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易卦解民以食为天意思: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兑,为口,为吃。筷形直长,为巽卦。巽,为木、为入。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其实,在烹饪技术不那么先进的古代,人们也同样热衷于享受美味的。殷商时期,人们就已懂得用青梅去除食材的「”腥膻味儿”。到了唐宋时期,民间又开始推崇外来的「”辛辣味”。这种味道尤其受

正所谓「 ”民以食为天”,易卦解民以食为天意思: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兑,为口,为吃。筷形直长,为巽卦。巽,为木、为入。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这样吃的岂不是「 ”天”? 其实,在烹饪技术不那么先进的古代,人们也同样热衷于享受美味的。 殷商时期,人们就已懂得用青梅去除食材的「 ”腥膻味儿”。到了唐宋时期,民间又开始推崇外来的「 ”辛辣味”。这种味道尤其受官绅贵族追捧。甚至,有记载:唐代大臣元载被查处时,人们就在其府上发现了八百多石花椒。 殷商时代流行「 ”酸味”,但是,当时常见的调味品却并不是醋,而是「 ”青梅”,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一带,这一点,也得到了考古研究者的一致认可。出土的殷商墓葬中,人们不仅发现了梅核,还发现了猪、鸡、羊等家畜。 要知道,羊肉、鸡肉腥膻味儿重,单用盐巴烹制根本难以下口,唯有青梅这样的酸味调料才能去除其异味。后来,到了后汉,「 ”醋”这种家常调味品才得以流行。「 ”醋”最初指代的只是酸味,周代则变成了「 ”肉酱”的代名词。 因为,在 ... 肉酱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氨基酸和醋酸,故酱汁的味道便会发酸,史称「 ”酰”。醋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齐民要术》便收录了许多酿醋之法,其中,就有闻名中外的山西陈醋,唐代《新修本草》还记录了酿造米醋及果醋的 ... 。 这些种类繁多的酿醋 ... 代代相传,以至于,醋也渐渐成为民间烹饪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 ”盐”字本意是「 ”在器皿中煮卤”。《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盐作为常见的调味品,虽然其历史悠久,但是,人们真正开始推崇「 ”咸味”却是在秦汉时期。正如《庖厨图》所示,先秦人已开始食用葱及桂皮等调味品。 古人对天然调味品的开发和研究,使得中国美食史上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 ”滋味”革命。虽然,调味品种类愈加繁多,但是,这些却都不是平民可以享受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直到酱醋等调味品的出现,老百姓才算真正实现了「 ”食之有味”。 酱油及豆豉等调味品皆由大豆及面粉 ... ,一经发明便受到了百姓的追捧。以前难以入口的食材,因为,有了酱的调配,瞬间变得秀色可餐。这些「 ”咸味”调味品的风行,使得菜肴有了「 ”色香味俱全”的烹饪需求,古人的餐桌从此再也离不开这些酱类调味品。 秦汉时期的酱被称作「 ”醢”,在那个时代「 ”醢”的主要食材是肉,也被称作「 ”肉酱”。至于为何「 ”醢”会改称「 ”酱”,《急就篇》中提到:「 ”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也就是说,「 ”醢”在烹饪中的作用如同军队中的指挥官一样不可或缺,所以,便将其改为了同音的「 ”酱”。 酱与醋的调味功能不相上下,因为,这些调味品的出现,秦汉时期的饮食风尚逐渐向「 ”重口味”方向发展,即「 ”咸味”逐渐凸出。 古人对「 ”甜味”的喜爱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形成的中药所具有的「 ”五味”观,酸、苦、甘、辛、咸,便是最好的证明: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 ”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甘:「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在那时,人们认为「 ”甜味”当属五味之最,俗话说「 ”以甘养肉”,他们认为「 ”甜味”可以滋养人的身体,故诞生了「 ”甜美”一词。早期的「 ”甜味”调料比较有限,大多都是饴、蔗浆等,直到宋代才出现了如今广泛使用的白糖和红糖。 「 ”甜味”调味品不仅能够去除食材的腥膻味儿,还能起到提鲜增色的作用,因此,「 ”甜味”烹饪法也被沿用至今。《楚辞·招魂》讲到,楚人在烤羊肉或煮甲鱼时,都会在其表面刷上甘蔗浆,这样口感会更加鲜嫩。 「 ”甜味”调味品的用处可谓颇多,其不仅能够用来烹制美食,还可加入美酒,冲淡其苦味。在喜食「 ”甜味”方面,江浙等地的南方人显然更胜一筹,曹丕曾在其《与朝臣诏》中提到蜀人喜食饴蜜,这种饮食偏好至今未改。 辛香类调味品作为五味之一,因其挥发性最强,所以,能够极大地 ... 人的食欲。在古代,这类调味品主要是花椒、姜、葱等本土天然调料。虽说,古人偏爱辛味儿,但是,他们最依赖的却是生姜。无论是烹制肉类还蔬菜,先秦人都要就一些生姜才能下口。 除了这些本土辛味儿调料外,张骞从西域带回的「 ”蒜”及「 ”香菜”也掀起了新一轮的「 ”滋味革命”。尤其是后来引进的「 ”胡椒”,一度被视作贵族专属的高级调味品。 胡椒原本产自印度地区,其在明代被引种至中国。 可能是因为高昂的种植成本和运输成本,胡椒在宋朝的价值一度与黄金比肩,正所谓「 ”黄金常见,而胡椒难买”,胡椒在当时也被称作「 ”金丸使者”。唐宋时期,拥有胡椒是财富及权势的象征,前文说的元载,被抄家时竟然查出的几百石胡椒,便是最好的证明。 虽说,先前已有「 ”胡味”的传入,但是,真正在中国掀起「 ”滋味革命”的却是后来传入的「 ”辣味”。辣椒产自美洲地区,之后,被西班牙人移种至欧亚地区,直到明代后期,其依旧被人们视作观赏花卉。 后来,善于研究的中国人发现了辣椒的烹饪价值,「 ”辣味”便就此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尤其是从前「 ”无姜不欢”的湖南人和四川人,一改其从前对生姜等「 ”辛味儿”调料的依赖,转而迷恋上了辣椒,变得「 ”无辣不欢”了。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个改变,川菜及湘菜的主打味道变为了「 ”辣味”。 参考资料: 【《齐民要术》、《新修本草》、《急就篇》、《楚辞·招魂》、《与朝臣诏》】
本文标签:清淡饮食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