刻起身回宫。后面在汉文帝又召见冯唐的时候,冯唐才对自己的言行道歉。很多人认为,冯唐说这句话可能是想着提醒汉文帝,在他面前的自己就是一位贤臣大将,可是他却不中用。但冯唐没有想到,汉文帝听了这句话肯定心里想的是,竟然说自己不懂得赏识人,那更不能重用冯唐了。冯唐的官位被罢免,送回了家中。 冯唐救魏尚 好在汉文帝这个人并不是一个非常记仇的人,时间久了,汉文帝对于跟冯唐之间的对话是没有忘记的,但是愤怒早就烟消云散了,并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在这个时候汉文帝又想起了冯唐。先来说说,那时候汉朝的背景,当时汉朝的实力也是比较强的,但是当时有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军队——匈奴,不停骚扰汉朝。匈奴的实力也是不错的,在频频骚扰下,也成为汉朝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在汉文帝为如何抗击匈奴头疼的时候,突然间又想到了之前跟冯唐的对话。于是又把冯唐给叫来了,问他为什么就算有廉颇李牧,自己也不能用他们呢? 冯唐一听马上动起了脑筋,此时他心里最急迫的事情就是救魏尚。冯唐先说起了廉颇李牧当时带兵作战的制度。说廉颇李牧带兵大战的时候,自己是非常有自 ... 的,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跟远方的皇上汇报,毕竟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战的时候距离朝廷太远,要是所有事情都要禀报皇上,一来一回会耽误很长的时间,非常的不方便。比如说军营里要调动士兵的积极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论功行赏,可是汉文帝时期,所有涉及到论功行赏的事情,都需要将军跟皇上禀报,等到皇上同意,赏金发到士兵的手里,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样一来热情都没有了。 可是在廉颇李牧时期,所有的事情只需要将军们批准就可以了,至于皇上那一边,只需要打战完毕回去的时候知会一声就行了。这样做其实是对将军们的信任,并且可以让将军们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风格去带兵作战。也正是因为如此,那时候的廉颇李牧能够发挥的那么好,频频胜利,让那时候的赵国一跃而起。冯唐说着说着,马上话锋一转,说到了魏尚。 说云中郡的魏尚,说魏尚其实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也有领兵作战的本事,并且魏尚抗击匈奴很有自己的一套。并且魏尚也很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手下,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钱,来犒劳有功的士兵,整个军中的氛围是非常团结和谐的。而且魏尚带的士兵很多都还是孩子,并不是接受过长期训练的士兵,对于军中的很多规矩其实并不是非常的熟悉。但是由于魏尚当时上报的时候多报了六个人头,魏尚就被抓了起来,并且要被关押一年。 其实只是一个很轻的小错误,但是却要受到如此严重的惩罚,这样一来很消磨将士的积极性,就算存在有廉颇李牧这样有实干的人,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得不到重用的。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这一席话,觉得冯唐说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一次汉文帝没有生气,并且当即下令,释放了魏尚,甚至还给魏尚升了官职。 魏尚被赦免之后,也算是没有辜负了冯唐。重新整兵,抵抗匈奴,在魏尚的带领下,匈奴确实安分了不少,很少再骚扰汉朝,还给汉朝一段时期的稳定和平。因为冯唐抗击的建议十分有用,汉文帝也非常欣慰。升了冯唐的官职。可是好景并不是很长,汉文帝在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很快汉景帝就接替了汉文帝的位置,汉景帝也算是重用了冯唐,让冯唐去到了楚国,出任楚国的相国,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职位了。 只可惜没过多久,相国的职位就被罢免了。也就是说冯唐被重用的日子并没有多久,雄心壮志根本都还没有发挥完。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招贤纳士,这个时候很多人又想起来了多才博学的冯唐。可是大家找到冯唐的时候,发现冯唐已经就是多岁了,非常年迈了,身体也不好,无法再担任任何的官职了。可以说冯唐的一生是非常可惜的,见证了三位帝王,但是都没有得到重用,心中的抱负难以发展出来, 冯唐为何不受重用 对于冯唐为什么不受重用,各方的说法是非常不统一的,史料中记载的也比较少,有的人说,冯唐一生都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没有遇到一位懂得赏识自己的君主。也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冯唐的情商太低了,就从第一次跟汉文帝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来,冯唐确实比较耿直,不是一个谨言慎行的人,在古代的官场,懂得讨人欢心,说漂亮话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重用。像冯唐这样的人在古代的官场确实是很难吃香的。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的冯唐是谁?浅谈冯唐郁郁不得志的一生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3.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4.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5.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鸿门宴上出现的三个「 ”二百五”让刘邦360度无死角完美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意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原本是想做局...了他,即历史出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项羽这边出了个头号「”二百五”,非上去客串「”英雄救美”,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掩护下成功逃跑的故事。#我要上头条##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历史冷知识#头号人物项伯最出名的「”二百五”到底是谁呢?那就是项伯。项伯和项梁虽然都是项羽的叔叔,可是智商绝对不在一个leve

  9.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10. 大臣睡懒觉不想上早朝,朱元璋怒斥:回家种地去,爱睡几时睡几时

