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所以寺中之人皆随身携带茶铗,随处煮饮茶喝。
中国茶史:茶兴于唐
唐代煎茶过程 摘自 台北故宫《也可清心——茶器.茶事.茶畫》 《茶经》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茶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我国对茶叶的利用,最初是作药用,或为菜食,以后煮为饮用,相当长时期是掺和添加物混煮。到了唐代陆羽则提倡没有添加物的清饮。其煮茶的 ... 以煎茶为主。
唐代茶器 而玄宗天宝中的一位太学生封演则在其书稿《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他见闻的茶事: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北人初不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荼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 这段见闻,说的是玄宗开元年,在山东泰山灵岩寺内有位降魔禅师大兴禅宗,他号召的禅法不眠不休,晚上又不能进食,唯许饮茶。所以寺中之人皆随身携带茶铗,随处煮饮茶喝。人们以他们为风尚,又转而互相效仿,使饮茶之风盛行,由山东邹县、济南、惠民县、河北沧县移向国都长安。城市之中到处都有茶店,烹煮茶水,不问是否是禅教、道人还是凡俗之人,出钱即可饮茶。当时所用的煎茶,大部分来自江淮,水路、马车,辗转运来,堆积如山,品种也很多样……
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茶碗 唐代南方已有43个洲、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可以说,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就已奠定了基础。唐朝 ...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开始征收茶税。于大和九年初立榷茶制(即茶叶专卖制)。 唐朝 ... 还规定各地每年要选送优质名茶进贡朝廷,还在浙江湖州的顾渚山设专门为皇宫生产“紫笋茶”的贡茶院。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 佛教与茶 《封氏闻见记》中可以看出,禅宗“过午不食”和饮茶助禅定的风气对时人的影响。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
唐 《萧翼赚兰亭图》 画面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萧翼和辨才和尚神态维妙维肖。
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 ... 和过程。 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又不许吃东西,只有靠喝茶充饥提神。佛门茶事盛行,也带动了信佛的善男信女争相饮茶,于是促进了饮茶风气在社会上的普及。由于饮茶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禅茶一味”之说。
仿唐代煎茶 “茶道”一词的首先提出,就是唐代的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清规》制定禅宗规式,内有详细的寺院茶礼及其程序(如“特为住持煎点”等)。当时一些日本僧人来大唐学习禅法,受到僧院茶礼的影响,将唐代茶文化带回日本,引发了日本的饮茶风行。唐代佛教的兴盛,使唐代的饮茶形态、仪轨、习俗被较完整的记载和传承下来。 茶圣陆羽与《茶经》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元 《陆羽烹茶图》 唐至德元年(756),时年24岁的陆羽,为避安史之乱,离乡背井,流落江南,最后定居浙江湖州,研究茶事,积十余年心得,撰写《茶经》一书,十年后又补充修订,于唐建中元年(780)刻印问世。《茶经》共7000多字,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等共十章。
唐代制茶过程
唐 《调琴啜茗图卷》 中华文明,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当繁盛的灿烂时期。这其中,茶文化经历了由药用到食用到饮用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套严谨独特的 ... ... 和品饮模式。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茶圣——陆羽,也活跃在这个时代,他倡导了自唐以后,直至如今的清饮之风。也是在唐朝,饮茶之风风行皇室、士大夫阶层再至百姓——人自怀铗,处处煮饮。可以说,唐代是茶文化史上最重要、最鼎盛的一个时期。 唐代,茶业形态格局的形成 《旧唐书•;李珏传》中记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可见茶在当时的普及与需求程度。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