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珠水南岸,人民桥边,沿着骑楼带而行,绿荫中一座座青砖大屋,古雅清幽;一排排红砖砌墙、罗马圆柱环绕的西式洋楼,端庄细腻;间隙穿插的新式公寓和写字楼,又带着几分现代都市的热闹。这是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曾经的富商巨贾聚集之地,不但有着最传统的岭南风情,也流淌着敢为人先的创新血液。

珠水南岸,人民桥边,沿着骑楼带而行,绿荫中一座座青砖大屋,古雅清幽;一排排红砖砌墙、罗马圆柱环绕的西式洋楼,端庄细腻;间隙穿插的新式公寓和写字楼,又带着几分现代都市的热闹。 这是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曾经的富商巨贾聚集之地,不但有着最传统的岭南风情,也流淌着敢为人先的创新血液。改革开放之初,这里因推动「 ”两个文明建设”而多次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调研考察。40多年间,南华西街牢记 ... 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嘱托,在畅通民意、强化社区凝聚力等社会治理创新性实践方面成效显著,被树立为全市学 ... 典型。 如今的南华西,以党建为引领,以改善民生为主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推进「 ”七大片区”和深化提升「 ”十为”服务品牌建设,不仅创造性地探索出「 ”熟人社区”治理模式,还全方位推进社区服务模式创新,积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绣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南华西新画卷。 强化党建引领,联系群众「 ”零距离” 近期,按照海珠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二批主题教育单位工作安排,南华西街党工委书记吴天军带领街道领导班子,分头到辖内驻点社区联系群众,调研社区重点、难点问题,帮助党员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这并不是仅仅基于主题教育的工作部署。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南华西街就建立「 ”两代表一 ... ”进社区及街道领导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和「 ”五必访”制度,街道领导班子带头组建12支社区驻点团队,每周二坚持到社区走访,找准维护居民群众最切身利益的着力点,主动牵头难点工作。 近年来,南华西街强化党建引领,明确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社区治理的领导核心地位,成立全市首个基层 ... 工作站,建成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和龙武里社区「 ”党建+自治”先行示范点,打造全市首个工业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全区首个街道文明实践所,并在龙武里社区建立文明实践站。这些「 ”红色阵地”以点带面,推进街道基层党建工作,有效发挥了党群联系功能。 住在鳌洲社区的范伟标是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后,他几乎每个月都风雨无阻地到社区参加组织生活。「 ”街道领导很重视党建,每个月都到社区宣讲,还有‘书记讲党课’活动,把党员群众的学习氛围带起来。”范伟标说,社区党建提高了党员归属感,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街道党工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构建「 ”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以网格化提升管理效能,实现「 ”有呼必应、有诺必果”。将支部建在楼宇,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至居民家门口,党小组带头,用「 ”面对面”的服务汇聚「 ”心连心”的认同,切实提升社区党组织公信力和凝聚力。 针对个别党组织党员分散、开展活动难、凝聚力不足等问题,南华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街属各党组织开展「 ”连心‘三色福’,搭建关爱桥”主题关爱行动。把新思想精神食粮和生活必需品等送到党员群众手中,达到党员受教育、党群得实惠的良好循环。街道 ... 工作站也被评为省级「 ”五好” ... 工作站。 打造「 ”熟人社区”, 做居民「 ”贴心人” 「 ”远亲不如近邻”,为了破解都市邻里疏离的情况,南华西街通过社区驻点团队每周走访、打造邻里公约、建成街坊会所、建立街坊群防队伍等方式,营造邻里文化,共同打造「 ”熟人社区”, 让社区居民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家住敬和里社区的列锦珠被街坊亲切称为「 ”列姨”,1996年至今,她坚持20多年给社区的孤寡困难老人送医送药,上门给卧床老人擦身换衣,有时老人失禁沾到一身脏秽,她都毫无怨言。「 ”都是街坊邻居,我只觉得能帮到人很开心”。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南华西,街坊邻里暖心互助的小故事还有很多。街道通过打造覆蓋全街居民安、居、乐、业、康五项工作和重点涵括老、少、残、妇、外五种人群的「 ”十为”社区服务品牌,全方位推进社区服务模式创新。 街道工作人员表示,「 ”日常走访中收集到的居民难题,会通过街道居民议事平台建立工作沟通机制,全面了解居民需求,协商寻求解决 ... ,并跟进社区事务的情况。”通过这种机制,干部群众亲如家人,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百米”。 街区文明和谐,居民素质也同步提升。早在2015年,南华西便率先实现了非物业小区「 ”楼层撤桶”,是广州最早开展垃圾分类的街道之一。通过推行议事协商机制助力垃圾分类「 ”破袋定投”以及「 ”线上+线下”畅通民意等措施,营造人人践行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在2018年全市创建生活垃圾分类样板示范街考核中,南华西街名列第一。 社区党组织威信不断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街道党工委联合南华西派出所坚持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 建立街坊群防群治队伍,以「 ”1+10”模式开创社区多元化治理格局,引导培育1个非营利性社区社会组织「 ”平安促进会”,并打造爱心南华队、义务消防队、夜鹰巡控队、少年警队等10支专业高效的服务管理队伍,完善矛盾 ... 多元排查化解机制,街道刑事立案数、治安案件数和「 ”双抢”立案数均保持低位。 2014年至今,南华西街固定接访点接访群众超3万人次,解决居民烦心事操心事达600多件。「 ”熟人社区”治理模式先后获得「 ”全国区街深化改革与治理创新成果百花奖”「 ”全国创新型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称号。 旧城蝶变,历史街区展活力 「 ”漱珠涌畔醉人归,热闹繁华似秦淮”,过去的南华西街不仅兴旺蓬勃,还曾汇集各路人物,不仅有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十三行行商等家族,还有居巢、居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黎雄才、关山月等艺术大家,以及廖仲恺、何香凝等革命先驱。 经历过清朝富商入籍、民国骑楼商铺林立、改革开放后安居乐业等时期,这条南粤古街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岭南风情。辖内仅区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0个,已挂牌历史建筑12处,现今仍有广州难得一见、保存完好的中西合璧的骑楼、红洋楼。 近年来,南华西街紧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机遇,在「 ”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上做文章。以「 ”匠心精神”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加强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实施骑楼街美化工程,深挖「 ”潘家大院”、洲头咀抗英事迹、同盟会活动等近代文化史迹,着力建设以传统居住、商业服务、文化体验功能为主,展现与传承广州传统民居与骑楼、十三行行商宅园建筑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最近,街道还专门成立了街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谋划,希望通过 ... 主导、引入民间资本共同开发等方式,引入文创新业态。 一手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另一手不忘推进社区改造精细化、人文景观精美化。据街道城管科科长潘伟芳介绍,南华西一期改造可谓是广州旧城更新的先行者,2008年启动,2011年完工,保留了南华西路4000平方米骑楼街建筑群;南华西二期微改造项目已接近完工,通过重铺麻石路、外立面整饰、「 ”三线”整治等项目,辖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凸显。「 ”对于老城区的街道,我们的微改造更多是保存街巷肌理,更注重老城区居民的感受,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潘伟芳说。 随着地铁八号线同福西站的建成、环岛路的通车,将使南华西「 ”老街”变「 ”通途”,成为活跃的城市「 ”动脉”。 庐寓南华可安居。古老厚重的南华西街,不仅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更在党建引领之下,增添新魅力、绽放新活力。 来源:南方杂志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张影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社区功能熟人社会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