    所谓「”朝仪”,指的是皇上上朝时,大臣们必须遵守的各种礼仪。比如大臣们什么时候进宫、什么时候整队、在大殿上应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站位,行什么样的礼仪、口中呼唤什么样的敬语等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类似这样的日常上朝礼仪就是「”常朝仪”,也叫「”朝礼”,而在重大节日或是需要接待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各地诸侯的时候,大臣们还要遵循「”大朝仪”,也叫「”朝贺之礼”。顾名思义,「”大朝仪”的规格要比「”常朝仪”高

随机推荐

  1. 葬礼

    ★葬礼我跟他并不太熟,仅有几面之缘,最后一次见到他,他还是神采奕奕非常精神,可是现在我却被通知去参加他的葬礼。他的突然死亡让我颇感惊讶,而且我跟他并不熟却被邀请去参加葬礼,让我也有些意外。参加葬礼又不是喜事,我有些不大想去,但碍于面子,还是决定过去。>葬礼气氛沉闷而悲伤,不论生前跟他关系如何,大家或多或少都面露悲痛之色。葬礼上全是陌生人,我孤独的坐在角落里,感到非常不自在,只祈求葬礼快些结束。

  2. 第一条牛仔裤是什么颜色的?

    如果追溯起源的话,当初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是棕色的,那是因为要符合当时他的工作用途,也就要当作矿工们的服装,其后因为工人怕脏的要求,牛仔裤的发明人,也就是levis,从法国进口了蓝色斜纹布,开始生产了蓝色牛仔裤,后来慢慢的演进,牛仔裤的布料就变成以深蓝色和黑色居多。以前牛仔裤的组织和颜色都很单一,现在牛仔面料也慢慢时装化了,在色彩上也变得丰富起来。

  3. 桥玄:为逼他人出仕要将其母改嫁 自己儿子被绑架却见死不救

    桥玄桥玄又称乔玄,是东汉时期名臣,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是当时出了名的清官。为了逼迫姜岐出仕,桥玄就想了个...,最终表示如果不肯来就要把他的母亲改嫁。>当年,桥玄10岁的儿子被绑架,绑匪冲进桥玄家里要他拿钱赎人,桥玄却不肯答应。于是下令追捕犯人,最终犯人是抓到了,但桥玄的儿子也被...了。虽然桥玄此举展现了他公正严明、秉公办案的原则,但做为一个父亲,他可以说是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4. 2月14日情人节短信

    爱情就像财富,有赖于命运之轮,它始终处于剧烈的上下颠簸之中。爱情待在高山之巅,在理智的谷地之上。爱情是生活的升华,人生的绝顶,它难得出现。在牵手的日子里,如果爱情不能使对方获得心灵的依靠和自由,会活得很累很乏,爱情之花也会很快枯萎。爱情是可以面对上帝而无愧的一种神圣的结合。好男人都已被女人宠坏,好女人都被男人宠坏,都埋怨没有了好人,却又甘心把你宠坏。希望我的爱情会带来玫瑰,而不是玫瑰带来我的爱情。

  5. 皇甫嵩子女 怎么评价皇甫嵩

    皇甫嵩子女儿子皇甫坚寿,官至侍中,推辞不拜。>女儿皇甫氏,射援之妻。>怎么评价皇甫嵩>皇甫嵩为人仁爱谨慎,尽忠职守,有谋略,有胆识。>在军旅中,皇甫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部下吏士有接受贿赂的,皇甫嵩并不显责,而是再赐给他钱物,吏士惭愧,有的竟至于...。皇甫嵩还折节下士,门无留客,当时人称扬他,纷纷归附。皇甫义真荡黄巾,破梁州贼,征赴城门,赖其子坚寿以免,虽卒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

  6. 不徇私情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ùxúnsīqíng【解释】徇:曲从。不曲从私人交情。指为人公正,秉公处事。【出处】【例子】【相关】百度“不徇私情”

  7. 马齿苋有清热解毒等功效,尤其适合湿热的人食用,推荐3个食疗方

    在中医药中,有不少药食同源的食材,碧绿清香的马齿苋就是其中一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中药师丘振文从中医的角度介绍说,马齿苋有清热解毒等功效,尤其适合湿热的人食用。

  8. 心不在焉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xīnbùzàiyān【解释】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例子】讲话时做腔做势,而又带着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似乎都是纨绔子弟的特征,普遍而一律的。(柔石《二月》六)【近义词】漫不经心,魂不守舍【反义词】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相关】百度“心不在焉”

  9. 自从发现玉米能这样做,家人每天都要喝一杯,缓解便秘,保护视力

    夏天,正好是玉米成熟的季节,刚刚收获的玉米又嫩又甜,它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孩子或大人老人常吃吃玉米可以缓解便秘、减少肥胖,同时,玉米中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黄体素等脂溶性维生素,还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视力。今天小编教大家在家做,几块钱就搞定,自从发现玉米能这样做,家人每天都要喝一杯,清肠胃补钙保护视力实惠又好喝,一起来看看详细的做法吧。

  10. 书空咄咄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shūkōngduōduō【解释】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出处】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书空咄咄的故事【例子】书空咄咄知谁解,击缶呜呜却自惊。金·元好问《镇平县斋感怀》诗【相关】百度“书空咄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