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今生怎样能成佛?

徒儿:我天天打坐、读经、磕头,这样努力能成佛吗?师父:成不了。 徒儿:为什么? 师父:因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读经。 徒儿:佛是怎么成佛的? 师父: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佛。徒儿:佛都想过什么? 师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舍,如何让别人好, 如何让世界、让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着如何方便别人, 天天想着舍下自己,天天想着如何为别人服务。 天天想着如何去承担责任,而默默的去付出, 不让任何人发现是他做的。只要大家都能好了, 都能认识自己的责任,都能理解和合了, 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欲望的贪图了,他就满足和高兴了。 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什么, 也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要得到什么。 只是想着怎么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 徒儿:所以我天天想着成佛,就成不了佛, 是因为我在要求得到。佛是什么都不要的, 什么都不为自己有一点打算的, 完全是舍得自我的真心,行愿之道做出来的。 师父:是啊,佛没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 佛想的事情,你却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吗? 再说,佛也不是成的,而是做人做出来的功德相应。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自己,这样做就可以成佛吗? 师父:不能。如果你是为了成佛而做而舍,那不是舍。 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有交换。不能成就。 徒儿: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的舍呢?我该如何做啊? 师父:如果感觉到自己在舍,就没有舍。 你知道佛舍的是什么吗? 徒儿:是福报和功德吧? 师父:是的。他舍的是无量的德。那你有吗? 徒儿:不知道,或许没有吧? 师父:你知道什么是德吗? 徒儿:不为自己,好好做人,帮助别人。 师父:这只是形式的表面,是空洞的理论而已。 因为你没有达到无私无我的心,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无私、 什么是无我。你连相都没有破,哪里有功有德阿? 功和德都是在内心的起心动念之中。是在无相境界。 那是内心的意识念头的戒道啊。因为你在做人之中、在生活里, 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动念, 也不去注意起心动念。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这个起心动念之中! 所以你连一个最基本的清净都没有,连真正的戒都没有搞明白。 起心动念天天还在犯戒之中!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为了自己得到。 走的都是形式戒,是相戒,是外道。而非念积念修,非心戒。 不应正道,不在无相。所以没有正心真意,没有找到善与德的标準, 也没有去掉自我的恶意贪心。更没有功德可言。如何有道啊? 徒儿:那我也要开始舍心修行了。 师父:你知道怎么才叫舍?如何舍? 念念都在舍中,都在戒中,你知道舍的是什么? 徒儿:舍也有这么多的内容啊?我还真的不知道。 师父:修的内容基础都在这里,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只能说你天天在犯戒造业之中。那你今生能成什么道啊? 不用说修行和学佛了,连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完全在地狱因果道中。在你这个境界中,竟然天天拿着佛的经书, 说着佛的话,更是犯下诽谤之罪。 徒儿身上已经出汗,声音颤微微的说,那就请您指教我吧! 师父慈悲的说:所谓的舍,就是首先要认清自我, 从此开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没有计较, 处处要认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担磨难的考验。 外在的一切恶意、诽谤、逆境,都是你自身应该承受的因果相应, 而非是他人的错误。所以不可以用对与错来看别人、看问题, 而只能以正与邪来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在念念中来放下这个自我。 所以,你首先要舍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欲望。 才能进入清净。出家不是外相,僧也不是衣服和寺院, 而是在内心放下自我的清净中。今世的道场不在寺院, 只有归依正道,按照道意的教化, 从这里开始时刻把握自己的心念动意,才能如戒。 时刻在戒心戒念之中来不断的认识和改变自我。 这样你才能逐渐明白到底应该怎样做人。 做人是有做人之格,是有标準的。 做人本来就不应该有这些贪心的欲望, 内心之中本来就应该想着别人服务大众。 因为我们本来就有着太多的债务所欠, 有太多的骯脏的自我,给这个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烦。 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用一个忏悔和愧疚的心来偿还和悔过的, 都是我们做人本身应该做的责任而已。 哪里有什么舍啊! 你是在忏悔和偿还之中来发心发愿相应佛的功德的大施舍。 世界上的一切福报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不是你的。 做人本来就应该具备的品质你都没有,哪里有德啊? 所以你还没有进入做人之道, 连做人的基础都不具备,如何有成就之道啊? 你有德吗?你如道吗? 如果真的有德,那就不会有烦恼、病痛、苦难灾祸了。 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自己都不能解决,那就没有德之道。 那你能舍什么? 你所舍出来的,是天天在起心动念中给世界带来的业障, 是用我们骯脏的意念来破坏自然的清净。 我们是在造就自然灾害。所有的灾害里都有我们的一分共业。 这些是修行中应该认识到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问题。 如果这些自我问题不能认识也不能解决,你站在自我骯脏的境界, 却天天说着佛的话,从书本上拿着圣人的话当作自己的明白和认识, 甚至去指点别人,那就是对法界对佛的大诽谤,是大因果! 不但不会成就,而且给自己造下了地狱。所以,要修自我的习性,更要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的业障因果,才能真正认识自我的心。 你不可能知道佛,因为你连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并论了,那是谤佛谤法。 动不动就说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种轻蔑。 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认识明白自己。 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资格,才能谈修行的问题。 正道是有标法之相,不是以你个人自己的知见为準的。 所以很难有成道者。 为什么呢?因为要成道首先要归道, 道是在得道者的圣人那里,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见里。 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当作了明白,把代表法界的圣者丢在了一边。 你连法界的恩师、传法的圣人都不要了,你在什么道? 你不归道、不认道,能成道吗?不仅要归道, 而且一切都要围绕法界为中心,一切围绕法界的责任, 不能有自己的一点点。所以,你首先是学会真正的认识自我, 一生把人做好,做到无我,肯吃苦了业,念念为他人,念念为众生,这个标準本身就是一个无量的境界。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生怎样能成佛?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恶口之祸:出家僧对圣人造恶口 诚心忏悔免堕地狱

    >至于人,舌头除了啖食众生,撒谎骗人,没错,第三个用处,就要算“恶口”。>老牛在对尊者生起信心之中死去了,后于舍卫城转生为一婆罗门子。他即是所称的“牛主尊者”。后来他得知老比丘是具功德者(圣者),便诚心忏悔,以忏悔力而没有堕入地狱。

  2. 普贤菩萨的故事

    普贤菩萨,何独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据说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之西南,与嶍山相对,宛如两眉,因名峨眉山。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淳熙年间,文殊菩萨应身为兜率寺戒阇黎时,普贤菩萨亦同时化身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称她周七娘。

  3. 此人是大宋状元被时人誉为「 ”七字舍人”,官场应酬最多只说七个字

    但凡事总是会有意外,比如北宋时期的状元吕溱既有才华又能力出众,却没能在官场上笑到最后,他因大吃大喝,讲究排场,两次遭到贬官。其后,吕溱又被先后调了几个地方,但官职都是知州。因为在地方上取得了不错的政绩,吕溱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认为吕溱才干出众,不甘碌碌无为,工作勤奋努力。尤其是在苏州任职期间,各项考核都名列第一。因此,欧阳修建议委以重任,最好让他取代自己的位置。

  4. 带有罕字的成语

    包含有“罕”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罕言寡语——罕、寡:少。罕譬而喻——说话用不着多比方,都能听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5. 梦见广场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请看下面由,从现代周公解梦,原版周公解梦,心理学解梦,占卜式解梦等多个角度对梦见广场是什么预兆进行详细解说吧。梦见广场是什么意思梦见广场,通常表示顺利,目标实现,心愿达成。梦见广场,表示梦者明白自己享乐主义的意识。梦见广场的周公解梦签抽签前时要专心一致,秉除杂念,先双手合手默念:“周公周公,指点迷津。”

  6. 艰难的抉择……

    “乔治,快回家……我,我肚子疼得要命,我们的孩子可能要早产了……”上次海伦到医院做过检查,医生推测说海伦有可能早产或难产,没想到离预产期还有一个多月,医生的推测就应验了。乔治陷入了难以抉择的境地——倘若他帮助安东尼,那妻子海伦就有生命危险,可要是先折回去接海伦,安东尼的儿子就可能因为时间耽搁太长失血而亡。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终于做出了这个艰难的选择——救安东尼的孩子!

  7. 机锋无限:惟俨禅师——何为戒定慧?无此闲家具

    无此闲家具鼎州李翱刺史,向药山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之。鼎州有一位李翱刺史,听说药山禅师修行得非常好,所以就再三恭请禅师下山说法教化,而总不得禅师的首肯。“戒定慧”在佛法上,称为三无漏学,而药山禅师何以说:我这里不需要这些闲家具?所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是须实修实证的,而非只用来耍嘴皮也。

  8. 冥冥之中有定数,道家老祖点迷津

    落榜之后的张咏大为生气,愤然脱去儒生服饰,摒退下人,独自找到了当时大名鼎鼎的道家师祖、睡仙陈抟,向他表示从此决心不恋红尘,一心修道于深山中,不再求取仕途。张咏没有办法,只好离去。陈抟老祖所处时代为唐、五代十国、北宋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两年后,张咏果然进士及第,成为朝廷命官。张咏在辛劳中便渐渐生出告老休闲之意,屡屡向朝廷请求,却总也不予批准。

  9. 梦见大量油渍

    周公解梦梦见大量油渍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大量油渍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聶榮臻回憶老搭檔:林彪當紅軍開始,喜歡帶本子,記錄打仗數據

    作者:雷神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作爲我軍歷史上年輕有爲的一員戰將,林彪的軍事才能世所公認。他雖然只參加了一年的黃埔軍校學習訓練,但在戰爭實踐中摔打錘鍊爲頂尖的軍事家。遼瀋戰役結束之後,傅作義當時非常擔心,向杜聿明詢問關於東北野戰軍的看法。杜聿明的觀點是,關外的解放軍總體戰力水平,根本不是關內所能比的。當時帶領關外解放軍作戰的主帥是林彪,如果按照黃埔軍校這層關係來看,林彪還是杜聿明的師弟。不過,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